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学科区域教研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与破解之道

2023-10-25 09:02许玉枚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信息科技教师发展

许玉枚

[摘 要]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研究课标、教材是教师职后最基本的教研活动。因学校专职教师少而导致教研组缺失、开课不足等信息科技学科的教研情况严重阻碍了信息科技教师的专业发展。开展区域教研统筹,让教研实践制度化、课题研究常态化、名师引领专业化、培训模式融合化,可有效解决信息科技教研问题,赋能信息科技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区域教研;信息科技;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0-0097-03

本文选题源于义务教育新课标公布后的信息科技学科教师教研及专业发展需求。信息科技学科的地位使其教研现状不容乐观,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现状及原因,探索教研路径,以期能建立组织、形成制度、打造团队,保障教学质量,为教师专业发展和教研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一、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的现状

以C市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队伍为样本,根据县区教育部门统计数据,结合学科调研工作开展调查,了解目前信息科技学科的教研现状。C市普通中小学校约571所,其中初中学校(包含九年一贯制、十二年一贯制和完全中学)共249所,初中在校学生数为123148人。C市信息科技学科师资、教研现状具体如下:

(一)专职教师配比小,兼职教师比例大,专业及学科不对口现象明显

初中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约403人,生师比为0.33%;专职教师297人,兼职教师106人,兼职教师占比26.30%。有学科专业学习背景(如计算机科学技术、网络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教育技术学等)的教师为304人;无学科专业学习背景的教师有99人,占比24.57%。约四分之一的任课教师为兼职教师或非专业教师,专业及学科不对口现象明显。

(二)课程开设基本达标,课时得不到有效保证

关于信息科技课程的开设,七、八年级每周1课时,九年级不单独开设,达到国家课程方案标准。在实施中,21.4%的教师会因公或因私缺几节课,10.59%的教师会被其他学科挤占课时。究其原因大致有信息科技学科师资不足不优、信息科技学科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总分引起的地位缺失等。课程开设基本达标,但课时得不到有效保证。

(三)教学任务完成及教学效果达成情况不容乐观

关于教师能否完成教学任务,43.31%的教师表示完全能完成,44.55%的教师表示基本能完成,但仍然有12.3%的教师表示不能完成。关于学生配合的程度,17.45%的教师表示学生完全能配合,68.54%的教师表示学生基本能配合,14.01%的教师表示学生不能配合。关于学生课堂练习的完成情况,17.21%的教师表示学生能较好完成,47.43%的教师表示学生能基本完成,35.36%的教师表示学生能部分完成或不能完成。部分教师不能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达成情况不容乐观。

(四)缺乏有效的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参与教研活动机会少

1.校内教研组织难以建立

如表1所示,市域范围内共249所初中学校,仅有39所学校设有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占比仅15.7%,主要原因是校内信息科技学科教师人数过少,无法成立教研组。从教师数而言,29.42%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有信息科技教研组;70.58%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无专门的信息科技教研组,被安排在物理、化学、数学、艺术等其他教研组;4.09%的教师表示所在学校无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

2.集体备课难以进行

集体备课是教研的基础活动。关于教研活动开展情况,10.28%的教师自主备课,几乎每年照搬原有教学设计;66.04%的教师自主备课,在原有备课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修改;7.17%的教师集体备课,形成初步教案资源,并在教学中直接使用;16.51%的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受人数少无教研组的限制,三分之二以上的信息科技学科教师难以进行集体备课。

3.校本教研难以开展

校内公开课的开展是校本教研的基础形式。关于学科校内公开课的开展情况,66.29%的教师上过校内公开课,33.71%的教师未上过校内公开课。关于教师参与校内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活动的情况,8.72%的教师参加过3次以上,32.09%的教师参加过1~2次,59.19%的教师未参加过。半数以上的教师未参加过校内公开课,校本教研难以开展。

(五)教师教育科学研究意识不强且缺乏专业引领

1.课题研究推动力微弱

课题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探究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教师参加课题研究不仅能获得理论知识,还能加强教研能力,提升教育科研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近三年来,C市立项的308项市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中仅有2项是信息科技学科课题,79.13%的教师从未参与过课题研究,61.02%的教师没有意愿主持或參与课题研究。在调研访谈中得知,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有四:其一,教师无机会接触课题研究,不知课题研究为何物;其二,受学科地位影响,教师学科研究精神不足或产生职业倦怠,根本无意开展课题研究;其三,学校信息科技学科师资力量不足以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其四,少数信息科技学科教师虽有参加其他学科的课题研究活动,却仅是以技术入伙,对课题研究不得要领,并未能真正提升课题研究能力。

2.名师引领力缺乏

名师工作室是由名师领衔、以成为名师为奋斗目标、以个人兴趣和专长为发展方向、实现“名师引领、团队合作、全员提高、资源共享、均衡互补”的教师专业发展战略的创新型教师群体,是学校教育资源的集聚地和骨干教师交流的舞台、成长的摇篮。C市名师工作室自开展工作以来,共审批通过5批41个市级名师工作室,但信息科技学科至今没有县级或市级名师工作室。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职称、业绩等硬性条件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是学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无教科研热情。

3.学科教研服务人力不足

教研员是学科教研的领头雁,是教师成长的铺路石,对教师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C市有2名市级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所辖8个县区,仅有3个县区各有1名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均按照上级安排开展常规评赛等工作,几乎无自主开展的学科特色活动。学科教研服务人力不足,主动性不强。

二、开展信息科技学科区域教研的路径

(一)教研实践制度化,鞭策教师集群化高质量发展

1.成立校、县、市三级教研组织,联片教研建新家

市、县教研员是课程改革的领路人,是学科教研的领头雁,是教师成长的铺路石。各县区应配备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有特殊情况的县区可从学校选聘信息科技学科骨干教师任兼职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让教研活动开展有服务员、组织者。市、县教研员要从常规工作、特色工作、重点工作三个维度制订年、季、月教研计划,通过研讨、观摩、比赛、培训等活动进行研究、指导、服务。

教研组是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基地[2]。有2人以上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的学校应成立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信息科技学科教师不足2人的,则由县区规划,以教育集团或以片区划分信息科技为单位成立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信息科技教研组制订教研计划,从理论学习、技术共享、资源建设、集体备课、观课评课、磨课赛课、备考命题等方面开展校本教研,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2.开展研、展、赛三类教研活动,齐思共研守阵地

教研组落实,每周有研,提高教学质量。《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的六个“学科逻辑”主线: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3],相较于原课程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一方面是信息科技学科紧跟时代发展,另一方面是教师知识陈旧,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这使得教师自学及教研组共研就显得非常必要。一方面,学校应为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配备资源教参、学科期刊等资料,以供教师自学;另一方面,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共研,研究如何上好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各县统一教研时间,县区教研员每周参加教研组活动。

区县教研联动,每月有展,提升教研能力。教学展示研讨课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以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为载体的教学实践性研究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校内信息科技展示研讨课受人数因素影响,氛围及针对性不足;县区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牵头,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区县级展示研讨课,形成浓厚的学科教研氛围,使教研针对性更强;区县间开展教研联动,每月邀请其他县区教研员或教研组长参加每月一展,通过观课评课、研讨交流、专题汇报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

市级教研引领,每期有赛,促进专业成长。教师基本功、优质课、论文等比赛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催化、引领、导向、凝聚、驱动、调试等功能[4]。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比赛,可以唤醒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意识,有助于明确自身专业化发展规划,能有效更新专业理念,优化、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能打造专业合作团队,养成专业反思习惯,在赛事中获得满足感与归属感,进而构建心理支持系统。省、市、县三级比赛的定期组织与开展,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培养教、研、赛三支骨干队伍,齐头并进创梯队

教学、教研、比赛人才的培养是学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学是研究的基础,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培养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功夫扎实的学科骨干是教研工作的重要目标。教研组长、各级教研员是教研工作的组织者和骨干力量,教研团队是教研工作的人员保障。学科教学比赛能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服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助力教师专业成长。

“教學、教研、比赛”团队是“四级六层”学科教师人才梯队建设的人力保障,建设人才梯队是教研的任务之一。“四级”指教师职称系列的四个级别,即初级教师、中级教师、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六层”指教师教育教学荣誉称号,即县区教学能手、县区骨干教师、县区学科带头人、市教学能手、市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

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学科教师须深耕课堂教学、勤研理念方法、多赛教学教研,齐头并进。只有这样才能创建高质量的学科教师人才梯队,保障学科教研可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常态化,促进教师梯队式快速度成长

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教师以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为对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的一种研究活动。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背景下,信息科技学科教学势必面临新问题,产生新的研究点。信息科技学科教研组长要总结发现,带领教研组成员开展教研工作。区县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要带领本地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申报课题,从选题、申报、实施、结题、推广等方面给教师以示范,引领县域范围内的课题研究工作常态化开展。市级信息科技学科教研员组织课题研究的相关培训、优秀课题成果观摩及推广活动。

(三)名师引领专业化,赋能教研共同体精准度提升

名师是指在教育领域公认的有重大贡献和影响的学者、教师,名师对教师发展有引领和辐射作用[5]。其一,开展“三名”工程(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催化名师产生;其二,开展“青蓝结对”工程,师徒精准帮扶;其三,成立县区、市级名师工作室,实现专业引领。通过专业化的名师引领,孵化一批教学研究名师,培养一批学科教学骨干,带出一批课堂教学能手,赋能教研共同体精准度提升。

(四)培训模式融合化,跟进教育发展大趋势

有效的教师培训可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6]。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学科培训势在必行,因疫情及成本,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模式已成为主流趋势。线上培训在时间、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在资源点播与共享方面的优点是现场培训不可比拟的。线上培训让更多学科教师随时随地地与国内顶尖学科专家共学共研,使跟进学科发展大趋势成为可能。线下培训活动按照“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模式进行,可培养本土专家,形成学科专家库。

在“新课标、新教材、新评价”背景下,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学科教学教研活动开展也存在现实困境。信息科技学科区域联合教研能形成固定组织,建立科学教研制度,培养学科人才梯队,引领辐射教学教研成果,推广教育教学经验,能孵化一批教学研究名师,培养一批学科教学骨干,带出一批课堂教学能手,赋能教师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岩.共生型教研团队的价值期待与路径建构[J].中国教师,2022(12):78-81.

[2]  苏君阳,时思.校本教研教师弱参与:内涵、表现及其消极影响[J].教师教育研究,2022(6):83-88.

[3]  熊璋.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1):5-6.

[4]  焦海蕾.“互联网+”视域下音乐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研究:以天津市东丽区为例[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21.

[5]  于漪,李瑾瑜.教师发展的若干现实问题及其破解之道:专访人民教育家于漪先生[J].教师发展研究,2022(4):21-40.

[6]  李彩虹,许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J].现代交际,2023(2):106-112,124.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信息科技教师发展
如何提高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智慧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关于新时期博物馆的陈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