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创融合视角下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2023-11-21 10:54张银胜单慧琳
科技风 2023年32期
关键词:电子信息课程体系融合

张银胜 单慧琳 王 伟 刘 罡

无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江苏无锡 21410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1]。无锡学院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传统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知识体系不完善、实践项目不系统、商业孵化不专业等瓶颈,导致学生在认知上信心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薄弱,不敢尝试;在实践项目上训练广度不够,创业技能不够熟练,不会实践;在组织保障上基地管理不专业,企业工程师注重实践轻视专业理论,导致创而不优[2-5]。针对上述问题,电子信息类专业依托国家和省一流专业建设平台、校企联合实践基地、协同育人等教研项目,立足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借鉴国内外最新理念及先进经验,本着“人人都出彩,个个能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知识传授,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和市场本领,做到“敢闯、会创、创优”。

1 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思路,将创意、创新、创业“三创融合”[3],采取项目团队组织、专业系列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专业团队辅助学生个人培养的全过程,设计和重组课程体系、学科竞赛、社会实践和创业孵化等环节,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协同的培养体系,其培养体系顶层设计如图1所示。

图1 创新创业培养体系顶层设计

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课程构建“324+课程体系”,其中“3”为通修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基础和就业指导;“2”为选修课程,包括工程伦理学与工程经济学;“4”为训练实践课程,包括工程创造学、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科技论文写作与专利申请、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为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参与的跨学科融合课程,目前已基本覆盖了电子信息类专业所有专业核心和选修课程。

电子信息类专业将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分为:知识储备(掌握双创知识,激发双创梦想)、项目实训(训练双创技能,培育双创项目)和商业孵化(积累实战经验,孵化市场项目)等三个阶段[3],培养对象分为三层:全体学生、创业骨干和创业精英,使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业技能和市场本领,其三阶三层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三阶三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图

2 课程改革

专创融合能够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助力创新创业教育由学科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通过开设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课程,强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知识的耦合,培养学生的意识、态度、思维和能力[6-7]。同时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是一种“带着使命的学习”,是“思政+专业+服务“的高度融合,是“电子信息+社会”的有机结合。课程改革目标一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推动教育强国;另一方面“服务社会”,助力创新发展。

2.1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优化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系列课程解决大学生缺乏实践创新的问题,提升现代工程实践意识、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大国工匠精神。构建“知识链”与“实践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的课堂,统筹教学资源配置,如加强与辅导员的联动,利用“社会实践”指导“职业规划”,“工程创造学”“科技论文写作与专利申请”等课程交叉兼容,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学时,“+课程体系”覆盖所有专业课程,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实行“324+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总学分70学分以上,帮助学生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课程,实现从过去以应用为主到现在以创新思维、项目实践、创业应用为主的转变。

2.2 一二课堂融通主辅并行,创新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第一课堂与实践育人第二课堂的衔接,解决培养运用第一课堂知识开创性同时第二课堂解决实际工程复杂问题并增强研究创新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的问题。遵循导向性、自主性、发展性和区别性的原则,优化课程内容载体、创新课程教学思路,打造多样灵活、分层分类的情景实践教学模式,如助力基层、乡村振兴和红色赛道实践专项、持续开展的“万千气象看人生”等我校开展的特色社会实践课程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

2.3 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协作,延伸课程实践

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合作,解决课程创新成果后续研究与转化应用等问题,助力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培育链”到“孵化链”转变的创新创业实践课堂,如增加工程经济学等课程。以科研项目驱动学产研训练,发挥专业学科优势,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确保大学期间每名大学生至少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1项。以校企横向项目为纽带,校内教师和校外工程师共同参与,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努力让每名学生至少参加一次系统性的研学训练。以学科竞赛推动研学后续进阶,要求电子信息类学生不局限于参加电子设计竞赛,还参加节能减排、服务外包等10余项学科创新创业竞赛,拓宽专业视野,专创融合,实现价值、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培养。

3 创新举措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十四五’本科人才质量提升工程”之一,电子信息类专业以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创新举措,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三阶三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了综合考评的评价方式,实现了专创融合背景下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改革。

3.1 教学理念创新

形成了“一核心、双贯通、三结合”的教学理念,即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立足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工科人才为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的贯通,实现书本理论与综合实践的螺旋交替式上升与提高;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以期让学生达到“专博结合、知行合一”。

实践了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成长规律及培养路径。按照理论知识传授、创新创业技能训练、基地项目实战、校友典型案例反哺教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规律,也践行了普通大学生到具备创新创业技能的骨干再到具有企业家潜质的精英人才成长规律,充实了电子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3.2 实践模式创新

构建了“三阶三层”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应用创新型人才需求,构建了“三阶三层”双创教育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实施知识储备、项目实训和商业孵化教育三个阶段,专创深度融合,为同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路径。

学校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保障体系。包括政策支持、资金下拨、组织保障、场地设施、师资团队、课程资源、项目库和创业文化,形成了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体系,培养学生勇于拼搏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形成了“考评进阶,回归反哺”的双向教育闭环线路。以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校企多种途径联合组织创新大赛,以赛促创,建立一整套的考核标准、晋级程序和项目孵化机制,遴选创新创业优秀案例和校友企业的优质资源反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突破传统的单向发力,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闭环路径。

3.3 评价方式创新

完善了“综合考评”的评价方式。所有学生大学期间系统接受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大学期间必须完成学科竞赛或专利授权或社会服务等形式的创新创业学分。根据创新实践项目、创业意向表、职业生涯规划书、创业项目计划书等阶段性课程成果,从中遴选小部分学生为创业骨干。创业骨干接受学校组织的创业项目模拟运营、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优质创业项目团队最终进阶为创业精英,依托校企共建的孵化基地体系将项目打造为实体运行项目。

4 实践成效

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人才培养、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4.1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大幅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电子信息类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参与度在全校稳居前列,一批学生在学校、就业单位脱颖而出,成为实践标兵、企业精英和行业领导。依托校企合作基地,引入工程项目,2021年通信专业学生63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课程,共提交实用新型专利25项(其中发明4项),通过作品设计、工程训练和实物产品制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毕业三年后对就业现状满意度达90%以上;校友评价高,对母校的推荐度达86%,为电子通信相关行业输送了大批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

4.2 打造双创教育品牌

初步形成了双创教育名片,围绕“互联网+”、挑战杯,教师团队在学校形成了较好的口碑,“三阶三层”创新创业教育已深入人心。服务国家战略,以“互联网+”为抓手,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协作,支持多个大学生创业团队聚焦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自主创业项目扎根本土,开花结果,带动了就业,增加了家庭收入,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为振兴地方经济贡献了教育力量。示范引领效应突出,得到了学校兄弟院系的广泛赞誉,有力推进了电子信息类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4.3 全面提升竞赛成绩

2021年无锡学院自独立学院转设公办院校以来,不同身份,构筑创业梦想,助力学校发展,各类学科竞赛成绩斐然,2021—2022年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和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200余项,其中全国一等奖10余项,全国二等奖23项,学生撰写高质量论文17篇,参加“互联网+”等创业项目26项,其中注册初创公司6家,申请专利160余件,其中授权专利40余件。

结语

电子信息类专业立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在课程体系、课程改革、创新举措等方面构建系统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未来可在创新创业基地和校企合作实践课程建设上继续完善,从而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地方高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依据。

猜你喜欢
电子信息课程体系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电子信息与物理系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针对电子信息隐藏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