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体育活动促幼儿运动能力提升

2023-11-19 11:45杨建伟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青蛙幼儿教师规则

杨建伟

一、游戏化教学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的形成与规则执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贯穿于幼小衔接的始终。规则意识建立的目的是为帮助幼儿自然适应班级生活,自觉遵守小学秩序。

1.情境游戏化教学,促使幼儿了解规则

从幼儿自身认知水平分析,学习环境是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重要突破口。幼儿的大脑主要通过“情节记忆”或“语义记忆”这2种形式分类与储存信息。“情节”记忆一般储存在与特定地点、环境或情节的关系中,“语义”记忆的获得倘若没有反复练习或机械记忆,则是低效的。幼儿的行为表现“情节”记忆居多。幼儿体验游戏化教学情境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规则,进而提高自主遵守秩序的依从性。对此,幼儿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着重设法创建灵动的游戏情境,提升儿童活动体验。

如,在《跳跃的练习方法:多种形式的跳跃》一课中,大班的幼儿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开启热身跑,幼儿教师采用情境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4组,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自己设计并建造“房子”。从教学开始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多种形式的跳跃,从而完成共建美好家园的目标,内容丰富,形式有趣。幼儿在这样一个极富教育意义的情境下,逐步按照“情境设计”完成本节课“打地基”—“寻找邻居”—“设计房子”—“参观房子”的任务链,“小建筑师”和幼儿教师一起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图1)。

2.角色游戏化教学,帮助幼儿培养规则意识

幼儿的心智发展刚刚起步,对于幼儿来说,游戏能帮助他们建立规则意识。从游戏角色角度来说,幼儿既可以是积极探索的“冒险家”,又可以是真诚纯朴的“哲学家”,还可以是创意十足的“剧作家”。在教学中,幼儿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类游戏,依托特定游戏情境、场景,促使幼儿对所设置的特定场景以及相关规则秩序发生关联思维。为引导幼儿积极主动、遵循游戏规则且自觉性地进入游戏,幼儿教师引导幼儿扮演游戏中的某一特定角色,使他们深入体会游戏,了解游戏规则的重要性,明晰所扮演的角色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感受规则存在的作用。

如,在《小青蛙跳荷叶》一课中,幼儿教师组织了“小青蛙去寻宝”游戏,让幼儿根据“藏宝图”的提示要求进行自主场地搭建(图2);幼儿扮演“小青蛙”排成一排,依次经历各种冒险(练习双腿以跳跃的形式行进、爬过约1m高的障碍物后再跳下、跳過一定长度的“小河”),最后便可到达终点寻得“宝藏”(图3)。规则要求“小青蛙”必须按照规定跳过不同大小的“荷叶”,切勿掉进“河里”,否则挑战失败,需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能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小青蛙”们一个接着一个认真地完成这项任务,这种有趣中夹杂着一丝紧张的游戏体验能够使幼儿清楚地认识规则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而且能够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的落实。

二、立足生活教育探索幼儿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及生活、学习环境不同,导致了幼儿一日生活的整体差异,幼儿习得经验的根本渠道大多是通过生活与游戏的形式,因此,幼儿教师需要设法通过生活教育内容“填充”体育课堂,以丰富幼小阶段的生活、游戏、课程,构建生活化体育课堂。

1.做好生活化情境的创设

教学情境创设不仅需要根据所授课程的教学目标而定,而且还需要贴合生活场景。陶行知先生在谈“教学做合一”时,引出“接知如接枝”这一观点。其内在含义指的是,情境的创设要基于幼儿已有的认知水平,并契合幼儿所处阶段的认知规律,通过学科知识的点拨、学科能力的嵌入,可以接续学习链条。

如,在《爬行与游戏——“毛毛虫成长记”》一课中,幼儿教师巧妙地将毛毛虫成长的故事作为主线,教育幼儿认真践行“八礼四仪”中的“行走之礼”。通过让幼儿完成“毛毛虫成长记”任务,深入“角色”扮演,体现面对社会生活的即时性、丰富性和趣味性,并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让幼儿自始至终沉浸其中。

2.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

核心素养要求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运动能力,更要充分考虑幼儿未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幼儿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长远目标,这是对幼儿一生产生影响的重要内容,需要重点关注。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来看,幼儿健康行为的养成和体育品德的培育容易被忽视,而这些素养与幼儿一日生活又息息相关,无论是个人卫生保健、营养膳食、安全避险等知识与方法,还是正确的胜负观、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如若整合这些生活资源作为教学内容,可使体育活动具备游戏化、生活化的双重色彩,幼儿也能在这种生活化体育课程中得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不同方面的发展。

如,在《小青蛙跳荷叶》一课中,幼儿教师巧妙地将青蛙连续跳跃动作作为课堂教学主线,以兴趣为源,使幼儿萌发学青蛙在荷叶上跳跃的想法,并赋予幼儿“小青蛙”的角色让其模仿练习跳跃动作。幼儿教师设计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教学情境,使幼儿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体验,开展个人和小组比赛,并遵守“小青蛙跳荷叶”的各种规则。

3.要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幼儿教师在构建生活化的课堂内容的过程中,应当了解幼儿的心理情况与身体发育的特点,全面分析学情,考虑幼儿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程度,幼儿对于游戏情境的理解程度。这将决定幼儿教师需要给幼儿教授什么,及教授多少内容。

幼儿教师在设计贴近幼儿生活的教学内容时,应体现一定的趣味性与知识性,使幼儿在活动中体会到活动的价值。同时,幼儿教师需要注意不能设置难度太大的练习,要让幼儿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幼儿教师需要聆听幼儿的想法,可以调查幼儿对这一教学环节的感受与相关评价,进而让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与练。

如,在《亚运同行,“足”梦绿茵》一课中,幼儿教师带领幼儿慢跑进入场地,做完热身操后练习踩球、双脚拨球、夹球跳等动作,自然地切换到足球的各种玩法中;根据幼儿的能力及特点,组织一场无比有趣而又充满惊喜的比赛,让幼儿们在足球场上肆意挥洒汗水,玩得不亦乐乎。

三、游戏化教学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注意事项

依托于对儿童发展天性的考量,如何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游戏元素将幼儿教育目标、内容、要求渗透、融入各种体育游戏中。

1.游戏应适时开展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游戏化教学的实施,并不意味着整节课都需要热热闹闹地游戏,应适时借助游戏元素活跃体育课堂。游戏设计应把握好时机,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学习状态是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理想追求。面对幼儿,幼儿教师们不仅要控制好课堂秩序,更应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游戏安排,激发幼儿的学练积极性,这样的课堂能够达到节奏分明的效果,从而让幼儿以饱满的状态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更好地为幼儿的身心发展提供保障。

2.游戏应基于问题开展

丰富、有趣的体育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技能学练的热情。但是,对于高质量的课堂体育游戏而言,其不应仅停留于“趣”上,还需注重挖掘幼儿思维的挑战点和增长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游戏方式,帮助幼儿不断深入思考和积极学练。幼儿阶段的游戏不能只是一个游戏,幼儿教师应通过关键问题的输出,触发幼儿思维碰撞的火花,使幼儿在体育游戏中不仅获得了快乐,还可以学到有用的知识,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3.游戏应体现育人价值

合理的评价能为幼儿教师教学、幼儿积极学习及学习评价提供内容引导。幼儿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抑或是活动结束后需加强引导幼儿对游戏的表现进行评价、反思,将游戏的“育人”功能发挥到位。针对幼儿的课程评价,幼儿教师的首要追求应是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否安全。幼儿教师也应构建内容多维、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体系,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对幼儿进行综合评价,并鼓励幼儿家长参与到评价中。同时,制订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标准,以促进幼儿综合素养的形成,实现游戏育人的价值。

——责任编辑:杨浪

猜你喜欢
青蛙幼儿教师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让规则不规则
小青蛙捉虫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谁能叫醒小青蛙?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