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视阈下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发展策略探究

2023-10-25 04:13郭勋亚
新闻传播 2023年16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敦煌纪录片

郭勋亚 王 银

(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陕西 721013)

中国西部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涉及十二个省市自治区,拥有广袤无际的土地、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西部地区最为珍贵的资源优势。西部地区自身所带有独特的资源,使它成为了一座待人们勘探的丰富宝藏,而这些资源优势则成为了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不断发展的巨大潜力。从现有的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来看,其创作中所含有的美学特性使国内受众对于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关注度不断增长,吸引着受众了解西部地区历史文化的兴趣,而这种真实又不缺乏艺术性的记录,也吸引了大批学者的研究。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结合视听元素、叙事载体、大众审美等方面,对优化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传播效果进行深入透析,以此浅谈美学对于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重要作用。

一、融合美学视听元素,再现历史恢弘场景

影视艺术被称作为第七艺术,其表现元素指的是视听语言。而视听语言又包括了听觉与视觉,其中视觉元素则指画面语言。以色彩为例,在影视作品中色彩属于视听元素中的画面元素,在影视的视觉传达效果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纪录片中,色彩是整部作品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尤其对于纪实风格的西部历史文化类型的纪录片来说,用色彩去塑造影片的年代氛围感和历史背景,可以增强受众观看作品的趣味性,不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枯燥感。色彩不但可以表达出导演对于整部作品的风格把握和情感,同时希望观众能够在观看中获取更强的代入感,以及对导演投入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敦煌》由央视和敦煌研究所共同出品,于2010 年在央视网、爱奇艺播出,引起巨大的反响。第五集《敦煌彩塑》的内容是讲述以敦煌彩塑打造工艺的流程为线索,将美轮美奂的彩塑进行全方面的展示。该集重点放在雕塑上,因此整个作品的画面色彩都是给受众鲜明绚丽之感,通过导演后期对于色彩的设计与调整,高度还原敦煌彩塑文化的艺术性和历史恢弘之感。正因为色彩的视听元素赋予了画面独特的生命力,才能做到重现昔日莫高窟彩塑的艺术魅力。色彩心理效应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当人们看到某种颜色时会下意识回顾日常经历过的感受,从而触发心理共鸣之感,内心会产生相关的感情回应。看到黄色,人们会下意识归类为庄重、尊贵;看到红色会归类为庆典、热烈、欢乐;看到蓝色会归类为静谧、幽静。而在《敦煌彩塑》中在拍摄壁画时色调多以明黄、饱和度较高为主色调,受众在原有的生活色彩积累的基础之上,观看作品时就能够感受到敦煌彩塑具有的辉煌大气之感。熟练运用好色彩的设计与调配,缓解纯粹视觉展示带来的审美疲劳,让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更具有艺术美和可观的趣味性。

如果说色彩属于视听元素中的“看”,那么配乐则是属于视听元素中的“听”。一部纪录片中,如果去掉配乐的衬托就好比美味的食物不放调味品,给受众的感觉就会味同嚼蜡。优秀的配乐可以烘托渲染画面氛围,使配乐融于西部纪录片的整体艺术构思内,让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变得更加立体、生动,具有美感同时使受众能够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纪录片《河西走廊》于2015 在央视和凤凰网同步播映,一经播放就众口交赞,可以说《河西走廊》是现下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的翘楚。而该部纪录片中的配乐《河西走廊之梦》则是由知名音乐家雅尼制作,这首配乐在该部影视作品中起到了神来之笔的美学作用。例如在《使者》中,匈奴进犯中原,对汉朝的围追堵截迫使汉武帝委派张骞翻越河西走廊,动身前去西域谋求援助。而张骞毅然决然地领命,使得配乐在此处作用烘托了张骞身负重任的悲壮氛围。最终配乐演奏出寂寥而又厚重的旋律,让观众对于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充满期待。因此,在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配乐也同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作品讲述史料时,配乐的烘托氛围加强了观众在观看时的沉浸感与想象力。在纪录片作品中合适的位置运用好配乐,充分实现配乐所带来的美感并和作品内容、结构与风格相协调,才能感染每一位观众,为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产生更为强烈的文化美学内含的艺术性。

二、丰富美学叙事手法,诠释西部地域传奇

纪录片既是“观察”的艺术又是“叙事”的艺术。在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由于历史是对于昔日事实的记录,许多随着时间逝去的事件、人物等无法再被时下的摄影机以镜头画面形式展现出来,故造成某些历史事件在叙述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影像画面。因此,运用模拟艺术叙事场景,再现历史事件、人物等[2]。在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中,选择对作品整体叙事有价值的史料进行再现和还原,该形式不仅能够增强趣味性,优化视觉体验,还能够加强各个板块之间的剧情联系,保证整部作品的一致性。在《河西走廊》该部作品里,但凡在历史上有过记载的人物都通过这种艺术化的手法还原出来。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丰富历史细节,可以更好帮助受众加强对于历史的了解。例如,使者出使西域之前的准备场景,汉武帝因为匈奴不断侵略而召唤大臣商议的场面,霍去病鲜衣怒马少年意气,征战河西封狼居胥等。在第七集《河西走廊》中敦煌壁画的作者没有被记载在原有历史资料中。为了还原莫高窟的故事,使观众对敦煌壁画有更多的了解,同时增添观赏的趣味性,导演巧妙地塑造一个名叫“李工”的人物。在纪录片中“李工”用他精湛的技术和严谨的态度与其他的画工一起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作品。纪录片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将“李工”塑造成为莫高窟艺术奉献的形象,同时他也是敦煌壁画背后所有默默付出创作者的缩影,也充分体现了敦煌壁画的举世价值。而李工形象的成功塑造,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感受到敦煌壁画不再是陌生的历史遗迹而是变得更富有感情色彩。情景再现这种叙事手法是暗含丰富的情感表述,可以起到触动受众心灵的作用,其目的就是更好展示敦煌逝去的历史真实,同时也是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重要美学特性的映现。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的兴盛,纪录片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电影中时常运用到的形式,如运用数字技术重构历史场景,同时,数字技术还为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提供了3D动画、数字遮罩绘景、画面气氛渲染等众多的技术;另外,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不断的成功也离不开数字技术手法的支持,例如《河西走廊》的开篇为了展示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的形成,就采用了3D 动画演示数字技术,在某种程度上丰富纪录片的表现形式和趣味性。可见,数字技术不仅能将想象的画面具体化,增强画面的美感,还能更好地帮助导演补足必要画面,完善叙事线索,优化受众观看时的体验感与沉浸感受[3]。

在娱乐时代下,多数观众更喜爱幽默轻松的节目来缓解社会压力,对于一些题材较为严肃或叙事深沉的作品敬谢不敏。所以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故事化的叙事手法应运而生,也更符合现代人们观影的喜好。传统的线性叙事方法会令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导致很多优秀的历史纪录片无法得到最大化传播,故事叙事手法的使用巧妙地改变了传统历史题材纪录片的枯燥乏味,根据真实的历史资料,合理地设置悬念和电影化的表达方式,增强观众观看的可观性,更能够丰富展现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特色,扩大了西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受众群体[4]。例如《河西走廊》《敦煌》等西部历史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成功运用该叙事手法,一经播出就收获好评如潮,从侧面证明故事化叙事手法在纪录片市场上得到高度认可。这些优秀的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作品,以真实客观的历史资料为前提,为影片的故事化叙事手法提供历史依据,使历史的真实与想象的真实两者之间实现统一。

三、关注社会大众审美,优化西部纪录片传播效果

在新媒体热度冲击下,快餐式影视作品、改编大IP影视剧等新文化符号开始霸屏。受众对过于注重纪实风格的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审美疲劳,对节目的观看需求已悄然发生转变,传统西部历史题材纪录片的生命力逐渐衰弱,注重大众审美需求势在必行。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是以受众为中心,其目的是给受众带来审美愉悦感的同时宣扬西部历史文化价值,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让受众深入了解到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蕴含浓厚的历史内涵。因此,创作者要将关注点放在受众的主观感受,从审美客体角度出发,让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不再成为“高岭之花”只可远观,而是能够成为大众群体赏鉴的艺术作品。首先,在创作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过程中,创作者应遵循史料的真实性并且在取材的过程中,保持原生态西部地区特有的环境美,以美的形态全方位彰显纪录片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河西走廊》在初创前期就做到了这一要求,该节目的制作团队邀请了当地敦煌研究院的教授和二十多名学者共同撰写43 万字的学术资料,而这个过程就耗时长达一年。又因为导演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法,跑遍国内众多的影视基地进行拍摄,拍摄出很多剧中堪称经典的情景再现画面,其中参演演员就高达近千名。为了更好地将河西走廊的自然风光完美呈现,制作团队又进行春季空镜拍摄,力求每个画面都能够让观众享受一场绝佳的视听盛宴。其次,创作者应与受众具备同样的审美期待,只有具备这种审美期待才能够从受众角度出发创作出直击受众心灵的作品,不断适应受众的审美品位、心理需要,进而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使得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具备张力十足的美学内涵。《河西走廊》的社会反响从侧面证明了该部纪录片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期待,整部纪录片都使用故事化的叙事手法还原历史故事,结合当下的3D 动画等数字技术碰撞出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新火花。最后,创作者在构思作品前期也应考虑到受众群体审美倾向和审美水平,同时保存主流价值观,紧跟时代发展动向,既顺应群众审美趣味的变迁结合当下的受众需求,又不会一味地去迎合观众审美,忘记创作初衷,方可突显西部历史纪录片的美学深度。

在关注大众审美基础上创作者还应从美学角度出发去不断提升美学内涵意蕴,完善西部纪录片美学价值。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应该既包含意境之美又包含纪录的真实美,将两者之间相互交融,不断地给受众展示出一个合理、真实又富有意境美的作品,使受众在了解到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同时又体会到无限的美感。优秀的西部历史纪录片通过现代视听语言的技术传达来表现作品中无限的情感和思想,使观众在观看节目时既了解到历史文化又能体会到深厚的中国美学思想,呈现出西部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审美价值。例如《敦煌》中的后半部分展现了一直守护在敦煌的工作人员,在介绍这些作出贡献的人时,并没有大量的镜头去阐述工作人员的付出与辛苦,而是点到为止营造出“留白”的意境和中国特有的含蓄之美,让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无限的思考。

优秀的纪录片在保持宣扬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应加强艺术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审美启发。任何艺术形式要想不断繁衍下去,都离不开商业的文化语境。因此将纪录片与商业化运作相联结看成是对现实审美的观察,通过这种观察可以更好地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需求的西部历史纪录片,优化其传播效果。2015 年《河西走廊》一经播出,便获得了众多的好评与认可,而该作品的成功也带动文创产品的发展,例如,文化衫、书籍、主题曲黑胶唱片等,同时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产业推动力的思想带动了河西走廊的旅游业发展,纪录片中对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的全景呈现,吸引了大批受众对西部世界的向往。

综上所述,开展西部历史纪录片创作要充分发挥美学作用,让观众可以通过纪录片全方位地了解到西部历史文化。创作者更应该在西部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保证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同时融入美学元素,焕发西部历史文化的不竭动力,促使其能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长久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敦煌纪录片
河西走廊的风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在河西走廊聆听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