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儿表征 支持幼儿游戏

2023-11-14 13:02王善安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教授
教育家 2023年42期
关键词:想象绘画案例

王善安 |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教授

案例中教师鼓励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和游戏结束后通过绘画的方式记录游戏过程,这是基于幼儿表征、提升幼儿游戏水平的良好行为。不过,很多幼儿在游戏后的记录往往偏离游戏现实,想象成分居多,让教师产生了疑问。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很多教师对于如何鼓励和支持幼儿表征、如何处理幼儿脱离游戏现实的表征的确存在困惑。要回答上述疑问,就需要厘清幼儿表征和幼儿想象的本质。

理解幼儿表征的真正价值

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幼儿表征?幼儿表征的真正价值在哪里?

表征是心理学上的名词,是指象征的运用。即以一物为另一物的信号,运用词语、艺术形式或其他物体作为事物的象征或代替物,由象征性形象或符号引起不在眼前之物或没有作出的动作的心理反应活动。幼儿表征行为能够体现幼儿的想法,是其想象力的重要基础,它为教师有效的观察、分析和支持幼儿的行为提供了有力支持,是教师读懂幼儿行为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幼儿的表征方式包括语言、图画、肢体、眼神等方式,幼儿可通过一种或多种方式,较为清楚地表达自身需求。教师要及时识别幼儿的需求,尽快回应。尤其是语言表达偏弱的幼儿,图画、肢体、眼神等表达方式更为常见。

那么,幼儿表征的价值何在呢?

第一,表征是幼儿表达的重要媒介。幼儿的表征行为具有生活性,同时又具有多样性。幼儿通过多元表征的方式表达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与理解,以及自身的情绪、情感。对教师来说,鼓励幼儿表征是幼儿抒发情绪、情感的绝佳渠道。特别是对于一些不善于用行为、语言去表达的幼儿,他们可以运用绘画等方式去释放情感。案例中的教师鼓励小朋友在游戏中和游戏后做表征,而且坚持在幼儿表征后倾听幼儿的表达,这就为幼儿创设了每天和教师一对一交流的机会,使其可以更顺畅地与他人互动。

第二,表征是幼儿学习的重要中介。幼儿通过表征展现出对事物特性、关系的理解,以绘画、语言的再造形成自己的认识。表征可以促进幼儿认知、语言、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案例中教师应激励幼儿主动参与学习,刺激记忆、提升理解能力,增强符号交流能力,并为幼儿的能力发展提供途径。

第三,有助于教师深层次了解幼儿。对于教师来说,应关注幼儿的表征,引导幼儿使用绘画、雕塑、手工等表征方式,思考、计划与实施项目活动,发展心智与审美。幼儿的绘画表征常常反映出他们的兴趣、关注点与需要,教师通过理解幼儿的表征,可以了解幼儿的心灵,更好地把握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更加理解和尊重幼儿。案例中教师正是通过幼儿表征,经过自己的行动研究,发现了幼儿在游戏中与游戏后的绘画记录所呈现出的特点,深层次了解了幼儿的游戏水平。

认清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中班幼儿的想象以无意性想象为主,但想象出现了有意成分。有意成分主要表现在出现了有一定目的、一定范围的自由联想。4-5岁幼儿想象的有意成分,表现在行动之前能够说出想做什么、行动能够按目的和计划进行。案例中楠楠在游戏结束后的想象,虽然与当时的游戏内容并不相符,却没有完全脱离游戏主题。这说明楠楠已经开始具备有意想象的能力,需要教师进一步支持与鼓励。

中班幼儿习惯将想象过程和行动相结合,经常边游戏、边想、边画,所以游戏结束后的绘画描述往往比游戏过程中的绘画表述丰富得多。这说明,幼儿在游戏中与游戏后的绘画记录所呈现出的特点不是偶发的、个性化的,而是存在共性的规律。

另外,该年龄段幼儿的想象具有夸张性,很容易把想象与现实混淆,而这些元素在游戏中并不存在。案例中楠楠的行为是在自主游戏基础上进行的夸张性想象,并不一定说明幼儿的记忆不准确、时间概念掌握不好、表达能力有限。这是学前儿童常见的表现之一,教师应尊重和理解幼儿的这种行为。

正确引导幼儿表征,支持幼儿发展想象

理解上述问题后,我们再来聚焦案例中教师的主要问题:在与幼儿一对一倾听与交流的过程中是否有必要引导幼儿回忆游戏中的真实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幼儿分清现实与想象?当幼儿游戏后的绘画记录经常性地脱离游戏实际时,教师除了给予尊重与理解外,还可以给予哪些教育支持?

首先,我们应厘清一个基本前提,即鼓励幼儿表征,并与幼儿一对一倾听与交流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倾听,就是教师认真、用心地听幼儿发出的声音和需求,同时关注伴随幼儿言语表达的动作、表情和神态等,应真诚、适当地回应。这是师幼之间的一种重要的互动行为。 所以所谓的“倾听”不仅仅是“听”,更重要的还有教师的“回应”,其本质上是一种互动行为。案例中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回应幼儿、与幼儿互动,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幼儿的真实情况、发展需求。

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回忆游戏中的真实情境,在落实一对一倾听时,要尽可能放下对幼儿游戏过程的预判,通过与幼儿对话,鼓励幼儿表述游戏的过程,运用幼儿作品和幼儿游戏的过程记录等方式回应幼儿,与幼儿互动。鼓励幼儿将以往的游戏活动形成心理图像并把观点表达出来,锻炼幼儿形成并讨论心理图像的能力,巩固幼儿对于游戏经验和事件的理解。如果教师发现有些幼儿能够表达游戏中的真实情境,虽然游戏后的表征与游戏中的表征有所不同,教师也没有必要一定帮助幼儿分清现实与想象,甚至可以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可能会发现有些幼儿经常分不清楚游戏的真实情境和想象的情境,或许是因为幼儿的表征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弱,这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倾听技巧,以帮助幼儿回顾游戏中的真实情境。

首先,教师要善用非语言信息。比如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专注的眼神、前倾的身体等,这样的倾听方式也向幼儿传递出教师对他们表达的接纳。其次,当幼儿表达有较长的停顿时,教师还可以使用补白和交际词等方式配以肯定的姿态。比如点头,一边发出“嗯”“真的”“原来是这样,然后呢”等简单的鼓励,都可以看作对幼儿表达的一种强化。这种表达能让幼儿感受到:我看见你了,能听到你的表达,我对你的做法保持好奇,希望你能继续讲下去。

再次,适时总结。学龄前的幼儿语言发展尚未成熟,存在不清晰、跳跃式、电报式等特征,教师应给予幼儿充足的言说时间,不随意插话打断幼儿,不越俎代庖代替幼儿言说。

最后,重述、重构。重构是帮助幼儿梳理经验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通过对幼儿表达关键词语的提醒,帮助其整理好游戏体验。除此之外,充足的游戏时间和倾听时间也是基础保障,我们应该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沉浸在游戏、探索中。如果幼儿只有二十分钟的游戏时间,他还未真正进入游戏情境就被迫结束,则无法形成良好的表征。教师在 “一对一倾听”幼儿的过程中,有时为忙于开启下一个活动,会催促幼儿尽快分享,这样的倾听也是无效的倾听。

猜你喜欢
想象绘画案例
快乐的想象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