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红色家风

2023-11-11 11:54赵新炎
现代妇女 2023年7期
关键词:赵世炎祖父革命

赵新炎

我的祖父赵世炎,字琴荪,号国富,笔名施英,四川酉阳(今重庆酉阳)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2009年,他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祖父牺牲时年仅26岁,他的一生很短暂,但他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光辉篇章。聂荣臻称赞他是“一个高尚的共产主义者”。邓颖超称赞他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严肃又和蔼可亲的态度,顽强的斗志以及英勇牺牲的气概,表现了共产党员高尚的品质。

少年立志出乡关,1915年8月,祖父14岁时和他四哥赵世琨,得到三哥赵世炯的资助,千里迢迢来到文化古都——北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学习。

附中没有学生宿舍,学生多在家里或自租房屋住宿。祖父和他四哥赵世琨以及几个四川同学,就住在四川同乡会的“叙府会馆”。虽然他年纪轻轻,而且在北京人生地不熟,但他将自己的生活料理得井井有条,一切都自己动手——自己照料饮食,洗衣洗裤,补衣补袜。有的同学每年要用四五百元,但他总是精打细算,每年只用一百多元,若有余钱,就用来买书报或接济生活困难的同学。他这样勤俭朴素地过日子,是因为他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俭固美德也,然贤者用以律己,不以对人;盖律己曰俭,对人曰吝。”由于祖父善于团结互助,在“叙府会馆”同住的大、中学生十余人,事无巨细,常听决于他。他还经常出主意改善大伙的饮食,对外交涉事宜也多由他负责办理,而且他总是办得圆满周到。

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祖父从小养成的优良品质,为他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住各种考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0年,祖父远赴重洋追求真理,在巴黎西郊工业区赛克鲁一个铁工厂做工时,很多人因为工作不下去而惶惶不安,但祖父主张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做寄生虫,成为真正的勤工俭学者,并用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主张。

1927年7月2日,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国民党警探根据叛徒韩步先的供词,闯进了祖父在上海的住所——四川北路志安坊190号,并在那里蹲守,当时祖父不在家,我的曾外祖母黄友梅(“革命母亲”夏娘娘)和祖母夏之栩被围困在屋子里。夏娘娘从窗口望见女婿从巷子远远归来,情急之下她机警地挪到窗口,从窗台上推下一个花盆,以警示祖父赶快离开。可惜风雨太大,花盆掉在地上,祖父没有听见。一进门,他就被埋伏在门里边的特务当场抓住。

反动派在他家里搜出38832元的钞币,还有小洋4角,这是当时党的工作经费。为了麻痹敌人,他假称自己是一个商人,叫夏仁章。一开始,敌人觉得生意人家里有巨款非常正常,但当他们转过身,看到饭桌上摆的却是剩饭剩菜,他们便产生了怀疑:“守着巨款,自己却在吃剩饭,这一定是共产党人才做得到。”于是敌人带走了祖父。此时祖父在中共五大上刚当选为中央委员,代理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被捕后,祖父虽受尽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坦然镇定,一口咬定自己是湖北人,叫夏仁章。后来,由于韩步先、张葆臣两个叛徒的当面指认,祖父才理直气壮地承认,自己就是共产党员施英。

此后,他把敌人的监狱和法庭当成讲坛,大义凛然地宣传党的主张和共产主义理想,揭露反动派的罪行。他曾公开表示:“志士不辞牺牲,革命种子已遍布大江南北,一定会茁壮成长起来,共产党必将取得胜利。”

1927年7月19日,祖父被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龙华枫林桥秘密杀害,为党和人民献出了26岁的年轻生命。

守着巨款吃剩饭,只有共产黨人才能做出这样严于律己的事来——这是反动派判断是否是共产党人的逻辑,在他们看来是傻、是痴、是不可思议的,恰恰很直接、很鲜明地映衬出包括祖父在内的广大共产党人献身革命为人民的高贵品质。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在《忆赵世炎烈士》中写道:“赵世炎既是我的学生,也是我的引路人。”他在诗中高度评价祖父:

龙华授首见丹心,浩气如虹铄古今。

千树桃花凝赤血,工人万代仰施英。

诗中的“施英”正是祖父赵世炎在党和工会刊物上写文章时用的笔名。

祖父的革命精神和事迹,以及他的姐姐赵世兰和妹妹赵君陶在革命队伍中的战斗经历,对家族的影响极大,下一代人都在他们的影响下先后走上革命道路。刘仁受舅舅赵世炎的影响,在学生时代就参加革命,长期在京津冀和内蒙古等地领导地下工作,解放后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祖父的侄子赵石英,抗战时期走出富裕家庭参加革命,曾任国家专利局局长等职务,在国家科委工作时,曾力主发文件保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后者多次说“国家科委的文件救了我的命”。李鹏也受五舅赵世炎影响很大,少年时赴延安学习工作,后任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

在祖父故居大门上方,有邓小平同志手书“赵世炎同志故居”字迹。院内正门照壁上有一幅松鹤壁画,光彩夺目,恰与中堂所悬“琴鹤世家”鎏金匾相映。

“琴鹤世家”在红色赵庄已经内化成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内涵,演绎成家风,从我的曾祖父赵从善开始,作为一种鞭策和勉励,成为赵家的道德操守。我的父亲赵施格1岁就被送往苏联,13岁才知道自己的父亲。1939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去苏联治病并看望他,给他取名赵施格,希望他发扬他父亲施英的革命风格。

父亲从苏联大学毕业后立即回国,投身于祖国建设。在冶金钢铁领域深耕多年,他主持研制的一种特殊材料,曾获国家发明特等奖,为核武器发展做出贡献。他始终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为国家和人民努力工作。

2015年9月2日,父亲戴上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 周年纪念章”,那时,他是那样安宁祥和、心虔志诚。这种淡泊人生、清正廉洁的家风,正是红色赵庄留下来的永不褪色的精神财富。

(摘自《世纪风采》,本刊有删节)(责任编辑 史旺平)

猜你喜欢
赵世炎祖父革命
祖父瓷
“党存在一天就必须战斗一天”
赵世炎的“觉醒”之路
信仰之火永不灭
——赵世炎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祖父的一封信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鸡犬不宁
赵世炎入党时间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