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3-11-11 15:56程然
村委主任 2023年9期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效能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农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农村社会稳定,也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基础。文章以泰安市S村为例,分析了S村乡村治理方面的难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保障村民治理主体地位、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人才机制、培养优秀乡村文化等提升s村乡村治理效能的路径,以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效能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9-0035-03      中国图书分类号:D422.6;F323     文章标识码:A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泰安市高新区良庄镇S村地处高新区东南部,北依徂徕山,南临大汶河;由于该村人口数量多,按照地理位置又被分为东村、西村、南村和北村四个村庄。自党的十九大以来,S村虽在乡村治理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较难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治理理念不成熟、治理人才匮乏、治理主体缺位及治理模式不完善等。鉴于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文章探讨S村在治理效能提升过程中的困境与实现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1   乡村振兴视角下S村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意义

1.1   实现乡村振兴的客观要求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有助于增强S村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生态,科学开发自然资源,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2   农民权益的根本保障

鄉村治理是维护农村平衡发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最基本工作,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可以更好地保障乡村民生。S村隶属泰安市高新区,是当地的蔬菜种植村庄,村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大棚种植。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对于公共服务的种类、数量和类型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和多样化,但城乡发展现仍有差距,因此,应积极响应S村村民的需要,改进和完善S村治理,建立科学系统的S村治理体系。增进村民福祉、保护村民合法利益,让村民享受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带来的便利、舒适和美好生活。

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实现的必要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 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还占有较大比重,农村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但是,与城镇治理现代化的任务不同,农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更不容易实现。S村的治理更多是建立在父权伦理、道德礼仪的基础上,加之,村子的经济发展较慢、物质资源无法及时得到保障,村里留守老人的观念又比较守旧,这就使得S村应加大力度提高治理水平,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2   乡村振兴视角下S村治理难题

2.1   基层党组织素质参差不齐

在农村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和治理效能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基层党组织,解决基层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有利于农村的发展和建设。通过对S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现状的分析,发现有以下问题:第一,高学历人才离开农村流向大城市,村干部学历低,管理经验丰富但是专业技能不强、致富技能不足。S村是蔬菜种植村庄,村民以大棚蔬菜作为经济来源,但当代农村青壮年对土地依赖性较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在村的群体多为文化程度低、知识技能弱的老弱妇孺,使得该村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村干部后备人次不足。虽然现在推广现代技术和治理理念的农村网格化管理模式盛行,但是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强,农村治理的群众普遍性还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S村村干部的动员能力。第二,S村的村干部宗亲观念较重,认为自己是管理者,而不是为群众服务的服务者。S村村民大多以家族为一个集体单位。以S南村为例,村里姓氏人数最多的是“程”姓,村里还有祠堂,村干部的选拔虽然为村民选举,但仍有一些村干部不注重工作方法,习惯了传统的家长式治理模式,多从经验中出发,很少听取村民意见,使得村民和社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被边缘化,导致党群关系淡漠。

2.2   乡村治理缺乏人才支撑

第一,农村干部能力素养有所欠缺。S村大多数村民认为姜还是老的辣,年龄大的人担任村干部更加稳妥。因此,S村村“两委”班子年龄偏大,其文化教育水平不够高,对村里的经济发展没有长远的规划和打算。他们觉得管理好村庄、处理好村民事物、传达好政策就行,缺乏将新的政策和方法与村里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第二,农村人才缺乏源生动力,人才质量、数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阻碍农村治理组织功能的发挥。S村的青壮年约半数涌向城市工作生活,参与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机会有限,留在村里的人们因其文化水平低以及体力不足的因素,无法为农村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第三,农业化专家短缺。S村是蔬菜种植大村,但是引进的农业专家相对较少,专业咨询的辐射力相对较低。此外,农技站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够高,对S村农业发展的专业指导不够。

2.3   乡村治理中主体缺位

乡村治理主体应向多元化转变,这意味着当地村民应主要参与乡村治理。然而,村民在S村自治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尚未显现,阻碍了S村治理水平的提高。究其原因:第一,S村村民以种植蔬菜为收入来源,为了更方便地管理大棚蔬菜,大多数村民在自家大棚旁边盖屋居住,对村里的事情不关心,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相对较低,对参与公共事务缺乏责任感。因此,S村村民很难真正参与决策,导致他们的民主决策失去价值。第二,因道路建设落后、交通不便等因素,S村村民难以从外界获得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政策法规的了解也不够,这对农村治理措施实施产生了重大影响。

2.4   乡村治理模式不完善

乡村治理包含很多内容,在我国农村,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通过村民会议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的决策,通过投票进行表决,从而有效的维护自己的权利。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其它形式的治理模式也得到了发展,例如,“三治”(自治、德治和法治)结合的多元治理模式对自治单一治理进行模式进行补充。也有部分专家提出了“五治”相结合,即政治、自治、法治、德治和智治相结合。然而,S村缺乏健全的农村社会治理机制,村“两委”与村民之间透明化的权责管理并未得到充分落实,还是按照传统的自治模式进行管理,并未进行探索多元治理模式,未能与时俱进。

3   乡村振兴视角下S村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新路径

3.1   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能有效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对此,应发挥好S村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确保S村治理现代化。具体来说:第一,健全基层党员的培养机制。对S村党员进行党性教育,赋予党员干部内在的教育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走在乡村治理实践的前列,发挥模范领导作用;要增强S村党员对基层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服务意识,使其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第二,要建立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将品质优秀、能力强、讲求奉献的优秀党员提拔到S村村支部书记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通过不断强化党的领导、优化基层民主、坚持系统思维等方面的探索创新,在加强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升基层党组织质量和基层治理方面,使得干部作风更务实、执政基础更稳固的良好成效。通过党和国家尽力“推动”,多元主体全力“拉动”,使外部动力推引与内生动力激活相结合,汇聚乡村振兴多元力量[3]。

3.2   保障村民治理主体地位

村民是农村治理的重要推动者,乡村治理强调农民的参与,要充分发挥其主观性作用。S村治理要积极发动村民,只有服务于村民、依靠村民并造福百姓,这样的治理才是有效的治理,才是善治。具体来说:第一,提高村民的积极参与意识。村民作为乡村治理过程的首要参与者,是农村自治的主体,因此,要积极培育村民参与村级事务治理的观念。积极培养S村村民的公共精神,可以从农村社会文化实践和乡村习俗的制定中入手,积极发动村民,召开村民大会,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激发村民热情;举办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在村里放露天电影、老人节给老人送福利等。第二,创新治理合作途径,层架参与村级事务的平台数量。例如,可以充分发挥S村妇联、合作社、村民小组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同时培育自治组织,积极搭建新兴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站、农业资讯站等,创新村民组织新形式。

3.3   完善乡村人才机制

人才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主力军,有了专业人才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对于S村的人才队伍建设,应做好以下两点:第一,人才队伍建设应侧重于内部培训村干部和外部引进专家。整合协调各方人才,从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拔合适人员驻村,对S村进行实地指导培训;要完善人才转移机制,S村是农业种植村,应优化农村资源配置。要支持农业转型现代化,就必须依靠技术依靠人才。采取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可以吸引农业人才返乡,为乡村治理注入新鲜血液。第二,完善农村人才保障机制。完备的人才保障机制可以增强人才对于乡村工作的好感,才能激励其更积极投入农村治理过程,并且可以留住人才。改善基础设施,创造生活保障,留住人才,发展新型专业农民。把高素质的管理单位纳入乡村治理,建立乡村振兴发展的长效机制。

3.4   优化乡村治理体系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4]。在S村治理实践中,要不断优化S村治理体系,不断与时俱进地提高治理效能,为S村后续的善治奠定基础。第一,创新乡村的自治途径。S村全体村民是主体,确保引导他们走向农村治理,采取激励措施加强村民的积极参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背井离乡的S村村民进行管理,以确保他们积极参与村庄治理和发展。第二,完善包括德治、法治、智治在内的多元治理体系。增强法治、德治、智治的乡村治理能力,最终实现乡村善治。加大法治宣传和传播力度,提高S村村民的法治意识,鼓励使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解决纠纷;充分发挥德治的教育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农村文明建设,确立村民正确的价值观方向;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的路径,提高S村村干部的数字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效能[5]。第三,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也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主体。S村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创建红白理事会、葬礼委员会等,帮助解决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问题。此外,通过宣讲和志愿服务宣传健康和文明生活的理念,鼓励村民改善S村的人居环境。

3.5   培育优秀乡村文化

传统文化资源中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乡村文明发展和乡村内部秩序的基础,为农民提供精神支持。因此,有必要保持优秀的农村文化,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具体来说,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有机结合。乡村文化包括村规民约、村志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同优秀的乡村文化结合,为村民提供精神食粮。第二,要注重树立道德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榜样可以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第三,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宣传教育。要以奖励的方式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认真学习,开展村民能普遍接受的活动,比如,开展农村五好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儿媳、优秀家风、孝顺家庭的评选活动;建立文化长廊,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村民;建立志愿者队伍,对农村陋习进行宣讲纠正。第四,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生态宜居是有效乡村治理的关键。引导S村村民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比如,组织志愿者帮助教育S村村民处理好生活垃圾、废水,进行垃圾分类等,从自身做起,为农村的建设做出贡献。

4   结束语

乡村治理是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关键一环,在我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确S村村治理面临的种种困境,采取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保障村民治理主体地位、优化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人才机制、培养优秀乡村文化等新路径,真正实现与时俱进,提升治理效能。为促进广大乡村地区综合实力的稳步提升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中国青年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探索[EB/OL]. (2019-11-19)[2019-11-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

650599998280741606&wfr=spider&for=pc.

[3]谌玉洁.嵌入性视角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治理能力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9(04):74-80.

[4]江亚琦.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治理的难题、路徑与重要意义[J].智慧农业导刊,2023,3(15):103-106.

[5]孟维福,张高明,赵凤扬.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J].财经问题研究,2023(03):32-44.

作者简介:程然(1997-),女,汉族,山东泰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乡村治理乡村振兴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国内关于乡村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