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追求卓越之心 筑就体育教育之梦

2023-11-19 11:45郭书华
中国学校体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间操研训教研

郭书华

人生中每一个十字路口,都会面临许多选择,这种选择往往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30年前,我选择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成为一名体育教师;30年来,操场上度过的每个烈日和寒风磨砺了我坚强的品格和性格,也激发了我热爱体育教育、坚守家乡教育的一片真情。无论是回顾过往,还是眺望未来,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我骄傲,为我的选择。”

一、梦想——立志当好体育教师

我走上体育教育的道路,与自己在学生生涯中受到优秀前辈的影响息息相关。在我的记忆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体育教师是初三年级带我的张春旺老师,他其貌不扬,身高还不到1.7米,体型偏瘦,但直至今日,他在体育课上完成的优美标准的山羊分腿腾越示范仍然让我记忆犹新,也让我从内心里开始敬佩他,并第一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产生了“小羡慕”。后来他挑选我进入校田径队,虽然枯燥乏味的训练任务让我几度退缩和逃避,但张老师总是在不断地给我鼓励和支持。由于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张老师用他自己的工资帮助我和我的哥哥交了学费,而他身上总是穿着一身发旧的运动衣。为了使我们训练时体力能够跟上,张老师经常用自己省吃俭用的钱给我们买营养品。训练休息之余,他给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说起他在深山区里没有操场、没有器材的情况下,仍然靠着对体育的热爱,克服各种困难,培养了一批批体育特长生并帮助他们走出山区的故事。我默默告诉自己:有这样一位好老师引导和帮助,我一定要好好训练,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走得更远。正是以张老师为代表的优秀体育教师的身教言传,不仅帮我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掌握了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我走上了体育教师之路。

二、奉献——全心投入体育工作

1992年7月,我从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延庆县西屯中心小学任教。刚参加工作不久,我组织的课间操得到了县体卫科领导的好评,被推荐到县运动会中进行总校和4个分校学生合并在一起的大型课间操展示。学校“一总四分”结构的特殊性,及分校的体育教师均为兼职教师,给课间操练习和展示帶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让5所学校的学生动作达到整齐划一,我每周除了上好自己的16节课,抓好本部课间操,还要利用第一、二节课的时间给分校指导课间操。晚上我自己会回到家对照镜子操练,让每一个动作达到规范。每每夜深人静,为了使课间操的音乐更加清晰,我一遍遍录制磁带;多少次利用双休日,对动作协调性、领悟能力强的学生进行单独加练,让他们成为我的得力小助手。为了顺利组织好每一次排练,让每一名学生快速找到点位,我提前到场地上挖坑栽牌子、布点位,整整齐齐的点位凝聚着我的心血与汗水。由于学校是乡村小学,条件简陋,仅有的主席台也设在操场东面,设置并不合理。为了学生们的健康,为了与县运动场地一致,那段时间我每天站在实验桌上指挥、排练,烈日炎炎下一站就是两个半小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一个火烧、一碗粥是我的家常便饭,每天就像个“小陀螺”。

当所有的付出换来的是学生们标准规范的动作,是整齐划一的展示,是看台上经久不息的掌声和领导们的交口赞誉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命门”。于是,我把这种精神灌输到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工作中,渗透到对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追求之中,为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引领——辐射带动更多教师成长

2004年,由于工作需要我被调入延庆县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担任小学体育研训员。从此,“如何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的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如何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成为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由于延庆区地处北京市远郊区县,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相对落后,体育专业毕业教师数量不多,大多为其他学科转岗教师或兼职教师,他们没有接受过体育专业的培训,严重阻碍了体育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以教学为根、教师为本,从教学要求和教师的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工作,系统、规范地开展教研和培训活动。

2009年,我和我的团队参加北京市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培训与展示活动的经历,成为我成长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我认真阅读展示手册,分析本次展示内容,接着我以引领者、帮扶者、服务者的姿态,承担起体育学科展示的重任,并精心选材,耐心细致制订培训方案。针对3套教材,进行横向、纵向的全面梳理,形成网格化知识脉络;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学重难点、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大到谋篇布局,小到字里行间,凡事做到亲力亲为。针对通识部分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课程标准、信息技术等,我们争分夺秒,连每一次聊天都成为考量知识点的好时机,就这样在笔试和应用的展示环节我们团队的体育教师都展示了深厚的实力。不仅如此,我主动邀请特级教师和市区教研员等专家来指导,帮助我们根据每一位体育教师的实际,完善技能培训方案。作为他们的“大姐”,我为参赛选手精心准备早餐、解暑茶饮,与他们一起战胜炎热酷暑,同他们一道挥汗如雨,“轻伤不下火线”。作为比赛团队的一员,我努力坚守。由于重任在肩,加上过快的工作节奏,导致我的身体出现不适,38℃高烧不退,大家都劝我回家休息,但为了给大家鼓劲,我始终坚守岗位。也许是因为我的执着感染了大家,在整个过程中,高强度的训练没有一位教师喊累,没有一位教师因为个人原因请假……最终取得全市第5名的好成绩。这个成绩不仅见证了延庆远郊区的教师实力,也是对我当好一名研训员的最好认可。

“京教杯”是研训员2年1次的大比拼。每一届“京教杯”,我都会带领我的团队,进行设计、研讨、录课、说课、模拟答辩。在这个过程中,我坚持做到不占用上班时间、不给体育教师添负担,让每一次参赛成为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团队成员自身业务提升的重要平台。为了不耽误团队成员干好本职工作,我组织大家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周末休息时间和寒暑假时间进行教学设计;每节课都做好现场录制;下班后团队观看视频评课、优化设计。多少个周末、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都在一起拼搏,钻研教材、撰写单元教学设计,废寝忘食商讨课堂实录、细化说课环节、巧妙编辑视频内容。大到大单元教学设计、教案撰写,小到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我都会要求体育教师做到精益求精。

在十几年的研训员生涯中,我指导的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在市区级教学比赛活动、论文征集活动中表现优异,数十次获得了全国和市区级奖励。硕果累累的成绩见证着每一位体育教师的成长,凝聚着团队的力量,也见证着我的汗水与智慧付出。在一次次磨课活动中,我在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综合能力,实现着自己的专业发展之梦。

四、思考——锻造体育教学与培训特色

如果说对事业的坚守和付出是成功的基础,那么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则是走向卓越的必经之路。我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作为卓越教师奋斗终身的目标和梦想。因此,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研训员,我都会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专门抽出时间反思自己的收获和不足,思考如何让体育教育教学更有效果,让体育教師专业成长事半功倍。2016年,我在研训员岗位上获得了高级职称,但我并没有因此产生一丝懈怠,依然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专业能力。为此,我不放弃任何一次学习机会,先后多次参加了“国培计划”和市级教师培训研修活动,其中受益最大的是2019年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潘建芬教授主持的市级特级教师培训班,2年的时间里,我有机会聆听了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对课程改革理念的解析,有机会与市区教研同行和优秀教师交流工作心得,通过扎实的任务驱动式的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提升了自己的科研能力,极大地助推了个人的专业成长。

结合自己的所思、所学,我把自己坚持追求的教学风格总结为“实、趣、活、新”,即严谨务实、追求实效,寓教于乐、激发兴趣,灵活多变、因材施教,勇于创新、锐意进取;把自己的研训员工作的特点提炼为“研学并重、精准培训、注重实效”,即一边钻研和实践对教师培训的新模式,一边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在教师培训的工作中有的放矢,精准定位,并在培训过程坚持做到不做表面功夫,注重实效性。

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对加强和深化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了发展方向。作为继续奔跑在体育教研道路的一名“老兵”,我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要求,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树立修身立德是“立命之本、教研之基”的崇高理想,追求“有所畏,才能有所为”的教研真谛,坚定理想信念与奋斗方向,做到自己继续努力向前奔,并带领更多体育教师一起奔向“卓越体育教师”的目标。

猜你喜欢
课间操研训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疫”样课间操
“疫”样课间操
2018 年妇女/性别研究研训班在京举办
愉快的课间操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课间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