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老年建筑创新型设计理念
——以重庆市云阳县第二老年养护院建设项目为例

2023-10-30 13:17张博
重庆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院区空间建筑

张博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重庆 400015)

0 引言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1 亿的老年人口,成为全世界老龄化问题最严重、最复杂的国家。并且,由于我国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8-4-1”的家庭结构越来越普遍,多数家庭面临着沉重的养老负担。同时,我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家庭观念和孝道。在这些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当前的养老方式和人们对于老年生活的认识,还保留着极大的传统惯性,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养老建筑缺乏生气,空间布局和运营管理没有充分吸收现代技术和创新理念,等等。本文基于案例分析,尝试从建设方式和运营模式两方面寻找新的思路来适应新时代养老建筑发展。

案例项目设计,要求采用一系列山地老年建筑创新型设计理念,打破传统老年养护院的空间布局形式和运营管理模式,融合生态宜居、社群交往、精神艺术等功能,充分利用周边的环境资源,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面向更广大老年群体的新型老年养护院。案例项目将山水意境注入场地当中,吊脚空间、主题乐园、屋顶乐龄农场、阳台绿化让人们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宛如回归了自然的怀抱(图1),笔者希望,通过该项目的建设不仅能改善当地老年人的养老情况,也能帮助人们转变养老观念。

图1 云阳县第二老年养护院鸟瞰图

1 老年建筑如何适应山区环境

1.1 敬畏自然,尊重地貌

云阳县第二老年养护院位于重庆市云阳县青龙街道,紧邻县城核心区。场地背靠轿顶山,面向长江,坐北朝南,沿江美景尽收眼底,拥有绝佳的生态景观资源。但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难以用通常的普适规律来指导或解释,具有强烈的在地性、针对性和时间性[1],云阳的自然地理环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辖区内很难找到一块完全符合《老年养护院建设标准》要求的地形平坦、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均好的用地,而该项目选址把重庆的地形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选址位于一处陡坡之上,地势高低起伏、坡向变化多样,中间还有一冲沟将场地一分为二,场地呈扇形朝冲沟倾斜,内部高差约40m,与周边道路高差均在15m 左右,如果按常规的平地设计手法挖平场地,土石方约30 万m3,挡墙面积约1 万m2,挡墙平均高度约15m,这将会极大的提高项目的建设成本。

场地设计采用敬畏自然、尊重地貌的思路,依山就势布局建筑体块,改变以往的从形体或功能开始的传统设计手法,而是采用从场地设计入手的思路,利用好陡峭的场地,建筑结合地形统一设计避免高边坡高挡墙,并兼顾老年建筑的人性化和无障碍设计(图2)。

1.2 减少环境挡墙用建筑消解场地高差

巧妙运用“吊”“退”“架”“靠”“转”等山地建筑设计手法,消解场地高差,最大化减少土石方、降低挡墙高度,打造内部环境无堡坎的视觉效果,采用“风车型”的建筑布局方式,结合场地规划形成四个庭院,各庭院顺应周边道路,形成不同的标高平台,从而使各庭院与周边的道路连接更顺畅,挡土墙的高度也最小,从而大大降低了建筑的开发成本。

1.3 最大化利用周边资源

采用折线形的建筑形态延展观景面,该建筑前可眺望长江后可观赏内部庭院,每间居室都有很好的视野。项目中老人居住总房间数为205 间,其中173 间可直接观江,南向观江率达85%。大部分平面空间采用单廊式布置,这样能确保最多的房间数量都能自然通风采光且朝向江面,实现最佳的视野效果。

1.4 体现山水共融格局

建筑造型顺应周边地理环境,依附于山形地势形成“之”字形的退台空间,呼应背后的轿顶山轮廓,营造出错落有致的天际线和层次丰富的建筑立面。立面采用流动的水平曲线,呼应长江的流动和舒缓气质。建筑色彩选用温暖柔和的木色、白色、咖色,温馨情切自然,木材、片石等材料的使用也充分体现了该项目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2 老年建筑功能如何组合更加高效实用

2.1 功能复合化布局

功能复合化的设计手法,能产生最强“聚合效应”,就是将原本相对独立的不同功能空间,重新并置整合为一个新的有机的空间整体,利用他们之间彼此的关联性和依赖性,塑造一个更加高效便民的综合体式的体验空间[2]。

多重功能复合化的布局方式,产生的聚合效应,将显著高于不同功能建筑单体相对独立的布置方式。而各功能之间良好的协调与统一,将会把效益发挥到最大化。将各功能进行集约化整合,形成有机的活动秩序,使各功能单元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并能激发出潜在的功能体验,从而使彼此功能效率发挥到最大化。复合化布局既能兼顾各不同性质的功能,并使之保持相对独立,更能发挥各功能空间的相互渗透与协调作用。

该项目平面设计充分体现功能复合化的原则,各功能分区能有机地融为一体,也能相对独立地分区管理,使用和管理能双向兼顾。以老年养护院的基本功能为出发点,该项目将服务中枢布置在几何中心的位置,凸显服务第一,服务中枢以核心筒为主轴布置——共享大厅、接待服务、综合服务、办公、医疗辅助、后勤辅助、活动室、公共餐厅、浴室等公共区域为一体,服务中枢能有效地组织医护人员的工作管理和老人们的日常照料,并能便捷地服务四个独立的养护单元,这样的设计服务半径更短更高效。

服务中枢的功能共享,也能有效地避免各养护单元配套功能的重复和浪费。四个养护单元分别为一个介助型、一个介护型、两个自理型,每个养护单元根据各自功能的侧重点不同,配置不同规格的医护救助治疗室等。

服务中枢是整个建筑群的核心区,其他公共配套区也围绕着服务中枢布置,分散在不同的院落空间内,使各个分区更加明确,且能连接紧密。院区的医疗配套用房位于3#楼的接地层,方便各养护单元的日常使用,并靠近院区的次入口,临近院区的配套医院方向,也方便特殊情况时病人转院或接纳特殊病人。餐厅、零售、茶座等后勤区位于2#楼吊层空间,有对应配置的架空层区域和庭院活动空间,满足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需求。

平面设计兼顾平疫结合,考虑到疫情期间可以分区独立管控,服务中枢将显得更加便捷高效,每个养护单元都是一个小家庭,拥有自己独立的家庭厅、活动阳台和会客区。四个养护单元又可以分享一个大的共享大厅,无论水平还是竖向,都尽可能多地创造多样丰富的休闲空间,来帮助老人们度过多姿多彩的每一天。

2.2 设计共享大厅

共享大厅其实就是把闲置的多功能厅前置,避免多功能厅低使用率而浪费,结合门厅功能打造独一无二的共享大厅,共享大厅内可以举办各种大型的节庆或康养宣传活动。共享大厅将是老人们休闲时光交流的重要场所,节庆活动的重要精神圣地,封闭的空间也可以打造不受外部天气影响的独立气候环境。共享大厅可连接各栋大楼,临近设置配套、休闲、康复等功能,是服务中枢的核心区域,使空间和流线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图3)。

图3 共享大厅

2.3 营造活力社区

在有限的用地内打造1800m2屋顶农场、4600m2架空花园、14000m2主题乐园,1km 无障碍内部步行环线,并利用屋顶平台区域(图4)、建筑吊层空间(图5)、共享大厅等打造丰富的半室外空间和丰富多样的共享空间,创造足不出户的活力社区,尽可能地激发老人参与院区活动的积极性,打造拥有众多体验感的互动空间,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老年社区。围绕场地周边设置无障碍坡道,顺畅地连接四个平台区域,增大老人的活动范围,提高活动趣味性。“展览”“娱乐”“健身”“耕作”四大不同主题的庭院(图6),将适合老人活动的各种功能恰当的融入其中,打造欢快的沉浸式的休闲空间,为老人们提供一段精彩的社群生活,营造一个友爱社区氛围。吸引老人们更多地到户外进行交流活动,在景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丰富的架空区能确保老人在雨天仍可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和舒适性。

图4 屋顶花园

图6 庭院空间

养护院是一个长期使用的居所,老人居住时间太长后,难免会对单调的院区生活产生厌倦和疲劳感,因此在养护院中尽可能多地给予老人们创造多样化的生活环境和空间体验,从而激发老人们的探知欲和生活激情,这样的设计理念使得养护院更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2.4 打造乐龄农场

给予老人新的田园种植方式,延续生活记忆,在屋顶空置区域给老人们预留自行构建乐龄农场的空间,增加老人们的参与度,并能满足院区日常生活的自给自足,体现老人们的自身价值,从而提升晚年的幸福感。每间阳台都有一个独立的花池,老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喜好,种植鲜花或蔬菜,感受生活乐趣。

园艺疗法就是通过乐龄农场的各种园艺活动来调养老人身心的自然疗法,这种疗养方法在国际上备受青睐。研究发现园艺疗法能够有效地减缓老人的心跳速度、改善人们的情绪、减轻局部疼痛等,对老人养护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以花卉或蔬菜栽培为主要活动内容,可供老年人亲自认养、栽培。通过借助花圃内的植物造景,运用“五感疗法”理念,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对老人进行有效刺激,从而起到康养功效[3]。

景观设计灵活地利用建筑场地的室内外共享空间和碎片区域,巧妙地结合地形起伏和场景特质打造不同特色的景观区域,从而构成一个活泼、充满趣味的完整的景观序列,多空间多物种,多层次多样化,竖向与水平有效融合,形成一个多维的山地景观体系。

3 运营模型讨论

在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如养老建筑设计建造一类的公共开销,自然难免受到削减,而与其被动等待,不如积极行动。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通过建筑规划设计,既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又转变人们的养老观念。老年养护院不能再一味死板地延续以往救济性、福利性单一的靠政府保障的模式,要动向市场化、社会化转型。本文案例养护院设计了一部分福利型服务满足社会基本保障需求,一部分收益型则面向社会开放,利用收益部分改善院区环境和生活质量,从而向一个自负盈亏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因此,一个环境优美、配套齐全、身心享受的养护院,自然更加令人向往。

4 结语

位于山地场所的现代老年建筑不仅要适应山地环境,功能组合更要高效复合,运营模式还要积极面向社会转型。老年建筑不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年居住空间形态,不仅承担着老人们日常养护的基本功能,也能面向社会化、市场化,并能肩负起科教、园艺、展览等社会责任,从而更像是一种自由共治的生活社区。不同于传统的项目设计,本文案例项目最初的设计构思更加侧重于尊重自然、以老人为主角得出的设计逻辑;设法为老人参与院区营建和共治提供可能性,释放老人们尚未发掘的潜能,体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理念,探索多维度自然而然的浸润式疗愈空间。

猜你喜欢
院区空间建筑
公立医院多院区发展的意义与相关问题探讨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院区再造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多院区管控:院长新视野
义乌復元私立高档妇儿专科院区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