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媒体可视化广播系统建设

2023-10-28 08:54蔡雅琴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可视化广播受众

蔡雅琴

在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史上,广播作为一种媒体,在资讯的搜集与传播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了20世纪,“实况转播”开始出现并逐步改变传统广播在信息传播中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情况。在此之前,传统的广播都是以音频的形式传输,《中国广播电台网络化建设白皮书》开始逐步确定可视化广播的地位。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可视化广播已经逐渐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并促进了新旧媒介的融合。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对传统广播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如何转变传统广播发展的思维,使其更好地与市场接轨,是新时期广播人所需要考虑的问题,这就需要传媒人不断地在传媒整合策略上进行探索与创新。为此,各地广播系统加大了对新闻的宣传力度,在电视台的基础上,建立了多角度、多媒介的“融合”平台,并利用“抖音”“快手”“央视新闻”等多个网络平台使广播与可视化新媒介“融合”。

在构建融媒体可视化广播时,要将传统广播和新媒体之间的连接考虑进去,在确保可视化广播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利用多信号的视频采集、网络聚合等手段,使直播间的声音和图像同步,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将可视化广播的优点(例如路况报道、应急广播等)发挥出来,增强它的影响力,扩大它的受众,拓宽它的传播渠道。

满足可视化广播直播需求

融媒体可视化广播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信号问题,可视化广播建设在满足传统转播信号、电话参与互动的基础上,结合融媒体环境,加入微信小程序互动、直播平台互动等内容,增加融媒体可视化广播的交互性。

视频采集设备要求轻量化

与电视台播音室相比,广播播音室的面积相对较小,所以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选择轻量化的摄像设备来构建,才能在广播室内安装多角度、全方位的机位,让直播画面变得更丰富。

双电源供电系统

直播间的建造需要一个稳定的电力支持,所以使用了UPS不间断电源和国家电网电力的双重供电。双电源供电系统为可视化广播系统的装置提供了两路电源,确保了信号的平稳输出,并配有一台柴油发电机,以备紧急情况时使用。

先进的播出设备

先进的可视化广播设备是流畅高效直播的基础,调音台需要选择具有Dante接口的设备,摄像选择直播一体机,以硬件技术支持可视化广播建设。可视化广播对于声音质量、图像质量、数据传输质量等都有严格要求,为了给观众最佳的可视化广播视听体验,必须配备先进的播出设备。

搭建融媒体直播系统

可视化广播的第一要务是保证转播的顺利进行。为了满足视频和声音的同步直播,需要有主和备链路,并且要有网络、数字和模拟的多种传输方式,为了避免出现系统故障而导致的广播安全问题,需要在主控制室中设置备用系统,以确保广播系统的正常运转。直播平台设有延迟装置,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主播与导演可同步进行;配备了一套完备的网络对讲系统,使技术人员能迅速和现场指挥取得联系,及时解决现场出现的各种问题。

直播间布局

因为受到空间大小、装修风格、数量众多的显示器、周围环绕着专业的话简等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搭建融媒体直播间的时候,不能完全遵循电视直播间的模式。所以,在保证广播电视节目独具特色的同时,合理地选用合适的传播媒介,是建设好可视化广播节目的关键。摄像机的布置既要兼顾到总体的视觉效果,也要对其设置进行精心的设计,要尽可能的避免周围麦克风架、显示器的遮挡,并利用光学变焦对主持人和嘉宾的画面进行调节。

录制间

根据广播站的工作需要及规划,至少需要拥有三间可容纳两人使用的标准录音间,在硬件方面,包括:“YAMAHA01V96i”全数字录音间、舒尔录制话筒、万向话筒座、音响工作台、DIGIGRAMPCX924e专业声卡、编导计算机、专业DVD播放器、固体磁带放音机、AKG监听式听筒、雅马哈监听式音箱、防雷电源插座等,并与防雷地线相连,加强了设备的抗雷性,确保了设备的安全、稳定;本系统使用AudioStudio录制、PROLINK录制、目录、管理等功能,运行稳定。

备用直播间

建立备用频道,并根据频道的标准设置,在主要频道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电台和播控室中的自动转换装置,转移到备用频道,以保证广播电台的质量和安全性,备用直播系统,配备临时主持人。

多画面切换

在可视化广播节目中,节目转播着重于主持人与嘉宾间的互动镜头切换,以增加转播的内容,同时也增加了互动信息。通常来说,直播节目的切换都是由导播来完成的,除了全景镜头,还有一个是主持人的近景镜头,如果是比较重要的镜头,就会有技术人员来完成导播切换。

灯光设置

直播房的照明并不需要像是电视台的录音棚那样繁琐,而且直播房的面积也不大,过多的照明布置反而会让直播房内的气温升高,也会影响到直播房内的设备散热。一般情況下,只要能得到好的光线和图像就行了。

导播直播一体机

该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实时推进装置,针对可视化广播的特性和室外实况转播的需求,经多番考察,最终确定使用UCASTR8多网络综合便利转播设备,此装置可实现4路本机讯号+4路拉流网路讯号转换,体积小巧,操作简单,并可将现场讯息一键上传至直播平台,以适应现场直播的需要。通过采用多网汇聚技术,将所有的网络链路融合到一个高速带宽中,即使出现了一个信号的损失,也不会对整体的信号传输质量造成影响,保证了屏幕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可以在横屏和竖屏之间随意转换,还可以在9:l6竖屏直播、手机全屏观看,可以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使用,方便人物特写、直播带货等。

信号流程

可视化广播是将直播与实况转播相结合,每一项都离不开实况转播,其中,实况转播的音效最为关键。声音讯号由调音线直接传至导播,音量可个别控制,使实况转播声音更为清晰饱满。最后的音频和视频信号,将会被应用程序直接传输到快手和抖音上,实现可视化直播的媒体融合,将广播与新媒体时代下的直播“巨头”联系,增加可视化广播的曝光度和效果。

广播电视台针对“媒体融合”的要求,以传统的广播服务为依托,构建了“融媒体可视化广播业务平台”。服务平台,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网络声讯系统”和“采集编辑系统”。网络声讯系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技术体系,它是一个为可视化广播制作服务的支持平台,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安全传输链;采集编辑系统则融合视频采集编辑、声音采集编辑、可视化广播播出、可视化广播管理等功能。

在确保可视化广播播放的前提下,将广播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建立一种新型的融媒体服务体系,并建立一个“FM+网络+强互动性”服务于内容生产、运营、管理等一系列融合媒体的综合性服务体系,实现全媒体内容支撑、全台协同工作、素材资源共享、统一数据管理。

资源的有效管理与配置

该平台不但可以对硬件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和配置,还可以对诸如节目内容的采集、审核等方面的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和配置。

灵活的业务流程

融媒体广播平台采用了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的方式,让业务流程可以与融合媒体时代广播节目短平快的制作和发布特征相匹配,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由于传统的广播业务模式中存在的流程过于僵化而导致的节目效率下降的问题。

业务高效快速部署

在融媒体可视化广播业务平台上,以多层次体系结构为基础,通过各功能子系统和应用模块,实现对各功能模块的快速、灵活部署。同时,通过与公共云资源的整合,实现各种服务的高效分发和灵活使用。

精准的听众数据分析和听众反馈渠道

融媒体可视化广播业务平台充分发挥听众的主体地位,开发可视化广播效果反馈渠道,整合受众意见资源,搜集受众兴趣特点,设计更加符合受众特点的可视化广播内容,增加广播的粘性。利用融媒体可视化广播业务平台高度智能化的特点,数据化地分析受众观点意见,精准把握观众需求。

把握好直播内容的时效性

在可视化广播直播中,没有电视台直播间所具有的专门的导播和监制人员,没有成熟导播和监制人员的把关,没有成熟的直播应急预案和延时系统,只有广播主持人的现场发挥。所以可视化广播直播要把握好直播内容的时效性,以“我”的视角,将受众带入直播场景,提升可视化广播的观感,提升直播互动性。这就从能力和直播素养上要求可视化广播主持人有较强的主持能力,对于主持人从控场、互动、思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福建新闻电台在2016年台风“尼伯特”在福建登陆的15.5个小时的连续电视转播为例,这次转播是一次连续的电视转播,在转播过程中,记者们深入受灾地区,通过手机录像的方式,把现场信息转播给全国的受众,既要表达出一种对逝者的敬意,也要表达出一种团结一致、勇于面对危险、勇于承担责任的正义感。这是一个“度”,如果不能掌握好这个“度”,必然会招来许多非议。如果是长时间的电视转播,则需要分阶段介绍一下所处的位置以及发生的事情,以免让网民们感到困惑。因此,在可视化广播节目中,主持人要有引导意识,要有大局意识,要有责任感,要有时间线索的把握。

把握新媒体语境下的表达方式

网络新媒介的特点是实时性、全面性和交互性,而這种特点又与广播的实时性和交互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可视化广播在新媒体语境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需要考虑自身的表情、注重穿衣风格,注重情绪表达等,展现的内容也应与生活相关。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可视化广播节目将向以受众为中心的方向发展,主持人也将抛弃过去那种生硬的新闻通告,运用更加鲜活的内容和更加个性化的表达与互动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达。在传统的电视转播节目中,通过电视转播节目向受众提供信息,实现了与受众的“平等分享”。通过关注受众的真实需要,使节目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接近,从而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强化媒体担当,做好正面宣传报道

可视化广播依旧要发挥传统广播“传话筒”的角色,以责任担当意识,做好正面宣传报道工作。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2020年—2022年三年时间,疫情的影响持续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广播对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具有权威性和责任性,可视化广播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融合媒体的优势,在各个不同的平台上,将国家发布的疫情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出来,充分体现了广播正向宣传的作用。可以发现,在疫情期间,各个直播平台关于疫情的相关信息的点击率都较高,疫情防控的宣传是对媒体融合效果的一种考验,自从媒体融合以后,所形成的全媒体直播、全流程运作机制,为疫情的新闻报道提供了更强有力的保证。

盖州市15万吨葡萄在2022年春节期间出现了滞销现象,营口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951应急帮——15万吨盖州葡萄急等下架销售》的直播栏目。这场新闻在多个平台上进行了一周的直播,点击量超过了十五万,一时之间,盖州的葡萄成了当地的热门,销量接近12万吨,由原本的滞销变成了畅销。

贴近百姓,走进生活

可视化广播也应贴近百姓,走进生活。以春节为例,可视化广播深入到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地进行相关的报道,并且为了让大家在旅途中不再孤单,在归途中更加温馨,可视化广播以融合媒体的形式,为广大乘客带来一场经过精心准备的文艺演出,呈现出一片祥和、温馨的景象。可视化广播同样也是受众消遣的方式之一,选取受众津津乐道的生活内容,以受众易于理解的生活事为主题,可以极大地促进可视化广播的点击率,同时可视化广播发挥可视化的特点,将生活内容呈现,提升融媒体时代可视化广播的地位。

培养可视化广播主持人队伍

在可视化广播节目中,节目的播出对可视化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职业素质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具备一定的采编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可视化广播节目不像电视台节目有着成熟的直播体系,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画面等内容针对性管理和调试,所以可视化广播主持人应该对摄像设备、直播技巧、视频编辑等内容都要有一定了解,能进行一些简单的设备调试,进行一些简单的视频剪辑和直播画面切换等技巧。所以广播台应该对可视化广播节目主持人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以高要求、高目标对可视化广播的专业技能素质进行培养。

传播技术是伴随着科技的变革而出现的,并与时代同步发展的。要使广播这一传播形式长盛不衰,就要与时俱进,迭代更新。在这个“媒体融合”的时代,为了确保广播的影响力,达到最大程度的宣传效果,广播媒体在坚持自己原有的平台的前提下,要主动地与各种新形态的媒体展开深度的融合,探讨符合自己特色的播出方式和播出方法。可视化广播则需要集成传统广播的时效性、交互性特点,增加“可视化”并不是简单的增加画面,而是要在互动性、时效性的基础上,增加广播传播效果,在声音的基础上加上画面,并且以更加丰富的内容提升可视化广播在全媒体时代的地位,使可视化广播在新时代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可视化广播受众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