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点带面 以赛促效 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

2023-11-19 11:45吴智鹉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名师课程标准体育教师

吴智鹉

近年来,厦门市以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和名师工作室为突破点,不断培养增加优秀教师的数量并提高质量,充分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内多点开花,辐射引领更多体育教师加强学习,进而不断夯实全体教师的专业素养。在以点带面强化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各级各类的教学业务竞赛,持续检验全体教师培训学习的成效,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一、成立中学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厦门市中学体育学科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以下简称“青共体”)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以“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为共同追寻的目标,自2009年创立以来,至今已组织了4届,每届约20~30人。每届“青共体”培训时间为3年,主要培训内容包括教育政策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育教学一般技能及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融合4个维度(表1)。

“青共体”主要采用集中研讨与个人自学2种培训形式。集中培训以组织系列专题讲座、技能集训、开展示范课观摩学习活动等方式进行培训;个人自学以学习有关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及相关的教育法规,撰写教学总结、教育教学反思和心得体会、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等方式進行培训。

二、成立中学名师发展工作室,培养市级教学骨干

厦门市中学体育学科名师发展工作室(以下简称名师工作室)是在“青共体”的基础上,将更多有一定教龄和教学经验的体育教师集中在一起,共同打造名师群体,力求产生名优效应。让骨干教师在师德规范上做样板,在课堂教学上出精品,在课题研究上出成果,在管理岗位上出经验。目前,厦门市中学体育共有市级名师工作室3个、区级名师工作室5个,工作室核心成员40人,研修成员合计200多人。

1.名师的人格培养

教师自我更新是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自觉”“自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教师发展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的,具备能够推动教育教学创新、设计发展“愿景”、诊断教学效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保证。厦门市中学体育名师工作室从珍爱事业、珍爱学校、珍爱体育、珍爱学生、珍爱同事、珍爱自己6个维度引导体育教师的人格发展。其中珍爱事业强调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思想,培养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与灵气。珍爱学校强调教师要具有“学校由于自己的加盟而变得更加精彩”的责任感。学校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场所,学校的成功来自教师的能力和精神,反过来学校的现实环境也是培植、巩固和不断发展教师的重要场所。珍爱体育,引导体育教师理解“健康第一”的内涵,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体育素养,专业基础厚实,吃苦耐劳,善于钻研体育课堂教学,能在体育比赛等各种活动中拒绝弄虚作假等不良现象,具有体育活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珍爱学生,践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需求,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具有为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工作热情,使学生真正接受体育、感受运动乐趣、享受体育生活;珍爱同事,要求体育教师明确“同伴互助”的重要性,教研组动员体育组成员共同努力构建学习型教研组,关心同事的身体健康,带领其他学科教师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不断营造体育活动氛围;珍爱自己,要求体育教师懂得自我提升,爱惜自己的生命,丰富自己的体育文化素养,提升教科研能力,有“永不满足、永远谦虚、永争第一”的精神境界。

2.名师的专业成长

名师发展的专业成长从以下7个方面着手:通盘考虑,顾及成员的具体工作环境和个人基本需求;每学期要对目标加以考察评定,以促进目标的达成;权衡成员的实力和其发展领域的关系;重视成员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成员对自己和所教的学生仍保持较高的期望;了解成员工作负担程度;认识专业成长目标与学生发展的关系;灵活应对工作室成员需求的快速变化和发展进度的起伏波动。

名师的专业成长以“铸师魂”为制高点,以“强内功”为立足点,以“挖潜能”为增长点,以“扬个性”为新视点。通过读书思考、主题沙龙、培训讲座、课题研究、课堂实践等形式,用理论引领实践,以科研突破难点,不断提升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更新教学知识结构,完善教学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以点带面,推动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在“青共体”和名师工作室的基础上,以优秀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为导师,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内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培训,聚焦体育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运动能力和教学实施等关键能力,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努力提升全体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1.课程标准的培训

带领区域体育教师在准确领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精神的基础上,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要求。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现行课程标准解读、体育与健康一体化课程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评价、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5个方面,培训共计16个课时(表2)。

体育与健康课程领悟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关键能力之一,只有准确领会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理解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的要求,才能准确把握方向,正确履行职责。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体育课程模式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育人评价方式、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的深刻认知,并结合学校实际,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能力。在课时安排上,根据培训有关要求及知识更新迭代情况,以3年为1个周期,结合教研日和短期集中等时间,要求在第1年领会现行课程标准和课程建构,第2年提升育人评价方法,第3年学会模式分析和提升课程开发能力。

2.运动能力的培训

体育教师的运动能力既不同于一般大众参与身体锻炼时的运动能力,也不同于专业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时的运动能力,它是一种规范化的、能够与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的专门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能2个方面。专项运动技能根据《义教课程标准(2022年版)》《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体能根据五大身体素质进行分类,培训共计52个课时(见表3)。

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能是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根本体现,也是体育教师能够站穩课堂的基础保证。体育教师在这部分的培训过程中可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特点,有所选择地参加。如,自身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项目,测试时可成为培训教师参与培训其他教师,对于还有一定差距的项目则需要全程参与学习和训练,确保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新时代体育教师。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能需要长期保持锻炼,此处的3年时间更多是指向专项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规范展示和教学技巧。

3.教学实施能力的培训

体育教育教学实施能力是体育教师的关键能力,是指教师基于课程理念,设计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体育教学计划,创设丰富的体育教学情境,开展结构化与统整化的体育课堂教学,主动调控学生的运动负荷,并融合信息技术以重构体育教学新形态的能力。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设计(备课)、课堂教学实施(上课)与体育教学评价(评价)3个方面,培训共计56个课时(表4)。

通过培训,旨在3年内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实践体验等多元培训方式,关注教师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激发并利用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帮助其建构新的经验,规范设计与撰写水平、学年、学期及课时等各类教学计划,理解大单元教学理论并能设计一个完整的大单元教学案例,扎实践行教学策略,真正提升教师的体育教学实施能力,并发展作业设计与命题技巧等各类评价能力。

四、以赛促效,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提升教学质量

厦门市中学体育学科结合体育教师培训的各项内容,构建了多样化的业务竞赛机制,以赛促练,以评促效,不断挖掘体育教师的教学潜力。

1.组织各项教师技能比赛

根据厦门市教育局每年一大赛的部署,组织体育教师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课堂创新大赛、教学能力大赛。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围绕板书板画、课程理解、学科理解、教学设计和评价设计5个维度进行比拼;课堂创新大赛以教龄分组,分为新秀课、创新课、创优课、示范课4种形式;教学能力大赛围绕单元整体设计、课程教学、教学阐释、课堂观察和教研活动5个维度进行比拼,着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核心能力。

2.开展体育教研组技能团体赛

团体赛设广播体操、队列队形、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小学“少年拳第一套”,中学“健身长拳”或“形神拳”)、体操(小学“肩肘倒立”,中学“鱼跃前滚翻”或“直腿后滚翻”)、1min跳绳等8个项目,安排6名体育教师同时上场比赛。比赛前,参赛选手现场抽签决定比赛项目,全队最终成绩按总分计算。

多种形式比赛的开展,涉及体育教师教育教学各方面的能力。各区、各校为取到更好的名次,都会在校内或区域内开展选拔赛,并在选拔前开展项目解读等全员培训和实践教学等全员训练,选拔后开展参赛选手的集中培训和教学训练,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杨浪

猜你喜欢
名师课程标准体育教师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