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股价双跌迎20亿元“护盘”计划 “猪茅”利益攸关者逆市增持有看点

2023-10-28 11:37周心钰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3年39期
关键词:牧原实控股价

周心钰

10 月24 日,有“猪茅”之称的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管理、技术、业务人员,计划未来6个月里增持公司股份金额10 亿元~12 亿元,该举动提振了市场信心,次日大幅收涨6.17%。

此前,10月19日,牧原股份放量暴跌,午后一度跌停,创2020 年3 月以来三年半新低。当晚,牧原股份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认可,控股股东牧原集团及实际控制人秦英林、钱瑛之子秦牧原,计划增持公司股份,拟合计最高增持10亿元。

这是牧原股份5天之内两次增持公告,“自信”和“护盘”之情呼之欲出。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等利益攸关者披露的增持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定和提升股价有着积极正向的作用,在优化资本结构、提升公司投资价值、建立健全投资者回报机制、降低市场波动稳定投资者信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今年以来生猪行业亏损,而且在短期内或难扭转,猪肉股龙头大股东秦氏家族此番操作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在目前股价、猪价双下跌的状况下,笔者从利益驱动视角,透析牧原股份大股东等密集增持行为,挖掘跨越猪周期的投资机会。

作为少东家,秦牧原此时出手增持公司股票,自然显示其本人及其家族集团“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长期投资价值认可”。同时数据显示,秦牧原持有公司2,034,784股股份,仅占公司股份总数0.04%,在上市公司持有股权数较低。作为未来的掌门人,在目前股价、猪价双杀的情况下增持,或有一石二鸟的功效。

一是通过增持“护盘”股票价格的下跌,股价企稳则会有效规避可转换债券的回售风险。数据显示,牧原股份在深交所挂牌交易的可转换债券(牧原转债)计9,550万张,每张面值100元,发行总额955,000万元,期限6年,转股时间为2022 年2 月21 日至2027 年8 月15日,初始转股价为47.91 元/股,截至2023 年7 月13 日轉股价调整为46.55元/股。目前,由于股价连续下跌已到36元,低于转股价逾10元。如果公司股价在一段时间内连续低于转股价达到某一幅度时,致使转股价不断下修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可转换债券回售的风险,即可转换公司债券持有人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将所持可转换债券卖给发行人。如果发生可转换债券回售的情况,公司必须对未转股的可转债偿还本息,将会增加公司的财务负担和资金压力。

二是增持稳住或拉高公司股价,可缓解股价下跌对股权质押带来的压力,减轻公司大股东股权质押风险。一般而言,对质押金额巨大而质押物价格狂跌的股东,在补充担保品不足的情况有被强制平仓压力。不过,牧原股份大股东和实控人股权质押比例并不高,10月22日牧原股份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秦英林先生、钱瑛女士合计质押股份数量占其总持股数量的比例为18.65%,且具备良好的资金偿还能力,质押风险完全可控。如若质押股份出现预警风险,也可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补充担保品、追加保证金、提前还款等措施妥善应对,不存在质押平仓风险”。

上述公告也透露,截至本次增持计划披露日,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及实际控制人秦英林先生、钱瑛女士合计质押股份数量占其总持股数量的比例为18.65%。即使出现“质押股份出现预警风险”,也“不会出现大股东因股价下跌而爆仓的情况”。警示融券做空者意味浓厚。

毋庸置疑,从证券市场股票稳定功能来看,回购与增持都是将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这一信息传递给市场,对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公司股价都有正面的影响。而且从财务角度看,回购公司股票,可以增加每股盈利水平,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减轻公司投资回报的压力。那么,公司何时进行股份回购呢?

众所周知,回购是用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买入自家股票,必须有充沛的现金流。有投资者认为牧原股份流动负债较大,现金流较为短缺,回购计划似不可取。公司财报显示,截至2023年上半年末,牧原股份总负债1152.65亿元,资产负债率达60.06%。其中流动负债869.5亿元,占总负债的75.44%,短期借款453.34亿元,公司短期债务上升,主要是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公司发放的成本较低的资金。

在10月22日晚间召开的电话沟通会议上,牧原股份管理层表示,“公司短期债务的增加,不会造成公司在当前形势下的现金流的压力”。

笔者认为,目前牧原股份公司的现金流或在为未来的战略级别行情做资金储备。因此,现金回购以稳定股价的计划暂时不在其战略资金的棋盘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增持计划相较于回购方式就更具合理性和先行性。

再放眼生猪市场,预期不容乐观。在国新办10月23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权威人士表示,整体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生猪生产仍在惯性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产能过剩。但就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来看,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4240 万头,大于4100 万头正常保有量。估计“明年春节后可能出现消费淡季与生猪出栏量增加‘两碰头’,养猪亏损程度甚至可能重于今年同期”。

笔者分析,牧原股份在生产管理环节以减少现金流支持为核心,显然在为行业“过冬”做好打柴掏煤的战略级别准备。管理层亦表示,“公司当前的成本管理能力和利润水平能够保证公司穿越周期”。

一方面降低公司的资本开支,留足流动性资金。公司2022 年资本开支降到150 亿元,今年可能也在这个水平,明年资本开支预计将维持这一水平甚至降低。

另一方面,公司通过降本增效,减少现金流支出,实现生猪出栏量上升。2022年,公司提出每头猪600元的成本挖潜空间,今年公司内部的工作也围绕该目标进行。2023年公司预计出栏生猪6500万头~7100万头,1月~9月已出栏生猪4700.9万头。

笔者认为,生猪行情的反转,大概率取决于生猪产能出清的进度。没有出清,反转难,但反弹也许随时发生。就在上述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再三提及生猪的疫情防疫形势。不可否认,疫情将会加速生猪产能的出清。这对投资者来讲,具有较大的短线投资机会。同时,反转行情的启动也会在产能出清前的一定时点发动,对于长线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左侧布局机会。

一般而言,大股东或实控人增持是资本市场高度关注的事件,不管从规模还是数量来看,其增持都是市场指数的领先指标。从历史数据来看,增持高潮的到来往往预示着市场正在构筑底部或阶段性底部,此后市场指数行情大概率上涨。作为头部的生猪企业,其少东家的增持,投资人士无不寄予厚望。

增持公告亦透露“看好公司未来发展前景”,不过,投资者也要密切关注,不同的增持行为实际上带来的市场效应和经济后果的不同。比如,上市公司大股东或实控人與破门而入的“野蛮人”展开的股权争夺战,往往会持续不断增持,以防手中的控股权丢失,往往带来股价暴涨。对投资者来讲,收益风险比还是不错的。

值得关注的是,发出增持计划的大股东或实控人往往也有股权质押在身,在这种情况下,随着股价一路下跌,他们的增持更多的可能是出于应对短期平仓风险的考虑,投资者需要擦亮双眼谨慎从事。笔者注意到,牧原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虽然已将其上市公司股权出质,但合计质押股份数量比例不到两成,确实很难被“强平”。

最重要的是,投资者需要避免忽悠式增持的陷阱。忽悠式增持就是某些上市公司发布宏大的增持计划,但迟迟不予实施,装模作样糊弄投资者。对此,投资者应查阅过往增持实施记录,避免踩坑。笔者认为,作为头部的生猪企业,其少东家又将是未来的掌门人,其增持行为或方式,将有示范作用,必将得到市场垂青和重点关注。

10月25日,笔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牧原股份董秘办,其证券事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未增持,按规定要等三季报发布之后才可以开始实施,对于大股东及实控人之子的增持态度“都写在了公司公告里”。其总经办工作人员亦表示,大股东和员工增持均表明了对公司非常有信心,并欢迎投资者参加10月30日、31日的投资者开放日,全面、深入地了解牧原。

总而言之,投资者不能将增持行为简单地理解为可买入的标志,需保持谨慎,明辨“真价值”和“伪价值”。最终决定证券市场趋势的,依然是经济增长趋势,行业发展趋势,公司产品与服务的竞争优势。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投资者对此应有充分的信心。

牧原股份作为资本市场的龙头企业,其在资本市场的一举一动无不受到投资者的关注与审视。其大股东和实控人之子以及董监高、核心员工的联袂增持计划,一旦真金白银的落地实施,或是跨越猪周期的王者归来,叠加万亿特别国债落地,尤其是拉动重建内需,猪肉配基建,增持不香吗?(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所提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猜你喜欢
牧原实控股价
“南国第一牧原”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应该明令禁止“兜底式增持”
聚焦实控人无疑抓住了“牛鼻子”
盘中股价升跌引起持股者情绪变化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股价创股灾以来新低的股票
牧原股份1-2月累计销售生猪31.9万头
牧原:拟募资19.76亿元用于生猪产能扩张
牧原拟投资6 000万设立3家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