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洛文化的渊源与李准写作风格的关联性

2023-10-27 08:57吴锡
今古文创 2023年36期
关键词:李准

【摘要】河洛文化发源于洛阳地区,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历史,能够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大致脉络与中原文化特色,呈现寻根文学式的追溯传统文化的倾向性,使得河洛地区文学作品彰显出质朴与温和。现当代文学家李准的文风形成就与河洛文脉有密切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研究河洛文化相关作品的形成原因、其艺术特征与强大的生命力,并探究其民主性特征在文化的继承发扬发挥中起到的作用,以及对于李准的写作风格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河洛文化;李准;写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6-00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01

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主要构成与支架,是华夏文明的支撑与奠基。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源于现在的河南地区。而洛阳作为远近闻名的古都,曾先后作为十三朝都城,其中分别包括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晋这十三个朝代,是当之无愧的文化名城[1]。古朴的文脉与文化的根基将民间文化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学主流审美之中,不断以聚合与分流的形式向前发展。

一、河洛文化源远流长

河洛文化作为中原地区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拥有着独特的精神内核,因此能够持续不断地在广袤的大地上发挥能量。其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有着连绵不断的都城文化。几千年的建都历史,形成了具有极大影响的国都文化。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主流意识特征。第二,河洛文化根基稳固,枝繁叶茂,善于吸收、包容、开放、凝聚的民族个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最为瞩目的是大一统的民族基因,从邦国、王国到帝国的几千年中,人们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大,反对分裂,一直进行着不懈的斗争,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这一优秀的传统现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坚如磐石的凝聚力和灵魂。第三,河洛文化植根于人民,植根于土地,通过口耳相传,被赋予天然生命力。劳动人民对于土地文化有着自然的亲近感,河洛文化影响下的文艺作品,鲜少有晦涩生硬,大多数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有强烈的平民化、大众化倾向。

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发祥地,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产生于农耕文明之中,延续了农耕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充满着质朴、平实。河洛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支柱与脊骨,在分支与分流之后,衍生的各家各派交汇于传统文化的起始点,可以称之为母体文化。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河洛文化在不断地演进与发展中塑造了一大批文化遗产与精神宝藏。这些庞大的文化谱系的背后,都指向河洛文化的源流与延续。

二、李准与河洛文化的渊源

河洛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洛阳地区的文学作家的创造。由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所以洛阳地区走出来的作家都带着河洛文化的气息与烙印,表现为寻根式的反思宗法制与封建传统,加上个人对于古老文化与现代进化论的个人感受抒写。在1953年,李准就在《河南日报》上发表了个人首部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1960年,发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1985年,其创作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他的文字流畅,充满生机,充满着跌宕起伏的情节与环环相扣的剧情。其小说受河洛文化影响,朴实无华,满含情感,有乡土气息,又体现人文精神,在平实中蕴含着人性复杂的思索。李准对他笔下的农村和农民情有独钟,感情炽热而深厚。在河南洛阳,他的老家有他最初的生活基地。李准乐于和农民一起生活,以农民和农村为对象创造故事,与赵树理一样以亲历者的角度叙事,农民的视野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个性化重塑,所以在文学上并不追求肤浅的高雅和矫揉造作的精致。李准对于乡村生活有特殊的情节和深厚的感情,并且没有故意美化粉饰太平,而是以公正客观的心态去塑造自己眼中的真实生活。他笔下的人物永远是平时生活中普罗大众,截取一两个闪光点进行渲染。他塑造的人物以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被大众熟知,人物形象饱满丰盈,复杂多样,充满着真实感,可感知性。诸如李双双、孙喜旺、李麦已是家喻户晓。李准笔下的人物,配合上最真实的时代背景,加上生活环境的特定化,呈现出一种似在眼前的代入感。文学与艺术在李准的笔下融合进入文字之中,成为一种表达现实生活中底层人物生存状态的绝妙的方式。在整体艺术风格上,李准的作品兼具跌宕起伏的故事性和生动形象的立体化人物塑造的艺术,情节设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整体布局来龙去脉清晰明了,也体现河洛文化影响下的单纯的纯文学理念。但是故事具有高度的当地农村生活的概括性,为其注入了社会政治价值。

李准的文字中,有着河洛文化的广阔与深厚浸染的艺术气息。他的文章扎根于现实,扎根于农村,在不断地寻根中找到文化的本原,具有人文主义情怀。其文学作品给人以真实感、画面感、复杂感、纯粹感。李准热爱故乡,热爱洛阳这片土地,热爱河洛文化,热爱土地农民。他的小说充满着对于生根发展的故土的热爱和深情,也充满着对于农村问题的冷锐的审视。没有陷入一些乡土文学的“闲适”文风隐匿下的消极避世情绪之中,而是将主观精神融入现实主义批判,观察着这片古老的领域的桎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河洛文化發展的禁锢与不足,殷切地希望河洛文化不仅是曾经的辉煌,更应该引领时代。李准曾经说过,河南文化是有弊端的,很多文学家需要的是戒骄戒躁。之所以会焦躁不安,是由于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与现当代以来的文学成就不成正比所带来的落差感,很多作家急功近利,也忽略了把古老的精华的文化进行创新与重组,进行传统意识现代化演进。很多河洛文学家难以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正统的文学流派,并未形成寻根文学流派所强调的由传统文化分流出的强大的地域文化脉络。

李准的文学作品有很强烈的乡土情结。对于农民的天然亲近感来源于他本身的生活阅历,来源于天然地对于“根”的执念感。他自觉地以个人经验融合具体情状,刻画农村改革的真实细节与农民群体的革命力量与弱点,以及遭受的历史规律之于个人改造。《不能走那条路》,是他的成名作。小说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切合时代的主题,反映特殊背景下的一些暂时性的困难,这是曲折前进的必由之路,是光明前景的里程碑,交织着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的解析。同时也是因为李准塑造的人物形象饱满真實,没有公式化概念化地进行善恶二元对立,真实可感。小说中的张拴是一位贫民,在时代的前进中得到了救助,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分享了人民革命的成果,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是他却鬼迷心窍,投机倒把,却偷鸡不成蚀把米,只能卖掉刚分到的土地。宋老定在解放后翻身做主人,宋老定的儿子东山想劝父亲借钱给张拴,帮助他渡过难关,改邪归正。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慰,父亲终于同意放下芥蒂帮助张拴,大家一起走向康庄大道[3]。李准笔下的农民既质朴纯良,又有着小农意识的局限性,人性的复杂推动着故事发展,跌宕起伏,让读者感受到农村改革的艰难和必要性,也把人性的复杂描写得淋漓尽致,极具立体化与可感知性。

李准扎根于河洛,被河洛文化浸染,在文字中显现对乡土与人性的赞美,满含着中原文化的温暖纯良。河洛文化给予了李准对于人性的温情理解和对于乡村生活的无限热爱。从不为了故事曲折跌宕而刻意地丑化农民,而是对人性的多层次进行描摹,对于农民始终饱含着深刻的共情。在《李双双小传》一书中,李准讲述了性格火辣爽直的农村妇女李双双热心集体事业,与自私落后现象做斗争,帮助丈夫喜旺提高思想觉悟的故事。李双双敢于坚持原则,最爱“管闲事”,坚决与自私现象做斗争。孙喜旺勤劳憨厚,诙谐幽默,但有点自私狭隘,胆小怕事,立场不坚定。两个人的性格形成了反差,在反差中显示出生活的戏剧性。

小说着眼于新旧两种思想的矛盾冲突,塑造了李双双这一光彩照人的新妇女形象,注重表现主流意识形态对群众的积极改造作用,将民族风格与社会主义革命融合,在历史性框架中显示出对剧烈社会冲突的抚慰与自信心。语言上尽力使之朴素生动、切合人物性格、富有生活情趣和泥土气息,产生了很强的艺术魅力。喜旺的那句“好,你现在算熬成人了”生动形象地显示出农村改革的道路曲折,是自然经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矛盾与小农意识裂变和在社会主义道路改造上所必须经历的波折。由于生活经历与受到的河洛文化熏陶,李准在塑造人物时,尽力还原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形神毕肖地刻画出李双双夫妇二人的形象,迸发出在农村改革下新旧思想碰撞的火花。李准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以整合,却不做过多的艺术加工,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新婚夫妇开始处于磨合的矛盾复杂最后走向大美满的结局,是河洛地区无数农村家庭的写照,也是李准对于农村改革的愿望,反映出知识分子的理想化意愿与政治责任意识。李准受到的河洛文化的熏染,使得他对于故乡的温暖含情脉脉,对于存在的弊端报以理智的指点,有类似于寻根文学提倡的“回归传统”的叙事模式,加上故事形式的极具民族性与群众性,风格上摒弃新文学的部分欧化句式与拗牙的表现方式,都使得他的人物塑造富有真实性,思想价值观念反映出对于社会主义的积极拥护的责任感。

三、李准作品中的乡土情怀

在新时代文学作品力求清新脱俗与高雅精致的同时,李准的文学作品却延续着赵树理式的质朴与自然。在百花齐放的文坛,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追求独树一帜的猎奇风格与脱胎换骨的新奇角度,更有甚者试图将文学作品作为商业噱头或者是名利工具。但是李准从泥土中走来,带着河洛地区的原著居所特有的质朴与醇厚,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写进文字中。李准是土地的儿子,是大众文化与平民文学的代言人。早年间他渴望走出乡村并融入现代社会,摆脱极其艰苦的物质环境。导致其原始思想带有一点逃离色彩,他渴望着摆脱贫穷的限制,但是这种和乡村故土的血脉相连难以割舍,就像母体与孕育的生命的天然血脉相连。随着成长,在乡村文明与现代化城镇文明碰撞的火花中,李准看到了自己从前没有重视的生存环境的可贵,探寻到农村生活与农民群众蕴含的意蕴,由“出走”转向“归来”。现代文明社会给予李准的冲击力巨大,他不得不重新回头审视自己拼命逃离的生存环境。一方面,他见证了太多的不幸与腐朽的制度传统,对于故乡是有批判的。另一方面,他在河洛文明的滋养下长大,字里行间都展示出被河洛文化影响形成的质朴沉稳文风。显然这些矛盾的特质不仅与李准的农民出身和童年记忆相互关联,也与改革开放经济潮流的迅猛发展,与西方文明的涌入密切相关。古老文明逐渐被入侵,封闭模式瓦解,产生了割裂感。传统文明在现代化追赶下逐渐力不从心,即李准笔下乡村的疲软状态。在见证了乡村生活与现代社会的相互撕扯,碰撞与火光四射的敌对后,李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将呈现乡村生活真实面貌与展示乡村生活进步发展作为作品的唯一主题。所以,在透彻明晰乡土生活的真谛之后,李准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乡村文明的种种现象,以自己的笔写下一部部乡村变迁史。

他把目光集中于乡村的改革发展,在这条道路上充满的温情脉脉与畸形现象都被给予呈现。对于乡土生活中扭曲的现状他笔力锋健,从不回避矛盾,能够切中要害,运用温情式批判与暴露。在塑造矛盾冲突时从不以尖利的碰撞和露骨的鞭挞为卖点大加渲染,而是刻意地柔化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追随着时代的潮流去迎合当时的热浪:战争题材文章与阶级斗争的文章。这两种题材追求的是大胆暴露,激烈升级的大场面和矛盾白热化的戏剧性冲突。但他扎根于乡土生活,以土地之子的自然写作风格去揭示农村生活的真善美和假恶丑。自身的乡村生活和底层社会的生活经验丰富,造就了笔下栩栩如生的各色小人物。不只是农民群体,还有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理发的、卖豆腐的、更夫、屠户、吹鼓手、算命先生。他曾告诉友人:“我没进过高等学校,社会生活就是我的大学。”河洛大地是他最初的生活基地,就是他的“人间大学”。

李准的《黄河东流去》是少有的以斗争为背景的文学作品。但是他的主题思想却不是表露战争的残忍无情。《黄河东流去》反映了沉浮于历史风涛中的黄河儿女的苦难命运和他们为求生存而勇敢搏斗,从而出色地表达了讴歌“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古老祖国的生命活力”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主题。李准的诉求是通过写战争来赞扬中华儿女的伟大人格,通过残忍的斗争来烘托出底层群众与农民阶级的伟大。他的创作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与招魂,也是对传统文化底蕴的再发掘和对传统伦理道德精华地再弘扬,体现了李准对儒道相济的河洛地区传统文化的赞美与捍卫的决心,对农民阶级充满着可塑造性的认可,以及对继承、更新传统文化的期待和信心。李准描写苦难中的村落与农民,侧面烘托出人文精神的闪光。他的乐观与旷达,使得他的文学作品不沉溺于苦难的撕扯中,而是看到压迫中奋起的群众的力量。

通过众多人物形象和他们在洪灾面前生活与命运的变迁,不仅考量了中华民族抵御灾难的意志力、生命力和凝聚力,写出了那浩劫的巨大破坏力,对于人民的身心都造成了强烈的毁灭,全书对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社会现实予以全景式观照和扫描,颇有社会剖析小说的博大胸怀。李准对于塑造人物形象上独具匠心,尤其是刻画底层民众在迫害中的无助愤懑暴怒与反抗,具体真实,层次分明。他擅长以烘托的手法歌颂农民阶级的斗争性,所以他笔下的灾难不是毁灭而是涅槃重生。他对于死亡主题并不避讳,但总是在灭亡的悲剧场面中找寻到出路,讴歌劳苦大众勇于抗争以及最终会迎来曙光的乐观旷达。即使是存在着落后愚昧,因循守旧,他也给予理解,同时挖掘其身上的中华文化影响下的优良品性。对于河洛文化的热爱与拥护,使得李准的作品始终带有很多对于地域文化的细节刻画与全方位图景的展示。书中充满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民俗事象。这些民俗事象不仅是河洛人民日常生活的展现,还蕴涵着多样的审美价值: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淳朴美好的情义道德,体现了作者对河洛故乡风情的依恋和歌颂[5]。一些“闲笔”充实着作品的细节描写,调节着作品的情节结构,使得原本无比沉痛的故事背景不会给作品笼罩阴霾,有主观战斗精神的积极精气神,饱含着对于故土的热忱与对于劳苦大众的赞美。

四、结语

河洛文化在古往今来的历史卷轴的铺展中,呈现出从一而终的深厚底蕴与质朴的文化气质。李准的文学作品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写实主义风格与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理想化信念结合起来,既有昂扬振奋的感性特征,又有立足于社会底层群众的理性观察感悟,将笔下人物的生活细节与社会主义精神品格交融,其作品反映出对于社会改造的自觉意识与积极干预社会政治生活的意愿,推进了文学群众化、民族化。

参考文献:

[1]史善刚.河洛文化源流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20.

[2]程有为.河洛文化概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77.

[3]李准.黄河东流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68.

[4]李准.李双双小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105.

[5]王开阳.创作反思之后—— 《黄河东流去》与李准十七年时期小说创作比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03):2-3.

作者简介:

吴锡,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南省中小学学科教学(语文)研究基地,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猜你喜欢
李准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辛亥年的李准与张鸣岐
作家李准和他的农村妻子
现身《谎言西西里》发布会 李准基没有遭“限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