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

2023-11-17 13:33田家利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42期
关键词:长亭赏析意象

田家利

考点概述

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可分为人物形象、景物(事物)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高考命题形式来看,高考对古代诗歌形象的考查,主要包括概括形象的特点、赏析诗歌中的形象、概括或描述诗歌中的画面、赏析诗歌中的意境等。鉴赏古代诗歌形象题,类型多,难度大,因此考生应格外重视,加强训练。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①知人论世,注重背景。②抓住关键词,从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③抓住周围的景物进行描写,把握人物形象。④适当地进行想象补充。

(2)答题步骤:①概括人物的形象。②阐述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分析形象的意义。

2.鉴赏诗歌中的景物(事物)形象。

(1)①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抒情诗往往会借助客观事物形象(山川草木等)来表现人物的主观情感。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也是“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②意境。“意”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指作者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2)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常见人物形象举隅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了他看淡荣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洒脱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如陆游和辛弃疾。他们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忠心报国却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常见意象举隅

1.梧桐:凄凉悲伤。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杜鹃:凄凉、哀伤的象征,也以此表达幽深的乡思。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鹧鸪:象征着旅途的艰险和离愁别绪。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4.寒蝉:悲凉的象征,既引发思乡之情,又触动离愁别绪。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5.鸿雁: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另外,鸿雁传书也是一个特定的意象,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还有一些物类也具有相对明确的意象,比如:禾黍(黍离之悲,象征着国家的今衰昔盛)、竹(气节,不屈的品格)、沙鸥(飘零伤感)、西风(落寞惆怅,游子思归)、霜(恶劣的社会环境,人生的坎坷)、露(人生苦短、生命易逝)、孤雁(思亲、思乡、孤独)等。

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典故

1.比翼鸟:比喻夫妻,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如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如郑元佑《汝阳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须化碧血。”

3.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来喻隐居避世。如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4.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如陆游《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尊。”

5.杜康:传说杜康发明了酒。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考题连线

(2023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破阵子

◎〔南宋〕陆 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项“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错。“与君同醉醒”,意思是与友人一同醉醒,表达闲适自在的心情。

2.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闲适心情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中,从“看破”“放轻”可得出答案。“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中,从“真率”“自在”“太平”等词可得出答案。“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中,从“闲题”“遥闻”等词可得出答案。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盖少府新除江南尉问风俗

◎〔唐〕郎士元①

闻君作尉向江潭,吴越风烟到自谙。

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底傍山岚。

缘溪花木偏宜远,避地衣冠②尽向南。

惟有夜猿啼海树,思乡望国意难堪。

〔注〕①郎士元:唐代诗人,安史之乱时避难江南。②避地衣冠:西晋末年天下混乱,中原士人大举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仅向友人介绍了自己熟悉的江南风景,认为吴越风光他到任后自然熟悉。

B.诗歌使用“竹影”“山岚”“花木”等意象,写出了江南的自然和建筑的特点。

C.颈联借典故从历史渊源角度赞美江南风景,意在表明此地社会环境安定。

D.尾联作者刻画夜晚“猿啼海树”的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氛围与前面有所差异。

2.清人毛张健在《唐体肤诠》中评价此诗“不是劝驾,乃是催归”,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该如何理解这个评价。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

猜你喜欢
长亭赏析意象
望月
木槿花西月锦绣
《长亭送别》的心理描写
长亭外,十里酒香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