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风貌区中景观的创意创新
——以南京秦淮区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为例

2023-11-27 07:23宋春苑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0
中国房地产业 2023年32期
关键词:历史风貌菜园景观设计

文/宋春苑 南京长江都市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0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经济重心的转移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成为伴随现象。然而,这一趋势也导致了一些古老的历史街区逐渐衰败,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本土文化财富的流失[1]。历史风貌区作为延续城市传统记忆的载体,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了城市的传统格局和历史文脉[2]。历史风貌区作为城市中的独特地段,面临保护与更新的矛盾。如何实现历史风貌区保护与更新的平衡,将成为存量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议题[3]。现代化城市规划和建设常与历史风貌区保护和维护之间存在冲突,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扩张和现代化建筑引入等,可能对历史风貌区的景观布局和空间结构造成负面影响,破坏其整体景观品质与连续性。因此,应制定适宜的规划,注重可持续性发展,以平衡历史风貌区景观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确保其独特景观魅力的保留与传承。

1.传统历史风貌区的概念

传统历史风貌街区是空间格局、街区景观、建筑样式完整体现某一历史时期地域文化特点的地区[4]。它们是城市的宝贵遗产,代表着过去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建筑风格,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其概念和特点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研究和讨论。

2.景观创意创新的重要性和现状

景观创意创新在传统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重要性和现状已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议题。

首先,景观创意创新能够提升传统历史风貌区的景观价值和吸引力。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景观创意创新能够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使传统历史风貌区焕发出更具吸引力的面貌。通过景观创意创新,可以重新诠释传统元素,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这种创新不仅能够增加景观的美感,还能够提升游客的体验品质,吸引更多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其次,景观创意创新能够促进传统历史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创新的景观设计和管理策略,可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实现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性。同时,通过创新的文化活动、商业模式和社区参与机制,景观创意创新能够为传统历史风貌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然而,目前在传统历史风貌区中的景观创意创新仍面临一些现状上的挑战。首先,传统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发展往往面临着规划与实施的不协调,导致创意创新的落地难度较大。其次,传统历史风貌区的创意创新需要在尊重历史文脉和保护原有特色的前提下进行,避免对文化遗产的过度干扰。此外,景观创意创新的实施还需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参与支持,确保创意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接受度。

综上所述,景观创意创新在传统历史风貌区的保护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提升景观价值和吸引力,促进可持续发展,景观创意创新能够为传统历史风貌区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然而,仍需解决规划与实施的协调、保护与创新的平衡以及社区参与支持等挑战,以推动景观创意创新在传统历史风貌区中的更好应用与发展。

3.南京秦淮区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景观设计实践

3.1 项目概况

3.1.1 地区概况

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是《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确定的22 处历史风貌区之一。区域内现存潭道源故居等14 处已公布登录保护历史建筑,目前已由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完成复工作。改造前内街巷尺寸比较狭小,道路宽度2-4 米,最宽处为5 米左右。由于大量临建及后建房屋的存在侵占了历史街巷空间,历史格局已难以分辨。

3.1.2 场地周边现状

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太平南路商业街北段,用地面积约0.82 公顷,邻近秦淮区政府、宝庆大厦、文昌巷幼儿园及多个居住小区。在这一地区内,集中保存了民国时期官商自建独栋西式住宅、小型私人房地产开发近代联体住宅(图1)。

图1 总体鸟瞰图(由摄影师侯博文提供照片)

3.1.3 设计范围及内容

本项目设计内容为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景观环境的整治及相应小品、设施的布置,以适应片区业态置换及城市更新的需求。

3.2 景观改造目标

在保护历史环境肌理的同时,梳理交通出入口及流线,通过景观空间织补,限定街巷空间尺度,最大程度还原场地民国街巷的韵味。明确建筑出入口位置,还原历史院落区域,进一步划分公共空间与私人院落,尽量保证每幢建筑都有相应的半私密空间。同时结合建筑业态与空间格局,置入店铺外摆、公共活动、文化休闲等功能,打造多功能的城市特色风貌街区。

3.3 方案创意创新设计策略

点、线、面交织的空间结构:

更新后的场地空间以历史街巷空间为骨架,串联各个公共开放空间及半私密商业空间,整体形成“点”“线”“面”交织的空间结构。半私密空间依附建筑而生,限定巷道尺度的同时,作为园区主要商业空间重点打造,形成风貌区景观亮点。其中历史街巷为空间线索,勾勒出基本空间格局;局部区域街巷放大,由线成面,形成公共开放空间作为游客的主要聚集地。

(1)点——半私密商业外摆

半私密商业外摆依附建筑空间呈点状分布,保留场所归属感、认同感;巧妙运用新兴材料及工艺,形成多元风格的商业空间,成为风貌区的亮点。

(2)新与旧的对话与碰撞

在继承历史布局和整体背景的基础上,借助独特的设计手法,恰当地诠释了西白菜园的历史与现代融合,同时在展示过程中准确呈现了适宜的比例关系。本次更新超越了简单改造,从形式、材料、色彩三方面出发,实现现代设计语言与老建筑的和谐对话与碰撞,突显二者特色的同时又相得益彰,共同谱写出充满活力与艺术气息的新空间。

城市口袋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为了确保项目整体调性与民国建筑群的总体风貌特征相契合,设计方案摒弃了常见的水泥地面,而选择了具有历史风貌的材料,如机场石、做旧水磨石和弹石等(图2)。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设计团队经过多轮样本制作和筛选,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园区铺装的理想效果,使其与民国建筑风情完美融合。这种历史材料的运用不仅增强了园区的整体历史氛围,也展示了对建筑文化传承的重视和致力于保护历史遗产的态度。而新材料如阳光板、铝板、金属网恋、镭射玻璃和彩色亚克力的引入,则赋予了公园一种现代、创新的特质。这些新材料的应用为城市口袋公园带来了更广阔的可能性,提升了公园的可视性和吸引力。

图2 材料

在色彩的运用上,保护建筑常采用饱和度较低的灰色和红色等整体色调,以保持建筑的历史特征。而在新建景观设计中,亮白色、荧光色等高亮度色彩的运用则创造了鲜明、活力十足的视觉效果(图3)。这种新旧色彩之间的对比,不仅为街区增添了活力,也为城市口袋公园注入了现代感和时尚气息。

形式上,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注重保留原始的形态,例如古树、老旧建筑、围墙和门架等(图4)。这些元素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为公园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同时,新建景观体现了现代空间美学的特点,通过对现代形体比例的重组,满足了当代街区不同业态的需求。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形式结合,使得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更加多样化且具有独特的现代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宜人的休憩场所。

图4 形式

(3)文化与功能的共鸣

设计通过回应西白菜园历史街巷的空间故事,在狭窄街巷中创造了新的公共空间,以满足各种人群全天候的休憩、消费、参观和社交需求。同时,通过景观细节的巧妙刻画,保留和唤醒了老建筑、老街巷的文化历史记忆,并以全新的面貌焕发出活力,成为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时刻触动人心。

太平南路入口作为一个原本被认定为消极空间的区域,经过设计的优化,赋予其全新的功能和价值。首先,针对该空间中保留的大树特点,设计方案采用了具有艺术感的造型座椅,以满足人们的休憩和观赏需求。其次,新建竹模混凝土围墙,并巧妙地镶嵌了记忆文化标语,旨在展示和传承该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此外,为了与周围的梧桐树形成视觉上的呼应,地面铺设以“梧桐叶”元素为设计灵感,提取“梧桐叶”作为贯穿风貌区的文化元素,通过地刻、树脂封存等形式融入景观设计,丰富项目文化内涵,传播金陵韵味(图5-7)。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太平南路入口所在民国街区的独特印象,使其具备更高的吸引力和特色。

图5 梧桐叶地刻

图6 树脂内梧桐叶

图7 梧桐叶地刻

科巷来向入口是风貌区人行主要入口处,通过设置标志性景观水景及雕塑,结合灯光、雾森系统等,成为园区主要展示空间,提升其在城市中的辨识度和吸引力。首先,设计保留入口处的古树,以突出该区域的自然元素和历史价值。其次,采用入口标识“相框”的设计,既增强了记忆点的存在感,又增加了与游客的互动性。此外,水景边缘设有雾森系统,为主入口创造了独特的氛围感和沉浸式体验。而入口水景底面采用色马赛克铺装,进一步强调了民国时期特有的文化特色。通过这些设计手法的运用,科巷来向入口将展现出独特而鲜明的民国风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充满魅力和文化内涵的空间体验。

中心活力广场作为一个开放空间,通过激活园区内的公共开放广场和预留的开敞空间,为商业、文化等多种功能提供了一个具有弹性的展示广场。广场周边设计了一系列配套的展演和休憩空间,使其成为园区内备受欢迎的聚集地,同时也充当了风貌区的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此外,广场还提供场地,供露天电影、市集、商业展演和快闪等活动使用,同时也作为半室外休闲空间的扩展和延伸。通过在地面上刻画西白菜园的历史与文化标语,进一步强化了街区的文化氛围。中心活力广场与街区中心广场的结合为舞台空间的创建提供了良机。

(4)自然与建筑的共生

在植物景观方面,本设计在保留现场大型乔木的基础上,有机地融合了原生植物于新的设计方案之中。遵循生态适宜性原则,还纳入了爬山虎、红木香等爬墙植物,并巧妙地应用垂直绿化墙,充分发挥了现有空间的潜力。由此,既实现了景观效果的满足,又成功地弥补了场所原有的民国风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大量的花境系统融入了老树下的花园中,进一步模糊了传统建筑与新建景观之间的界限(图8)。通过景观更新的实施,我们成功地将生态保护与美学需求相结合,创造了四季常绿的生机景象,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图8 花镜类种植照片图

艺术花园与商业街区的融合是本项目的特色之一。在设计中,绿地主要分布于建筑沿墙和庭院空间,种植方案充分考虑了空间特点,以丰富的层次和明快的色彩设计为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增强了使用者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营造出精致而典雅的花园式场景。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种植空间,项目广泛采用了爬藤类植物,运用钢丝牵引和花箱悬挂等多种种植形式,装饰建筑砖墙面,以突出项目的历史风貌特点。这种手法不仅使植物界面得到最大化,还强化了建筑的历史特征,营造出独特而具有魅力的环境。通过艺术花园与商业街区的有机结合,本项目展现了对于美学价值和历史传承的重视,为使用者创造了一个与自然融合、令人愉悦的空间体验。

结语:

传统历史风貌区中的景观创意创新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恰当的景观规划和设计手法,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焕发出新的生机,彰显其独特魅力。创意创新是景观设计在传统历史风貌区中的核心要素,通过对传统元素的重新诠释和创新应用,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成功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时代感。创意的引入不仅提升了景观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还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体验,激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研究的欲望。因此,在传统历史风貌区中进行景观设计的创意创新时,应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环境等多个因素,以实现设计方案与传统历史风貌的和谐共生。此外,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将景观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为传统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对南京秦淮区西白菜园历史风貌区的研究,我们认识到景观设计在传统历史风貌区中的重要性和潜力。合理的景观规划和创意创新的设计手法能够有效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未来的实践应继续探索和总结创意创新的景观设计方法,以促进传统历史风貌区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创造更加美丽和有意义的空间。

猜你喜欢
历史风貌菜园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小小菜园有惊喜
浅谈历史风貌街区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疯狂大菜园
历史风貌建筑防护修复材料疏水性试验研究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我家的菜园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历史风貌建筑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