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与焦虑症共病的临床疗效研究

2023-11-13 02:32崔伟锋雷斯媛郭泉滢
世界中医药 2023年17期
关键词:共病焦虑症证候

林 萍 崔伟锋 雷斯媛 郭泉滢 庆 慧

(1 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450046; 2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郑州,450004)

高血压与焦虑症共病是指患者在患高血压同时伴有烦躁、紧张、多思多虑、失眠等焦虑症状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1]。根据“十二五”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18岁以上的高血压发病率已达到23.2%[2]。高血压与焦虑症共病患者的发病率为4.4%~38.5%,其焦虑的患病风险是一般人群的1.18倍[3]。现代医学主要通过西药降压和抗焦虑联合治疗,其降压及改善焦虑症状疗效显著,但易引起头昏、嗜睡、乏力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出现耐药性或依赖性[4-6]。而中医学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治疗高血压与焦虑症共病方面体现出个体化的辨证治疗理念,显示出了良好的稳定血压,改善焦虑和对西药的增效减毒作用。本文按照真实世界研究理念,通过治疗180例高血压与焦虑症共病患者的临床观察,探讨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高血压与焦虑症共病的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应用中药分为观察组101例和对照组79例,采用倾向评分法共匹配58对病例,观察组58例,对照组58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53.60±15)岁;病程28 d至30年,平均病程(6.92±9)年。观察组中男22例,女36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53.13±15)岁;病程3 d至40年,平均病程(5.68±5)年。2组患者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得到了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18年伦理审批(科研)第3号]。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参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关于焦虑症的诊断标准(ICD-10)[7]。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根据2002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

1.3 纳入标准 1)同时符合上述高血压及焦虑症的诊断标准;2)HAMA总分≥14分;3)年龄18~70岁;获得受试者知情及同意。

1.4 排除标准 1)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导致的继发性焦虑;2)继发性高血压;3)精神分裂症等伴发的焦虑;4)妊娠期、哺乳期妇女;5)研究者认为有任何不适合入选情况。

1.5 脱落与剔除标准 1)受试者不符合入选标准;2不能遵守方案的要求;3)不能遵循用药的要求。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苯磺酸氨氯地平(辉瑞制药,批准文号:H20093660),5 mg/次,1次/d。并给草酸艾司西酞普兰(H.Lundbeck.A/S,批准文号:J20150163),睡前半小时服用,1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医辨证治疗:1)肝气郁结型: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2 g、陈皮10 g、川芎6 g、芍药10 g、枳壳10 g、香附10 g、炙甘草6 g、生牡蛎30 g、浮小麦30 g、大枣10 g)。2)肝郁化火型:丹栀逍遥散加减(炙甘草10 g、当归10 g、芍药10 g、茯苓15 g、炒白术10 g、醋柴胡10 g、牡丹皮10 g、炒栀子10 g、夏枯草15 g)。3)痰浊壅盛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姜半夏9 g、天麻10 g、茯苓15 g、橘红6 g、白术15 g、全瓜蒌10 g、甘草6 g)。4)痰火内扰型:柴芩温胆汤加减(清半夏9 g、竹茹10 g、枳实10 g、陈皮10 g、炙甘草6 g、茯苓15 g、柴胡12 g、黄芩10 g、龙胆草10 g)。5)阴虚阳亢型:杞菊地黄汤加减(枸杞子20 g、菊花10 g、熟地黄30 g、山药30 g、山茱萸15 g、泽泻15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天花粉15 g)。6)肝肾阴虚型:滋水清肝饮加减(当归10 g、芍药10 g、熟地黄30 g、山药30 g、山茱萸15 g、泽泻15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醋柴胡12 g、炒栀子10 g、炒酸枣仁30 g、女贞子10 g、墨旱莲10 g)。每日1付,中药饮片常规煎取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或颗粒剂开水冲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疗程均为8周。

1.7 观察指标 以患者首次就诊日期为起点,治疗8周为终点,每治疗2周随访患者,记录血压、HAMA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真实记录患者的治疗方案。

1.8 疗效判定标准

1.8.1 主要疗效评价 血压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2002年)制定,分显效、有效、无效。显效:1)舒张压下降10 mm Hg(1 mm Hg=0.133 kPa)以上,并达到正常范围;2)舒张压虽未降至正常但已下降20 mm Hg或以上;有效:1)舒张压下降不及10 mm Hg,但已达到正常范围;2)舒张压较治疗前下降10~19 mm Hg,但未达到正常范围;3)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 Hg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可评价例数×100%。

1.8.2 次要疗效评价

1.8.2.1 中医证候积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8]制定,分显效、有效、无效。应用尼莫地平法评价,计算公式:各项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8.2.2 HAMA评分 按照中华医学会神经精神科学会拟定的4级标准(治愈、显效、有效及无效)进行临床疗效评定[9]。各项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减分率≥75%。显效:50%≤减分率<74%。有效:25%≤减分率<49%。无效:减分率<2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9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定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性采用秩和检验,缺失值定量资料用中位数替代、定性资料用众数替代。混杂因素处理:以分组变量为因变量,混杂因素作为自变量,将混杂因素如年龄、身高等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倾向评分值,其中多分类变量在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时均改变为二分类亚变量纳入模型,匹配方法采用贪心匹配,从观察组研究的第一个对象开始,在对照组中选取倾向概率与其最接近的对象,精度从<0.000 1→<0.001→……<0.01直到观察组与对照组形成配对,若对照组中出现2个或2个以上的PS给出中文和英文个体,则按随机数字排序选取第1个与对照组配对,按1∶1匹配。最后对匹配成功的数据进行2组疗效的比较。

2 结果

2.1 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HAMA及中医证候积分值及差值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HAMA值、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HAMA值、中医证候积分值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收缩压、HAMA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收缩压差值P>0.05,舒张压差值、HAMA差值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值(均P<0.05)。见表1~2。

表1 2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HAMA及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HAMA及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小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小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有效率比较[例(%)]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焦虑症与高血压相关,焦虑症或焦虑状态是增加心血管疾病特别是高血压终点事件的重要因素。刘粹等[10]在研究北京和吉林省社区高血压患者与焦虑障碍共病的患病率时发现,焦虑障碍患病率可达24.2%。胡腾等[11]研究高血压患者的焦虑时发现,高血压组焦虑的患病率为29.1%,明显高于健康组。GINTY等[12]对荷兰的455例参与者进行调查问卷发现,非高血压患者因焦虑症,其高血压发病风险可增加2倍。由此说明,高血压与焦虑密切相关,高血压合并焦虑的患者应该引起医学的重视。

中医药参与治疗高血压与焦虑症共病引发了众多医家关注,张宇锋[13]、任胜洪等[14]研究表明,解郁平肝汤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焦虑症相关的肝郁化火症状,协助控制血压,维持昼夜间血压水平,在降低血管内皮素方面疗效更佳;卢月婷等[15]指出,中医药对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双心同治的理论,以中药、针灸等多方面治疗身心疾病,更有利于患者接受。朱文秀等[16]表示中医具有辨证治疗、整体观念的特点,且中药方剂具有治疗多靶点、控制血压并减少其他并发症、减少西药用量的优势。屈晨和冯辉[17]指出,高血压伴焦虑患者,服用抗焦虑相关药物后,常会出现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更易形成依赖而停药困难,中医药治疗对此有明显优势。

从研究结果可见,中医药参与治疗高血压与焦虑共病,在稳定血压,缓解焦虑,改善中医症状作用显著,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观察组的疗效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2种治疗方案均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及临床症状,但在治疗后2周、4周后的差距尚不明显,这与中药治疗的起效慢、时间较长的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本研究观察期间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但2组仍存在失眠、嗜睡、头晕、腹泻、便秘、呕吐、口干、疲劳、发热、震颤等不良反应。而观察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例数更少,头晕、失眠、口干、震颤等症状亦明显减少。

高血压在中医上可归属“眩晕”“头痛”等病证,焦虑症可归于情志病范畴,与“不寐”“郁证”“惊悸”“百合病”等病证有关。与肝、脾、肾3脏关系密切,以肝郁痰阻、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等证型较为常见[18-19]。根据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焦虑共病的患者临床表现有多种类型,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的诊治方案,以个体化辨证分型治疗效果显著[20-21]。高血压与焦虑共病患者肝气郁结型常见头晕,胁肋胀痛随因情志而变化,胸闷腹胀,嗳气,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方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可有效缓解焦虑症状[22];肝郁化火型常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等,舌红苔黄、脉弦数,方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泄热,调理气机,镇静安神[23];痰浊壅盛型常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等,舌胖苔腻,脉滑,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以化痰熄风、健脾祛湿[24];痰火内扰型常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方与温胆汤,以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可有效调节精神神经系统功能[25]。阴虚阳亢型常见头晕且痛胀,腰酸、膝软、五心烦热等,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方用杞菊地黄汤,以补益肝肾、平肝活血[26]。肝肾阴虚型常见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等,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方用滋水清肝饮,以补肾疏肝、清热养阴,可有效降低血压,改善其睡眠质量,且治疗安全性高[27]。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西药降压和抗焦虑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治疗体现了高血压与焦虑症共病个体化的治疗理念,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医药参与高血压与焦虑共病治疗能显著降低和平稳患者血压水平,缓解焦虑状况,同时改善中医症状,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利益冲突声明:无。

猜你喜欢
共病焦虑症证候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及干预疗效
躲进“焦虑症”的刘太太
浅谈散偏汤合四逆散治疗偏头痛-抑郁症共病
现代人当警惕知识焦虑症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老年人“共病”问题概述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抑郁症焦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