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足三里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023-11-21 19:49曹少颖王照钦刘慧荣马晓芃李灵杰路隅青吴焕淦
世界中医药 2023年17期
关键词:艾灸内皮穴位

曹少颖 王照钦,2 刘慧荣,2 马晓芃,2 李灵杰 路隅青 程 玲 吴焕淦,2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 2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0030; 3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200120)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和死亡的主要原因。2010年,全球成年人口约有31.1%(13.9亿人)患有高血压,全球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心血管相关死亡有近940万人[1]。同时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显示,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9%,其中≥75岁居民的患病率为59.8%[2]。2017年,死于高收缩压的患者有265万。若血压控制良好,我国每年会减少约80.3万例心血管病事件[3]。临床上,控制高血压的办法主要是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改变生活方式,如低钠膳食、减重、运动等,是高血压管理的基础,但对于血压的降低幅度有限。药物治疗存在用药费用较高、药物耐药性、不良反应等缺点,使得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4]。因此,探索一种有效预防及治疗高血压的方法迫在眉睫。

艾灸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血压,且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5]。最新的系统评价显示[6],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艾灸与生活方式干预对照或艾灸联合降压药物与单独使用降压药物比较,艾灸组可以降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且显著缓解头痛和头晕等高血压相关症状。而在穴位的选择上,多数研究选取了足三里穴作为主穴[7],并取得了良好疗效。有研究者从多系统、多靶点对艾灸足三里穴的降压机制进行了探索,发现了艾灸足三里穴降压的部分作用机制,但迄今尚未见有文献对该类研究进行汇总。通过检索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hina Science Periodical Database,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hinese Citation Database,CCD)、PubMed等数据库近10年(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国内外文献,现将该领域文献进行综述。

1 艾灸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疗效显著

临床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对于血压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可以提高降压药物的疗效,且能防治高血压前期以及降低循环系统疾病危险因素[8]。李勤[10]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温和灸足三里穴联合常规治疗,发现相较于常规治疗,艾灸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增加食欲,减少恶心欲呕、大便溏泄等不适症状。另有诸多把足三里作为主穴之一的临床研究,黄本银等[11]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涌泉穴等联合降压药物相较于单纯使用降压药物在血压疗效总有效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艾灸组治疗后舒张压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艾灸组缓解眩晕、头痛、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等症状的总有效率较高,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郑丽维等[12]研究发现,相较于单纯服用降压药物,艾灸足三里穴、丰隆穴联合降压药可以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并且还可以降低其血脂,改善中医证候。以上研究表明,以足三里穴作为单穴、主穴的艾灸干预均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说明足三里穴是艾灸降压的重要穴位。

2 艾灸足三里穴降压的中医原理

艾灸的主要成分艾草,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可温阳理气、散寒除湿等,且有易燃、易得等优点[13]。采用艾灸治疗高血压,可以发挥其以温通温补效应为主的作用激活体表腧穴,调节脏腑,通调经脉,祛痰除湿实现降压作用[14]。穴位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反应点,穴位的刺激效果优于非穴位,且不同的穴位疗效各异。艾灸的降压作用主要基于对特定穴位的刺激上。有研究者统计发现,高血压治疗取穴以足三里穴、太冲穴等为主[15]。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之功效。在降压方面,足三里穴具有穴位特异性:一方面,足三里穴可以调和气血,降逆平气,实现降压,《灵枢·本输》提到“合主逆气而泄”,且阳明经多气多血,故足三里穴能通调气血,使上逆之肝阳归于平和,避免气血上逆致血压升高的功效;另一方面,足三里穴可以补中健脾和胃,祛湿化痰,治疗“无痰不作眩”的高血压。

诸多临床研究验证了艾灸足三里穴对于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总结归纳相关的机制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探索艾灸的起效机制提供参考,同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3 艾灸足三里穴降压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艾灸足三里穴降压的作用机制呈现多系统、多靶点等特点,具体表现在调控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抗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以保护血管结构和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情况等方面。

3.1 艾灸足三里单穴降压的作用机制

3.1.1 调控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兴奋性 艾灸足三里穴可以刺激穴位局部感觉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部分脑区,降低交感神经兴奋。血压的调控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密切相关,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会导致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多,进而血压升高。下丘脑室旁核(Hypothalamic 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可以通过支配交感神经,参与外周交感神经活动来调控血压[16-17]。同时,PVN中含有丰富的炎症介质、核因子、神经递质等如阿片类物质、脑啡肽、β-内啡肽等,共同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8]。辣椒素1型瞬时受体电位(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Type-1,TRPV1)是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家族(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Subfamily,TRPV)的一种,大量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周围神经细胞等,受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化学、机械、热刺激而广泛表达[19-20]。实验证明,TRPV1在调节交感神经兴奋性心血管反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1]。艾灸足三里穴可以作用于相关的神经递质或受体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进而降低血压。程玲等[22]探究艾灸对胃扩张致血压升高大鼠的降压作用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明显抑制大鼠的升压反应,而艾灸悬钟穴则无效,同时当阻断局部的TRPV1或PVN阿片类受体时,艾灸的降压作用消失。因此,激活外周感觉神经TRPV1和中枢神经PVN阿片受体兴奋可能是艾灸足三里穴降压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也为艾灸足三里中高血压的穴位特异性作用提供了证据。

3.1.2 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艾灸足三里穴可以降低炎症反应,提高抗炎能力,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免疫失衡导致的血管炎症反应增加会造成血管结构损伤,影响血管功能,造成血管重构进而影响血压。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和多种T细胞源性细胞因子会释放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1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介质,增加血管平滑肌阻力,导致血管功能障碍和损伤[23]。β干扰素(Interferon-β,IFN-β)不仅可以调节免疫功能,还可以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抑制血管损伤[24]。金圣博[25]温针灸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足三里穴发现可以显著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提高IFN-β、IgA、IgG水平,提示这一过程可能与调控TLR4/MyD88/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有关。

3.1.3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艾灸足三里穴可以保护血管内皮结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血管收缩功能直接相关,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舒张和收缩血管因子保持平衡状态,而在高血压状态,随着全身小动脉痉挛的持续,血管通透性会改变,血管僵硬度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舒张血管因子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和收缩血管因子内皮素(Endothelin,ET)、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失去平衡,导致血管过度收缩,血压升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一组参与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能提高血管通透性、促进内皮细胞增殖,病理状态下影响血管收缩功能。JAK/STAT信号通路参与血管炎症、免疫、氧化应激、血管重塑等多种病变过程,会影响血管内皮的结构进而影响血管内皮功能[26]。金圣博[25]温针灸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腹主动脉内膜损伤程度,降低血管收缩因子AngⅡ、ET-1、VEFG的含量,调节血管平滑肌收缩。赵微微[27]温针灸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足三里穴发现可以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由此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3.2 艾灸足三里穴与他穴配伍降压的作用机制

3.2.1 抗氧化应激反应 艾灸足三里穴与他穴配伍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降低氧化应激水平,保护血管内皮。氧化应激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直接相关,会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降低舒血管因子NO的利用度,使血压持续增高[28],也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29]。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是最为重要的抗氧化酶之一,可以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防止氧化损伤靶器官,SOD的含量能反映抗氧化应激的剧烈程度。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是过氧化过程中的分解产物之一,常用来衡量脂质过氧化程度。NO在维持血管稳态中起核心作用,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可以预防过多的氧自由基损伤血管内皮细胞[30]。张宏如[31]、管媛媛[30]等研究选取足三里穴和曲池穴,发现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麦粒灸可以增加SOD活性和NO水平,降低MDA水平,且可见HE染色下麦粒灸组大鼠相对完整的血管内皮结构,同时麦粒灸可以提高心肌组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的表达,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保护血管内皮[30]。

3.2.2 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艾灸足三里穴与他穴配伍降压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降低炎症介质含量,提高抗炎因子的含量,实现免疫系统的稳态。免疫系统中的炎症介质如IL-6等会损害血管,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是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的关键产物,具有抗炎和降压的作用[32]。张宏如[31]研究发现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麦粒灸足三里穴、曲池穴可以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促炎性因子IL-6,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含量降低,抗炎症介质IL-10的含量升高。

3.2.3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艾灸足三里穴与他穴配伍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Rho/ROCK信号通路可以增加血管壁平滑肌紧张程度,提高血管阻力。张宏如[31]发现麦粒灸足三里穴、曲池穴可以抑制Rho/ROCK信号通路,降低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的高表达,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3.2.4 改善血液循环情况 艾灸足三里穴与他穴配伍可以调节血脂,改善血液流动速度和血液循环。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性差,外周血液循环受阻会造成血压升高,同时,高血压引起的血管壁机械性损伤也会导致血小板等聚集,增加血液黏稠度,造成恶性循环[33-34]。艾灸足三里穴可以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情况实现降压。张宏如[31]研究发现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麦粒灸足三里穴、曲池穴可以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其他相关载脂蛋白氧化型(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和蕊等[35]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和内关穴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改善动脉弹性。该课题组另一项研究发现,艾灸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中心动脉压,从而反应出艾灸对于主要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善[36]。

4 小结

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头痛”[37]。《素问·五脏生成论篇》的“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指出眩晕与太阴经和阳明经有关;《丹溪心法》曰:“无痰不作眩。”认为眩晕与痰饮相关。当今,因饱食肥甘、劳倦失度等现代常见的生活习惯,痰浊内生,脾失健运,壅滞气血,高血压随之产生[37-39]。孙思邈有言“一切病皆灸足三里”,艾灸足三里穴可以调和气血,降逆平气,健脾和胃,祛湿化痰。同时,现代临床研究也已证实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表明艾灸足三里穴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和临床基础。

近年来,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热辐射反应的温热效应以及光辐射反应的光电、光生化效应来发挥疗效[13,40]。比如温和灸足三里穴时,皮肤温度能够达到44~45.5 ℃,可激活穴位局部的温度感受离子通道TRPV[41],同时艾灸所产生的近红外线、远红外线可以渗透到腧穴内部的皮下组织、血管、淋巴管、神经等,引起分子及原子运动加强,促进人体产生大量ATP为免疫功能提供能量,激发大分子氢键而产生能量从而发挥作用[42-43],这些可能是艾灸足三里穴调节血压作用的起始环节。因此,在艾灸足三里穴后,局部穴区的相关感受器如接受温热刺激信号的TRPV通道启动,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进而发挥作用。本文总结近年来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及受体(如外周神经系统的TRPV1、中枢神经系统PVN的阿片类受体)、激素(如收缩血管的AngⅡ、PRA、醛固酮等)、细胞因子(如炎症介质IL-6,抗炎因子IL-10、TRPV1、IFN-β)等的生成、分泌和激活,从而可以改善血管重构、降低血管阻力、调节血管收缩,改善血液循环,实现降压效果[44-46]。这一调节血压的网络系统涉及全身多系统、多靶点,正与艾灸疏通经络、调整阴阳的整体作用切合,揭示了艾灸降压的部分作用机制。

5 讨论

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1)在艾灸治疗高血压的机制研究中,多以足三里穴与其他穴位配伍,弱化了足三里穴单穴的降压机制研究。2)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存在多层面间的关联,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共享信息分子(如神经肽、激素、细胞因子等),这些信息分子既作用于单一系统,也在多系统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已有关于针刺治疗高血压的研究发现,针刺在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的诸多部分(如局部的传入通路、传出神经以及脑和脊髓)均有作用[47],而艾灸治疗高血压的研究仍未挖掘到如此深入的层面,同时也缺乏整体和全面性,难以体现对于高血压的网络状的全面调节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掘。

综上所述,期望未来能有更完善实验设计,探索艾灸治疗高血压更深层次的领域。

利益冲突声明:无。

猜你喜欢
艾灸内皮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