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2023-11-26 04:59莫萃华
消防界 2023年6期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通过分析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和强调事前预防的重要性,提出关键因素,包括技术创新、规范建设与监管、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行业和公众层面的策略和措施,并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供启示和指导。

关键词:消防公共安全;公共消防;安全治理;事前预防

消防公共安全是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大多处于事后应对和灾后恢复阶段,事前预防工作相对较薄弱。面对日益复杂的火灾和灾害风险,我们迫切需要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传统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火灾事故的扑灭和灾后救援,对于事前预防和风险控制的措施较为有限。因此,我们应认识到事前预防在消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它能够降低灾害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了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我们需要关注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技术创新在消防领域的应用是推动转型的重要驱动力,如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运用。其次,规范建设与完善监管是保障事前预防的重要保证,需要建立健全消防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并加强监管力度。此外,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也不可或缺,包括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和宣传、鼓励社区和企业参与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本文将就以上关键因素展开讨论,探索如何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通过深入分析和实证案例引用,为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提供智力支持[1]。

一、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现状

(一)传统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

传统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主要侧重于事故扑救和灾后救援,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火灾扑灭和救援:当火灾发生时,消防救援部门会迅速出动扑灭火源,并进行灾后救援,包括救援被困人员和灾后清理工作。法律和监管措施:梳理风险问题,通过制定消防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对建筑物的消防设施进行规范和监管,以确保基本的消防安全需求得到满足。消防宣传教育: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火灾危险和应急措施的认知水平[2]。

(二)传统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事后应对重于事前预防:传统模式更加注重灾后救援和应对措施,事前预防措施相对薄弱。这导致火灾事故发生频率较高,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较大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传统模式中,对于潜在火灾风险的评估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无法提前发现和应对潜在的火灾隐患,增加了灾害发生可能性。公众参与度不高:传统模式中,公众参与消防安全治理的意识和能动性相对较低,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和教育宣传手段,导致公众对火灾危险的认知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弱。

(三)事前预防的重要性

事前预防是消防公共安全治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通过采取事前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火灾和灾害事故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事前预防的重要性在于提前识别和管理火灾风险,从源头上遏制火灾的发生,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因此,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需要着力从源头防控,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制定与执行,推动监测预警技术创新和应用,强化教育宣传和公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消防安全治理体系,为构建安全、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环境打下坚实基础[3]。

二、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关键因素

(一)技术创新

1.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的发展

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的发展是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的应用为火灾预防和早期报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可能性。例如,智能感知技术和无线传感网络可实时监测火灾风险因素,如温度、烟雾和气体浓度等,提前发现潜在的火灾隐患。智能消防系统可以自动识别火灾,迅速报警并采取相应的灭火措施,有效降低火灾的破坏程度。

2.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消防领域的应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应用也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火灾数据,可以深入了解火灾发生规律和趋势,从而指导消防公共安全治理决策和措施制定。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帮助火灾风险评估和预测,提供精准的预警和预测模型,有助于及时采取措施遏制火灾发生。此外,人工智能还可用于火灾救援中的路径规划和资源调度,提高救援效率和减少人员伤亡。

技术创新为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的发展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事前预防和火灾风险管理更加精确、高效和可靠,为消防工作提供了更多工具和手段。然而,单靠技术创新还不足以实现全面转型,还需要在规范建设与源头监管、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等方面加强努力,形成多方合力推动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良好环境和机制[4]。

(二)規范建设与源头监管

1.建立完善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建立完善的消防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制定针对火灾预防和事前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建筑物的消防设计、施工和使用要求,规范消防设备和系统的安装与维护,对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进行规范,为事前预防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引导和规范消防设备、系统和技术的应用,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提高消防设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加强源头监管,提高执法效能

加强源头监管和提高执法效能是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环节。行业主管部门和消防救援部门应常抓不懈,严格监督管理,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确保消防设施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加强对火灾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和评估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有针对性制定防范措施。提高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加强培训和考核,确保执法工作公正、严谨和高效。同时,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加强消防与城市规划、建设、环保等相关部门的协作,形成综合监管合力,共同推动消防治理工作的落实和执行[5]。

三、 推动转型的策略和措施

(一)政府的举措

1.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

政府在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应制定有利于事前预防的政策和法规,并提供相应的经费投入。这包括鼓励消防技术研发和创新,支持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以及资助消防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奖励机制,激励单位和个人在消防安全方面的投入和参与。

2.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推动消防安全综合监管

消防公共安全治理需要跨部门的合作和协调。政府应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促进消防部门与城市规划、建设、环保、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作。通过信息共享、联合行动和资源整合,实现消防工作的协同推进。此外,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消防安全委员会平台作用,汇集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制定消防安全的整体规划和策略,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6]。

3.深入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基础工程。乡镇(街道)要加强政府专职消防队、镇(街道)消防工作站等基层力量建设,将消防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强化消防监管的“末端触角”,有效应对当前严峻复杂的消防安全形势,提升火灾防控工作质效。

(二)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层级的努力

1.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在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加强消防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推动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的传感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提升消防设备的监测、预警和响应能力,从而实现早期火灾的快速发现和处置。

2.推动自律和行业标准制定

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应积极推动自律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消防管理体系。通过制定消防安全管理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消防责任和流程,规范消防设备的选择、安装和维护,提高消防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可以加强经验交流和案例分享,推广成功的消防安全管理经验,共同提升整个行业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三)公众参与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1.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活动

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活动是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举措。通过宣传活动,可以向公众传递消防安全知识,提高他们的火灾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7]。

一是举办消防安全讲座。专业的消防队伍或相关机构可以通过讲座形式向公众介绍火灾危害性、常见火灾原因以及预防火灾的方法和技巧。讲座内容可以涵盖火灾逃生、灭火器使用、家庭和工作场所火灾防范等方面,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公众对火灾的警觉性和应对能力。

二是制作宣传手册。宣传手册可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明扼要地介绍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置知识。这些手册可以在公共场所、社区、学校等地方发放,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学习消防安全知识。同时,可以将宣传手册制作成电子版,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传播,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

2.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消防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制定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消防演练和应急预案的制定是培养公众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活动,公众可以亲身体验火灾发生时的紧急情况,学习正确的逃生方法和自救技巧。这样的演练不仅提供了实践机会,也增强了公众应对火灾的能力和应急响应的自信心。

在消防演练中,公众可以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应急通道和逃生设备,了解灾情报警流程和紧急疏散路线等重要信息。通过模拟火灾场景,公众可以体验到火势蔓延速度和可能的隐患,进一步认识到火灾危害性和紧迫性。这种实践性的学习和体验不仅可以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还能够培养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冷静和应对能力[8]。

结語

本文围绕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展开讨论。在阐述传统的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局限性,强调了事前预防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推动转型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创新、规范建设与源头监管以及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针对这些关键因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措施,包括各级政府的举措、行业主管部门和单位层级的努力以及公众参与和责任意识的培养。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工作将持续进行。未来的努力重点包括发展智能化消防设备和系统、广泛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完善消防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效能,从而为事前预防提供坚实基础。综上所述,推动消防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技术创新、规范建设与源头监管以及公众参与和意识提升,我们可以有效提高消防安全水平,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熊大林.试析公共娱乐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与预防[J].科技与创新,2016,55(07):55.

[2]高烈.加强公共消防安全管理的思路与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22,8(22):163-165.

[3]孟璇.我国公共消防安全管理机制探讨[J].潍坊学院学报,2012,12(05):64-68.

[4]门裕.基于火灾风险评估的城市区域消防安全治理研究[J].消防界(电子版),2022,8(19):159-161.

[5]张捷,张勇.关于高层住宅小区消防安全治理的几点思考[J].今日消防,2022,7(08):81-83.

[6]刘乾.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分析[J].今日消防,2022,7(08):72-74.

[7]杨学仿.基层消防安全治理工作分析[J].消防界(电子版),2022,8(12):98-100.

[8]段利强,杨睿圆,严骁.新时代高校消防安全风险治理困境与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22(04):49-51.

作者简介:莫萃华(1978- ),女,汉族,广东化州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防火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