雄鹰在万里雪山翱翔

2023-10-24 16:50胡倩雯
军工文化 2023年9期
关键词:突击队雄鹰雪山

胡倩雯

这场翩然而至的大雪淹没了广袤的高原,一夜之间银装素裹,美得仿佛是雪地里披纱而来的雪域女神。安静,在这澄澈透蓝的天空下孤芳自赏;神圣,在这皑皑白雪中翘首远眺。

在孤茫茫的雪域里,有几辆车缓缓驰来,划破雪域的平静,小心翼翼地行驶在松软的雪地上,由远及近、一往无前。

车停了。从车内走下裹着不同颜色厚大衣的人群,摩挲着手掌费力呼吸,脸颊上泛着粗糙的红晕, 嘴唇有一丝干裂。大家纷纷戴着保暖的帽子和手套,站在车外舒缓着身体的不适感,红扑扑的脸颊上写满风霜。

他们是雄鹰突击队的成员。

敢于突破 永不畏惧 锐意进取绘开拓使命

2010 年,客戶提出任务,下达了半年内必须高质量完成的绝对指令。

面对这项几乎难以完成的项目,36 所积极部署策划,迅速组建团队,以最快速度开启了雄鹰突击队的征程。作为最早一批雄鹰突击队成员,郭细平、杨威、赖达奇、徐国平、刘健良、雷福文、占小斌毅然决然扛起大旗,带领团队成员踏上了攻克急难险重的道路。

任务要求设备24 小时运行,可靠性程度必须有高保障。时间紧、任务重,为了高质量完成任务,给客户一个完美的答复, 团队成员披星戴月,在研制阶段几乎驻扎在试验场,如今已经不怎么使用的简易房间,在从前便是他们休憩的“小家”。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月废寝忘食、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狠劲,给了客户一个圆满的答案。

初上高原,是在中秋节前夕。

秋高气爽的季节,在当地却已临近封山。

从海滨城市抵达高原地区,高反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团队成员基本上都挂了水,但比起这些身体上的烦恼,让雄鹰突击队更加烦恼的是如何在缺氧情况下,将携带来的大型设备带上这山高路陡的崇山峻岭,凭借人力搭建起庞大的天线阵地来。

按最初设想好的方式,团队成员齐头并进开始安装,却遭遇了无法精确安装的困难。大家商议再三,决定直接在地面拼装, 然后分工合作,几个人爬上天线架安装,另几个人将天线通过滑轨送到架子顶端,整体吊装。郭细平回忆道:“我们能做的就是凭自己的力量,尽量往高处爬,攀到天线架的顶端。虽然感受着高反以及天线架不断晃动带来的晕眩,但依旧信心满满地招呼大家,架天线吧!”

身体的超负荷,精神的高专注,但他们不喊苦不喊累,将“缺氧不缺精神”的团队理念贯彻到底。工作之余,除了休息,他们眼里的美丽风景也是一场特别的际遇。雪山得见真貌,群山起伏、山脚下的湖面如同镜子一般折射着阳光的斑斓,漫山的雾气倾泻奔赴进这一场湖光山色、鸟雀成群。还有广阔冰蓝的天空与柔软纯粹的白云,赶巧,还能瞧见只灵气逼人的红狐狸。

即便经历过同行人在雪夜里高反强烈,用车辆与救护车构筑生命的桥梁,雄鹰突击队也没有胆怯,始终保持着乐观。在偶得的休息时光好好放松,在紧张的工作中保持更高的专注力与细致。

一次高原的刻骨旅程,还来不及多回味, 正月里的新征程便提上了日程。

2011 年2 月,恰逢农历新年,客户紧急报送设备故障,需要36 所现场维修。雄鹰突击队一行人来不及在家过完元宵节,便再次奔赴高原之路。

比起第一次,团队有了更多经验,也更有信心。然而这一次他们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种更为凌冽与危险的高原风貌。

大雪封山,肃静肃杀。

四处打听,这已经是高原的封山时期,就连当地人都不愿意冒险上山。但任务不容改变, 保障设备的良好运行迫在眉睫,于是雄鹰突击队咬咬牙,还是决定上山。

泥泞的盘山公路一圈又一圈,旁边就是悬崖峭壁,可谓下临无地。

再往高处,车开不上去了。

一行人下车,踩进几乎到膝盖的深雪,决心以人力,将几十公斤重的单机以及其他沉甸甸的设备与抢修工具带上阵地。

深一脚浅一脚,寒冷的气流拂动着厚厚的棉衣,耳边是呼啸而过的风声。大家咬牙坚持, 通过抬、挑、抗、拖、拆、分摊的多种方式,一步一个脚印踏上了这片高原雪山。

郭细平回忆说:“当时也不知道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我一定能到那里,事情一定能够解决’。”

秉承着这个信念,他们不知走了多久,也不知疲倦与呼吸的艰难。

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天已经暗下来,留给他们整修设备的时间很少,他们必须抓紧每一分每一秒才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安全下山,否则,就有被困于这处神秘雪山的危险。他们精神高度紧张,专心致志地查找问题,或许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们所带的设备与工具刚好可以解决阵地的问题, 一举成功。

虽说内心欣喜若狂,但是时间却不足以让他们庆祝太久。他们马不停蹄地迎着风雪下山,依旧拖着那一堆分量十足的设备与工具,艰难行进。

这僻静的雪山深处没有其他人,唯独他们携手奋进。

百炼成钢 浴火涅 征途漫漫绘拼搏

经历了第一批雄鹰突击队成员坚持不懈、奋战到底的拼搏,第二批雄鹰突击队队员接过了旗帜。

这一次,客户对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7 年论证启动,面对能力更强、性能更先进的要求,36 所力排众难,将所内最成熟、最先进的能力灌注到该项目中,采取多手段、高强度的方式,动员起一切力量高质量完成任务。

经过长期的高频次交流,经过数月的711 工作制,雄鹰突击队攻克重重难关,跨进了2018 年11 月的竞标会议。

为了此次竞标,团队成员鏖战多个日夜, 付出了无数的休息时间,几乎将自己焊牢在工作岗位之上。据团队成员徐建敏回忆,在竞标的前一天晚上11:30,他们还重新梳理了竞标PPT,几乎一个晚上没有睡觉,直接走上了竞标的赛场, 顺利汇报,以第一名的成绩竞标成功。

成功的事业,需要团队持之以恒地艰苦奋斗,雄鹰突击队也是如此。在试验场验收前的礼拜五,他们逐步搭建起来的天线在一场大雨里“付之一炬”。雨水淋湿了接口,这十二米宽、十一二米高的天线设备需要重新搭建,而时间不等人,雨却一直下,可谓迫在眉睫。

于是一连两天,团队成员四点就去现场等雨停,好在天公作美, 周日中午,天终于放晴了。现场七八个人立即团结一致,仅仅用了半天就将原本需要一天时间搭建的天线架设完成了,顺利赶上了周一的验收。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雄鹰突击队坚守岗位,在不断拼搏的道路上攻克了众多难关,克服了诸多障碍。车程漫长路程遥远、盘山公路上的片状岩让他们在短短二十天爆胎九次;地点偏僻、住房简易,他们乐观面对,将生活垃圾当作燃料吃烧烤, 乐在其中;11 月大雪封山,往返二三十趟用铲车将设备运上山去; 零下十几摄氏度,穿着厚棉袄拨开雾气攀登三十多米的铁塔。

回忆在那片土地的过往,徐建敏说:“雄鹰突击队不相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继往开来 接续奋斗 风正帆扬绘传承

为保障设备安全,36 所开展巡修巡检,雄鹰突击队重新集结再出发。

2019 年4 月,冰雪初化。雄鹰突击队沿路线押运设备到目的地, 一行人在拥挤狭小的空间里一路颠簸,终于在三天后抵达,然后新的挑战也即刻出现,面对苛刻的环境条件,又需要达到精确的试验数据,突击队成员不得不踩着厚实的积雪,扛着设备不断辗转于多个山头架设并摸底数据,以便选择最有利的地形。

在近十天的试验中,突击队队员每天都在高原负重爬山,每走一步就要喘上几口,餓了就拿干粮果腹,累了就原地小憩,凭借执着信念和优良的团队协作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当大雪封山、保障车无法抵达时,雄鹰突击队成员拖着进高原时间短还没适应的身体,就背着沉重的设备穿越空气稀薄的无人区。这里平均积雪超过半米,背阴山坡积雪超过一米。随着太阳朝升夕落,这里的雪融了又积,来回往复下面是冰上面是雪。所以走在上面,常常是一脚陷进去没过膝盖,然后再吃力地拔出来, 接着另一只脚又埋进去。

除去氧气的不足与体力的极大消耗,渗入鞋子的冰水也成为突击队队员们的噩梦,本就寒冷的天气里,哪怕在鞋子外特别套上了塑料袋,依旧让他们的脚和腿几乎都冻僵了。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与艰险,雄鹰突击队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多次进入高原的宋伟曾有感而发:

高原之行路漫漫,经千苦,历万难。

雪山达坂,挡不住志坚。

披星戴月跨荒原,求效率,保安全。

生命禁区历考验,氧量稀,黑紫脸。

干粮泡面,乃家常便饭。

雪线之上工作巅,为家国,保边安。

千磨万击还坚劲。放弃中秋阖家团圆与国庆举国同庆的假期,雄鹰突击队再次走上了高原大修之路。任务异常艰巨,时间非常紧迫,团队中的两人不得不随身携带超过100 公斤的设备和物资来到高原。其中最艰难也是海拔最高的目的地,偏僻荒芜且没有通信信号,对讲机基本不起作用。

每天往返需要八九小时,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雄鹰突击队选择留下关键的1 ~ 2 人住山脚下海拔较高的地方,其他人员返回待命。住宿条件有限,仅协调到5 个床位,其他几人只能在澡堂打地铺,据宋伟回忆:“几乎一晚没合眼,压根睡不着,头痛,后脑勺空白。”到了后半夜众人根本睡不着,可上山干活天还没亮很危险,只好坚持到天亮再上山。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大中修任务全部完成,并且完成得很漂亮,用实际行动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雄鹰精神贯彻到底。

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36 所雄鹰突击队生在红旗下,长在红船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传承接续, 勇于担当奋斗、练就过人本领,敢于上高原、敢于冲上山顶论英雄,在万里冰封的雪山之巅印刻下拼搏的足迹,高扬起红船科技铁军的旗帜,以实干笃行写下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中国电科36 所)

猜你喜欢
突击队雄鹰雪山
寻网红彩虹路访突击队英雄
泰兴市 党员突击队 战“疫”急先锋
东海县应急处置突击队 出击疫情防控“疫”线
征服雪山
郐振明 (国画)《雄鹰》
康巴雄鹰
爬雪山
雪山历险记
画中话
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