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功能空间布局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3-10-26 02:52
山西建筑 2023年21期
关键词:清真寺街巷轴线

王 鑫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0 引言

我国传统街区的空间形态明显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古代哲学、政治、社会伦理等因素[1]。所以深度解读历史空间信息,挖掘历史空间潜在价值有助于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分析传统街区发展的内在机制,确立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更新改造策略。八坊十三巷是一个延续了几百年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回族社区,其原本是一个处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边缘性社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展,现在其已成为城市回族社区[2]。在历史的演进中,不仅沉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在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空间形态,所以对其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对于促进八坊十三巷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以八坊十三巷为研究对象,通过空间句法的量化分析手段研究其功能空间布局特征,并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活力和促进街区文化生活的延续。

1 研究区域概况和方法

1.1 区域概况

八坊十三巷位于临夏市区中心广场西南部,西至新西路,南街前河沿西路,东抵解放路,北与华寺街、北大街接壤,占地总面积3 km2(见图1,图2)。据史料记载,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在今中心广场西南角一带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南关清真大寺,由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组织形式,原来的番坊演变成教坊[3]。宋、元以后,从西域迁来更多的阿拉伯、波斯商人、工匠、传教士散居临夏市八坊及周边各地,与当地汉族等各民族共同生活、联姻,在河州久留或定居。到清初,在南关一带已形成围绕八座清真寺组成的八座教坊,八座教坊延续至今,所以便有了今天的“八坊”之说。目前,八坊已形成了四十多条街巷,较完整保存的四合院有41院、民宅109座,风格凝聚了中国古典建筑元素和阿拉伯文化特色,清真寺气势宏伟,本土独有的砖雕、木刻、彩绘等建筑装饰工艺别具匠心,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文脉,八坊十三巷成为了解临夏市民族文化、地域特色最好的对象。

1.2 研究方法

空间句法理论以定量分析为基础,通过对空间进行尺度划分和空间分割,研究物质空间与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同样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借助Depthmap软件对八坊十三巷的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从街区内部街巷的空间尺度,计算空间的整合度、可理解度、深度值等属性值,以此研究八坊十三巷功能空间的布局特征。在传统的回族街区,文化空间(清真寺)、商业空间、居住空间是其空间的主要构成要素,所以本节将分别对这三类功能空间的空间布局特征进行分析。八坊十三巷中的文化空间为散落与街区的清真寺,清真寺是八坊居民社会生活、情感寄托的中心,在八坊街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区域内清真寺所处的街巷轴线进行整合度和协同度分析,研究清真寺在区域内的布局特征与目标性。文化与经济间的契合与互动是社区延续和发展之关键,通过对区域内的街巷空间进行选择度分析,可以分析商业空间与街巷整合度核心的关联性。八坊十三巷是在共同文化信仰基础上围寺而居形成的多教坊结构的居住社区,各教坊呈自发性生长格局,所以居住功能是其最为重要的功能,它占据了区域内绝大多数空间。通过对区域深度值分析,尝试得出区域内居民区呈现的空间特征。最后,通过对文化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进行布局特征总结,分析八坊十三巷在不同功能空间影响下出现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相应优化措施。

2 八坊十三巷功能空间布局研究

2.1 文化空间布局特征

整合度反映某个空间节点在整个空间系统中的交通可达性,整合度越高的空间,可达性越高、聚集性越强。整合度包括全局整合度和局部整合度,全局整合度代表某一个空间与其他所有空间的聚集与离散程度,局部整合度表示某局部空间与周围三个拓扑单位内的其他空间的联系程度[4]。整合度的高低由整合度值来体现,整合度值的高低反映在区块色调的冷暖上,色调越暖(红色)整合度越高,色调越冷(蓝色)整合度越低。在轴线模型中选择清真寺所在街区代表的轴线,并在协同度分析的散点图中标识出,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八坊十三巷中清真寺所在的轴线大多分布于散点图轴线上方,对应清真寺空间的散点并没有集中分布,而是散布于全局整合度的整个空间。结合图2所示,清真寺相对均匀的分布在街区内,呈散点分布的布局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居民群众,另一方面也是其民族文化的体现。将清真寺所在轴线与所有轴线的局部整合度进行统计得出表1,可以看出清真寺对应轴线数目在局部整合度不同阶梯数值范围中的占比不同,呈现出局部整合度越高,清真寺所在轴线占比越高的现象。同时将两者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进行比较得出表2,清真寺所在轴线的局部整合度平均值与最小值都明显高于整体数值。虽然清真寺可达性较高,但也不仅仅集中于局部整合度较高的区域,在数值范围较低的区域也有所分布。

表1 清真寺所在轴线局部整合度统计表

表2 清真寺所在轴线局部整合度表

2.2 商业空间布局特征

空间句法选择度表示某空间吸引人流作为交通穿行的能力,选择度越高代表该空间人流量大,能从侧面反映出一定的商业潜能[5-6]。清真寺的服务范围与阿訇在唤醒楼上的声音传播距离有关,服务半径常常为200 m~300 m[7]。结合八坊十三巷的实际面积,本文选取三个测算半径:150 m,300 m,450 m。结果如图4所示:在150 m交通半径内,拥政巷与小南巷交界处空间、小南巷与坝口巷交界处空间与细巷拐角空间呈明显的暖色调,表明在150 m出行范围内这三处交点空间出行选择频率较高,但可以发现这三处空间并没有形成较密切的联系。300 m步行范围内,小南巷、坝口巷整条轴线逐步变成暖色调,并将拥政巷与小南巷交界处空间、小南巷与坝口巷交界处空间两处交点空间串联起来,在450 m交通半径内,八坊十三巷整体空间选择度核心区域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支路的色调逐渐偏冷,选择度核心开始向主要街道汇集,小南巷、坝口巷、王寺巷这些主巷成为吸引交通穿行的主要街道。结合实地调研同样也可以印证,这些街巷汇聚了主要的人口流量,集中了主要的文化场所等民族建筑,为该片区内重要的商业和文化街道,同时也是日常举行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但可以发现选择度核心区域并没有延伸到细巷一带,说明细巷可以较好地满足本地居民小尺度出行范围的需求,而当出行尺度变大以后细巷便失去了这种优势,这也反映出细巷一带空间与八坊内其他空间联系程度不高。

2.3 居住区布局特征

深度值代表两个空间节点的便捷程度以及相互的可达性,在空间句法的运算中,一个空间节点到另一个空间节点的最短拓扑距离即为空间深度值,深度值越大的空间,代表与其他空间的联系更为疏远。分析结果如图5所示,轴线的赋色情况与图4完全不同,暖色调轴线多分布于街巷尽端、末巷,之后就是与十三条主要街巷相连的其他支巷,在深度值上要小于末巷,这些末巷与支巷一直延伸到居住组团内部,是连接院落空间的生活道路。与图4相反,八坊内最主要的生活街道王寺街、小南巷等其深度值最低,说明这些道路是八坊内道路系统中最重要的街道,起着联系各个居住组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联系外部空间最主要的道路。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该片区位于老城中心地带,是临夏城区最早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少数民族社区之一,居住在这片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擅长手工创作与商业贸易,频繁保持着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往来,所以在区域内形成了众多街巷以满足本地居民生活和商业的需求。同时通过深度分析图还可以推断出八坊内各居住组团大致的位置大小情况,例如位于片区北部的细巷居住组团,内部生活街道沿红水河平行分布,并存在一些尽端巷,这些街巷的深度值都比较高,与外部深度值较低的主要生活街道共同勾勒出细巷居住组团大致的区域范围大小。

3 八坊十三巷功能空间布局特征

局部整合度结果统计表明,大多数清真寺处在整合度值较高的空间,较容易在整体空间系统中被选择为目标空间,表明清真寺片区内居民的生活中心分析结果正好与八坊内居民的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相互佐证。按八坊礼俗仪式的规程,坊内居民每日都需要进行五时礼拜,还有每周的聚礼以及每年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这些活动都会选择在坊内的清真寺举行。作为八坊内群众进行互动交流的公共空间,清真寺无疑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中心,所以局部整合度较高的空间都大多分布着清真寺。但是片区内仍有部分清真寺处在局部整合度值较低的空间,这表明,清真寺在表现其公共属性的一方面时又存在一定的私密性。

八坊人不仅是临夏城乡各民族商品的流通者,也是汉藏贸易的中介者。善于经商的八坊人不仅在各民族之间架起商品流通桥梁,在八坊内也围绕教坊生活区形成成千上百家商铺,发挥其利商而居,居而利商的特点,无不体现出回族群众“围寺而居、围坊而商”的特征。通过对八坊十三巷进行选择度和深度值分析得出,小南街、坝口巷、王寺巷、拥政巷不管在多大步行半径范围内都是片区内的高选择度街道,表明这些街道有较高的人流量。商业潜力区基本都集中在整合度值较高的区域,所以这些街道具有最大的商业开发潜力。细小的主巷分支在较小分析半径内具有较高的选择度,但随着交通半径的逐渐增大,这些次巷逐渐失去了与主巷在空间选择度上的竞争能力。与八坊十三巷的整合度分析结果对比可知,该片区的核心街区与商业潜力区有较大重叠,核心区的演变会带动商业区的迁移。

除文化功能和商业功能外,八坊十三巷还具有重要的居住功能。由分析结果得出,八坊内的居住空间多与末巷、支巷产生较高联系,而不会将主要街巷作为连接居住空间的第一选择。内向型的民族性格使得八坊居民在进行民居营建时注重对生活隐私的保护,所以许多民居出入口多开在较为狭窄的巷子里,再加上独特的民族信仰和围寺而居的生活格局,使得区域内部生活街道错乱分布,迷宫般的街巷格局在给当地住民私人生活提供隐蔽性的同时,也减少了游客对其作为穿行路径的可能。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八坊十三巷在自组织生长过程中产生出的对当地住民的保护机制。

4 优化策略

八坊内的清真寺呈现均质散落状态,具有较高的便捷度和使用率。但是片区内清真寺并没有形成体系,一些藏匿于街巷和末端的清真寺很难被游客发现,例如清真北寺。因此在后续的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增强各清真寺之间的联系,形成网络体系,增加局部空间的可意向性。

对于商业空间在后续的街区改造过程中,应保持过往以来形成的商业空间序列,以王寺巷至坝口巷、拥政巷与小南巷接壤街道空间为发展重点,可增加沙尕楞巷的商业空间;在保持交通顺畅的条件下,延续原有的街区情怀,同时加入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人文设计,避免千篇一律的商业街发展模式。红水河作为近些年来的重点开发项目,一直吸引着人流热度,而细巷作为八坊片区内通往红水河的关键道路,其商业活力较低,同时该处路网也较为复杂,因此在后续的街区改造过程中,应注重疏通次巷小巷,重视传统商业场景的重现,以提升片区内部空间与红水河两岸空间的关联性。

对于居住空间应基于“整体性”与“原真性”原则,不必进行“逢屋必毁、逢街必拆”。自生长出来的传统街巷结构予以保留,强化主要街区的引流作用;对于窄巷、次巷加装标识,明确其穿行路径;可达性较差、荒废已久的巷子在不改变其功能与作用的基础上予以疏通或整改,以提高街巷的可达性和畅通性,提升空间的可感知程度。增加对节点空间与公共广场的建设,打通尽端巷,并安装指引标识,以降低游客感知空间的难度,增加游览路径选择的方向性与目标性。

5 结论与展望

历史街区是人们生活的印记,也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以及整个城市在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状态。八坊十三巷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区别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文化和地域风貌,尽管在城市演进中历经多次磨难,但自古形成的历史格局依然保存完整。所以,对八坊十三巷不同功能空间的布局特征进行研究,对其进行保护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局部与整体关系入手量化分析了八坊十三巷街巷的空间结构,然后根据量化分析结果研究了八坊十三巷内功能空间布局特征,结果表明八坊十三巷在自组织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用地布局基本合理,商业功能多分布于街区表层并没有深入到街区内部,并且大多位于较容易到达的文化功能区,同时部分基于民居文化与生活习俗形成的街巷空间可意象程度较低。最后,针对量化分析结果对三类功能空间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作为一个回族文化突出的历史文化街区,八坊十三巷在回族文化、汉族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形成了独特的街巷空间形态,而本文利用量化分析方法分析其功能空间布局,这对于促进八坊十三巷的保护和多民族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清真寺街巷轴线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曲轴线工件划伤问题改进研究
边走边唱
Freedom of Religious Belief in Xinjiang(Ⅱ)
雨中的街巷
基于回归分析的水电机组轴线曲折预判断分析
行书章法浅析(十五)书写应把握行轴线
凸轮轴孔轴线与止推面垂直度超差问题研究
老城区街巷整治后评价工作体会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