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框架的建构与实践

2023-11-19 19:56黄继东丁璇张田敏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传球排球教学内容

黄继东 丁璇 张田敏

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加强内容的整体设计,保证学生学习和掌握结构化的基本运动技能、体能、专项运动技能和健康技能等,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运动竞赛和日常生活中。设计专项运动技能的大单元教学,让学生通过较长时间、连续、系统、完整的学练,促进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并通过课内外的学、练、赛,使学生能将学习掌握的专项运动技能应用到体育相关活动或者日常生活中。大单元教学指导下的教学不是单个技术教学,学生掌握的不是单个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堆砌,也不是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呈现单个项目的不同动作或者是多项目简单的叠加,关注点不应在掌握单个技术或者战术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而是在大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學设计、课程实施等问题上,需要归纳与整理知识与技能的内容,厘清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化内容,丰富项目与项目间的练习方法与手段的运动体验,应指向知识、技能及技战术的灵活运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确定学习主题、确定大单元教学总任务及各课时的分任务,设定真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课程理念,以学、练、赛为抓手,促进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大单元教学内容结构化指向解决实际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要教会学生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灵活运用。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而不是单个的技术动作或者说技术动作的简单叠加,之间应是有关联、有融合的;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是组合的、动态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如,在开放性球类项目学习时,学生所练习的动作组合及运用是根据比赛中真实情境而设定的,而这些情境是多变的、不固定的。此处所阐述的“能用”是将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服务于体育学习、体育锻炼、运动竞赛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耐久跑大单元教学中,重点不应是如何提高长跑的运动成绩,因为在学习、锻炼、比赛及生活中并没有太多指向全体性、群众性的长跑比赛,面向全体性的更多的是以健身为目的的健身跑、达标赛等。耐久跑大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围绕核心素养的形成,针对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等体能、体育锻炼的意识与习惯的养成、耐久跑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护与救治的学习与运用、吃苦耐劳和积极向上等体育品德的培养等选择教学内容。体育与健康教学真实情境的设计更多的应指向耐久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即耐久跑前的热身与拉伸、上(下)坡跑的方法、顺(逆)风跑、跑步过程中的呼吸节奏与跑步节奏的调节、跑步过程中的饮水与食物补给须知、常见运动操作的防护与急救知识、跑后的拉伸与冷放松等,并合理组合形成耐久跑大单元教学的动态问题链,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强调不同的任务趋向,保证每一名学生受益。通过大单元教学中课内课外的相关耐久跑比赛,合理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在比赛中不同角色的划分,掌握并运用相关的救护、食品能量的补给等健康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并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用、会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说真正意义上的掌握。对于球类项目的实际问题则是在真实比赛中能够灵活运用,灵活运用的技术动作不是固定的而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动态的变化。对于体操类项目,更多的是发现生活中一些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做好保护或者在有效运用技术动作过程中达成一定的目标。

二、归纳整理大单元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基础特性、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等采用领域主题化的结构化方式。在给大单元教学命名或者说大单元各课时命名时建议进行主题式命名。著名结构教学理论家杰罗姆·布鲁姆提倡:“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否则没有结构的知识也多半会被遗忘。”体育与健康大单元教学内容的结构应紧扣大单元的主题,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将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归纳与整理,做好内容的合理搭配,强化组合,指向实践运用,保证内容学习的系统、完整、连续。

1.聚集核心素养,明确大单元主题,加强知识、技能之间的关联性与层次性

体育与健康大单元结构化教学要紧扣内容之间的整体关联,要注重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孤立、过细地关注单一技术或者动作的某个环节组织教学。如,足球大单元教学赛季中,以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水平及运用能力为主任务,以专项运动技能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技战术运用、体能、展示与比赛、规则与裁判法以及观赏与评价等为主要内容,但这些内容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结构化的,相互之间独立存在但更要根据课时任务加以归纳与整理,形成动作组合学习,并以学练赛为抓手,以真实情境的设计形成动态的学习链,学习“角色”动态化互换,将运动技能、体能、裁判知识与方法、观赏与评价等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学练赛中,而不是孤立地进行专门教学,大单元教学的各课时教学要注意动作的组合学习及灵活运用,提高运用和实践能力。如,提高足球脚内侧传接球的准确性主题学习中,抓住主题的关键词——“准确性”,从原地传接球——1人原地传接球,1人主动从不同方向跑位要球(强化接球人的主动跑位,传球人及时传球并注意传球的提前量);2人行进间传接球(传球后迅速跑位,接球人及时回传球,强化运传组合练习的同时,与局部进攻战术配合“二过一配合”相关联);2人为1组,在设有若干小球门的场地上进行行进间传接球练习,强调传球人要将球从小球门内传给同伴(提高传球的准确性或给出传球提前量的同时,与运球射门相关联);进行2VS2等比赛,巩固传接球准确性的同时,将运球传球、运球射门、持球突破、“二过一配合”等灵活运用到真实比赛中,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

2.围绕主题整体思考、设计和组织实施教学

体育与健康大单元的课时结构化教学以课时主题为导向,以结合实际问题的真实情境设计为动态的练习链,练习任务趋向于掌握并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如,水平四(八年级)篮球大单元—提高行进间运球稳定性主题教学,主题的关键问题是行进间运球的稳定性,在比赛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真实情境是在篮球比赛中有无防守、技战术运用的需要、比赛节奏的快慢等。从有无防守设计动态练习链1:行进间运球有无防守时的身体姿势与手臂有无护球动作,设立远距离无防守、中距离有防守、近距离有防守,对应地练习高位、中高位、低位或侧身运球,手臂护球动作从无手臂防护到穿戴手臂防护。从方向与线路上设计练习链2:直线、曲线、向前、向侧、向后、体前变向换手(不换手)等方式的运球。根据比赛节奏、个人或局部技战术需要设计练习链3:行进间运球急停急起、行进间变向运球突破投篮等,从基本技能、动作组合、技能、技战术的运用,掌握结构化的知识与技能。同时练习内容根据学生的技能储备水平的差异自主选择,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一名学生都有收获与成长。

3.以有效教学实施为推手,强化学习活动的整体体验

学习内容要基于所学动作的结构与原理,注重知识结构以知识点的相互迁移,从整体上掌握知识与技能,关注技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动作的迁移,从完整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中认识单个知识与技能的作用与意义。以单个技术为基础,以动作环节的关联或者动作迁移为联结,以个人战术、局部战术、个人展示与比赛以及集体展示与比赛中的有效运用为目标,强化动作组合技术的学练。如,前滚翻、后滚翻与直腿后滚翻,三者均要求在滚动过程中后脑、肩、背、腰、臀等部位着垫,区别是顺序,共性是要求滚动圆滑。前后滚动练习是三者都需要练习的,其不仅是技术的需要,也是生活情境中自我保护减少损伤的需要。前滚翻与直腿后滚翻的迁移动作是滚动时是直腿,前滚翻、后滚翻的迁移动作是蹲撑开始、手臂的撑与翻手于肩上的推,而直腿后滚翻与后滚翻的迁移动作是翻手于肩上的推、提髋等。前滚翻、后滚翻、远撑前滚翻、直腿后滚翻、肩肘倒立等部分技巧类项目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联与迁移同以上逻辑(表1)。

三、系统设置大单元教学内容,确保对运动项目的完整体验与理解

大单元教学是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的组合进行18个课时及以上的相对系统和完整的教学,不仅是项目所包含的各个亚类项目的组合还应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强调归纳与整理项目之间的关联点,并在整理后组合学练。同样系统不仅指项目的长时间连续学练,还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学生个体差异性等进行整合设计,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整体结构化。如,排球项目大单元教学,应抓住发球、垫球、传球、扣球与拦网动作技术之间的关联点或者说共性的动作,进行整合性的组织教学,而不是将这几个技术动作以过去的小单元教学割裂后组织教学,影响整个技术动作结构的整体性体验与理解。从这几个技术动作来说,“三伸”—蹬地伸腿、伸(立)腰、伸臂,与“二伸”—蹬地伸腿、伸(立)腰及击球点—肢体触球的位置与击球的具体位置,是串联整个项目教学的联结点,不应以技术动作割裂开教学。如,体验击球点的对墙发、传、垫球可以合并进行整体体验,同时在练习过程中体验“二伸”与“三伸”之间的异同。再如,发球、垫球与传中,准确性是他们的共性关联点,从单一的发球、垫球或传球到发球与传球、发球与垫球组合,再到发球、垫球与传球的组合练习,围绕“准确性”从原地练习到快速移动,正对来球或传球方向传球到位,然后通过比赛加以巩固,提升在比赛过程中这些技能或者技能组合的灵活运用,排球项目动作技术之间结构关联分析如下(表2)。

四、大单元及课时案例呈现

以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计划为例(附件1),呈现具体的设计思路与方法。第1~2课时主要以排球技术中“身体重心”为结构关联,第2课时在第1课时的基础上强化有球技术与无球技术之间的组合学习,本案例呈现第2课时(附件2);第3~5课时主要以有球技术的“击球点”以及“三伸”“二伸”技术要点进行归类,第5课时是对第3~4课时的进一步强化巩固,强调比赛中的灵活运用,本案例呈现第5課时(附件3);第6~10课时主要以“三伸”技术要点与“击球点”为结构关联进行归类,其中发球、扣球组合练习难度较大,课时教学占比大,在练习内容及组织上有多课时重复学习,本案例呈现第8课时(附件4);第11~14课时中,第11~12课时主要学习正面(侧面)下手发球、垫球组合练习,第11课时的正面下手发球与第12课时的侧面下手发球在组织形式与练习方法方面相差不大,第13~14课时主要强化排球技术在不同情境下的灵活组合运用,本案例呈现第11课时(附件5);第15~18课时为班级内、年级内的排球比赛,以赛促练、以赛促评(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内、年级内、校内比赛,完成整个教学赛季),第15~18课时内容组织比赛未作呈现,本案例也省略了准备部分、结束部分以及课后的反思。

附件1:

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计划

一、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排球的无球技术(准备姿势、脚步移动)和有球技术(发球、传球、垫球、扣球与拦网),根据技术动作的结构与原理,以重心、击球点、“三伸”“二伸”动作等关联点,将不同动作进行组合学习,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都以完整动作体验学习。将相关的裁判知识与方法、常见的运动损伤与救护知识与技能等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以学、练、赛为抓手,强调大单元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以动态的练习链设计真实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教学比赛中角色的分工、规则阶段性的变通等,提升学生在排球比赛中合理运用相关的知识、规则、技能能力、观赏与评价排球比赛能力、抗压能力及情绪调控能力(见表1)。

二、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案例呈现

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第1~14课时为单元教学课例,主要以排球技术的身体重心、击球点、上下肢及躯干的协调动作(“三伸”“二伸”)等动作技术之间结构关联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动作技术之间的迁移与组合。每课时主要以学习活动、练习活动以及比赛活动为活动组织形式,强调学、练、赛、评一体化,对知识、技能、技战术等加以归纳,注重动作的组合学练,并通过比赛等真实情境设置动态的练习链,强化多元组合学练,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第15~18课时主要强化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在比赛中的运用能力、裁判规则与方法的了解与运用等(见表2)。

附件2:

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第2课时教学计划

附件3:

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第5课时教学计划

附件4:

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第8课时教学计划

附件5:

水平四(七年级)《排球》大单元教学第11课时教学计划

——责任编辑:杨浪

猜你喜欢
传球排球教学内容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水平二(三年级)《足球:脚内侧传球》教案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篮球“五星传球”的组织与教法
浅谈篮球运动中传球技术的重要性及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