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主义”发展演变探析

2023-11-01 13:30李永龙
西部学刊 2023年19期
关键词:大棒拉美地区美洲

李永龙

(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

由于拉美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美国历届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种积极的政策以对其施加影响,使得拉美国家不至于站到欧洲阵营一边。美国在拉美的政策深受“门罗主义”的影响,其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但实质却是一样的,即“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此后的泛美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睦邻政策以及冷战时的拉美政策都是对“门罗主义”继承基础上的延伸,从美国实力强弱、对拉美侵略的程度以及拉美人民的反应等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分为主动型(泛美主义、大棒政策)与保守型(金元外交、睦邻政策)。

一、“门罗主义”产生的背景及内容

“门罗主义”的产生离不开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十九世纪初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的民族意识逐渐强化,为争取独立而进行努力。如随着民族、民主意识的传入,海地人民开始进行反殖民、废奴隶制的斗争。1803年发布《独立宣言》,并于1804年宣布独立。此后墨西哥于1810年开始进行反对西班牙殖民的斗争,史称“多洛雷斯的呼声”。由此拉美独立运动兴起,大量的拉美国家获得了独立。

欧洲国家尤其是神圣同盟不甘心在拉美殖民政策的失败而加大对拉美地区的干涉。尽管此时的美国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国家整体实力有所加强,但在与西欧国家的对峙中明显处于劣势。作为西欧传统强国的英国也反对神圣同盟在拉美地区的殖民政策,英国外交大臣坎宁提议发表一个反对干涉英、美联合抗议的声明,以达到挫败“神圣同盟”并使英国势力进入拉美,限制美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的目的[1]。但最终门罗接受昆西·亚当斯的建议,即由美国单独发表宣言。门罗主义是欧洲列强觊觎拉丁美洲的野心与美国的扩张欲望冲突的产物[2]。

1822—1823年,拉美国家的独立运动受到欧洲国家的干预,此时美国宣扬“美洲事务是美洲人的事务”。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主要内容有“美洲已经独立的国家不再被欧洲国家当作殖民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欧洲同样不得干预美洲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坚决反对欧洲国家继续在拉美地区的殖民政策。这表明美国从道义上支持拉美地区各国争取独立的愿望,但却没有明确指出美国对拉美独立国家也采取同样的不干预政策,这就为以后美国频频通过“门罗主义”干预拉美地区事务埋下了伏笔。第二,不干涉主义。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在美洲的现存殖民地和保护国,不参加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也不得干涉美洲国家的事务,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获得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并不得将欧洲政治制度移植到美洲,否则就是对美国不友好的表现。这是新兴的美洲大国与欧洲传统大国的一次较量,同时更多的是一种妥协。第三,主张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为美国侵略拉美提供了便利。此后组建的泛美同盟(美国操纵与控制的拉美国家组织)就是很好的说明。1845年美国总统波尔克在国情咨文中重申“美洲体系原则”,美洲人“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3]。波尔克援引“门罗主义”并提高了它的地位。“门罗主义”由此成为美国拉美政策的理论基石。

从“门罗主义”的内容可以看出,虽然它一开始带有一定的正义色彩,对抵制欧洲国家向拉美地区的殖民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始至终其实质是为美国利益所服务的。“门罗主义”所确立总的原则就是: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

二、“门罗主义”的演变

1823年“门罗主义”一经提出,就成为美国对拉美政策的理论基础。1890年美国总统本杰明·哈里森组织召开了第一届泛美会议,此后又接续召开几届泛美会议,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泛美联盟,打着美洲联合的旗号,频频干预拉美地区事务。西奥多·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对外继续奉行“门罗主义”,实行扩张性的政策,针对当时已经改变了的国际现状,提出了著名的大棒政策。由于大棒政策过分推崇霸道,受到大部分拉美国家的反对,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对拉美的政策,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就此提出一种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即“用金元代替枪弹”的金元外交。金元外交的实行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由于美国在拉美地区威望的下降,法西斯势力逐渐在拉美地区兴起。为了应对这一现象,美国政府不得不再次调整拉美政策,富兰克林·罗斯福在任期间推行睦邻政策,放弃了过去对拉美地区赤裸裸的侵略,避免了拉美地区走向法西斯道路。“二战”以后为阻止苏联势力的进入,美国又加大对拉美地区的干涉。

综上所述,虽然美国在拉美的政策在各个时期表现不同,但其本质是对“门罗主义”的继承。尽管这些政策都包含着“门罗主义”的因子,但由于时代背景不同、美国与欧洲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这些政策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异。

(一)从“门罗主义”到泛美主义

泛美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末,这个时期美国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于垄断经济的需要,美国必须不断开拓市场。由于拉美地区毗邻美国,自然而然成为美国政府的首选。此时的拉美被英国控制,英美两国矛盾凸显。美国将“泛美团结”与“门罗宣言”相结合,将“门罗主义”作为内涵,泛美作为外在表现,进而将“门罗主义”发展为“泛美主义”[4]。

所谓的泛美主义就是将美洲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加强合作与联系,从而建立起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系。美国在提出泛美主义后,大力构建各类泛美组织,尤其是组织泛美会议,并企图通过它将欧洲势力排挤出美洲。此后大英帝国日落西山,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门罗主义”,由此“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对拉美地区政策的理论基础。泛美主义使得美国对外政策呈现出进攻的趋向,将欧洲各国势力赶出美洲一直是美国的目标。1898年美国借口“缅因号”爆炸事件发动了与西班牙的战争,获得了西班牙在拉美地区的殖民地,美国从此走向了对外扩张之路。

(二)从大棒政策到金元外交

二十世纪初,美西战争取得胜利以后,美国获得了曾未取得的荣誉,然而欧洲国家并未就此停止对拉美地区的干预。1902年德、英、意三国干预委内瑞拉,此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为应对这一局面,提出了著名的“罗斯福推论”,从此在拉美地区美国拥有了警察的权力[5],其主要体现为“大棒政策”,美国在拉美呈现出主动的态势。所谓的大棒政策就是以实力为核心、以武力干预为手段、以构建以美国为核心的美洲体系为目标。大棒政策使美国拥有将欧洲国家驱逐出拉美的使命,同时为美国直接干预拉美地区事务提供了便利。

因为欧洲国家、拉美地区人民的反对,美国的大棒政策在实施了一段时间后难以为继,金元外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金元外交的实质就是“以美元代替枪弹”,抛弃了原先赤裸裸的直接干预,以一种柔和的方式对拉美地区进行资本渗透,并进一步排挤欧洲国家在拉美的经济势力。金元外交体现着“门罗主义”的基本内涵,其用经济手段奴役拉美地区的人民,控制拉美地区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在拉美的政策虽然由大棒政策转为金元外交,但未从根本上抛弃大棒政策,而是将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结合起来为美国的利益服务。

(三)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

大棒政策与金元外交的实行使得美国与拉美的关系极为紧张,而此时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大的经济危机(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随着纳粹势力膨胀,这时候无法再延续以往的政策,而美国又急需开拓国外市场,以此来缓解危机,于是1933年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实施了睦邻政策,实现了在“平等”“不干涉”形式下对拉丁美洲进行侵略和控制。该政策执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约翰·肯尼迪在任时延续了这一政策。与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相比该政策偏向于保守,似乎又回到了“门罗主义”最初的阶段。但睦邻政策仍是“门罗主义”的延续,其宗旨是为美国服务的。通过睦邻政策美国在拉美地区培养了大批亲美派,在加强与拉美经济联系的同时对其采取经济封锁与颠覆当地反美政权的手段。

(四)冷战时期的拉美政策

“二战”以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都力图夺取亚非拉地区。美国为巩固以自己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时也为巩固自己的大后方,不得不调整对拉美地区的政策。但不管怎么调整,都逃不出“门罗主义”所框定的范畴。

“二战”以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全方位的竞赛,同时开展了全球势力范围的争夺。为了防止苏联社会主义阵营对拉美地区的渗透,“门罗主义”由此充当了巩固美国大后方的工具。美国改变了对拉美的政策,放弃了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而更多地采取了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加大对拉美地区的直接干预。在政治上表现为组建泛美组织,培养亲美势力,打击拉美人民的反美活动,颠覆当地政权。在经济上表现为加大经济渗透,控制拉美市场,侵夺拉美的资源。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门罗主义”又有所发展,主要表现为约翰·肯尼迪提出的对拉美“争取进步同盟”的“门罗主义”、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以守为攻的收缩政策、吉米·卡特的人权外交等[6]。随着苏联解体,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开始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门罗主义”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其作为外交原则仍被继承下来。

三、“门罗主义”的影响

(一)对美国自身的影响

“门罗主义”作为美国政府一项重要的对外政策一直影响着美国的对外活动,开了以意识形态为借口谋求国家利益的先河[7],将欧美之间政治制度的差异作为欧洲国家不得干预拉美独立的理由,并且以此为依据否认了欧洲国家在拉美的合法性。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找准了欧洲国家制度的软肋,同时隐藏了美国企图称霸拉美的真实意图。“门罗宣言”明确提出要建立“美洲人的美洲”,这表明美国在一开始就将美洲作为自己的桥头堡,之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举办泛美会议,更是企图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体系。此后随着美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历届政府对“门罗主义”进行了适当的增补,但该主义的实质即称霸整个美洲一直被延续了下来。“门罗主义”见证了美国从一个地区国家到世界大国转变的整个过程,随着美国的霸权事业而不断发展。“门罗主义”具有极强的排外性,力图将美国之外的其他势力驱赶出拉美地区,以此达到美国独霸拉美的目的,因此“门罗主义”与美国的霸权主义高度一致。

(二)对拉美地区的危害

“门罗宣言”明确指出承认拉美的独立国家,欧洲国家不能再殖民拉美国家。但当时美国实力远不如欧洲国家,对拉美的保护实际上也很弱,为了不得罪西班牙,对海地革命也没有进行支持。之后随着美国实力的不断增强,欧洲国家退出拉美以后,美国实际上成为拉美最大的危害。美西战争的爆发标志着美国正式开始了在拉美地区的扩张。美国政府通过经济封锁、军事打击、外交孤立、大规模扶植亲美政权的形式干预拉美各国内政,更有甚者暗杀拉美国家领导人。拉美地区也是美国的大型试验基地,美国在拉美的土地上培育适应于全球各地的政策。最为可怕的是美国对拉美的危害并不是瞬间就可以表现出来的,而是一种隐性的影响,拉美独立后各国盛行的考迪罗(考迪罗制是拉美大多数国家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独立以后至二十世纪前期盛行的一种以暴力夺取政权、维持统治的独裁制度。编者注)这一畸形政治就是很好的说明。拉美各国现在贫穷落后以及动荡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美国造成的,美国的这种行为受到拉美各国的强烈反对。

“门罗主义”在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同时也影响着亚洲的一些国家。例如尼赫鲁推崇的“印度门罗主义”、日本金子坚太郎的“门罗主义”以及阎锡山的“山西门罗主义”。“门罗主义”已成为以“排斥”“利益至上”为基础的政策的代名词。

四、结语

“门罗主义”从其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大体有门罗主义、泛美主义、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的金元外交、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睦邻政策以及冷战时期的政策,可见“门罗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美国在拉美地区政策的转变史。但不管“门罗主义”表现为何种形式,其剥削和压迫拉美人民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为实现领土扩张美国频繁引用“门罗主义”。正如洪都拉斯前总统博尼利亚所言:“凡提及门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各国都被看作是对它们的尊严和主权的侮辱,是对它们独立的威胁。”[8]这正是“门罗主义”的真实写照。当前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美国只有彻底放弃“门罗主义”这一为历届政府所沿用的政策,才能平等地发展与拉美的关系。

猜你喜欢
大棒拉美地区美洲
美洲野牛当宠物
美洲动物
儒匪
美洲大蠊化学成分的研究
卧底危机
浅析拉美过度城市化问题
改头换面的“大棒”
国际磷肥市场聚集拉美地区
谁发现了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