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新文科传媒人才培养对策

2023-10-25 04:13斯琴图亚
新闻传播 2023年16期
关键词:文科媒介岗位

斯琴图亚

(赤峰学院文学院 内蒙古 024001)

传播技术的发展正在重塑传媒行业的新生态,引领着社会对传媒人才需求的变化,而我国传媒行业正面临与行业需求相对接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严重紧缺,现有从业者实践创新能力不足,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等诸多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教育界近几年提出的高校新文科人才培养理念为传媒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笔者结合高校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新文科人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以培养“懂技术、懂受众、懂业态、懂产品”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传媒人才培养改革思路以及实施对策,研究成果对当前媒介融合视域下传媒人才的转型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媒介融合与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概念源于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学者浦尔率先指出了当时传统媒体所呈现出的多功能一体化特点和趋势,即媒介融合;随后,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纳齐森提出融合的关键在于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而不是各种媒介操作平台的集中形式。随着媒介融合概念的演变与扩展,媒体融合概念的界定包括了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层面上的媒介融合主要强调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而广义层面上的“媒介融合”不仅指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含媒介技术、组织结构、媒介功能、所有权等各种要素之间的融合。

当今社会,媒介融合已然成为信息时代媒介发展的新理念,标志着信息传播生态的改变,代表着传媒业发展的世界潮流。在这样的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提出了推进全媒体产业发展的战略,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动力。2014 年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强调:要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推动新旧媒体在渠道、平台、内容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2020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融合发展,推进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显然,国家战略部署和发展方向带动了我国传媒行业的转型发展,同时对传媒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媒介融合带来了传媒人才就业面的拓宽和各种人才需求岗位的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人才缺口对传媒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当前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存在与就业岗位需求对接不紧密,岗位胜任力差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因此,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传媒人才是传媒专业自身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新文科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媒介融合视域下的新文科传媒人才特征

2018 年,我国教育部开始启动新文科建设,并于2020 年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同年,国内戏剧与影视教指委、中国传媒大学先后举办了传媒类新文科人才培养改革研讨会,要求各高校深刻把握学科发展规律,主动回应新变局、新时代、新技术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显然,新文科卓越人才培养理念与媒介融合理念下的传媒专业人才需求相契合。概括而言,新形势下传媒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复合型新文科传媒人才

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正在重塑传媒行业的新生态,从而带来的是传媒人才需求的改变和就业面的拓宽。一方面,传统媒体行业的岗位需求大量缩减,现保留的传媒岗位大部分都被赋予了新岗位职责和内涵。传媒行业的转型发展,岗位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媒体组织机构内部和组织机构之间的融合需要传媒行业人员具备的不再仅仅是对某个岗位知识的精和专,而“技能融合”和“技艺精专”的人才岗位更加紧缺,甚至需要具备跨专业知识的“一专多能”行业人才。另一方面,大众媒体传播途径日趋多样,岗位需求类别正在向网络新媒体行业拓展,出现了不断细化、多元化的专业岗位。这些融媒体时代催生的新媒体、全媒体行业涉猎采、写、摄、录、编以外,还涉及多媒体素材编辑与各种新媒体平台运营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需要面向信息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复合型人才。

(二)应用型新文科传媒人才

我国正在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形成一个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当今以数字技术、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主要驱动力而产生的各种传播平台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融合发展与综合应用形态。因此,传媒人才需要突破传统媒体界限的分工,具备应用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的综合能力。例如,传媒人才要熟悉新闻节目的采集、传播和消费信息渠道的变化,完成媒体资源融合与再生产,为不同媒体平台提供优质内容;要运用互联网+思维、短视频思维来指导作品创作思路和传播理念;要培养及时更新知识,灵活应用技能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知识,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与媒体环境。此外,传媒专业的应用交叉性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应用不仅局限于本行业范畴,甚至渗透到其他相关行业。如何将所学专业知识迁移到需求岗位,具备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成为培养人才之关键所在。

(三)创新性新文科传媒人才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媒介融合正在从早期新旧媒体的简单融合,转向融媒体、全媒体发展阶段,未来还将过渡到智能媒体的融合时代。在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中,传媒人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精准把握本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动向,认识媒介融合的阶段性特征,用融合思维来审视和接纳新的传播技术、传播模式以及操作理念,主动适应并融入媒介融合新生态,提升自身的岗位胜任能力。媒介融合带来的是采编流程、内容生产和传播链条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融合形态,这就需要传媒人才不断涉猎相关传播技术应用知识,探索内容生产、传播形态和传播途径融合创新的新路径和新方式,具备开拓新的融合发展空间、创作新的传播内容、开发新的媒介融合产品的创新能力。

三、媒介融合驱动下传媒专业新文科人才培养

技术创新、社会变革、学科交叉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推动力。而对于传媒专业来讲,媒介融合正是这三个推动力形成的根源。因此,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紧跟媒介融合趋势,回应传媒行业发展的新需求,寻找新的人才培养路径。笔者从人才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如下实施对策:

(一)确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与新目标

各高校在建设和发展传媒专业过程中,应积极响应国家融媒体、全媒体发展战略布局,不断适应新的传媒发展生态和媒介融合新形势,根据办学层次和优势条件来制定适应时代发展,与地方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具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应根据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结合自身专业发展背景与环境,制定出适切性的培养方案,将服务地方与社会,“懂技术、懂受众、懂业态、懂产品”的新文科人才作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和努力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发现自身的短板和不足,转变人才培养理念,把人才培养目标放在着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上。各高校应结合本校特色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将人才培养目标从单纯的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为兼顾“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融合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媒人才培养。具体说,要制定出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观,能够将能力、素养与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构建灵活动态、融合开放的课程体系

优质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传媒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各高校应根据办学所依托院校自身的特点来打造特色课程体系,提升课程内涵建设,助力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例如,师范类高校可将微课、慕课制作相关知识融入到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地方高校可根据本地传媒行业发展状况与实际需求,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建设优质课程体系;而艺术类高校可以借助校内相关专业资源优势,与其他专业联合打造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加强学科外部交叉延展和学科内部衔接,确保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宽、实、活”。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交叉基础上的课程建设,将新技术、新理念、新应用融入课程内容中,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等新兴交叉拓展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融通能力。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科内部课程之间的衔接,积极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的同时进行动态更新,例如增加5G 技术、虚拟技术、元宇宙等前沿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内容,提升课程的实用性和内涵。

(三)推进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媒介融合的发展目标是建立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的新型主流媒体。这些主流媒体是推动我国传媒行业发展的主力军,将成为传媒人才岗位缺口的主要来源。高校要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关注人才需求的变化。传媒人才培养要从偏重理论向偏重实践,技能训练为主向能力提升为主,侧重模仿操作向侧重融合创新方向转型拓展,有效推进传媒人才与行业需求相对接与适应能力。各高校可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新形式和新路径,借助校内跨学科资源的整合、校内外资源的整合等形式搭建实践育人平台,创造良好的教学创新环境。同时,高校要动态整合线上线下优质学习资源,借助慕课和其他新媒体平台,以教学理念和知识传播环境、学习方式的创新来优化传媒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打破单一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渗透与融合,把实践创新放在第一位。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能力、素养提升的协同递进关系,将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这几个金课要素灵活融入到课程教学各个环节。例如,将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到大学期、实践小学期以及实习实训、实践作品创作中,注重设备操作、内容生产、软件与平台应用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提升;加强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与知识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赛促教,布置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学习任务;借助校级、省级、国家级相关项目的申报机会,有计划地开展综合拓展类实践活动,组织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比赛,组织不同专业和不同专长的教师进行交叉指导,提高学生跨学科知识的融通能力。

(四)建设融合型教师团队

传媒人才培养的转型需要具有新理念、新能力的优秀教师团队来做支撑。考虑到专业自身特点和新文科人才培养需求,各高校要多措并举,从学科背景融合、产学结合、能力融合等多方面来加强融合型教师团队建设。例如,通过“外引内培”的形式,形成多学科交叉互补、实践理论兼顾的师资团队,对整体的教师结构进行优化创新;鼓励校内专任教师进入传媒相关行业或企业,尤其是新媒体、融媒体岗位进行锻炼,改进当前高校师资缺乏行业经验,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知识背景不够丰富,专业技术水平和媒介融合思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等现实问题;加强面向产教融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媒介融合人才需求为导向,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参与课程联合开发、教材编写以及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此外,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之间的知识融通与协同创新,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例如,加强本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本专业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采取虚拟教研活动、观摩、交流等不同形式,共同探讨行业发展动态和学科前沿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安排2-3 名不同知识背景和专长的教师共同备课,一起承担某门课程教学或指导学生作品创作实践,提升教师团队的融合创新能力。

结语

我国传媒行业正处在全面推进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期,需要一大批新形势下能够胜任行业新岗位的专业人才。在我国媒介深度融合发展战略与新文科专业建设的双重驱动下,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人才培养是个长期的工程,我们看到新文科人才培养的有效推动需要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需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的传媒生态和社会需求变化,各高校需要注重顶层设计,明确新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夯实课程体系的重构与内涵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师资队伍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动态调整改进人才培养实施对策,为传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文科媒介岗位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书,最优雅的媒介
豆文科作品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孙文科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