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鼓楼正确打卡方式,竟错过了这么多

2023-10-27 21:56兵马司北京
中关村 2023年8期
关键词:钟鼓楼报时钟楼

文◎兵马司(北京)

当你和风景错过的时候,也许正在和历史重逢。在北京城中轴线的最北端,屹立着古老的钟鼓楼。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鼓楼胖,钟楼瘦……钟鼓楼像个巨人,一直守卫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赵雷的《鼓楼》让北京鼓楼成了著名网红打卡地,拍照的年轻人和身后红墙绿瓦的高大鼓楼合照,等待赵雷歌曲《鼓楼》中提到的107路电车……

我们站在鼓楼往远处望去,马路上汽车就像小甲壳虫一样跑来跑去,路上的人就像小蚂蚁一样爬来爬去。一阵微风迎面吹来,给酷暑的夏天带来了一丝清凉,让人也感觉舒服。钟鼓楼一带环境清幽,是人们休闲的好地方。

钟鼓之声沧桑、浑厚,让我们想到一切永恒的东西,这是闹市的回响,是一种广博包容的心境。在古代,鼓楼是全城报时的地方,清朝每天戌正时分(晚八时)击鼓十三响,谓之“变更”,也叫“定更”,以后每一更击鼓一次,声音洪亮,四城都可以听到。文武百官入朝亦从鼓声,三更起床,四更赶到午门外集合,五更就要入朝听宣,奏事,领旨。

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

都说“晨钟暮鼓”是古代百姓起居的重要信号,远望钟鼓楼,巍峨壮观,这座令人瞩目的高大建筑,我们似曾相识,却无可适从,心怀一些期盼、一丝疑惑、一点忧思,翘首以盼穿透千古的钟鼓声。

它曾经是元大都的中心,“鼓楼在前,红墙黄瓦;钟楼在后,灰墙绿瓦……”这是作家刘心武在小说《钟鼓楼》中对北京中轴线上这两座地标建筑的生动描述。

1994年的香港红磡体育场,在“中国摇滚乐势力”演唱会上,来自北京的青年——何勇唱起了《钟鼓楼》,他的父亲何玉生身穿长衫弹着三弦,他的同行和朋友——窦唯,着黑色立领制服、一脸清秀地吹着笛子,为他伴奏,留给摇滚歌迷永久的记忆。

元代的鼓楼在今鼓楼附近(具体位置,说法不一),名齐政楼,始建于元至元九年(1272年),是元大都的中心;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重建,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迁都北京,在兴建宫室的同时,于今址处重建鼓楼,由于明代南北城墙的变动,因此这座鼓楼就不再是全城的中心而偏于城北。

清朝嘉庆五年(1800年)和光绪二十年(1894)先后两次重修。

钟鼓楼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作为一组高大巍峨的“时间建筑”,钟鼓楼前后纵置、互相衬托着矗立于北京中轴线的北端——既是扼守“紫禁后护”的重要城市地标,也是“号令全城”的首都报时中心,并始终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

北京仍流传着“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

细说北京鼓楼

普希金说:“一切过去了的,都会成为亲切的回忆。”沉睡的城市被晕染,黄昏的幽柔被夕阳映着,默默与历史的色调共舞。

鼓楼,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通高46.7米,通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各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亦有9级,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56米,通进深为33米。南北有砖砌阶梯,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石狮子一对,高约1.25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四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随着世事沧桑,历史的变迁,上述报时鼓大部分都遗失了,现仅残存大鼓,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的“杰作”。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里,我们肩负着沉重的使命在挣扎中前行。战争的炮火却摧残着文明,践踏着生命,让我们痛心疾首。越来越多的人呼唤和平。

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

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计时器具之一,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据《图书志书》记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中安绕神,设机械,时至,则每刻击绕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时增添,冬则用火温之。”当时,钟、鼓二楼击鼓撞钟均以此为度,到了清代改用时辰香计时后,漏壶计时法方废止。

麒麟碑,并非鼓楼之物,原在麒麟碑胡同,传说是明代仇鸾府前石影壁浮雕麒麟,故名之。后因仇鸾势败,这块碑被埋在地下,清末民初出土后,被移到鼓楼内“借屋藏娇”。

刚解放的时候,鼓楼周围有一句“鼓楼冒烟儿”的传说。1950年8月,每当夕阳出现,鼓楼顶端的西部就出现了大团乌云状的烟气,每天都有一大堆人看,甚至连天津也有人跑来看。

后来平津卫戍司令部的几名战士们,在请教了鼓楼建筑结构后,爬上了鼓楼。战士们一看,哪里是什么烟气,是集中飞舞的摇蚊。是无数飞舞的摇蚊,形成了烟雾状,看起来就像鼓楼冒烟儿。请教生物学家才知道,是因为当时在挖三海(北海、中海、南海),湖水都排干了,摇蚊无处交尾产卵,恰好鼓楼上有一长沟洼水,就成了它们的窝,飞舞起来就被看成了烟雾。事情一搞清楚,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民国十四年(1925年),鼓楼建立京兆通俗教育馆,向社会开放,建立了书报阅览室,民众问事代书处等,“七七事变”后停办了。

北京钟楼的传说

古老的钟楼承载着历史的波澜,沉郁的钟声荡漾着尘封的古远。这个钟楼没有卡西莫多,他指挥着巴黎钟声摄人心魄的乐章。

钟楼位于鼓楼北约100米处,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朝的万宁寺的中心阁基础上建立,不久就遭到火灾焚毁,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改用砖石结构,与鼓楼相对。

钟楼建成后,为给京城报时,皇帝下令铸一口大铜钟。

钟楼也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建城的官员召集天下的工匠来京铸钟,连铸三年,钟未铸成,皇帝大怒,斩了监铸太监,并限令80天铸成大钟,否则便将全体工匠处斩。眼看限期临近,铸钟屡屡失败,老铜匠华严心急如焚。女儿华仙心想,此次铸钟如此艰难,莫非缺少点“灵性”。

于是,她向爹爹恳求,定要到铸钟现场看看。铸钟这天,朝廷命官,大小工匠头领都到齐了,只见铜水在炉中翻腾,几次取样,华严师傅都摇头,眼看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全体工匠即将被斩。

正在这时,华仙姑娘冲到炉边,对爹爹说:“您看那天上是什么?”华严师傅抬头望去,只见天上正飘来一朵朵彩云,此时华仙纵身跳入炉中,老铜匠一把没抓住,只抓起一只绣花鞋。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华严师傅忍痛发出号令“铸钟……”

工匠们一起努力,大钟铸成了。为了纪念华仙姑娘,在钟楼西边的小黑虎胡同24号特修建了“金炉圣母铸钟姑娘庙”,俗称“娘娘庙”,后来“娘娘庙”被拆,在原地盖起了平房,现已踪迹难觅。

在钟鼓楼之间有一片空地,这里曾经是和天桥齐名的民众商场,场内有两家茶社,茶社边有酒摊,周围是民间艺人所设的小戏园子和撂地的曲艺和杂耍的场子,每天过午,锣鼓喧天,风靡一时。

商场内也有一些风味小吃,如扒糕、凉粉、灌肠、豆汁、爆肚、油茶、豆腐脑等,商贩支起大棚,摆上长案、板凳,就开张营业,天天热闹非凡……

生命能承载多少记忆,有的人过完一生也没有留下多少记忆,而智者则把过去的每一分每一秒沉淀了下来,变成一笔可观的财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暮鼓与晨钟,在如水的夜色里,我们静静地听着那古老的声音。

钟鼓楼的历史无处不在,记忆悄悄地藏入心间,酝酿发酵,或许有朝一日会散发出浓浓的醇香……

猜你喜欢
钟鼓楼报时钟楼
钟鼓楼
常州钟楼:“老字号”的转型奋进路
感应式报时闹钟
报时猫
钟鼓楼下的素简时光——北京藏素企业总部会所
夕阳下西安市区古老的钟楼绚丽迷人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