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性
——人媒介视角下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探索

2023-10-25 04:13卞烁钧
新闻传播 2023年16期
关键词:爱国情报国强国

姜 华 卞烁钧 陈 旭

(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习近平总书记就课程思政多次发表重要指示,我们培养人的目标是什么要搞清楚,现在非常明确坚定地提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新闻传播学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社会实践性。新闻传播教育的使命是培养职业化的新闻传播工作者,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接班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中,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就应该成为其使命,将其内化成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成为其工作生活的目标和坚守的指南。因此,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培育和塑造植入新闻传播专业课程,着力实现在价值传递中增强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的立体化育人格局,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

那么,如何结合新闻传播学特有的学科属性进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思政教育?近年来,如何进行各个学科课程思政的研究成果多且好。就新闻传播学科来说,很多学者也发表了多篇关于“课程思政”教育建议与政策深度的解析文章,都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价值。具身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视角。具身性(embodiment),是指人类认知的诸多特征都在诸多方面为人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组织”所塑造,而不是某种与身体绝缘的笛卡尔式的精神实体的衍生物。这是认知哲学领域的一个概念,广泛应用于心理学、伦理学、语言学等学科中。同时,具身性也为传播学界打开一个新的视角。无论是在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教学中,还是实践中的走向而言,从具身性切入都大有可为空间,从而达到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目标。因此,从具身理论出发,研究如何结合新闻传播学特有的学科属性进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思政教育,从而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有重要意义,且可行。

一、运用具身理论对新闻传播课程教师进行思政培训

习近平关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一系列论述高屋建瓴。“厚植”一词温润而有力,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如何“厚植”才能行之有效地让大学生将爱国情扎根于内心,将强国志贯彻于一生,将报国行实践于日常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之中?具身理论提供了一个崭新且有效的契机和视角。

新闻传播学科实践性极强,从偏重知识学习转向注重学生身心参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身性教学是应该的。而新闻传播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虽然是抽象知识的传递,但是它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在场,知识的传递在这里表现为教师和学生身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获得知觉想象、个性、人格等有深刻直接的影响。教师的三观及政治立场、道德操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毋庸讳言。

各级学校管理机构应该从具身认知角度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自己首先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此基础上,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具身理论,建设思政课堂。首先需要一线教师有良好的思政教育能力。然而,新闻传播学科教师虽然有一腔上好思政课的赤诚,但由于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对新闻传播类课程思政元素的认识,从而影响实施效果。因此,一线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提升也应该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首先,要加强思政知识与技能的专门培训与学习。教师所在学校或者学院要有高屋建瓴的意识,拿出专门经费,用以培训教师的思政课程教学能力。一是邀请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或新闻传播实业界的知名人士开设专题讲座。学校或学院可以制定系统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他们开设系列讲座,以提升新闻传播学科教师的思政知识,丰富相关案例库。二是鼓励教师以多种方式进修学习。学校或学院应该制定相关政策,给与各项保障,鼓励教师参加长期或者短期培训的方式,提高新闻传播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三是通过系统规划,利用本校现有思政教育资源提高新闻传播学科教师的思政能力。这一做法需要在学校层面统一协调,学校应该从政治角度进行站位和规划,选聘本校思想素质过硬且专业能力突出的思政课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新闻传播专业教师,以提高其德育能力。

其次,加强经验交流。新闻传播教师通过教研室的方式开展集体备课是一个可行途径。通过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让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迸溅出智慧的火花,研磨并构建起高品质的课程思政。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向他人虚心请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更离不开向同事同行学习。虽然同为新闻传播学科教师,但是彼此存在个别差异,擅长领域各不相同,每位教师的授课经验也大不相同。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师也会选择不同的思政教学方法。基于上述基本情况,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破除个人背景、教学经验等方面的限制,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反复研磨思考,找到适合教学内容呈现、教学目标实现的最佳思政方案。

即便在防疫要求或现实工作条件限制下,教师们也可以突破空间限制,在线上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运用集体力量解决问题。除全体教师的直接交流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提供的专家讲座资源进行集体备课。线上资源包括各级各类平台组织和承办的专题讲座,专家对时事问题的解读等。如此,通过持续学习与交流,实现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的提升。

在以上多重努力之下,教师们可以对课堂思政在教学内容、方法、案例、目标设定、考核方式等得到全面提升,为课程思政构建提供更多的思路与灵感,逐步提高德育能力。

二、落实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建设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的建设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具身传播(embodiment communication)是将具身性引入传播与身体研究中而产生的传播类型。在新技术的环境下,传播者可以以各种方式为媒,通过文字、影像等进行全方位传播,“情动于中而形之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具身传播在新闻传播学科的实践场域有很大发挥空间。

第一,要对新闻学的学科特性有深入认识。新闻传播学是强调实践性的学科,它与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这一特性,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运用新闻规律、运用多种技术进行教学;构建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价值观,培育高素质、高层次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者。

第二,选好教材。教材是新闻传播学科教师授课的蓝本和学生学习的典范,从体系构建到每个知识点,教材内容都会深切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合格且高质量的教材能极大程度助力课程思政建设。反之则会南辕北辙离题万里。新闻传播学科教师在课程教材的选用上,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选择适合课程思政的教材。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简称“马工程”)教材便是最优秀与合适的选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马工程”教材对于课程思政建设可谓成本最小,但是效益最高。

第三,了解教学对象的心理状态。学生既是授课对象,也是教学服务的主体。一切教学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活动开始前,教学管理部门可以进行座谈、调研、访谈,了解学生心理。教师也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的各个时期,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真实心声,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要考虑到当下学生基本都是千禧年之后新媒体时代的原生网生一代,他们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个性特征,有他们这一代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并且由于年轻,思想还很不定性,所以教师应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对他们付出耐心与爱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思政效果。

第四,设计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和内容。科学的课程设计是以专业教师充分挖掘和正确把握课程思政的价值为基础的。一线教师应该在多年经验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进行有针对性且有效率的课程设计,让课程本身具备魅力。

第五,进行必要的评价和修正。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应从多种途径对课程思政成效进行检验,并针对测试结果做出相应的调整。近年来,各高等院校都设置了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能从教学效果方面对思政成果加以检验。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主观评价比重,认真听取学生建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思政实施效果。

三、具身理论下新闻传播学科思政培养目标: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媒介”

从具身性的视角看,人便成为媒介。在万物皆媒的背景下,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在传播链条中发挥作用。由此,本课题拟再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认为社会是很多异质性事物之间联系构成的复杂网络。行动者本身具有能动性,“是任何能使周围空间弯曲、使其他要素依赖于它并将其他人的意志转译成它自己语言的元素。”由此,在这个传播链条中,“人”这一行动者的价值观与行为本身便极为重要。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人媒介”,既具备了价值观,又具备新技术,由此成长为智媒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合格的接班人。

为此,首先需要探索提升青年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和效能的工作模式。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对社会公共议题的关注,创设良好条件培育学生参与社会建设的意识与能力,将思政工作落实到实践中。具身理论强调要提升青年人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高校思政工作也强调要提升学生积极建设家国的主动性,这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因此,具身性角度下新闻传播学科思政培养目标就应该培养厚植爱国情强国志价值观同时具备爱国行的“人媒介”。这种爱国行可以化入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首先,可以邀请同学参与学校宿舍、食堂、班车等日常的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节俭意识,着力培训大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并开展一系列实习与实践,使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国家的伟大复兴,培养自己的国家情怀,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其次,以积极正面的具身性典范来引领青年学生的叙事方式。典型对青年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用积极正面的时代正能量典型影响青年,从而引领与塑造青年学生相同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这便是思政工作的落脚点所在。新闻传播教师应该利用专业所长,学会用新媒介以及新的传播样式讲好思政话语和思政故事,从而在青年学子中营造践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氛围。同时,学校有关部门要创设条件,为学生搭建平台,让他们有机会用他们的视角和文风,通过各种新媒体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与强国志。

未来,当这些厚植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接班人成为传播主力后,他们便具备了“传播力”,不断发挥其主体性与能动性,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广大青年又形成二级辐射传播。从而引发更广大的青年群体对主流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的学习、适应与掌握,也成为“人媒介”。由此,成为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猜你喜欢
爱国情报国强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熠熠生辉的爱国情
“千人剪纸”剪出爱国情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悠悠爱国情:领略非遗文化中的魅力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