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治海:一生只为“谷”

2023-11-20 08:46范世辉秦婧
时代邮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杂谷亩产谷子

● 范世辉 秦婧

燕山、太行山余脉交会的万里长城脚下,镶嵌着一座小城——张家口。在这座气候特殊且土壤贫瘠的塞外山城,诞生了一个农业科研的奇迹:一位农民的儿子带领他的团队,突破了“杂交谷子”这一令很多同行望而却步的世纪难题,创下了亩产811.9公斤的世界高产纪录。

这位农民的儿子,就是赵治海。他现在是河北省杂交谷子创新技术中心主任、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首席专家,与知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并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之称。

别人争搞“大作物”,他偏爱“小谷子”

赵治海生于张家口怀来农家,吃小米饭长大,从小看着父辈们掰手指头算,要种多少亩地,打多少斤粮,才能养活一家人。“那时我就想,多打点粮食咱就富了。这个想法伴随着我整个学农生涯,也激励我坚定地走上了谷子研究的道路,这一路走来,已是41年。”他说。

谷子古称粟,曾是北方的主要粮食,果实去皮后俗称小米。谷子的主产区,多为干旱少雨的贫困地区,产量低一直是困扰谷子生产的最大难题。过去,在一些山区、半山区只能以种谷为生的农民们,祖祖辈辈种着亩产不足70公斤的谷子,经常为温饱发愁。

“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组成了由20多个省区市、30多家单位参与的攻关组,试图研究谷子不育系的培育、解决繁殖方法和选育高产杂交谷种。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多数单位放弃了这一研究课题。”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王峰说。

1982年,从河北农业大学毕业的赵治海主动要求回张家口工作,来到了位于沙岭子的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在农科所,人们争做的是小麦、玉米这样的“大作物”,但赵治海认为,“小作物”同样要有人干,恰逢谷子研究室需要人,他就这样与谷子“结了缘”。

农业科研是一个周期漫长的工作。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需要对成千上万个种质材料进行选配、杂交、组合,还要经过几代的筛选、考验、培育。隆冬时节,当地滴水成冰,白天零下十七八摄氏度,晚上零下二十七八摄氏度,但温室内的温度却高达20多摄氏度。去雄、观察不育株等大量工作要在温室进行,赵治海经常是一身寒气进去,满头大汗出来。长期这样冷热交替工作,感冒成了家常便饭,他和一些同事患上了严重的湿疹和关节炎。

为了进一步加快育种工作进程,赵治海团队从1984年开始把部分试验放到了海南,每年冬季便开始了候鸟一样的迁徙生活,一走就是半年。“这样每年‘两头跑’的状态成了我们的日常,10月张家口的谷子刚收完,我们就马不停蹄去海南播种‘抢农时’,到第二年5月再返回张家口,一年当作两年使。”赵治海说。

几十年来,赵治海很少能在节假日休息。他说,在北方自己最怕过“五一”“十一”两个假期,“五一”是播种的季节,“十一”是收获的季节,他们都不能休息。

多年来,在田间风里来雨里去,冬季温室的高温高湿,让赵治海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和动脉硬化,然而,他几次都拒绝了手术。“不行,我不能做手术,如果做手术,出现危险怎么办?我觉得杂交谷子研究太迫切了,如果让我在寿命与杂交谷子事业之间做选择,我宁可选择杂交谷子,我就是为它而生的。”

抛开惯用方法,独辟蹊径研究

“谷子有谷子的特性,一味照搬水稻、高粱的模式去研究肯定要失败,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赵治海抛开国内已沿用20多年的研究方法,独辟蹊径,大胆采用光温敏两系法,潜心研究起来。

赵治海一头扎进试验田里,20多亩试验田,几十万株谷穗,一株一株地看,一株一株地比较。经过8年的努力,他带领的团队终于发现了第一个光温敏雄性不育株。他激动不已,泪水夺眶而出。

经过团队持续攻关,2000年,世界上第一个谷子光温敏两系杂交种“张杂谷1号”诞生了,它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最高亩产突破了600公斤。在成果鉴定会上,被专家评价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

拥有高产、优质、节水、省工等特点,杂交谷子在旱地比常规谷子亩产量翻了一番,谷子不再是低产作物了。“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这个世界上经30年久攻不破的研究课题,被赵治海团队攻破,创造了谷子育种史上的一个奇迹。

但“张杂谷1号”培育出来后,并没有被大面积推广应用,原因是成本太高。按当时的杂交种培育方法,制种田每亩地只能产40多斤谷种,一斤谷种光生产成本就要三四十元,而普通谷种当时只要2元多一斤。

同时存在的还有谷子除草间苗难题。由于谷子管理费时费力,不少农民就在本来适合种谷子的坡地、旱地里随便种上点别的,或干脆撂荒。

看到农民不愿种杂交谷子,赵治海心里有说不出的难受,他只有一个信念:不但要让农民喜欢杂交谷子,而且要种得起杂交谷子!

于是,谷子繁制种技术和抗除草剂技术这两大难关,成为赵治海下一步的发力重点。

赵治海团队成员宋国亮介绍,课题组一般每年做上千个组合,这意味着要从更多的父本上采下花粉,重新组合后拿到另一块地里去授粉。这项工作是在三伏天进行的,人必须猫着腰或单腿跪地,在高温下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操作,任凭烈日当头,汗水流进眼里。

品种选育容不得半点马虎。从种质材料的组合到审定推广,一般要经过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可能要经过几年才能弄清楚。

为了尽快培育出高产、优质、适应性强的新品种,赵治海团队全力以赴,作为领头人,赵治海更不敢有一丝懈怠。女儿赵悦有时会在假期去海南陪伴他,她说,父亲在最悠闲美丽的海岛上,过着最紧张疲惫的科研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每天骑着摩托车下地干活,有时累到不行就停下车在旁边的地里睡一觉。有一次他在地里摔了一跤,医生建议他休息,但他坚持每天打封闭针干活。”

功夫有成,时光不负。随着谷子不育系繁种产量由每亩30斤提高到100斤,制种产量由每亩40斤提高到200至300斤,谷子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

2004年,世界上第一个抗除草剂谷子杂交种“张杂谷2号”培育成功,紧接着“张杂谷3号、5号、8号、9号、10号”相继问世。其中“张杂谷3号”品种将旱地谷子的亩产提高到500公斤;“张杂谷5号”最高亩产突破了810公斤;在夏播区,“张杂谷8号”与玉米有同等产量,但效益翻番,与棉花有同等效益,但省工一半。截至目前,“张杂谷”共有24个品种。

“认命”不攀高,一心只为“谷”

攻克了“张杂谷”,赵治海的生活开始泛起波澜,鲜花和掌声来了,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橄榄枝”也来了。然而,赵治海不为所动。“我是为杂交谷子而生的,这是我的命。”他说,在目前的单位,他把谷子杂种优势的原因和产生条件都摸清了,一旦离开,研究很可能就会断档,太可惜了。

好的品种只有推广种植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为了让乡亲们相信科技、多种谷子,这些年赵治海不知走了多少乡镇农村和田间地头。每到谷子授粉的关键时期,乡亲们一打电话,他就赶紧骑摩托车过去给大家作指导,有的村路远,来回得骑100多公里。

“我的电话簿里存了四五百位这样的乡亲,他们拿我当兄长、当亲人,这让我特别幸福。”赵治海说。经年累月的技术咨询、讲课培训、实地考察,让乡亲们逐渐打消了顾虑,种植杂交谷子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很多农村组建起了合作社,使种植、农机、加工、储运、保险一体化的“张杂谷”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然而,赵治海并不满足,他要让优质高产的谷子出现在更多百姓的餐桌上。

他认为,在当前农业发展背景下,不进一步增加谷子的消费占比,建立完整的谷子产业链条,杂交谷子就不可能大幅度扩大种植面积。

“近几年,联合一些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我也在谷子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开发、谷子饲草饲料研发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发掘谷子产业新的发展前景。”赵治海说,在讲究健康养生的今天,谷子作为杂粮,可以与小麦、水稻等互为营养补充,“比如燕麦片加上绿豆、小米,可以降血糖”。

赵治海还做过一些谷草饲喂牛羊试验项目,他说:“饲喂过谷草的牛羊,重量、肉质明显提高,免疫力增强。这样的结果也表明,利用贫瘠的土地还可以生产出优质的肉、奶,相当于把干旱地区生产的粮食储存在牲畜中,也就是‘藏粮于畜’。”

杂交谷子在中国种植成功后,赵治海心里的“小九九”更多了:能不能让谷子走出国门,为一些仍未完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国家提供服务?

2008年5月,跟随河北农业部门,赵治海第一次去了非洲。他用小米做成爆米花给当地民众品尝,受到了称赞与认可。随后,他在埃塞俄比亚开始了谷子试种,并获得了成功。当地主要粮食作物亩产只有100公斤左右,而试种的杂交谷子的亩产达到了300公斤。

这引起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高度关注。2009年6月,时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的雅克·迪乌夫专程到张家口考察。考察结束后,雅克·迪乌夫给总部打电话建议将“张杂谷”在全球推广,并建议中国政府在张家口成立杂交谷子国际培训中心。

2009年以来,“张杂谷”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援非项目,也是“南南合作”项目之一。2010年,在墨西哥举办的世界饲料与食品安全大会上,赵治海作为唯一一名发言的中国代表,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人民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所做的不懈努力。

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将中国的杂交谷子与杂交水稻、菌草一起写入了《中非合作论坛—达喀尔行动计划(2022-2024)》。

如今,非洲部分国家已引种杂交谷子。赵治海说,非洲的自然条件并不差,大多数国家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至2000毫米,气温高、光照足,一年能种三季,杂交谷子能把非洲变成世界的粮仓。如果解决了非洲吃饭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世界吃饭的大问题。

“人的一生总要有不懈追求的东西,路程或许‘歪歪扭扭’,但必定阻挡不了坚定的信念。谷子是我的梦,在这条路上,我永远会以百分之百的信念去尝试百分之一的可能。”赵治海说。

猜你喜欢
杂谷亩产谷子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焉耆垦区谷子引种筛选试验*
打谷子
山西夏粮喜获丰收 亩产首次突破300公斤
张杂谷发挥旱作优势 打造富民产业
张杂谷品种在白银市引种试验初报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冬小麦“亩产状元“诞生啦
谷子栽培技术
张杂谷系列谷子品种在应县的引种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