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型国防动员新格局视域下《军事理论》课程的实践取向探讨

2023-10-27 17:31张芳甘雪婷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7期
关键词:军事理论军事建构

张芳 甘雪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建设打仗型国防动员必须集聚各领域潜能,大学生在国防建设中的使命与责任加强国防教育、树立国防观念,是关系到国家强弱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军事理论》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目的是培塑学生军事理论知识、军事理论素养以及运用军事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是打仗型国防动员新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实践取向”的哲学价值思考

“实践取向”是一种态度和行为倾向,是在权衡、比较、选择事物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是从实践者的个人知识和自我反思层面出发,重新建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取向。

“实践取向”是唯物主义内涵的独特属性。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学习研究军事理论的基本方法。分析研究唯物主义可以发现,唯物主义的内涵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唯物主义强调实践,是在遵循世界物质长期性、普遍性规则的基础上,提倡发挥人实践活动作用的注重实践作用发挥的世界观理论。另一方面,唯物主义改变世界的主要途径是实践,即实践在人类通过改变世界提高认知、通过检验掌握真理的认识与实践相互转化的过程占据主导地位。

“实践取向”的核心理论问题是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问题。“实践取向”是以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的“实践”作为起点和本质的价值追求的,强调取向的“实践”性,并不是要设立理论知识的对立面,不是要“把实践变成缺乏理论和学术素养的简单操作”,而是要着重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蕴意,即实践不能被理论化(理论学习代替实践),实践也不能被技术化(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

“实践取向”的理念更为关注有实践智慧的实践主体。实践主体是指遵从一定思维方式、实践行为、实践理念的活动承担者,是具体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是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发动者、活动者、行为者。所以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实践主体在复杂情境下从事复杂问题解决的社会实践领域可以通过选择、判断、反思、审察而获得的实践性智慧。

二、《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取向”的理论审视

虽然理论本身是静态的,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理论又具有动态特征。因此,实践主体可以在不断变化的实践情境中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从而拥有具备实践主体个性特点的专业实践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实践主体对理论知识的自我发展性建构,进而拥有自我的实践智慧。

实践性是军事思想的显著特征,正如毛泽东指出:“军事的规律,和其他事物的规律一样,是客观实际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除了我们的头脑以外,一切都是客观实际的东西。”所以,军事理论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军事理论从战争和军事实践中来,在战争和军事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也在战争和军事实践中又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战争和军事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着军事理论的不断发展,正确的军事理论会得到肯定,不完善的军事理论会得到补充,错误的军事理论会被否定,过时的军事理论则会被淘汰。与此同时,战争和军事实践不断地为军事理论提出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研究。

实践性是军事教育的天然属性。一方面,军事教育行为是实践的。军事教育总是要存在于真实的军事需求情境中的,军事教育行为也必然要在具体复杂的军事实践中展开的,军事教育塑造的人才是要从事解决复杂军事实践问题的实践活动,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有家国情怀、敢打必胜等素养,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理解、追求和实现保家卫国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路线是实践的。学生是军事教育实践和军事教育发展的主体,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基本途径和手段,教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是其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军事教育实践的变化、军事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的成长则是军事教育发展的目标。

军事理论学习需要在实践中建构经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学习是学习者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既不是由外到内的简单的传递与转移,也不是记忆保持和简单应用军事史实、军事概念和军事原理,而是以学生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为基础,以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基础,以自身的方式主动建构自身知识经验的过程,是学生需要依赖已有的相关经验和认知结构来理解、阐释、反思、推论新事物或新经验的过程。当然,由于经验背景、成长经历、学习环境和认知结构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解释各不相同,但这种差异本身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构建情境实践环境让学生通过实践参与以及与他人、与环境的互动完成,在真实情境中获得对情境的认知。

三、《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取向”的价值引领

“实践本身是一种经验形式,是一个观念世界”。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既要培养学生军事素养、胜任军事职业的知识技能,又要形成“敢打善战”的信念和扬长避短、运筹帷幄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情境中的军事观念领悟、人性修炼中的军事文化沁润,以及知行合一的修身之道,这些都需要学生在进行军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习的基础上进行。

“实践取向”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是军事理论与军事实践的二元有机结合。“实践取向”的军事理论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实践是对理论学习的检验”的理念,因为军事理论虽然产生于军事实践,但是军事理论一经产生也就意味着脱离了军事实践的情境性,只有军事实践反思的理论学习才能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被调取和使用。所以军事理论知识学习和军事实践不是简单的叠加或进行具有权重性的叠加,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军事理论本身的知识体系,以现实中的军事问题作为课程知识体系的结构,在与真实完整的军事实践案例互动中反思并理解军事理论知识,这样的军事理论知识才能被学生纳入到自己经验的认知框架中,获得“活的”“有用的”“用得上”的理论,进而在认知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军事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取向”的军事理论教学基于“实践情境”关注军事现实问题。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情境场域相互作用的产物,个体通过“参与实践”的方式学习知识并建构意义。虽然知识的获得是基于具体的实践情境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所有来源于情境的知识都能对个体产生实践意义。脱离个体这个“前概念”、脱离已有知识和经验等条件的实践情境所输出的知识,是不能使个体理解或产生认知冲突的,因此也就不具有实践意义。因此,“实践取向”的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必须要明确引发个体产生认知冲突的真实的他人实践和自我实践情境。前者可以让学生在自身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合法的边缘参与”的形式对他者的行为进行观察,理解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进而对其经验进行批判式的反思;后者则让学生以自我为对象,对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批判式的反思。

“实践取向”《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军事理论现代化的“知行合一”的实践者和反思者。1958 年英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将人类的知识分成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类(显性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知识,与之对立的则是不能系统表述的缄默知识),而且“缄默知识是自足的,而显性知识则必须依赖于被缄默地理解和运用。因此,所有的知识不是缄默知识就是植根于缄默知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在接受以书面文字、符号等形式呈现的“显性知识”时,还应该兼顾其背后所蕴含的“缄默知识”,并通过对知识存在形态的转换实现缄默知识的“外显化”。这一实践过程,包括学生阅读各类军事经典的经验学习过程(其实质是丰富其军事实践经验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实践情境中的理论运用过程(进一步挖掘知识背后的实践智慧),也包括学生在现实问题具有“现实震撼感”的反思实践过程(重新建构自己关于军事理论的知识体系,使其成为一种可以表述与呈现的个体性的实践智慧)。军事理论教学实践的反思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还是对实践问题特别是现实军事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对自身能力或是应具备能力的反思。

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取向”的路径实现

一切课程研究源于对课程实践的关照,并最终服务于课程实践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要全面。《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一般由三个层次,即获得基本知识、具备分析解决军事领域现实问题基本能力、具有较高军事素养,其中,获得知识是基本目标,具备能力是关键目标,较高军事素养是核心目标。这三个目标应该是层层递进、从“显见”到“隐匿”的,实现难度也逐步提升。《军事理论》教学中强调或突出教学目标层次的全面性,一是可以通过加强核心军事素养导向下军事理论教学目标设计,提升教学目标设计的“显性化”和“可检测”性,二是可以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自觉优化学习方法,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将学习目标聚焦在核心素养养成上。

问题导向的时代性要突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工作的导向,问题更应该是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的导向。“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的伟大征程中,全面加强练兵备战,提高人民军队打赢能力,研究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特点规律,需要关注和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重大问题,离不开正确军事理论的指导,是军事理论所要研究论证和回答的问题,更是学生关注和关心的问题。《军事理论》课程教学突出问题导向的时代性,可以使得《军事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教学重点更加明确,易于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大幅升华学生的军事理论素养,特别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利于学生在实践中通过“互动式”“合作式”等不同方式达成“解惑”目的。

实践路径的有效性要提升。毛泽东曾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只有建立在实践思想基础上的军事理论教学,才能开出具有实践意义和实践指导的硕果。军事理论教学是将军事理论不断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变通俗、由了解掌握,并达到理论指导下自觉的实践过程。《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路径的目标要突出“过程型”“探索型”“设计型”,以利于学生对军事理论知识的全面掌握和个人军事素质的全面发展,《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实践路径结构还要具有完整性,要在实践路径的平台结构、内容结构等方面不断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和选择需求,提升学生参加军事实践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合理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际获得的成长等。

猜你喜欢
军事理论军事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慕课”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刍议
《吕氏春秋》的军事情报思想
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微信公众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
论激励理论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军事幽默:局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