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的笛声

2023-11-20 09:09张君燕
时代邮刊 2023年21期
关键词:贾湖笛声尺骨

● 张君燕

清晨,和风,薄雾如水,远山静默,湖面微漾。温暖湿润的空气中,浓郁的草木气息与蓬勃的活力生机暗暗涌动。

坐在前往贾湖遗址的大巴车上,我的脑子里出现一幅幅画面,耳畔一直萦绕着奇异、微妙的声响,不知道是风声还是笛声,或者两者都有?笛声丰富了风声,风将笛声传得更远,跨越时空,延绵千年。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它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连接了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的新石器文化关系,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

贾湖村和许多北方村落一样,原始、质朴、沉稳,少了几分秀气和灵动,多了几分厚重与成熟。青砖黛瓦的民房整齐排列,多是两层小楼。因为时常有游客前来,一些村民把房子改成了民宿,虽然屋中没有高档的设施配置,但胜在干净清雅。民宿提供的餐食也多是日常的农家饭菜,与村民们脸上淳朴的笑容一般,让人感觉舒服温暖。

贾湖遗址保护区总面积有5.5万平方米。1983年到2013年,考古人员先后对贾湖遗址进行了八次发掘,发掘面积3000多平方米,清理出房址、陶窑、墓葬等,出土的遗物有刻符龟甲、骨笛、稻作遗存等。

这些遗迹和遗物,为现在的人们呈现出了贾湖先民们拥有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生活画面——八九千年前,从伏牛山奔流而来的沙河,在这里淤积出地肥水美的广袤平原。贾湖先民历经艰难的迁徙、跋涉,最终决定留在这里。他们建造房屋,捕鱼采果,种植水稻,驯养牲畜,烧制陶器。

时光漫漶,这些遗留下来的陶罐、陶鼎、石斧、石凿、骨板、骨刀、骨镞、骨镖、牙刀、龟甲……依然带着远古的神秘气息,重现着贾湖先民的生活日常。

在贾湖遗址博物馆,骨笛,这样一件呈现着原始拙朴之感的物件格外引人瞩目。贾湖骨笛是目前中国出土的最早的乐器。笛身有着简单的刻画纹饰,用现代审美眼光来看,有一种大巧若拙的意蕴。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几千年前的骨笛,居然能够用于完整吹奏现代乐曲。

骨笛的出土把人类音乐史推到九千年前,推翻了先秦才有五声音阶的传统观点。在贾湖遗址博物馆的电子显示屏上,中央民族乐团的黄翔鹏等音乐家用七孔骨笛吹奏出《梁祝》等现代乐曲,让人听得心潮澎湃,如痴如醉。

骨笛是用鹤的尺骨制作而成,尺骨就是鹤的翅膀上最为坚硬、强劲的那一根骨头。我不禁想,最先想到用鹤的尺骨做笛子的是什么人?他做骨笛来干什么?在当时有限的条件下,他是如何完成的?隔着漫长的光阴,不太容易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想象。

在生产劳作的间隙,这位贾湖先民坐在湖边休息,一只只或灰或白的鹤在湖泊上空盘旋,继而飞向更高远的天空。还有什么能比鹤飞得更远?比如声音?没有翅膀的人,能不能让远方的花草与山河也了解他的心绪?就这样,第一支骨笛诞生了。

从二孔到五孔,到六孔、七孔,再到八孔,贾湖先民用骨笛召集同伴,传递各种信息,快乐的、兴奋的、紧急的、悲伤的。依靠骨笛的声音,他们围捕野兽、逃离危险,让生活更加安定幸福。随着太阳崇拜和龟灵崇拜的产生,骨笛开始承载更多的东西。祭祀时,笛声庄重肃穆,回荡山间;葬礼上,笛声哀伤低沉,如风声呜咽、凄婉缠绵。

此刻的我,在三面环水的贾湖村,循着骨笛不绝如缕的声响,仿佛在与九千年前的贾湖先民们一起静静地聆听乐声,体验中华礼乐文化初期的萌芽,感受延续数千年的文明与智慧。

猜你喜欢
贾湖笛声尺骨
《贾湖骨笛的“七声”研究与东亚两河的音乐文明》(插图)
杨优秀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不同类型尺骨近端骨折的内固定选择和疗效分析
贾湖骨笛
笛声悠扬 回味悠长——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三计
贾湖低处
小型犬桡尺骨骨折的PRCL-S5型锁定骨板固定术诊疗
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
河南贾湖遗址再现八千年前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