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作用研究

2023-11-22 06:21赵曼曼李雯雯孙凤娟
中外医疗 2023年24期
关键词:针对性家属急性

赵曼曼,李雯雯,孙凤娟

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丰县 221700

脑卒中是较为严重的脑部病变疾病,脑动脉病变发生后,患者脑血管出现痉挛、狭窄或破裂,导致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1]。因脑部的特殊性,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需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否则随着病情发展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导致患者死亡[2]。以往研究证实,脑卒中黄金治疗时间为发病后6 h之内,尽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3]。脑卒中患者多经急诊入院,常表现出慌乱、急躁、焦虑等情绪,对抢救过程造成严重影响,加上急性脑卒中对患者身心及家庭带来极大负担,患者及家属心理应激反应较大,因此急诊抢救过程需提高护理质量[4]。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针对急性脑卒中病情特点实施护理措施,使各项护理措施更具科学性[5]。本研究以2021年6月—2023年4月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诊的200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就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的作用作具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接诊的200例急诊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50~70岁,平均(60.04±3.27)岁;脑梗死68例,脑出血32例;发病至就诊时间32~110 min,平均(70.89±3.16)min;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1例,高中40例,大专及以上19例;合并症:高血压74例,糖尿病26例,冠心病13例;就诊方式:自行来院34例,救护车转运66例。对照组中男50例,女50例;年龄52~70岁,平均(60.08±3.29)岁;脑梗死69例,脑出血31例;发病至就诊时间37~102 min,平均(70.78±3.15)min;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8例,高中32例,大专及以上20例;吸烟史34例,饮酒史28例;合并症:高血压79例,糖尿病21例,冠心病15例;就诊方式:自行来院36例,救护车转运6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中相关标准[6]患者;②采用CT、磁共振检查确证实存在脑动脉闭塞、狭窄或扭曲患者;③急性期发作患者;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肾严重疾病者;②处于昏迷期者;③伴有失语者;④发病前行动能力受损者;⑤认知障碍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患者进入急诊后,立即对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实施监测,观察患者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情况,针对意识清晰的患者,协助主治医师进行认知情况评估, 指导家属办理相关手续,做好患者病情解释工作。

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①针对意识模糊的脑卒中患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采用亲和的语气询问患者或家属临床资料、相关病史,并告知医师,安抚患者情绪,使其清晰表达相关信息,对家属进行引导,如有必要先抢救再挂号、收费。②与医师相互配合完成吸痰工作,供氧后建立静脉通路,采集静脉血液,通知相关科室开通绿色通道,协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护送患者检查,并携带急救箱,方便进行抢救护理。③结合患者意识、体温、心率、收缩压等生命体征指标及卒中危险因素评分,采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MEWS)评定,根据评分进行预警分级,低危患者合理安排就诊,中危患者及时安排检查及治疗,高危患者紧急检查并治疗,转入ICU监护室。④针对需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指导家属签署同意书,半小时内完成留置导管、备皮等护理,联系专科医师,安排手术室。协助家属将患者送至病房,与病房护士完成交接,做好护理记录。⑤急诊抢救过程维持病房内温度、湿度在舒适范围,注意通风,降低仪器声音,进行相关护理操作时避开患者视线,避免其产生恐惧。针对意识清醒的患者,护理实施过程可与其进行简单语言交流,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同时加强与医生的配合度,保证抢救过程顺利完成。与此同时对家属实施心理疏导工作,讲解急性脑卒中病情特点,安抚家属情绪,提高家属配合度,避免盲目担忧影响抢救进程。

1.4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感染、呼吸道阻塞、水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卒中后抑郁[7]。

②焦虑与抑郁情况。焦虑情况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评估,共14项,每项0~4分,评分7~<14分提示可能存在焦虑症状,14~<20分提示肯定存在焦虑症状,20~<29分提示存在明显焦虑症状,≥29分提示存在严重焦虑症状[8]。抑郁情况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HAMD-17)评估,7~<18分提示可能有抑郁症状,18~24分提示肯定有抑郁症状,>24分提示存在严重抑郁症状[9]。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③患者睡眠质量。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评估,该量表共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因子,每个因子0~3分,总分0~21分,评分高患者睡眠质量差。

④生活质量评分。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t Version of the 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 SV-SS-QOL)评估,包含精力(3~15分)、家庭角色(3~15分)、语言(5~25分)、活动(6~30分)、情绪(5~25分)、个性(3~15)、自理能力(5~25分)、社会角色(5~25分)、思维(3~15分)、上肢功能(5~25分)、视力(3~15分)、劳动(3~15分)共12个维度、49个项目,每个项目1~5分,总分49~245分,评分高生活质量高[10]。

⑤就诊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ewcastle Nursing Service Satisfaction Scale, NSNS)评估,评分范围19~95分,≥86分为非常满意,77~<86分为满意,70~<77分为一般满意,35~<70分为不满意,<35分为非常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况比较[(±s),分]

注:#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t值P值HAMA评分干预前24.37±5.45 24.46±5.39 0.117 0.907干预后(13.37±5.59)#(17.67±4.03)#6.240<0.001 HAMD-17评分干预前16.67±3.03 16.55±3.16 0.274 0.784干预后(8.45±1.67)#(10.90±1.38)#11.309<0.001

2.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比较[(±s),分]

组别观察组(n=100)对照组(n=100)t值P值干预前10.90±2.44 10.78±2.61 0.336 0.737干预周后7.65±1.23 9.89±1.44 11.828<0.001

2.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S-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分]

指标精力家庭角色语言活动情绪个性自理能力社会角色思维上肢功能视力劳动总分观察组(n=100)干预前8.34±1.01 7.78±1.55 13.37±1.49 16.68±0.73 15.77±0.58 8.56±0.83 16.64±0.95 15.55±0.46 8.35±0.39 14.48±2.02 6.78±0.57 6.78±0.46 145.57±10.54干预后9.67±1.23 9.62±1.16 15.76±1.48 19.56±0.68 18.87±0.54 10.10±0.67 18.55±0.73 17.56±0.67 9.59±0.47 18.78±1.08 8.79±0.46 8.60±0.85 190.56±15.35对照组(n=100)干预前8.38±1.06 7.84±1.62 13.23±1.47 16.62±0.78 15.72±0.54 8.58±0.81 16.65±0.92 15.58±0.42 8.36±0.35 14.35±2.17 6.73±0.59 6.72±0.54 145.78±10.77干预后8.78±1.35 8.08±1.40 13.70±1.25 17.78±0.75 16.68±0.68 9.23±0.68 17.45±0.58 16.06±0.55 8.78±0.40 16.66±1.17 8.11±0.47 8.11±0.68 178.80±15.06 t干预后值4.873 8.470 10.634 17.582 25.221 9.114 11.798 17.304 13.124 13.314 10.340 4.501 5.469 P干预后值<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2.5 两组患者就诊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就诊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就诊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为急诊十分常见的一种急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临床表现多以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等为主[11]。根据发病原因通常将脑卒中分为两类,一类为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栓塞造成脑组织供血不足,从而对脑组织与神经造成损伤[12]。另一类为脑血管出血,导致脑组织与神经受损[13]。医学研究结果证实,脑卒中救治率及后遗症严重程度与急救效果密切相关,发病后第一时间接受针对性治疗,将极大地提高患者生存率,各类功能障碍严重程度随之降低[14]。因此针对脑卒中患者,提高急诊救治效率对提高其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多遵循常规流程进行,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家属进行挂号、收费后进行相关检查,对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后实施相关治疗,整体护理效果不足,无法满足急诊脑卒中患者需求。

3.1 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

桑春妮等[14]研究中,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64%,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中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00%)低于对照组(P<0.05)。与桑春妮等[14]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而言,时间即生命,急诊抢救效率越高,脑供血越早恢复,预后越佳。文献指出,抢救时间短的急性脑卒中患者救治成功率显著高于抢救时间长的患者。因急性脑卒中发病危急,进入急诊后临床医师多注重生命的抢救,常忽略并发症的预防,导致部分患者后续出现各类并发症,对康复进程造成严重影响。针对性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及时询问患者或家属疾病史,发现并发症风险点,将其告知医师,引起医师注意,有助于医师在抢救过程进行预见性处理,从而有助于减少感染、呼吸道阻塞、水电解质紊乱、应激性溃疡、卒中后抑郁等并发症发生。

3.2 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有助于促进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改善

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HAMD-17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实施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将早期预警分级纳入其中,通过早期预警分级准确掌握患者实际病情。急性脑卒中病情进展迅速,护理人员给予重点关注,结合患者生命体征指数及卒中高危因素进行预警分级,根据分级结果实施针对性干预,一方面可保证危重患者及时接受重点监护,同时可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为保证急性期患者脑部灌注,进行静脉通路建立、血液采集等基础护理工作后,立即开通绿色通道,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运送及交接等工作,保证护理流程顺畅,抢救效率提高,有助于患者后续恢复,从而减轻患者负性心理,提高睡眠质量[15]。

3.3 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干预后,观察组SS-QOL评分、就诊护理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针对性护理干预将人文关怀纳入其中,保证病房环境舒适,护理操作过程避开患者视线,操作过程给予患者心理疏导,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保持生命体征平稳,促进抢救进程顺利进行。同时强化家属心理疏导,避免家属因慌张、紧张与医护人员产生矛盾,节约诊疗时间。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干预应用于急诊脑卒中患者护理过程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的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针对性家属急性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BV DNA转阴率的Meta分析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急性胰腺炎致精神失常1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医辨证论治30例
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30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