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校体育生健康素养调查研究*

2023-11-06 09:45吴瑞珠
海峡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问卷技能

吴瑞珠 黄 竞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健康素养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养,并明确要从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着手建设[2]。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高校体育生健康素养的研究主要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群体[3-6],该群体无法完全代表运动训练专业的体育生的健康素养水平,亟须对涵盖运动训练专业的体育生健康素养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十四五”期间体育院校(系)及时跟进健康中国行动要求,有针对性推进体育生健康素养建设,提升体育生群体的健康素养。

1 调研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福建省内5所本科(分别简称A、B、C、D、E院校)和1所高职(简称F高职)等6所高校的体育生。

1.2 调研方法

1.2.1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每个年级集中抽取1~2个班级,其中运动训练专业为必抽取项目。

1.2.2 调查方法

选用《北京市第三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问卷(2018年版)》,通过将网络问卷与现场纸质问卷相结合,并由所在院(系)或年级的辅导员协助完成。共回收问卷1650份,有效问卷1526份,有效率92.48%。

1.2.3 质量控制

调研人员由课题组成员和所在院(系)辅导员经专业培训后组成。网络问卷提交后可即时反馈,调查人员可实时对提交的问卷质量进行监管与反馈;现场问卷在投放前,由辅导员开会传达问卷填写相关注意事项,问卷回收后,由接受过培训的学生协助进行双录入。

1.2.4 判定标准

健康素养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等3方面(以下简称3方面健康素养),从公共卫生问题角度可分为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及健康信息等6类问题(以下简称6类健康问题)。调查问卷总分为104分,各类健康素养的分类内容和得分判定方法与判断标准同聂雪琼等[7]研究一致,即体育生个体得分达到相应类别素养总分值的80%及以上可判定其达到该类别健康素养水平。

1.2.5 统计分析

采用网络问卷并录入纸质问卷,进行赋值数字化转换,具备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3.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OR值进行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调研结果

2.1 基本情况

如表1所示,本次调研共1526名体育生有效参与,男生1022人(66.97%),女生504人(33.03%),男女比为2.03∶1;本科院校共抽样919人(60.22%),高职607人(39.78%);一年级比例最高(43.45%),三年级和四年级占比低,分别为21.43%和7.47%。这与本科院校四年级及高职三年级学生正处在实习阶段,问卷回收比较困难有关。未读过《健康素养66条》(2015年版)(以下简称新版《健康素养》)的学生占71.04%。

表1 参与调研的体育生特征

2.2 健康素养水平

福建省体育生不同特征下总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健康信息等素养具备情况如表2所示,仅科学健康观和安全与急救素养水平高于20%,其他分类素养均低于20%。

表2 福建省高校体育生总体素养、3方面健康素养及6类健康问题的具备水平及显著性分析

2.3 健康素养影响因素

以是否具备健康素养作为因变量(是=1,否=0),以体育生性别、就读院校、就读年级、是否读过新版《健康素养》作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应用强迫进入法将全部影响因素加入考虑。所有自变量均设置哑变量,在选择哑变量编码方式时,使用指示对比(indicator),并且指定男生、F院校、四年级、读过新版《健康素养》等作为对照。

结果如表2所示,总健康素养在四年级与其他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方面健康素养中,基本知识和理念(P<0.01)及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P<0.05)在女生男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在B院校、健康技能在C院校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类健康问题中,科学健康观在A(P<0.01)和C(P<0.05)院校、二年级(P<0.05)差异有统计;安全与急救在女生、B和D院校、未读过新版《健康素养》与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健康信息在二年级等组间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及基本医疗等素养均没有任何体育生组间特征的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3.1 总体健康素养水平分析

福建省体育生总健康素养水平为4.26%,低于2020年全国居民23.15%的总健康素养水平[8],与国家2022年的建设目标[9]差距较大。省内体育生的低素养,或与问卷调查内容的全面性和判定标准,以及调查对象的学习特征与学习动机有关。本次问卷内容涵盖健康素养的各方面问题,多选题占总分数的46.15%,错选、漏选或多选均得0分。调研主体对象为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具备至少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对体育健身、运动训练等技能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态度较积极,但对文化理论的学习兴趣度偏低,持久度偏弱。从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颁布以来,“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每年均明确提出要提升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体育院校(系)务必要加快步伐,将健康素养教育纳入现有教学进程。

3.2 3方面健康素养水平分析

体育生3方面健康素养大体呈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由高到低的变化规律,这与武文静[4]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健康的知识、理念及健康技能较难有效转化为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因此,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和方式方法,重点关注三者之间的等效、高效转化,掌握健康技能并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是健康素养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体育院校,健康素养不是独立的个体,它和身体素养、体育素养存在着从属、关联、辩证的关系[10],和体力活动、体质间也存在相互促进的良性关系[11]。它们相互支撑,协同构成大的体育本体,在课程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挖掘,展示健康素养、体力活动和体质三者之间正向协同的亮点,为体育真正走向专业的高质量型发展发挥作用。

3.3 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分析

6类健康问题健康素养水平中,仅安全与急救和科学健康观能达到国家要求,慢性病防治、健康信息、传染病防治、基本医疗等素养均很低,这可能与这些素养对自身切身利益的影响程度及在体育生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少有关。近年来,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全社会和个人均重视健康和安全教育,体育运动中运动损伤也时常发生,体育生在训练运动中一旦受伤,也会对切身利益产生影响,但大多数体育生对文化理论学习缺乏投入和耐心,甚至部分学生有畏难厌学情绪,对医学类知识的实践机会在体育类院校中也相对欠缺,导致这些素养知识储备较少。在不足素养问题中,慢性病防治素养水平略靠前,传染病防治则相对靠后,这与近年来慢性病患病率较高[12]、政府积极推进体卫融合[13]、体医融合防治慢性病得到体育医学领域专家的共识[14]、学校环境卫生问题大有改善、传染病宣教氛围相对较低及这部分知识在人才培养中涉及相对较少有关;基本医疗素养反馈的是体育生对个体身体健康状况准确判断后,及时、正确就医与用药能力,其认知过程与科学体育运动的执行有相同之处,均需建立于对个体身体健康状况的准确判断上。基本医疗素养最薄弱的问题间接反映出体育生如果未来走体卫融合发展道路,会存在理论与实践磨合的困难,亟须补齐短板。

3.4 健康素养影响因素分析

3.4.1 性别

本次调研在男生居多的体育院校(系)中进行,女生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安全与急救等素养与男生相比较高。这和谭世君等[15]的研究结果有共性,可能与女生学习更具主动性、更关注自我健康,以及受家庭和社会男女角色分工潜移默化影响有关。

3.4.2 就读院校

各院校对各类健康素养的显著性影响不一且分散,仅A院校在科学健康观、C院校在健康技能及科学健康观等方面均显著高于高职F,B院校则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安全与急救等方面低于高职F。体育生的健康素养对不同体育院校(系)办学等级、办学时间、办学规模和招生水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这可能和体育院校(系)师生对健康素养的重视程度、教师教科研方向及课程执行侧重点不一有关。

3.4.3 就读年级

在体育生就读年级特征上,四年级相对于其他年级在总健康素养、健康技能、健康信息等方面的素养水平较高,该结果和康喜来等[3]的研究结果有差异,这可能与四年级处在由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实习阶段,有更多的课程体验、社会实践历练、实习中角色定位存在偏差、自我约束及自我成长需求有关。然而,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没有呈现随年级增长与课程推进健康素养水平随之增高的趋势,也没有明显的年级拐点,这与体育院校(系)没有系统推进健康素养专项教育,以及学生在每个年级阶段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有关。学校部分体育课程内容虽涉及健康素养,但不全面,且体育课程开设的主旨是保障运动的科学性、安全性和专业性,和健康素养旨在推动促进个体全生命周期健康有差别。

3.4.4 是否读过《健康素养》

相较于读过《健康素养》的体育生,未读过的体育生安全与急救素养反而比较高。说明安全与急救素养的形成更多来自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累积,一时的知识补充或填鸭式教育方式对健康素养形成的帮助有限,日常学习、生活的渗透和点滴积累更重要。

4 对策建议

当前福建省高校体育生健康素养水平较低,仅科学健康观和安全与急救能达到国家建设目标,总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技能、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慢性病防治、健康信息、传染病防治及基本医疗等健康素养水平与国家的建设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各类素养具备的显著性影响因素难有共性,需要引起体育院校(系)的重视。“十四五”期间,各体育院校需要根据各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素养水平,有序推进健康素养专业教育,在教育教学环节、社会实践、日常的教育管理和生活中点滴渗透,促进健康素养的有效提升。

在教学上,各院校可组建健康素养课程教学教研小组,从3方面健康素养和6类健康问题角度对健康素养内容进行分类筛选研讨,确定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利用AI、人工智能、云数据等建设可追踪的健康素养专项考评练系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教育和测评,促进健康素养知识层面的提升。建立健康技能实习公共实践基地,开展健康技能的实践和考评。加强健康素养教学团队和各体育运动项目教学团队的教学协作乃至科研协作,充分提升健康素养课程的应用性和各体育运动项目课程的科学性。定期对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和身体素质状况、运动状态和运动行为等进行专业测评,加强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科学性、专业性的监测与评估,通过监测反馈,倒逼健康理论和体育运动项目教师优化课堂,专业、科学地进行教学,使师生能直面感受健康素养水平与体育活动、体质的关联度,从而主动学习,最终实现健康素养水平、体质水平提升和体育运动教学科学性、专业性由班级到个体均双赢。利用各类型社会实践、见习和实习机会,协作见习或实习单位创建健康学校、健康社区和健康企事业单位等健康场所,进行知识应用实践和技能实践,以实践促进健康技能提升,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各体育院校还可将各类健康素养问题适当融入相关课程教学中,尤其是专业见习和毕业实习等人才培养环节,乃至日常生活管理中,促进健康知识和健康技能向健康行为转化,切实从知、信、行方面着手,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素养专项促进行动取得实效,使高校体育生群体的健康素养达到标准。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问卷技能
高级技能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问卷网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画唇技能轻松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体育院校(系)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