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独行月球》的奇观化叙事与共同体美学建构

2023-11-12 14:55齐雪晴顾玉兰
视听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月球共同体景观

◎齐雪晴 顾玉兰

作为中国首部科幻喜剧电影,《独行月球》讲述了被遗忘在月球的独孤月和金刚鼠相爱相杀努力返回地球最终拯救地球的故事,片中还包裹着一个擦肩而过的“宇宙级心动”引来的浪漫爱情内核。无论是故事逻辑与细节,还是火箭发射、地球毁灭、恢弘大气的月球环境、航天基地的日常作业与宇航员的末日生存状况等酷燃视效场面,都极具科幻质感,让观众继《流浪地球》之后,在大银幕上再次看到了较为成熟的国产工业化科幻景观。可以说,《独行月球》以极具震撼力的视听奇观、荒诞的戏剧冲突、幽默风趣的语言等诸多因素,构建起与观众交流的新语境,形成共情共鸣,最终建立起“共同体美学”。

一、科幻电影的主原则:“景观”

毋庸置疑,景观生产在当代社会已占据了商品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其著作《景观社会》中指出,“景观不是附加于现实世界的无关紧要的装饰或补充,它是现实社会非现实的核心。在其全部特有的形式——新闻、宣传、广告、娱乐表演中,景观成为主导性的生活模式。”①在强调“景观”的今天,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然而然地成为宣扬影像魅力至上、强调视觉冲击力和感官快感的艺术形式。

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人们有着再现现实的永恒冲动。”但在卢米埃尔发明电影之前,没有任何一种媒介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这种追求永恒冲动的愿望。依赖于日新月异的现代传播科技,当今的大众传媒顺利达成了人类的这种愿望,不但可以表现、再现现实,还能够虚拟现实,想象和虚构的空间被前所未有地打开。在数字技术、虚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赋能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比较容易地转化为现实图景,这无疑拓展了科幻电影的创作空间,也给大众创造了更多领略“景观”的机会。

电影以“看”为主,在这样的语境下,当代科幻电影致力于追求视觉景观的营造,强调视觉享受也就顺理成章。画面唯美、场景宏大、震撼感官的科幻电影无疑也更加迎合了大众忙里偷闲继而在电影中找乐子的一种消遣心态。“景观”日益渗透进当下科幻电影创作的方方面面,越来越紧密地转化为科幻电影中的叙事,成为控制影片叙事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独行月球》的奇观化叙事

(一)《独行月球》的景观生产

1.场面景观

场面景观指各种独特的场景和环境景象,这些景象在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场面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虚拟景观、人文景观三种。《独行月球》的故事发生在月球,较为常见的是虚拟景观。对于科幻电影而言,要想让观众快速产生代入感,就必须在特效渲染和场景制作方面营造出真实的质感。为了给观众在大银幕上呈现震撼的宇宙奇观,主创团队不仅在6000平米的影棚中铺设200吨沙石模拟月面粉尘,更完全实景搭建起“月球基地”,其内部房间的构造和布置充满十足质感。片中,浩瀚璀璨的星空、广袤无垠的月球地表、火箭发射、独孤月身着厚重的宇航服在月球上失重奔跑、月球基地、太空舱……整个场景与氛围给观众身临其境般的沉浸感。电影出现的中国太空飞行中使用的真实术语如“广寒宫”,也让这个故事和场景更具真实感和可信度。在视觉特效上电影工业化较为成熟的墨境天合公司(MOREVFX),本次不仅递上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太空场景的答卷,更将动作捕捉与CGI结合,惊艳地呈现了一只毫发毕现、生动逼真的“世界顶流”金刚鼠形象,可以说这是目前国内完成度较高的动物形象。影片还不乏奇思妙想,比如,开场用乐高积木手写数学公式、手绘工程图纸的样式迅速交代影片背景,令人眼前一亮。

场景逼真是为了讲好故事。作为一部高成本的商业大片,《独行月球》还必须有自带燃点的炫酷场面。影片中有三处高燃场面值得一提。其一是开场不久的月球陨石雨,月球仿佛遭遇了密集重炮攻击。独孤月凭借失重的优势,在月球上左躲右闪。整段戏以多角度、多变化的远景或大全景,让观众感受酣畅淋漓的视听震撼,从而牢牢锁住了观众的目光。其二是独孤月驾驭金刚鼠拉车。凭借金刚鼠的高速奔跑,独孤月在月球上实现了一次成功自救。在激昂的配乐中,独孤月和金刚鼠飞越峡谷,在蔚蓝色的地球映衬之下,构成了一幅孤独又唯美的画面,而慢镜头下的人鼠身影显然也是在致敬经典科幻片《E.T.外星人》中小男孩骑自行车载着外星人飞越月球的一幕。其三是当独孤月发现通信设备之所以有声音是因为金刚鼠的触发时,变得无比失意、绝望,并决定拔下氧气面罩赴死。在这个关键时刻,马蓝星带领地球幸存者点亮灯光,给了远在月球的独孤月回应,带给他生存的希望,场面大气又浪漫极致。电影原本想要呈现的“你不是一个人”变成了“你不是人”也是神来之笔,泪点克制,悲喜交加的情绪恰到好处。

2.动作景观

动作景观即着力渲染刺激惊险的打斗场面,或赤手空拳,或舞枪弄棒。这种景观以动作本身的视觉效果为核心,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刺激与快感。在独孤月和金刚鼠大战的戏份中,趋于漫画效果的动作设计让人耳目一新。尤其是独孤月肩扛3D打印的加特林向金刚鼠射击,其服装和造型都让观众想起了另一部好莱坞经典动作片——史泰龙的《第一滴血》。

3.速度景观

开展对口帮扶22年来,滇沪携手前行,以真心真情绘就贫困山区美丽新景,以磅礴之力开启合作共赢的强劲引擎,上海人民的无尽情谊源源不断地涌向红土地,云岭儿女的感恩之举注入黄浦江,助力滇沪和谐共融,跨越发展。

作为构成电影独特视觉主题的要素,速度在技术帮助下营造了超现实的景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独立存在的意义。观众享受着速度所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紧张和无以名状的兴奋,“快看”与“看快”构成了速度奇观的典型形态。从开场独孤月知道被落下,竭力去追赶大部队,在月球上无极限飙车,到金刚鼠拉车在月球上驰骋,影片以速度来创造特殊的视觉效果,为大众提供了一场速度狂欢。

(二)荒诞且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独行月球》的剧情聚焦于被遗落在月球的唯一人类——维修工独孤月,讲述了这位“中间人”在月球生存和返回地球的故事。影片糅合了喜剧、科幻、冒险等元素,结构清晰完整,节奏把控准确到位,其叙事可大致分为如下三段。第一段讲述独孤月因为沉醉于给暗恋对象马蓝星写情书而错过了全员紧急撤离行动,悲惨地落单于月球,又认为地球被毁灭、全世界只剩下自己,索性开始了在月球上破罐子破摔的摆烂生活。但与此同时,为了给地球上的人们鼓舞士气,独孤月的一举一动正被24小时全球直播。第二段讲述他在绝境中遇到金刚鼠,一人一袋鼠相爱相杀着适应月球上的生活。让人印象最深的场景是,独孤月为了制造返回地球的火箭,横跨月球去取动力源。影片从月球和地球主客体两个视角,详细描述了独孤月与金刚鼠的计划、经历、行为逻辑以及最重要的角色关系和成长,他们一路追逐太阳如同追逐希望,即便阳光消失依然怀有希望,不抛弃、不放弃,同心协力,排除万难。影片没用说教的台词,而是用故事和视听语言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传递给观众。第三段讲述独孤月终于踏上返回地球的归途,伴随而来的却又是拯救地球的使命,看上去像是有两条退路,实则只有一条“独木桥”……平凡英雄最终选择牺牲自己,在全球直播中完成了他的“次顶流完美谢幕”。不断的反转、意外、冲突构成了电影跌宕起伏的剧情,人物在失意、信念、阴暗、光明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可爱。观众也仿佛置身于荒凉严酷的月球,与沈腾饰演的角色一起经历别开生面的“沉浸式”疯狂历险,感受奇思妙想的惊喜,体验重重危机带来的刺激。电影中多次提到“中间人”这个词,独孤月自述“成绩、能力,包括颜值,一直都稳定在居中水平”。独孤月身上有着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影子,可就算是不起眼的星星,也有发光发热的一天。就是这个很少得到关注、表现相对中庸的独孤月,最终成为“人类最后的机会”,成为地球和“π+”之间的“中间人”。正如影片里所说的:“生活中总有这样一种人,普普通通是他的人设,碌碌无为是他的日常,但在关键时刻总能挺身而出,逆光而行!”从在月球上过着摆烂式生活到拯救地球,独孤月曾有过绝望,想过放弃,却在生死抉择面前毫不犹豫,面对命运压迫既渺小又不屈,或许他代表的正是平凡人的英雄主义。

(三)明星奇观

《独行月球》中,明星们颠覆以往既定路线的表演,造就了明星奇观效果。可以说,在这部喜剧影片里,沈腾绝对不只是个谐星,相反,他的演技细腻、有层次、深刻。片中有一段独孤月和地球刚刚取得联系的情节,在5分钟的表演中,沈腾又哭又笑,将人物内心的复杂情绪演绎得淋漓尽致。马丽这次放弃了喜剧人的“包袱”,饰演一个铁血女强人——马蓝星,英姿飒爽,专业严肃。正因为马蓝星板着脸不苟言笑,恰恰能够和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独孤月形成独特的喜剧效果。一向爱耍帅的演员黄子韬则完全豁了出去,化身一号线秃顶艺人——黄子韬,破烂的衣服、夸张的造型以及显眼的发色彻底颠覆了他过去的形象,与过去形成了鲜明对比。正派严肃的李诚儒第一次出演喜剧,坐着轮椅一出场便“翻车”,既有X教授的味道,又充满了解构感。常远饰演的“大冤种”同事一本正经地搞笑,台词和表情、动作的反差变换是他的拿手好戏。吹葫芦丝的黄才伦无厘头的角色设定,为影片制造了不少笑点。辣目洋子(本名李嘉琦)饰演的火箭工程师一出场必爆金句,如她表扬独孤月是“次顶流”。几乎所有的明星都贡献出了自己从艺以来反差最大的一次表演,而这也充分激起了观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望。

(四)应景的电影配乐

《独行月球》在用一流的视觉特效满足观众视觉体验的同时,也成功刺激了观众的听觉。每一首背景音乐都精准踩中观众的笑点和泪点,恰当地引燃观者的情绪,完美契合观众的体验心境。轻快的《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表达了独孤月对马蓝星的暗恋之情。在独孤月目睹地球“毁灭”后,影片响起了腾格尔苍劲的《黄河的水干了》,浓郁的孤独感和乡愁向观众涌来,好笑又悲凉。甜美的《轻轻的告诉你》在片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搭配独孤月和金刚鼠的跨物种CP场景,反差感和笑点十足;第二次,搭配的是独孤月在电梯上初遇马蓝星时怦然心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爱情犹如春风拂面,使人向往而沉醉。而当金刚鼠拉车和独孤月飞越陨石坑时,《A Head Full Of Dreams》的进入也恰逢其时,既让人热血沸腾,又能激起仿佛身处浩瀚宇宙中的观众的浪漫情怀。当独孤月执行摧毁“π+”任务时,适时响起的《回家之路》又令人感动至极。《你留下的爱》则让观众在旋律中感受跨越星海般的感动,同独孤月和马蓝星一起跨越时空,共赴一场“宇宙级的浪漫”。

三、《独行月球》:别样的共同体美学表达

“共同体美学是立足于‘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即思考任何问题都考虑到所有‘利益攸关方’的感受与诉求,力求通过合作达到和谐,实现共同诉求与利益的最大化。”②共同体美学体现在电影中,就要求“电影创作者以共情体认的方式与当下观众进行深入对话,深刻理解他们的审美诉求和文化声张”③。《独行月球》以一触即发的毁灭性全球灾难为主线,“在电影中以民族精神或人文关怀完成共同体的建构,获得观众的共情。”④

(一)共情、共赢的建构路径:建立奇特合理的想象域

构建奇特合理的想象域,是建构共情、共赢的可行路径之一。“法国哲学家维利里奥曾指出,电影作为速度的‘义肢’,作用于人类的知觉。借助电影这一‘义肢’,人们得以重新体验‘去同步性’的环境,并由此产生沉浸其中的愉悦感。相较于其他类型电影,幻想类电影通过建构迥异于日常世界的想象域,更能实现‘去同步性’,对观众的知觉触达更为全面和精准。”⑤《独行月球》的故事设定在近未来,其“科幻内核”非常坚实。首先,从月球基地、月面环境、宇航服,到月球车、广寒宫空间站、返回舱、地下避难所……这些景观及物件都具有科学细节的真实感,营造了一种视觉奇观,并与情节设定交相辉映,让观众能够沉浸其中。其次,“月盾计划”这样一个科幻概念是成立的,它以现实科技为基础,创造了一个人类在时间长河中很有可能遭受的特别境遇。根据天文学家研究估算,直径为10千米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概率是1亿年~2亿年一次,而直径为140米左右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则大大缩短到2万年一次。第三,月盾计划基地所在位置、存在于柯林斯陨石坑里的机械狗、利用遗落在月球的阿波罗18号制造返回舱等设计,均符合现实科学的逻辑。影片不仅有“科幻顾问”“科学顾问”团队,还有专门的科学支持机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业委员会,以及四川星河动力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这样严肃认真的态度制作出的科幻场景,真实感强,又合乎剧情逻辑。最后,影片围绕科幻内核去赋予情感、赋予人性、赋予曲折。一开始,独孤月只是个被大部队忽略的“小透明”,等到地球人发现他还活着时,他一度被塑造成一个假英雄。然而,与金刚鼠相爱相杀的末世生存喜剧又让他意外成为全球“次顶流”。最终,当独孤月努力尝试重返地球,乃至成为拯救地球的最后希望时,他又变成了催人奋进的全球偶像。在此过程中,观众也仿佛成为影片中实时观看直播的地球幸存遗民,关注着独孤月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到,科幻内核在影片里没有沦为陪衬,不是可有可无的外衣,而是全剧的重点,是剧情从产生、发展到结束的原始推动力。由科幻核心延伸出的各种创意,更为剧情本身增添了别样的色彩,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独行月球》体现了一种具有全球化格局的美学转向。影片改编自韩国漫画的领军人物赵石的《独行月球》。片中,全世界都参与到“月盾计划”里,月球基地的工作人员也来自各个国家。当独孤月无意间发现和地球的信号连接居然是来自金刚鼠的触碰,心如死灰而要一心求死时,来自世界各地的幸存者们一同亮起灯光,点亮独孤月重燃生机的薪火。这也是幸存者们对独孤月一直以来带给他们精神激励的谢意。纵使地月相隔38万公里,星星点点汇聚起来的光亮也能在彼此的心中熠熠生辉。《独行月球》还设置了不少奇妙的科幻联动,致敬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如《火星救援》的遗落情节,《流浪地球》的地下城设置,《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色方碑,《追赶太阳》中的绕月旅行,《E.T.外星人》中的飞越月球,《终结者》中的“I'll be back”,以及《光环》中孤身推核弹的士官长……影片配乐选择了国内外多首经典歌曲,如《黄河的水干了》《A Head Full of Dreams》《回家之路》《Fly Me to The Moon》等插曲,引导观众在耳熟能详的旋律中走进故事的世界,深切体悟影片所建构的世界观。

《独行月球》的背景设定是人类为抵御小行星的撞击、拯救赖以生存的地球,在月球部署了“月盾计划”。在跨越地域、国界、星际的灾难降临之下,任何国家、任何族群、任何个人都难以独善其身,人类命运休戚与共。从摆烂到荒月求生,一个小人物逆袭成为真正英雄的故事内涵下,传达的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探索浩瀚无际的太空,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世界各国和全人类通力合作来实现。影片尽管没有脱离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框架,但以独孤月对马蓝星的“小爱”为引,配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支撑,在精神层面上让观众找到了心灵的依托。与好莱坞英雄电影不同,本该可以与金刚鼠一起回地球的独孤月,选择了独自去阻止“π+”。作为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他牺牲了自己,拯救了地球,成了无数人心中的盖世英雄。影片还将拯救和牺牲的宏大主题落脚于独孤月和马蓝星的感情关系中,更能引发观众的共情。在重返地球、拯救地球的过程中,独孤月对于马蓝星、对于地球故乡的爱与眷恋被无限放大,同时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陨石碎片本该被月球吸附,但“π+”围绕地球形成星环,这是独孤月对爱人、对家乡的思念。从两位主角的名字上看,“孤月”对“蓝星”,喻示着我们唯一的卫星月球一直陪伴着宇宙中这颗孕育生命的蔚蓝星球,具有极致的浪漫。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塑

“建构类型电影的‘共同体美学’就需要将观众对电影中某个角色、观念认可或批判的‘移情’,转换、升华为对其所蕴含文化心理和情感的‘共情’,以期形成情感共鸣,进而营造文化归属感、民族归属感。”⑥在人类学家安德森看来,“族群认同是人的主观建构,民族是存在于想象中的共同体。但是这种民族的归属感,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的人造物’,又根植于人类的深层意识中。”⑦《独行月球》展现了生死存亡之际“宏大家国叙事与跌宕个人命运的同构与共建”⑧,揭示了个体生命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休戚与共的道理。片尾,独孤月坚定赴死,因为“这是唯一可以保护你,保护你们的方式”,其英雄主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下为公”的理念。而“马蓝星,带我回家”深刻体现了国人内心的一种归属感,一抹“落叶归根”的执念。同时,影片借鉴了中国民间神话、融入中国航天真实名词的故事设置,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也使得观众因主人公的一言一行而进一步增强了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向中华民族传统神话致敬。在电影的两个高燃名场面中,观众都能看到中国神话的影子。一个场景是独孤月最后利用金刚鼠在月球上奔跑的速度完成最后55公里行程。这个情节让人不自觉地想到了“夸父追日”,尤其是太阳出现的瞬间充满了神话感。另一个场景是独孤月手持“宇宙之锤”冲向陨石,选择了保护地球、保护马蓝星,有一种女娲补天的既视感。这也是整部电影的升华部分。这两个传统神话传递了夸父和女娲所代表的坚持和牺牲精神,独孤月最后一刻的抉择,既坚守了人性的善良,又展现出大义。普普通通的“中间人”也能站在C位。人类确实是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但人与人之间的爱却是在一切困境时刻前进的动力。这也让一部改编自韩国漫画作品并数次向外国科幻片致敬的电影作品增添了本土化色彩,并深深烙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记。

向中国的航天事业致敬。在国家航天局于2022年4月召开的2022年“中国航天日”新闻发布会上,《独行月球》的“致敬版”海报也随之释出,向第七个“中国航天日”致敬。电影中出现了几个中国航天术语,比如“广寒宫”,这是嫦娥三号探测器登月后,“玉兔”月球车绕行一周的地方。另外,影片中出现的掉进大坑的“探月犬”也有“玉兔”的影子。实际上,随着我国航天实力的增强,围绕宇宙方面的探索能力也在突飞猛进。2022年是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6周年。这66年间,从“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到“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中国航天人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执行神舟十四号太空任务的三位中国航天员陈冬、刘洋和蔡旭哲在中国的空间站上利用半年时间,执行和见证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建设任务。我们的航天事业背后是梦想的一代代传承,是科技的一步步前进,是千千万万人的一点一滴支持。正如致敬版海报上,沈腾饰演的独孤月身穿宇航服,昂首奔向浩瀚的宇宙,寓意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浩瀚征途,心不孤独”。

四、结语

电影故事呈线形发展,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无法令其倒带重播,也无法令其中止停顿。观影的感受正如本雅明所强调的,就像一颗子弹击中观赏者,所以观看电影时,观众需要一种“震惊式”的体验。《独行月球》在建构起震撼力十足的视听奇观的同时,通过对电影共同体美学的“想象”,成功地向大众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激发观众的“他者思维”,引发人们的共鸣、共情,使观众笑中含泪地体味影片传递的勇气、柔情以及牺牲精神。看电影是现代人的一种“白日梦”,在电影所营造的梦境般的环境里,观众基于沉浸式的感官快感,构建起独特的体验和价值。但这种“震惊”效果绝不仅仅源自画面影像对视觉冲击力的极端追求,它建立于故事情节之上,并能够以一套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符码在电影作品和观众之间形成一种民族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

注释:

①Guy Debord.Society of the Spectacle[M].New York Zone,1994.

②饶曙光.新电影市场与共同体美学[J].中国电影市场,2020(11):4-6.

③饶曙光,兰健华.共同体美学与中国电影“新基建”及其前景[J].当代电影,2021(06):21-28.

④梁雯.共同体美学视阈下的当代国产灾难片论析[J].电影文学,2022(09):70-73.

⑤刘婧,饶曙光.共同体美学视域下的“国潮电影”[J].当代电影,2022(06):143-148.

⑥刘春.当代国产商业类型电影的共同体美学建构及民族性表达[J].民族艺术研究,2022(01):30-37.

⑦孔令俐,周子恒.航天纪录片《我们的征途》的浪漫叙事与共同体美学建构[J].当代电视,2022(06):67-70.

⑧陈中国,梁月芳.英雄抒写、家国叙事与人民视角——新主流电影叙事策略透视[N].中国电影报,2023-01-18(002).

猜你喜欢
月球共同体景观
到月球上“飙车”
爱的共同体
陪我去月球
景观别墅
月球上的另一个我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火山塑造景观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沙子的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