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英雄不老,丰碑永立天地间

2023-11-04 11:47史运玲
时代报告 2023年9期
关键词:大队

史运玲

春天,我再一次来到了汝州市临汝镇西营村,试图亲临其境,感悟数次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在大礼堂接见,毛主席亲切和她握手并喊她“郭大娘”的河南省劳动模范郭巧生活和工作了一辈子的乡村厚土。

郭巧生活的西营村,位于临汝镇镇区西部,距离镇区五六里地,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明朝时期为军屯部队所在地。至今,西营村五花八门的姓氏里,仍然有昔日军屯部队的影子。远望,西营村地势隆起,宛若高岗,这也是其原名西响岗营村的原因。

踏上西营村大地,优美的乡村画卷扑面而来:道路平整,屋舍俨然,林木苍翠,田野坦荡。分居村子南北的伏牛山和嵩山余脉,像两扇长长的屏风,将西营村抱于怀中。

缓缓行走在干净整洁的大街小巷,打量西营村的婀娜身姿,凝望古朴厚重的古老村庄,我一下跌入了时光回廊,从各种渠道耳听途说到的郭巧事迹一一涌入脑海。

1917年,郭巧出生在千年古镇临汝镇临南村郭家门一个穷苦家庭里。1935年,18岁聪明能干的郭巧,怀着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嫁到西营村一家姓董的人家。

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1939年,由于生活拮据,郭巧的丈夫被迫卖壮丁远走他乡,从此杳无音信。时年,郭巧才22岁,儿子也刚刚1岁。

当时,地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临汝镇,因其战略地位的重要,饱受形形色色战争的创伤,再加上层出不穷的蝗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全镇饿死3000多人,逃荒他乡者不计其数,留在家乡的贫苦民众多食野菜、树皮、石头面,甚至有食人者。

风雨飘摇的乱世里,生存艰难的老百姓为了活命,枪口下讨生活,姜明玉、张巨娃、张惯成等大股土匪队伍,先后盘踞在西营村北边的娘娘山上,绝大多数青壮年男人加入土匪队伍,临汝县成为远近闻名的土匪窝。1944年5月,日军侵入临汝镇,并于娘娘山上设立据点。临汝镇一带老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无情的命运安排,让郭巧在无数个暗夜里偷偷哭泣,泪水打湿了枕头被褥。虽然,郭巧没有文化不识字,可明事理、识大体的她却知道:不管日子如何艰难,无论现实怎样残酷,为了刚刚咿呀学语的儿子,她必须咬紧牙关,和儿子相依为命,生活在这个兵荒马乱的乱世!

乱世中,信仰和意志力是最重要的支撑。为了活着,生命爆发出了不可想象的力量,就像生长在悬崖石缝间的树木,柔弱的、无依无靠的郭巧,拼着命将根须牢牢扎在了石缝深处。

生存于乱世,对于男人来说已是不易,对于女人来说,更是一种挑战,必须竭尽全力才能争取生存的机会。每一个晨曦微露的早晨,她打起精神匆匆起床,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家里田间轮番辛勤劳作,除了起五更搭黄昏纺花、织布、做家务外,瘦弱的她还要像男劳力一样,耕地种田,打场扬麦。

经历,是一所助人成长的学校;困苦,是让人刚强的催化剂。苦难的生活经历,让郭巧历练出了独立自强、坚韧不屈、刚强烈性、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正是这些宝贵的性格,让她在其后的岁月里,带领英雄的西营村人民,大打治水治碱攻坚战,为西营村五彩斑斓的美好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7年9月和11月,陈谢兵团9纵26旅两次攻克临汝镇。1949年10月6日,临汝镇人民在火神庙召开群众大会,隆重举行庆祝活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没收地主和富农多余土地财产分给无地少地贫雇农,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并针对个体农户经营分散、耕作技术落后、农具不足等原因而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保证广大老百姓共同富裕。深受封建土地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并饱尝耕种不便的郭巧,对国家实施的这些行动发自内心地拥护和大力支持,对全心全意帮助普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中国共产党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充满了发自内心的热爱和信任。

1949年,已是而立之年的郭巧,冲破阻力担起了西营村妇联主任的重担,并在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积极参加土地改革,率先成立了农村互助组和初、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踊跃参加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大力开展的扫盲运动。

1950年冬,西营村办起了扫盲班,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小时候想读书却因家庭贫困没钱上学、吃尽种种苦头的郭巧高兴极了。每天黄昏,结束一天的紧张劳动后,她便手脚麻利地做饭、吃饭,完事后立即带着儿子准时走进夜校扫盲班。课堂上,她眼睛盯着看,口里大声念,即使回到家躺在床上后,也在心里反复琢磨,用手指头在床铺上一笔一笔地比画。水滴石穿,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她的努力,到1953年时,36岁的她,居然能粗读《毛泽东选集》了。

1958年,临汝镇人民公社成立,41岁的郭巧被推选为西营大队大队长,1960年5月出任西营大队党支部书记。针对西营大部分耕地是旱季盐碱滩、涝天溅水洼,荒草湖泊多,全村粮食产量上不去,村民们生活贫苦,衣食住行没着落的现状,郭巧组织带领村里的黨员干部和众乡亲,大打治水治碱攻坚战,改善土壤,提高粮食产量。

在她的带领下,经过西营全体村民的艰苦奋斗,修成了总长达25公里的17条南北排水渠和2条东西拦洪渠,同邻村一起疏浚、加宽牛家河(牛涧河),加宽河道将近2.5公里,修筑一级、二级提灌,砌成水塘2座,改造了村南大片盐碱地。

到20世纪50年代末,西营大队旱能浇、涝可排的治水治碱工程大功告成,6000余亩耕地逐年出现好收成。西营大队在全乡率先摘掉统销大户帽子,不仅不再吃统销粮,每年还向国家缴售粮食40万斤到50万斤,缴粮大村桂冠远近闻名。1959年至1961年,在临汝镇许多村出现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下,西营大队累计上缴国家粮食100万斤。有一年,由于自然灾害,油料作物歉收,西营大队完成了全公社的油料入库任务。

在这期间,郭巧的儿子董长胜,光荣地成了西营大队第一代拖拉机手。他和母亲及广大村民一道,意气风发、挥汗如雨建设美好家园,并在其后结婚成家,有了三个儿子,董氏家族开枝散叶。

郭巧带领父老乡亲,彻底改变西营大队贫穷落后的创业精神,传遍了全省。1963年5月10日,《河南日报》头版以《爱憎分明意志坚》为题,报导郭巧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逐步锻炼成为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先进事迹。1963年,《奔流》杂志第三期发表袁漪的文章《郭巧大娘》。1973年,《新华社新闻稿》发表通讯《她永葆革命青春——记西营大队党支部书记、劳动模范郭巧》。

郭巧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认可,从1953年开始,她作为农村女性的杰出代表,多次出席乡(公社)、县、地区和全省妇女代表大会,连续被选举为省、地、县、乡四级人大代表,并兼临汝县委常委、洛阳地委常委、省委委员,洛阳地区妇联副主任(兼)。1955年起,多次名列全省十大特等劳模榜首。1964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和毛主席握手,并被毛主席亲切地称呼为“郭大娘”,是郭巧生命历程里的一件难忘往事。

1966年,49岁的郭巧又同全国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一起,应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郭巧作为特等劳模被特别安排到中南海住宿。国庆观礼的当天晚上,郭巧被邀请到天安门城楼上观看国庆烟火晚会。就在烟火晚会开始之前,毛泽东主席特意握住郭巧的手亲切地问候:“你就是‘郭大娘’吧!”多少年后,每当郭巧向人讲述这段美好回忆时,还不停地欣喜若狂道:“我太幸福了!真是太幸福了!”

1969年,郭巧当选为党的全国九大代表,出席了大会。临汝县撤县建市后,郭巧继续当选为汝州市党代表、镇人大代表,继续参政议政。

2001年8月,84岁的郭巧老人与世长辞,告别了她奋斗一辈子、劳作一辈子、无私奉献了一辈子的家园,走完了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

一个转身,岁月成了故事。

一个转身,弱女子郭巧成了传奇。

就在郭巧大娘去世的前一年,临汝镇临二村从事过新闻工作的闫永申去采访郭巧,看到郭巧依旧保持着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独立自主的生活习惯,单独立灶做饭吃,住的是简陋的土坯青瓦房,睡的是老掉牙的旧式床,坐的是小木凳子,用的是小锅、小碗、小铁勺,屋里挂着一个25瓦的灯泡。面对生活,郭巧乐观而满足:“现在,我已是老奶奶了,四世同堂,多美!”

信步走向村外的广袤原野,簌簌风声中,间或可听到一两声山雀悦耳的鸣啭。恍惚中,我仿佛看到,有一颗坚韧、善良、博爱之心的郭大娘,穿越泛黄的书卷和尘封的历史,依旧深一脚、浅一脚,风雨无阻地奔波在西营村的沟沟壑壑。她发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工作上一马当先干在前的劳模精神,用属于女人的独特坚韧,用不服输的精神,带领西营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的奇迹,谱写了一曲和谐壮美飞扬的生命交响曲。

在1969年10月开始的焦枝铁路大会战中,已经50多岁、身患疾病的郭巧,头一天从洛阳地区开会回来,第二天就带领儿子、媳妇、孙子、孙女和本大队的社员群众千余人,参加焦枝铁路挖土方、运片石等义务劳动。当她听到压土拖拉机还没运来,要影响施工的消息后,就把西营大队正在犁地的拖拉机停下来,开到工地去压路基;当她听说前方搭工棚缺乏材料,就千方百计筹集草箔500多张,亲自送到工地。

郭巧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干了几十年,获得了多种荣誉和成绩,但她从不以此为资本贪图名利和索求待遇。组织上给她个转干指标,硬是被她挡了回去,不仅自己不转国家干部,也不为家里其他人安排工作。

从20多岁开始到临终,她一直是农妇装束,一双缠了裹脚布的小脚跑了一辈子。党的九大纪录片上她上镜的那一条方头巾,没离开过她身。提起工作,提起往昔,她说:“俺那时候不兴为自己,只想着咋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工作上要向前看,生活上要向后看。”

郭巧的故事,还远远不止这些,她像一部史书,耐人寻味,意寓深长。

看!郭巧在西营大地上主笔写就的气势磅礴诗篇——她当年带领西营大队人民艰苦奋斗、勒紧裤腰带创造出来的提灌站、储水池等奇迹,历经岁月风霜洗礼,仍然保存基本完好,矗立在西营大地的广袤原野上,以无声的语言,讲述那个年代战天斗地的故事。

穿越历史的云烟,郭巧让我明白:信仰就是力量,精神创造奇迹。无论共产党员,还是普通民众,还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仰望郭巧,我惊叹信仰的伟大力量,惊叹女人骨子里的坚韧。

缅怀郭巧,我思索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思索共同富裕,思索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深刻话题。

岁月流逝,精神永恒。郭巧,这个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时代依然让人感动。

英雄不老,英雄永立天地間。

猜你喜欢
大队
我的选择 我的信仰
——大队委员竞选演讲稿
河北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石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稀有金属矿预普获突破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红星大队的故事
驱猴大队
大队委竞选记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首战告捷的空军第28大队
威震长空的英雄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