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多案例分析

2023-11-08 01:30金明浩
生产力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壁垒专利知识产权

王 华,金明浩

(1.华中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武汉工程大学 法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一、引言

贸易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焦点,占据竞争优势地位的跨国公司加速构筑知识产权壁垒,以进一步巩固竞争地位。知识产权制度给予创新者一定时间的垄断权以激励和保护技术创新,但是给新的进入者设置了入门障碍,增加了新进入者的成本,减少了社会产品或者服务供应[1]。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的影响逐渐下降,而知识产权壁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2]。常见的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包括海关扣押(Custom Custody)、专利围堵(Patent Block-off)、知识产权诉讼(Property Right Proceedings)和品牌控制(Brand Control)等各种不同类型[3]。各国政府也在积极制定法律法规和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等措施,从国际条约和政府间协调应对对外贸易壁垒,减少对国际间贸易的影响[4]。

目前对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壁垒的研究重点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5]、风险防范、吸收能力[6]和创新能力[7]等,围绕知识产权壁垒的企业能力提升的研究较为缺乏。产业集群可以提高生产率,推动企业持续创新,激发创业企业或者旧企业的不断衍生。集群企业间动态联盟之间经常化、大量化的信息流和知识流成为组织模式高效运行的纽带和桥梁[8]。为了应对集群产业知识产权壁垒,已有的研究聚焦如何提升地方产业集群企业创新动力、产业升级动力以提高竞争力[9]、冲突交流[10]和构建知识产权联盟[11]等方面。集群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自然现象,在某些情境下面临共同的困境。鉴于此,有必要拓展产业集群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的理论,以及探索在此情形下如何提升企业内、外部的知识产权能力。

半导体照明是新型的、节能的、环保的冷光源,具有消费多样化、技术密集型的特征,也是全球价值链分工较细、知识产权纠纷较多的行业。本研究聚焦“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在产业集聚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采用多案例研究找出共性问题。从案例企业访谈、观察和公开数据分析出内因、外因,采用解释方法和跨案例研究链接案例材料与分析找出理论问题的原因。最后从解决问题出发提出符合企业实践需要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路径。

二、文献回顾

(一)国际知识产权壁垒

国际知识产权壁垒是国家或企业背离知识产权制度,滥用知识产权、违反其缔结的或者参加的经贸条约、协定或本国法规规定的义务,造成市场准入的阻碍或者限制,不合理妨碍国际贸易的措施[12]。知识产权壁垒比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更具隐蔽性、歧视性和报复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加深[13]。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减少贸易壁垒,菲律宾、赞比亚、墨西哥、波兰、智利、孟加拉国、加纳、韩国和摩洛哥等国家选择开放性贸易的政策[14]。此外各国为应对知识产权滥用正在制定和完善法律,例如合同法,外贸法和专利法以及反托拉斯法[15]。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不同于目前主流学界所阐述的外贸出口企业所面临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也有别于政府主导的知识产权边境保护措施。对于新兴产业及中小企业威胁主要来自跨国公司利用优势地位滥用知识产权,给竞争对手设置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障碍,阻止竞争对手进入国际市场,形成市场垄断[16]。

回顾国际知识产权壁垒研究集中在:(1)如何界定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与知识产权合理保护正当性。知识产权壁垒是一把双刃剑,保护不足可能使持有者蒙受损失,但企业设置知识产权壁垒也可能被阻挡在目标市场之外[17]。(2)企业模仿行为尤其在创新能力较弱的国家能增加人类的福利,知识产权壁垒对贸易福利的影响出现了不确定性的一方面[18]。(3)在一些领域知识产权保护阻碍了新技术扩散,如对药物逆向工程能获取仿制药品,而知识产权保护可能导致无法获得药品或者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19];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清洁能源领域[20]。(4)国内学者集中在对出口形势和产业安全的影响[21],表明中国出口产品遭遇知识产权壁垒范围变广,带来的危害日趋严重[22]。其中,对药品、能源等领域的知识产权壁垒可以从全球合作和人道主义等途径获得技术合作或者产品进出口的机会,但是高科技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壁垒对产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23],因此能力建设突破国际知识产权壁垒才是长久良策。

国际知识产权壁垒表现形式涉及专利、商标以及专利相关标准领域,常用的手法如利用专利的独占性与排他性抢占市场并从中获得垄断地位,也称之为“跑马圈地”“专利休眠”。抢注商标一定程度上阻碍实际使用者或者权利人进入相关的领域,并不是出于保护产品的目的,而是为了设置阻碍[24]。当仅依靠某项或某几项专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时,跨国公司主导或推动技术标准与专利相结合建立技术标准,通过许可获取高额经济利益。此外为了维护竞争地位,大型公司还可能滥用知识产权诉讼以打击竞争对手,恶意起诉将竞争对手拖入漫长的诉讼泥潭,从人力、财力和声誉上消耗对方,影响竞争对手的市场形象[25]。知识产权法律是为了实现各种社会整体的目标,在一些情况下经济活动和企业发展反受到其制约,因此应当更深入地理解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并提升应对能力[26]。

(二)企业知识产权能力

企业能力理论(Capabilities Theory of the Firm)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强调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知识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并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27]。企业能力的组成要素包括资源、知识和制度,由资源和制度所决定的[28]。学术界尚未对知识产权能力内涵达成共识,包括三维论、四维论,总体上是围绕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29]。池仁勇和潘李鹏(2016)[30]将知识产权能力总结为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等战略行为将知识产权与其他资源整合的能力。李伟(2008)[31]将战略管理能力与企业能力理论结合,强调知识产权能力是知识产权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整合的一种累积性的知识,知识产权能力常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等概念混淆在一起。

学者从不同层次、维度研究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32-34]。首先,知识产权是企业内部资源,TRIPS 协议的定义有著作权及其相关权利、商标、地理标志、工业品外观设计、专利、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对未公开信息的保护。知识产权属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知识产权能力活动的对象,是企业资源的组成部分和企业战略资源。其次,知识产权管理处在企业管理范畴内,是企业强化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开发、保护、运营而对企业知识产权进行的有计划地组织、协调、谋划和利用活动[35],也可以分为战术和战略不同层面。因此,知识产权管理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最后,知识产权能力包含创造、取得、决策、应用、转移、知识评估等多个层面[36],是企业能力的组成部分。企业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能有效创造、运用与管理知识产权资源,协作应对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以达到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能力。三者之间的关键如图1 所示。

图1 知识产权能力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的三者关系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仍有以下不足之处:(1)围绕知识产权壁垒的类型化、传导机制研究仍存在不足,使得选择应对策略和自身能力建设时不能有的放矢。(2)知识产权能力不同一般意义上的作为财产权的知识产权,也不同于侧重内部管理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这是两个较为丰富的研究领域,理论界和实务界对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构成和提升路径有待研究。(3)目前从应对知识产权壁垒角度来研究如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文献仍较为缺乏。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企业应对知识产权壁垒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国际竞争力决定了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博弈。有关研究多集中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和影响机制分析,在此领域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O 理论)常用来解释国家贸易竞争优势产生的来源[37];从竞争层次可以分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以及产品竞争力[38]。为了回答知识产权壁垒类型化的问题,本文提出如图2 所示的“国际竞争力-国际知识产权壁垒-知识产权能力”研究框架,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形式分为技术控制型、市场控制型和政策控制型,进而做出不同的知识产权战略行为。对应地,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可以划分为技术屏障型、市场控制型和政策控制型。技术屏障型主要包括组织国际专利联盟、制定国际国家标准等主要形式,设置进入市场的技术型难题;市场控制型主要表现为采取诉讼、商标品牌控制和滥用知识产权,设置进入市场的障碍;政策控制型主要依靠国际知识产权规则,限制技术交易等国际间的条约或者协定。为了能应对上述三种不同类型壁垒,打开知识产权能力这个黑箱,首先区别知识产权能力与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这两个概念,进而回答“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在产业集聚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

图2 研究框架

本文遵循案例研究设计和选择的如下原则。首先,厘清问题类型是“怎么样”的研究问题;其次,选择研究方法,研究提出的问题富有解释性和探索性,研究者在适合处理这类问题研究方法中选择了案例研究法[39];最后,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的方式归纳共性问题,再通过案例回溯的方法结合实践讨论问题、分析原因和提出提升知识产权能力的优化路径。企业现场调研访谈加入半结构化的问卷、专利商标等公开数据收集作为辅助手段,从统计意义上检验理论推断,如图2 所示。

(二)案例选择

案例研究方法要求案例选择具有典型性和独特性,有助于研究复杂的现象,以建立和检验理论,其价值在于强化情境嵌入、提升原理概化、发展式案例研究方法、揭示理论机制[40]。为了保证案例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研究选择6 家半导体照明企业,如表1 所示。

表1 案例企业及出口情况

(三)数据收集

数据来源于现场观察、访谈和数据收集三个方面(见表2)。为了保证外部效度,通过不断回顾提出的研究问题,并考虑分析性归纳是否能应用其他企业或者产业。为了保证可信度,研究制定详细的计划,记录研究过程并邀请行业机构、知识产权专家参与讨论和审核。为了得到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性归纳,研究采用一手信息和公开检索数据和访谈结合进行三角证据验证。为了保证构建案例的效度,研究采用具体的概念来界定国际知识产权壁垒,并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操作性措施。

表2 案例企业数据收集

四、案例分析与讨论

案例分析与讨论围绕“企业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壁垒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在产业集聚背景下如何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展开。首先,在文献回顾部分和研究设计中将国际竞争力分为技术控制、市场控制和政策控制三个类型,对应的知识产权壁垒分别为技术屏障型、市场控制型、政策控制型,并且有不同具体表现形式。其次,围绕案例企业数据讨论对三种不同类型知识产权壁垒的认识和能力现状,具体评估知识产权能力的形成和提升路径,并结合案例企业产业集聚的背景。

(一)应对技术屏障的创造能力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首先从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和人员设置分析。案例企业均配备了专职知识产权管理的员工,设有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案例1企业有3 名专利工程师;案例2 企业设立专利组,有6~7 工作人员,商标管理在品牌推广部;案例3 企业有3 人管理公司专利、商标和科技项目申报;案例4企业设有专利标准部,2 人从事专利工作,1 人从事法务工作;案例5 企业设有独立的知识产权部门,商标、专利、法务专职工作岗位共有5 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归属分布在知识产权部门、法务部门、技术部门或者其他行政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是由技术部门管理,主要是基于专利与技术的关系的密切程度的考虑,技术的检索、研发、以及规避设计均由技术部门进行,并指定全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管理专利流程。案例企业知识产权资源通过公开数据检索和调研问卷补充如表3 所示。

企业所持有的专利往往被作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全球主要企业专利申请情况(见表4)。LED 领域国外企业专利申请总量和在华申请发明专利量排名,飞利浦排名第一为1 356 件,申请量领先。松下、东芝、夏普、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日亚等六家日本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非常高。本研究所选择案例企业与国外公司相比,国际专利数据不如国外企业在华申请量,在中国专利局申请专利数也有较大差距。

表4 国外企业在华主要申请人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比例

研究进一步检索中国企业提交的专利申请类型,从国内企业数据中获得进行验证。检索结果发现,中国专利70%在应用领域、位于产业链的下游。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占比较高,达到43.55%;外观设计专利申请为31.11%,而发明专利申请只占到25.34%。实用新型专利较多可以解释为LED 灯具下游应用端技术门槛不高、企业为了尽快获得专利授权优先选择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本研究所选案例企业属于具有中等竞争力,但与国际大企业仍有较大差距。此外,企业会储备多个商标和采用多品牌策略,6 家LED企业均对商标注册高度重视,实际销售中选择其中几个,并且对国外销售会选择使用不同的商标。例如,案例企业1 申请了40~50 个商标,主要使用的有5~6 项,以“凯讯”针对国内市场,国外主要是以COSIO 商标销售。案例6 持有商标17 件,最有名的“鸿利”注册商标,在国外市场使用“Hontric”。因此相对代表技术创新的发展程度的专利,国际贸易中商标更受到企业的重视。

领先企业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水平,在原创专利、品牌影响力以及产业链垂直整合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比资源分析和访谈中造成资源不足的原因,归纳如下:(1)案例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销售商提出要求;二是公司高管对市场行情的预判,造成了对知识产权资源投入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合理。(2)缺乏知识产权提前布局意识。案例企业都充分认识到国外LED 企业在目标市场的专利布局,但是对专利布局的理解不足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只有在出口或国外参展时才会做专利布局,访谈中案例1 在国外参展时会做专利布局,而案例6 外销产品会出具检索报告。二是认为只有超前沿的技术才会涉及专利布局的问题;三是做专利布局需要强大的专利检索能力和专利文献的分析能力,目前企业仍主要依托服务机构,尚未制定内部能力提升的计划。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1:技术屏障型的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主要体现在专利创造能力不足;

命题2: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不足影响了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产业集聚背景下缺少差异化的专利战略。

据此,为了应对技术型的国际知识产权壁垒,提升知识产权能力需要从实施国际化的专利战略入手。专利战略制定和实施是企业主要的知识产权活动,在国际专利布局网络中寻找薄弱环节,突破该环节的技术创新,以形成产品的竞争优势[41]。因此,对于技术研发实力强大的LED 企业,当产品处于市场的萌芽期,致力于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并且尽量申请专利。当产品处于成长期的时候,则应利用其掌握的核心专利,进行专利布局,构筑专利围墙,并积极主导建立行业标准。LED 企业的专利战略绝非单一的,而是受LED 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制定不同的经营战略、研发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如表5 所示,对于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而言,在产品处于起步期和成长期时,专利检索、专利信息管理有助于准确把握研发动向;在产品处于成熟期采取多元改良导向研发战略,构筑外围专利,包围国际巨头的核心专利,适时发起维权行动;在产品进入衰退期后,则可以凭借掌握的外围专利,争取获得交叉许可。当产品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则要凭借其较强的生产实力和经验,积极申请方法工艺专利;在产品进入衰退期后利用成本优势,积极申请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开发策略,赢得生存空间,并最大限度地避免专利纠纷。

表5 各生命周期阶段的专利战略选择

(二)应对市场控制的管理能力

市场控制型主要表现为采取诉讼、商标品牌控制和滥用知识产权。在产业政策的驱动下,案例专利数量增速较快,但企业专利管理制度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专利研发、激励制度,专利运用、流程管理和维护没有系统规定;对于专利研发立项管理制度、风险预警制度、管理评价制度未考虑。从案例企业访谈和观察归纳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流程,部分环节如建立创新数据、风险评价是缺失的。

知识产权管理是连接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中间环节,技术创新产生新的知识和新技术,同时也是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利用和保护的过程。访谈案例企业情况揭示,一是当前的研发项目较为关注市场需求,较少通过专利检索开展技术分析和挖掘。二是研发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闭环循环不畅通,两者之间缺乏沟通。如图3 以专利获取为例,企业从捕获市场需求、建立研发项目,延续到产品生产、技术实现,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综合起来构建成企业能力。研究发现案例企业都未建立科学的内部专利评价机制,对内部知识、外部知识的结合制定战略、R&D,改进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的联系不足,知识产权管理在不同部门、阶段往往处在割裂状态,分散在企业极少的部门和几个岗位。

图3 知识产权内/外部管理的连接关系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集中在捕获市场需求、建立研发项目,延续到产品生产、技术实现,但是综合外部资源构建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不足;

命题4: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是连接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中间环节,产生新知识和新技术。

集群内企业早期进行技术模仿和知识流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积极的影响,之后进一步形成正向技术溢出效应[42]。其次,大学科研机构拥有强大的科研能力,LED 企业可以与大学科研机构在技术创新上保持良好的互动。最后,在集群企业中间头部企业之间既竞争也有紧密合作,头部企业在自身知识产权能力建设、应对贸易壁垒能力和产业集群内的知识溢出能力都可以影响创新创业、中小型企业组。因此,本研究提出图4 所示提升协同运用能力策略,企业一方面建立内部知识产权库,借用集群中外部知识产权库,形成协同运用能力,组建或者参与“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

图4 建立内外部知识产权管理能力

(三)应对政策控制的协同运用能力

政策控制型主要依靠国际知识产权规则,限制技术交易等国际间的条约或者协定,往往影响到一国的产业安全。半导体照明从芯片、封装、测试和灯具设计制造产业链较长,技术路线和分支繁多,新技术的涌现也可能出现颠覆性技术。中国企业在LED外延材料,芯片制造、器件封装、荧光粉等方面均已显现具有技术突破,形成了从上游材料、芯片制备、中游器件封装以及下游应用的比较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包括参与者、创新活动权利和创新的经济社会环境,如图5 所示为了提升应对国际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能力,将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建立在半导体照明的国内创新生态系统基础上,在一定竞争优势产业聚集区内构建、参与国家或者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能力。产业生态系统中向外形成产业龙头企业或者专利联盟管理者,对内应用产业和制造系统加大研发投入、铸造行业品牌,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

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是一项非常复杂的问题,认识不足会导致公司管理层不会把知识产权能力提升视为战略性资源。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对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认识对比,案例企业访谈发现仍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如对通过申请专利保护创新的成果、对有价值的专利交纳维持费进行维护等得到普遍认可和良好的执行。但是对通过专利对技术进行垄断、保证企业持续发展、提升品牌具有永续性,使之成为最有价值的知识产权等方面,虽已得到企业认可、但是表示目前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命题:

命题5:应对政策型知识产权壁垒未能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协同运用能力;

命题6:企业认识到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性,但未区分不同类型以制定策略。

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不仅限于知识产权存量的利用,可以是战略、战术的内外部组合。研究发现案例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存在知识产权管理活动遗漏的现象,如对外活动战略、战术层面普遍缺乏。知识产权运用仍围绕内部知识产权战术为主线开展专利申请策略、激励发明创造和提高知识产权警觉度。总体上对外战略、战术认识和运用较少,主动的战略、战术运用更少。

五、研究总结

(一)研究结论

国际知识产权壁垒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已有研究仍缺乏从国际竞争力、知识产权壁垒与知识产权能力的传导机制入手分析问题、找原因、提对策。本研究将国际竞争力依据来源不同划分为技术控制、市场控制、政策控制三种类型,进而传导给国际贸易中技术控制型、市场控制型和政策控制型知识产权壁垒,采用解释方法连接案例材料和理论问题。具体地,技术屏障型的国际知识产权壁垒主要体现在专利创造能力不足,配置的资源不够,深层次的原因是触动技术创新的原动力不足,缺少差异化的专利战略。市场控制型知识产权壁垒的起因与案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集中从捕获市场需求、建立研发项目,延续到产品生产、技术实现,综合外部资源构建企业能力不足。应对政策控制型知识产权壁垒的未能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协同运用能力;虽认识到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性,但未区分不同类型以制定策略。

(二)理论贡献

本研究选取半导体照明集聚企业探究将困境转变为能力建设的分析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点贡献:第一,本文拓展了知识产权能力理论,尤其通过案例材料说明知识产权能力、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管理的概念区别,从竞争力控制视角提出的技术控制型、市场控制型和政策控制型知识产权壁垒的传导,拓展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的路径和方法。第二,研究识别出企业国际竞争力不足、面临知识产权壁垒的外在原因,经由传导机制提出内外部能力提升路径,即企业基于技术控制型、市场控制型和政策控制型知识产权壁垒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运用能力的三个维度的对策建议。第三,我国多个省市将半导体照明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多个产业聚集,该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理论研究对其他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缺乏将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路径类型化研究,研究未拓展到知识产权能力的定量模型构建和测量;另一方面案例对象仍可增加更广泛范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分布区域、上下游不同产业分工案例企业。此外,在方法上应遵循提出假设、收集数据或者案例讨论提出相关理论,研究缺少对整体产业数据收集检验性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中观层面以及能力建设视角,将产业安全理论引入知识产权能力提升研究,寻找评价性指标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

猜你喜欢
壁垒专利知识产权
专利
打破发挥失常的壁垒
发明与专利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鱼与鱼缸
车易拍:二手车的壁垒是信用
破除部门间壁垒之利器
知识产权
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