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广绣“飞出”画框,走进生活

2023-11-20 03:51
科学之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广绣针法刺绣

在广州市番禺区北亭路上,年轻的身影匆匆而过,周边是广东高校最聚集的地方。数十年前,这里同样热火朝天,坐落着广绣最有名的“北亭刺绣社”,鼎盛时期曾集聚数千绣工。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绣代表性传承人梁秀玲便成长于此,从五六岁初学广绣到创新技法、建立“南粤广绣”品牌,她见证了广绣从鼎盛时期消退,又在现代重新萌芽的发展历程。受母亲感染,“90后”非遗传承人梁晓曼五六岁便接触广绣,长大后更是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相融合,让广绣“飞出”画框,与屏风、沙发、背景墙等家居设计相结合,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种探索和创新一脉相承。如果说梁秀玲的使命是让广绣活起来、传下去,那么梁晓曼的理念便是将广绣用起来、走出去。

广绣家居走进生活

在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北亭村,曾流传过“不识绣花不是北亭女”的说法。从清朝开始,梁秀玲的家族便以刺绣为生活来源,她是家族的第五代传承人。自打来到这个世上,梁秀玲就与广绣结缘了。三四岁开始帮母亲穿针、分线,到五六岁几乎每天都要练习广绣,她的童年几乎是在绣架上度过的,一直延续了近40年。每一代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梁晓曼小时候常常看到这幅景象:母亲在绣架前面坐着,手里摆弄着针线。她搬凳子坐在对面,看着她绣,偶尔帮母亲穿针、分线。“当时我就很好奇是什么东西吸引着她,让她一直对着架子也不跟我玩。”梁晓曼说。与母亲一样,五六岁起梁晓曼便开始接触广绣,上手绣一些简单的小花小草,十岁就能独立完成一幅广绣作品。

广绣现代家居

“不只是母亲,外婆那一辈人人都会刺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绣娘和绣架。很多人从绣花社拿货,称完材料的重量,直接把订单拿回家做,她们以广绣为生计。”梁晓曼说。后来由于外贸订单变少,北亭村众多绣娘都另谋出路,有的回归农活,有的转做珠绣,但梁秀玲却一直没有放下广绣。受家族环境熏染,梁晓曼也一直坚持练习广绣。到了初中,她厌倦了牡丹、孔雀、凤凰等传统题材,迷上了动漫,想用广绣绣出一幅动漫作品。由于动漫色彩丰富,没有人做过这类题材,她要从头开始研究颜色、技法,又融合当代绘画理念进行创新。从起稿到制作完成第一幅动漫广绣作品《动漫天使》,共历时3年。梁晓曼说:“还好妈妈比较鼓励、支持我,让我有了一股自信。要是一直绣传统题材,我可能真的坚持不下去。”这也让她看到了广绣的趣味光芒。怀着对广绣的兴趣,梁晓曼大学选择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望将广绣与现代家居设计相结合,让广绣“飞出”画框,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梁晓曼及其外婆、母亲等在工作室中讨论绣稿

刚走进位于番禺的广绣工作室,便能看到一幅将广绣与绘画结合的屏风作品,共同呈现了《千里江山图》的局部效果。光一落下,山头的绣线折射出荧荧的光。不同于传统的整幅刺绣,梁晓曼在作品中将手绘与刺绣融合,不仅降低了工时成本,还能够根据需求调整刺绣比例,使得广绣家具更好清理打扫。由于创作的广绣衍生品越来越多,梁晓曼在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原创手工街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还将广绣带入余荫山房等景点,让更多人能够看到、感知到广绣之美。

创新内核一脉相承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从内核来看,创新在梁秀玲、梁晓曼母女身上一脉相承。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受机器刺绣工艺冲击,广绣外贸订单逐步萎缩,梁秀玲依旧选择坚持。“我的想法一直很单纯,即使有很长一段时间刺绣不赚钱,但是我爱它,就一幅一幅作品绣好放着,我相信总有一天会有人喜欢它的。”梁秀玲说。

很多文学家在成名前往往会经历“抽屉文学”时期:在自己的作品得不到认同时,依然笔耕不辍,写完后无法发表就放进抽屉。梁秀玲也经历过类似的时期:绣出的绣品无人问津,就先放在柜子里,用塑料袋装好,然后等待。

市场低迷的日子,由先生梁允洪负责养家,梁秀玲有更多时间沉下心钻研广绣针法。碰上想不通的时候,她还会去各地看画、看从前的作品,油画、中国画,各类绣法都有所涉猎。看了又练,练了又看。这种坚持来自于一种不甘——对重复过去的不甘。

以前接订单都有一个样板,绣娘只需要根据样板图纸绣即可,不能按照个人意愿改样式和颜色。每件衣服都差不多,只有一些手工好一点、差一点之分,但颜色是千篇一律的。

接触了各式各样的设计,梁秀玲意识到重复过去是不行的。她开始根据自己的想法,用广绣的技法,还原水墨画的晕染,重现油画的光影表达。通过观察、模仿中国画的层层渲染,用蚕丝线从下往上、层层叠叠交叉铺出晕染的感觉。

虽然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但是广绣并没有脱离原本的东西,只是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功夫不负有心人。2006年,广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渐渐回归大众视野,梁秀玲也将藏在柜子里的广绣拿了出来。回望这段日子,梁秀玲从不后悔。她始终有着一种信念:不管市场怎样,都要尽自己所能把家族手艺传承下去。“这不仅仅是我个人、家族的手艺,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梁秀玲说。

受母亲影响,梁晓曼也不断尝试,期望再延伸出一个专门做产品创新、创意设计的非遗品牌。

跨界创新走向市场

寻求跨界是新一代传承人的共性。

2019年6月,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以“提升传承与设计能力”为主旨共同举办广作新生代清华创意设计工作营,共集纳20位广作新生代,梁晓曼是其中之一。

受家族熏染,非遗技艺幸运地被传承下来,但如何打开眼界,用创意设计与市场对话,是梁晓曼所好奇的。2022年,梁晓曼还参加了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粤绣项目,以口罩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作品。

广绣与汽车品牌跨界合作

与潮绣等粤绣手艺人的接触,让她对立体刺绣产生兴趣。“潮绣的立体刺绣多是将棉花垫在布料上再进行刺绣,广绣的立体刺绣则是一针针绣出来的。”梁晓曼边说边展示她用广绣立体绣法做出的蝴蝶、生长在龙眼树上的漂亮昆虫龙眼鸡贴饰。“这种蝴蝶是可以拿起来的,我用了一些铜丝做造型,翅膀还能弯曲变形。”

这一系列口罩设计以昆虫为主题,设计之前她查看了不少资料,但又怕做得太逼真,少了设计感,在后期索性将资料抛开进行创作。有时光一个作品,就结合了广州经典刺绣、珠绣以及多种非遗技艺。

与上海服装设计师及汉服品牌跨界合作、广绣传统图案复绣……谈及2021年下半年经手的项目,梁晓曼如数家珍。那段日子,她几乎每天都是从早上九点开始,绣到凌晨一点,只能用“累”来形容。仅五幅广绣传统图案复绣便做了近半年时间。其间不仅要按照作品的针法一模一样地复原,还要拍视频,记录下针法技法。

在她看来,广绣不单只是一幅画、一幅作品,还可以与时尚结合,变成配饰随身携带。因为人工成本高,蚕丝线贵,通常一幅大的广绣作品价格在1万元到2万元,与年轻人的消费水平不符。意识到这一点,梁晓曼将广绣融入首饰设计,包括耳环、项链、发箍等,每个售价只有几百元钱。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很快销售一空。“不仅卖断货了,现在还欠着几单生意。”梁晓曼说,2021年这些饰品还被广东省博物馆看中,与馆内荔枝文化展、三城记等展览联动,在馆内展销。

“我们还跟红旗等汽车品牌合作,用广绣技法装饰车顶棚、车门和扶手,放在旗舰店展示,客人可以根据需求定制。”梁晓曼说。基本上每一年梁晓曼都会设定一个小目标:既要有传统的工艺精品,也要有创新佳作,对立体刺绣做延伸设计。

用心传承之人难寻

传承与创新彼此共生。

“非遗要传下去,一定要打开市场,才有良性的循环。”十多年来,梁秀玲教授过不少徒弟,但近两年受疫情影响市场普遍不景气,一些人考虑到要谋生,中途就放弃了。还有一些人学了一点皮毛,就打着梁秀玲徒弟的招牌到处开班教学。

广绣技艺易入门、难学精。大多数人能学到基本功,但是要做到精通则需要长年累月地练习,不仅要有技艺,还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审美。

短期的基础针法学习会将学生框在规则里,觉得一定要按照某种针法才是广绣。其实不然,广绣可以有更多灵活性的应用、转变,有时两种针法能融合,互相交替使用。

梁晓曼发现,一些人只学习了一段课程,没有长期训练,经过老师傅的指导,可能会形成固化的认知。技艺只停留在针法上面,没有转化成个人的运用,对图案或艺术处理也没有钻研。绣了两三年,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现在梁晓曼父亲梁允洪负责对外接订单、谈合作,梁秀玲负责作品创作,严抓质量,梁晓曼和弟弟梁可维加入到传承创新的队伍中来,成为广绣的第六代传承人。

曾经风靡异国他乡的广绣如今在新生代传承人的手里绽放出新的魅力。不断前行的广绣期待着被更多人了解,值得为更多人所喜爱。

传承人档案

梁秀玲,1974年出生于广州北亭广绣世家,修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装饰艺术岭南工艺高级研修班。现为广绣高级技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广州市突出贡献技术能手、国家级项目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州市“十大杰出乞巧传承人”、广绣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南粤广绣”“梁秀玲广绣”品牌创始人。

梁晓曼,1993年出生于广州北亭广绣世家,为家族第六代广绣传承人,毕业于广东工业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后于清华美术学院进修。现为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遗传承大师工作坊——粤绣工坊产业教授,并在多所院校中担当广绣老师,同时设计出多种广绣延伸产品,如广绣软装屏风、广绣书册文创产品、广绣日用品等。2019年,荣获“艺篮子手创力量十大工艺师/品牌”称号。

猜你喜欢
广绣针法刺绣
亲近广绣大师,体会广绣艺术
梁晓曼:为古老技艺镀上日常之美,做年轻人喜爱的非遗产品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基于IP形象的广绣非遗传播
浅议无极针法之九元气血针法
清新唯美的刺绣
岭南地区广绣工艺的传承及保护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朝医太极针法操作规范
刺绣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