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农业“芯片”企业空间广阔制种成本提高种企积极探索新模式

2023-10-24 06:35刘杰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3年38期
关键词:玉米种子制种种业

刘杰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决定农产品产量及质量的重要内因,被喻为农业的“芯片”。近年来,随着种业的稳步发展,上市的种业企业越来越多,准备上市的种业企业也为数不少,就目前正在IPO的部分种业企业来看,行业巨头先正达目标为主板,而康农种业、金苑种业则瞄准了北证。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制种成本不断上涨,给部分种企带来了较大的成本压力,为降低成本,化解风险,种企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制种模式。此外,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部分企业提前布局转基因领域,一旦未来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应用有序放开,这些种业企业有望取得一定先发优势。

近年来,我国种业稳步发展,据全球农业市场调研公司Kynetec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种业市场规模达552亿元,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过去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2.3%。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732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8%,我国市场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其他主要农产地区,增长潜力较大。

2023年,相关政策出台为种业未来市场空间定下基调。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部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部署意见”)中指出,今年启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农田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支撑。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相关政策的出台,对于种业企业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2022年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报告》统计,2021年,按照经营品种划分,我国经营玉米、小麦和水稻三大作物的种业企业最多,占比达58.14%,企业数量分别为1920家、1356家和1182家。

在经营产品种类方面,拟IPO的种企主要以玉米、大豆为主,譬如,先正达的种子产品主要包括玉米和大豆种子、其他大田作物种子、蔬菜种子、花卉种子和其他种子,产品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特点。2022年,其玉米和大豆种子营收收入为143.10亿元,占比45.47%,其他大田作物种子收入76.19亿元,占比24.21%。

金苑种业专注培育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据招股书披露,其已拥有植物新品种权116项,审定玉米新品种62个,小麦新品种10个。2022年,其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销售收入分别为2.18亿元、6812.76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3.45%、22.96%。

“扎根湖北,立足西南”的康农种业聚焦于杂交玉米种子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一直深耕于我国西南山地种植区,基于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立体多变的气候环境,为当地的种植农户提供了高产、稳产、抗性强、适应性广的杂交玉米种子。主要产品康农玉007、康农2号、富农玉6号、康农玉109、康农玉999等品种在西南地区得到广泛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与其他种业IPO公司相比,康农种业收入来源较为集中,2020年至2022年,其杂交玉米种子销售收入分别为1.08亿元、1.32亿元和1.8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7.59%、94.17%和97.04%。其在招股书中坦言,与其他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公司尚未涉足水稻、小麦等其他主要农作物种子领域,存在收入结构相对单一的风险。

不过,为了丰富产品结构,康农种业逐步新增了魔芋种子和中药材种苗等业务作为杂交玉米种子的补充,但其也表示,由于进入上述业务领域时间较短,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覆盖和品牌价值,因此上述两项业务所实现的收入亦尚未形成规模。2022年,康农种业魔芋种子、中药材种苗实现收入金额分别为411.16万元、151.3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2.17%、0.80%。

种子产业链可分为“育种-制种-推广”三大环节,金苑种业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是一家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化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培育玉米、小麦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并将培育成果进行专业化生产和推广的现代生物育种企业。

在制种采购方面,金苑种业主要采取向代繁公司采购杂交玉米种子的制种模式(即“公司+代繁公司+农户”模式),与当地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大中型种植企业签订合同,由代繁公司繁育种子,待种子收获并完成粗加工后再由公司进行收购。

康农种业同样主要采用“公司+制种单位”的制种模式,制种单位通常为大中型種植企业,可以有效地保障制种质量,为产品质量奠定良好基础,但该模式下制种价格相对偏高,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在制种区域选择上,金苑种业的玉米种子制种集中在甘肃张掖和酒泉,康农种业主要制种区域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值得关注的是,甘肃张掖作为我国玉米制种的国家级基地,近年来,该地玉米制种基地价格持续上涨。据招股书披露,2020年至2022年,该地亩保值分别为2600元/亩、3400元/亩、4000元/亩;代繁费分别为800元/亩、1000元/亩、1200元/亩。2021年、2022年,前两项成本合计涨幅分别为29.41%、18.18%。

面对上述情况,康农种业努力实验新制种区域,其曾尝试在西双版纳地区制种,但制种产量不佳,导致该批种子制种成本高达26.75元/公斤,进一步拉高了采购价格。

可见,制种基地成本上涨成为摆在部分种业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对此,金苑种业、康农种业均在招股书中表示,上述情况导致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增加,成本端面临较大压力。此外,金苑种业还提到,甘肃制种公司在制种基地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收紧信用政策,要求其提高预付款比例,对其现金流造成压力。

为应对上述风险,种业企业积极寻求解决之道,探索新的制种模式,譬如,康农种业于2021年以来,已经逐步新增了“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制种模式,即公司直接与农户签订制种协议并直接向农户采购杂交玉米种子。金苑种业亦然,2022年,在原制种模式外,其部分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模式。

“公司+农户”制种模式有助于种业公司整合上游资源、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加快形成全产业链的经营模式,不过,康农种业也提到,由于不同农户自身种植经验、种植方式和种植水平不尽相同,制种过程需要公司投入更大的精力对制种农户进行指导以保障公司原材料质量的可靠性。如果公司对制种农户管理不力,可能会造成制种成本不降反升、原材料质量良莠不齐乃至核心品种泄密的严重后果。

在新制种模式成熟前,制种成本压缩利润空间仍是种业企业的共同挑战。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至2022年,金苑种业的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5.40%、39.62%、37.28%;同期,康农种业的毛利率分别为43.46%、37.15%、31.33%,前者呈先升后降趋势,后者呈持续大幅下滑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康农种业在招股书中披露,2020年至2022年,可比公司毛利率分别为35.40%、36.99%、34.97%。对此,交易所在问询中表示:“报告期内发行人玉米种子毛利率持续下滑,而可比公司玉米种子毛利率基本稳定,发行人是否可以将采购端制种成本上升的压力有效传导至销售端。”

对此,康农种业表示,其已经采取向下游客户涨价的方式。不过,在定价策略方面,由于玉米种子上游制种成本和下游终端销售都相对透明,因此公司在与客户协商涨价时,大多数时候只能与制种成本上涨的金额作为涨价依据并进行后续谈判,而很难以制种成本上涨的幅度为涨价依据进行谈判。即,如果假设种植成本每公斤上涨2元(涨幅约20%),公司的销售价格大多以2元/公斤为上涨基础与客户进行协商,但难以以20%的单价上涨基础与客户协商。

从全球来看,转基因作物推广已較为成熟,市场接受程度也稳步提高。放眼国内,虽然目前尚未放开转基因玉米种子的产业化,但预计未来我国将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审慎推广包括玉米品种在内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

2022年6月,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印发《国家级转基因大豆品种审定标准(试行)》和《国家级转基因玉米品种审定标准(试行)》,为转基因玉米的审定及后续商业化提供了政策基础。同年,农业农村部对已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生产应用)的转基因玉米品种开展了产业化试点且效果及进展顺利。2023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部署意见中指出,要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进一步扩大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应用试点范围。

转基因种子商业化对种业企业来说既是一场机遇也是挑战,考虑到特定基因与原有种子的适配性,原有强势品种转入特定基因后未必会继续保持强势,部分品种有望借助转基因浪潮实现大面积推广,行业竞争格局或将重新洗牌。

目前,正在IPO的康农种业和金苑种业均在转基因领域有所布局。譬如,金苑种业与获得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中国农业大学、杭州瑞丰、北京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先正达(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国丰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优势企业开展转基因合作,核心骨干育种材料和主导品种均已完成抗虫耐除草剂转基因性状导入,为转基因玉米种子商业化推广奠定了基础。此外,其招股书中披露的正在从事的研发项目中,也包括“转基因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项目。

康农种业在转基因玉米商业化领域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进行了充分的产品储备。其已与大北农、中化先正达、隆平生物、杭州瑞丰等性状龙头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其中公司骨干自交系已经全部完成双抗(抗虫、耐除草剂)性状的导入,自有核心品种已进行组配并计划参加2023年国家统一试验。

康农种业表示,在现有的转基因技术下,通过回交转育将性状导入杂交品种的亲本中通常需要2.5至3年时间,完成转基因品种试验审定需要1至2年时间,考虑到其已经提前完成了骨干自交系的性状的导入工作,如果未来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应用有序放开,其将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生物育种研发能力强,玉米等转基因品种竞争力强的种业企业或将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在研发投入上,2020年至2022年,金苑种业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1578.09万元、2014.69万元、2221.77万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35%、7.00%、7.40%;同期,康农种业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676.05万元、775.61万元、815.20万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6.02%、5.47%、4.12%。相比两家公司,康农种业投入的研发金额和相关占比均明显偏低,后续仍需在研发方面增加投入力度。

猜你喜欢
玉米种子制种种业
不同条件下对济宁地区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影响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因素及对策
新疆兵团制种玉米获丰收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玉米种子生产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办法
关于玉米制种自交率的原因及对策
种业名企展示
生物活性水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