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译在英译《兰亭集序》中的运用

2023-10-30 19:03朱灵楠刘学思
今古文创 2023年41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

朱灵楠 刘学思

【摘要】在中国的文化输出中,中国典籍翻译占有很高的比例与文学价值。深度翻译理论提倡运用阐释性的文本语言将译文文本回归于原文文本的文化背景之中,对于典籍英译具有指导作用,能极大限度地再现原作文化负载信息。本文将以《兰亭集序》英译文为例,探究深度翻译理论在其中的运用。

【关键词】深度翻译;典籍英译;显性文化负载词;隐形文化负载信息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1-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1.033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为兰亭诗所著的序文,其文字灿烂,字字珠玑。随着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不断传播,古代典籍翻译在这其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教授夸梅·安东尼·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提出的“深度翻译”理论提倡用阐释性的文本语言将译语文本回归至原文文本的文化背景之中[2],被普遍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及其翻译研究之中。

本文以罗经国教授英译的《兰亭集序》为例探讨分析深度翻译理论在其中的运用,旨在探讨分析深度翻译理论在文学典籍中的具体运用。

一、深度翻译理论

“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就是通过注释、评注等方法将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中,使源语文化的特征得以保留,目的在于促进目的语文化对他者文化给予更充分的理解和更深切的尊重[1]427。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曾在其著作《文化的解释》中提出文化研究是一种解释行为的理论,应从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来解释异文化,其解释要达到的要求,即“深描”[3]5。深度翻译中的阐释就是由“深描”启发并继承而来。阿皮亚认为,格尔茨提出的深描理论使意义深度语境化,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创造出一个新的文本,并使其对另一种文化群体起到与原文本对该文本的文化群体一样重要的作用。我国翻译界也力图对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等从深度翻译的角度切入进行研究,其目标是以中国文化“自译”的方式,突破中国文化“他者”的身份,从而达到中国文化的“自我再现”。而本文将分析探讨深度翻译理论在我国文学典籍作品中的运用,探究其对于我国文学典籍作品的指导意义。

二、深度翻译的运用

“中国典籍”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沉淀,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典籍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具有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深刻的思想情感,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因此,典籍翻译蕴含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往往要探究原作的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进而深刻理解原作的思想感情。普通的翻译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很好地再现原文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需要运用深度翻译。我国著名翻译家曹明伦曾在文章中指出,翻译之目的就是让不懂原文的读者通过译文了解甚至欣赏原文的思想内容极其文体风格,由于语言文化差异,若不在译文中加以注释说明,那么译文读者就不可能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或相近的感受[5]118。

阿皮亚认为,译文应该被赋予与原文相同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译者应该确保译文读者从译文中感受到的思想情感和原文读者从原文中获得思想情感是一致的。因此,“深度翻译”主张译者运用阐释性的语言给译文读者提供与原语作品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将译文放置于原文的文化背景之中,其目的是方便譯语读者对原语作品进行合理正确的理解与鉴赏,提倡在翻译过程中将原语所隐含的文化信息用注解或术语表的方式进行解释,从而缩小文化理解差异,增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对等性。阿皮亚在阐述深度翻译理论时指出它的翻译方法可以是“注释以及相关集注”,它的主要形式是语境化,经过延伸,它的常用方法包括增译、意译、文内引注、添加尾注或脚注、直译或音译后再加注等方法,也有学者将其总结为文学和学术翻译以及译文加评注和附注的方法[6]5。

《兰亭集序》不仅是书圣王羲之的一部流芳百世的书法作品,其文章内容也是行文流畅、韵味深长,其中蕴含的思想更是超越了时代。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深度翻译在其英译文中的运用。

(一)在文化负载信息中的运用

文化负载信息根植于某一特定文化之中,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以及特殊含义,可以表现为显性文化负载词和隐形文化负载信息。显性文化负载词又称文化内涵词,它表现为具体的词语或词组等,它有着深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的是该民族独有的信息,这是在其他民族文化中找不到的。在一种语言作品被外译到另一种语言中时,文化负载词是最能体现原语的文化背景信息的东西。隐性文化负载信息则不是表现在某一具体的词语或词组之中,而是深藏于原语语境之中,需要结合其时代背景以及文化背景进行具体分析把握。

对于译者而言,翻译不仅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体系的词句转变成为另一种语言体系的词句,而是要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化背景,使译文文体的背景、风格与原文相合。深度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的一个指导意义就在于其有助于原文的显性文化负载词和隐性文化负载信息在译文中再现,经过深度翻译,译语读者能够正确感知到原作的文化背景知识。

1.在显性文化负载词中的运用

显性文化负载词主要表现为一种文化中特有的词、词组、习语以及搭配等,这类词语往往在译语语言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语,在翻译时,根据深度翻译理论,译者对于特有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通过添加尾注、文内加注等方法进行翻译,以此再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兰亭集序》的译文中,译者主要通过添加尾注来解释原文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知识,促进文化输出。

例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译:in the ninth year of Yonghe①,that is,the year of Guichou.according to the lunar calendar.

尾注①:The ninth year of Yonghe was 353 A.D.

在这个句子里,“永和”与“癸丑”都是中国古人用来表达时间的词汇,“永和”指年号,在中国历史上,曾有6个王朝用“永和”为年号,在翻译时,译者一定要明确此处的“永和”是在哪个时间。“癸丑”则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地支,在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纪年中,“癸丑年”就是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译文对于这两个词采取的都是音译,但在深翻层面又有所不同。根据历史记载,此处的“永和”是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的年号,自公元345年至公元356年,历时12年。译者添加尾注,指出了“永和九年”的具体年份即公元353年,避免造成朝代的混淆;对于“癸丑”,译本则采取了增译,增加了中国文化中阴历的概念。对于这两个文化负载词,无论是直译还是音译,都不能被译语读者轻易理解,采取意译则会显得句子过长,因此,加注和适量增译是十分合适的方法。

例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译:...gathered at the Orchid Pavilion in the Shanyin County of Kuaiji Prefecture to celebrate the festival of Xi③.

尾注③:The festival of Xi started in the Zhou Dynasty.It was the custom of the ancient people to pay homage to the water god and entertain themselves by the water on March the third in the lunar calendar.

“会稽山阴”指的是会稽郡山阴城,译者在译文中补充了原文省略的“郡”和“县”,避免了读者误读。此外,“修禊”指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指的是三月上巳洗濯消灾祈福,是古代民间在春秋时节在水边举行的祭礼。它起始于周朝,魏朝之后将这个日子定为三月三日,在这天,人们会相聚于水边玩耍和泼水,以此祈福和洗涤身上污秽之物,后来这个活动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游春活动,主要以踏春出游为目的。译文运用尾注指出这个节日的起源以及发展,以及在这一天,人们会在水边举行集会和庆典,并且直接用音译“Xi”更能凸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这里,译者运用一个简单的句子就将原文的这个风俗解释清楚,避免了读者误读和产生歧义。

例3:若合一契。

译:as if the ancients and I were the two halves of a deed⑥.

尾注⑥:In old times,a deed was cut into halves.The holder one half could claim his right when the two halves fit together properly.

“契”在这里指的是古代的符契,它是一种能够一分为二的信物,原文作者用“契”来比喻自己与前人相合的思想与情感。人将符契分为两部分,契约双方各执一部分,以此为信物,在两份符契完整归一后,持有者就能够得到符契中所写的东西。在这句话中,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他的思想和古人的思想就像符契一样贴合,译文在意译的基础上还适当增译,指出原文作者和前人相合之处在于思想和情感,并添加尾注对于“契”这个文化意象进行解释,虽然句子相对较长,但更易于译语读者理解原文含义。

2.在隐形文化负载信息中的运用

隱形文化负载信息通常是表现在一个句子之中,有时候传达的是某种思想、逻辑、理论、情感等,它并不会单纯地体现在某一个词或者词组之中。根据深度翻译理论,译者对于这类隐形文化负载信息可以通过增译、添加尾注或尾注的方法来表示,凸显原文中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例4:齐彭殇为妄作。

译:though I know that it is absurd to identify life with death and long life with early death⑦.

尾注⑦:It was the philosophy of Zhuangtse (369 B.C.-296 B.с.),who liv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arring States and was known for his nihilistic philosophy.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来看,这句话是带有隐性文化负载信息的:“彭”指的是彭祖,传说中长寿的人;“殇”指的是未成年死去的人,而这句话则是引用了庄子《齐物论》中的“一生死,齐彭殇”。结合当时背景,这句话还蕴含着作者对于当时东晋士大夫不务实际、追求无为的虚无思想的批评。译文采用的就是直译和省译的方法,译为“将生死等同以及将长寿与早逝等同是荒谬的”,即便译者并没有将“彭”和“殇”的古文言意思译出,但其译文符合原文的意思,此外,他还添加了脚注,说明了这个思想是出自庄子,并对庄子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称他是“战国时期推崇‘无为’等虚无主义的哲学家”,表达出了原文中对于庄子这种“无为”思想的否定,既体现出了原文中蕴含的隐形文化负载信息,又表达出了原文作者的思想情感。

除此之外,译者对于原文一些省略了的背景文化知识也在译文中进行了补充。例如,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在这版英译文中,译者将“古人”这个词语译为“The wise man in ancient times”,称其为古时智者,并添加尾注“Here the wise man refers to Confucius”,随着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不断传播,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此一来,后面一句话“死生亦大矣”所表达的就是儒家思想。译者通过深度翻译向译文读者阐释了这句话背后的思想学派,再现了原文的文化背景。

(二)在四字结构中的运用

在《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结构。汉语中的四字结构是中国语言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它们有的独自成句,有的排比并列,具有极强的修辞效果。对于四字结构词语来说,它们往往言简意赅,蕴含丰富的文化知识,而深度翻译理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它们在翻译时既保持原有的民族色彩和特点,也易于译语读者接受。

例5:流觞曲水。

译:floating wine vessels④.

尾注④:An elegant way by which the ancients enjoyed themselves.People sat at the lower reach of a stream,composed poems,and drank from the wine vessels that were floated down from the upper reach of the stream where the wine was prepared.

“流觴曲水”指的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一种活动,每年阴历的三月,人们会在蜿蜒的水流旁举行集会,并在水流的上游中设酒杯,装着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要把它拿起来喝掉,并作诗一首,这样的饮酒方式,别致雅趣,后来发展为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一项雅事,现在逐渐用来形容春游宴会。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过多地在正文中对这个词语进行解释说明,而是采取添加尾注的方法,对“流觞曲水”进行了具体的解释,阐述了这个活动的展开方式,既不影响读者阅读,又详细解释了这个词语和活动。

三、结语

本文选取的是罗经国教授英译的《兰亭集序》,总体来说,他的译文相对较长,并且运用了大量尾注对原文中富含文化背景的词句进行解释说明,在传达原文意义和中国文化背景知识方面较为详细。结合深度翻译理论,此译文使用了深度翻译方法,以语言文本的形式将原文中的文化知识呈现了出来,其呈现方法不尽相同,或是意译,或是增译,或是直译,或音译再添加尾注,又或是直接文内引注。可以看出,深度翻译理论对于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于含有丰富文化背景内涵的文学典籍作品来说,深度翻译理论占有极大的优势。同时,在翻译中也要注意,虽然深度翻译能够极大地还原原文文化负载信息和特色,但凡事都要讲究“度”,过犹不及,过多的注释或增译有可能会破坏原文美感,打乱句子结构,影响读者阅读[4]2。因此,在运用深度翻译理论时,还需结合实际,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Appiah,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A]//In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Venuti.(ed.).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

[2]Appiah,Kwame Anthony.Thick Translation[J].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3:808-819.

[3]Hermans,Theo.Cross-cultur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Thick Translation[DB/OL].http://www.soas.ac.uk/Literatures/satranslations/Hermans.pdf.2007-12-07.

[4]李永安.“深度翻译”也有“度”[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41(02):2.

[5]曹明伦.谈深度翻译和译者的历史文化素养——以培根《论谣言》的三种汉译为例[J].中国翻译,2013,(03):117-119.

[6]黄小芃.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J].外语研究,2014,(02):5.

作者简介:

朱灵楠,女,贵州赤水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MTI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

刘学思,女,湖北荆州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
我们一起喜欢现在吧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品字读奇文 循章谋佳篇——以《兰亭集序》教学片段为例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浅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的审美教育
《兰亭集序》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探微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ТРИ ШЕДЕВРа
绍兴风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