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在基层医院NICU病房中的应用效果

2023-11-27 09:48吴莉蓉石利平谢苏黔陈艳丽张金梅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基层医院

吴莉蓉 石利平 谢苏黔 陈艳丽 张金梅

【摘要】  目的  分析基层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ICU)病房开展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7月- 2023年2月入住如东县人民医院NICU病房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对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采取监护病房全封闭式管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检测两组NICU患者病房内空气环境中细菌数量,调查评估两组患者家属的抑郁、焦虑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留置针拔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采取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后,观察组NICU病房内空气环境中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留置针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两组患者家属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家属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层医院NICU病房在新冠肺炎后疫情时代通过开展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病房内空气环境中细菌数量,促进患者恢复,同时消除家属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关键词】  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基层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单元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23--04

随着目前重症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备受重视,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心理需求同样值得医护人员的关注。护理理念以由最初的“以患者为核心”逐渐向“以患者及家属为核心”的方向转变[1]。在基层医院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ICU)病房内,因多数患者病情危急,医护人员往往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患者的救护工作中,忽视对患者及家属心理方面的关注。而对于患者家属来讲,同样间接影响患者康复质量。美国重症医学学院于2007年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概念,认为患者和家庭的参与对NICU病房临床决策及患者结局均存在影响[2]。本研究针对医院NICU病房内患者开展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观察临床应用效果,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年7月- 2023年2月入住如东县人民医院NICU病房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进行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年龄18~70岁,平均42.13±3.54岁。观察组年龄18~70岁,平均42.21±3.57岁。纳入标准:住院时间均≥7d;文化程度均在小学以上;患者家属身体健康,符合探陪要求。排除标准:即将死亡;患者或家属不同意参与研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取得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配合本次研究。

1.2  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

对照组采取监护病房全封闭式管理模式,允许患者及家属用视频通话方式进行线上交流。观察组实施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固定一陪護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主任级医师以及多名高级护师共同商议下,制定NICU内家属陪护管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制作相应的宣教手册或音频。在管理方案执行前,需建立固定一陪护管理小组,由护士长作为监督者和顾问,根据弹性排班制划分护理小组,由临床工作经验至少在3年以上的高级护师作为小组长,负责临床指导基层护理人员的工作。待患者进入到NICU后,委派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年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肌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分、压疮风险评估量表(Braden)评分、导管评分等,以判断符合陪护标准的群体。

(2)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的实施:①第一阶段。在符合标准的患者进入NICU后,需立即按照规定对病房进行封闭式管理,每天需在固定时间利用视频通话方式询问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屏幕观察其变化程度。②第二阶段。由责任护理人员和家属进行沟通,仅选择1名进入隔离病房内进行陪护。该名家属进入病区后,需严格按照护理人员的指导穿戴一次性的隔离服,并佩戴专业的卫生帽、医用口罩、医用手套等。在接触患者前,需按照护理人员指导按照七步洗手法对手套外侧进行清洁,需使用专用无色无味的消毒制剂。如患者本身年龄过大,或合并呼吸道感染、严重慢性疾病者,则严格禁止陪护。在家属进入到隔离室内后,只允许在亲属病床周围活动,不可随意走动,也不能发出过大的声音,与护理人员的交流只能通过视频电话,不得拍击病房内墙壁、玻璃等结构,以免造成交叉污染。日常可进行常规对话,但洗漱、更换衣物、皮肤按摩、肢体按摩等操作时,需严格遵照护理人员指导进行,禁止任何调整导管、输液管、呼吸管等的操作,开展吸痰、鼻饲、更换注射药物等操作时均需由护理人员完成。晨间巡房、交接班时需由家属直接参与,由护理人员询问,家属根据实际情况作答,如发现患者存在任何异常情况,需第一时间通知护理人员,并帮助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3  观察指标

(1)NICU病房空气监测:每月第4周周二9:00-10:00通过标本采集器采集NICU病房内空气样本,利用血琼脂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各组患者NICU病房空气质量。

(2)患者家属心态评估:待患者病情稳定后,每户患者选择一名家属作为代表,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家属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其中SAS总计100分,50分为临界值,50分以下为无焦虑情况;50~60分为轻度焦虑情况;61~70分为中度焦虑;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总分为100分,53分为临界值,评分越高,患者家属抑郁心态越强烈,相反得分低则程度轻。

(3)患者住院时间及留置针拔管率。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CU病房空气监测

采取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后,观察组NICU病房内空气环境中细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見表1。

2.2  住院时间及患者家属心态评估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34±1.19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5.02±1.23d,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336,P<0.05)。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对两组患者家属抑郁、焦虑情绪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家属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留置针拔管率比较

采取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留置针拔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NICU是用于收治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病房,能够实现对该类病变患者的集中监看和治疗,患者通常包括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变、重症颅脑损伤、急性脊髓损伤、中枢神经感染、持续性癫痫等患者,该类患者共同的特点为病情发作频率较高,且发作后病情较急、较重,需要借助外界机械设备来维持各生理指标的稳定[3]。同时NICU内患者发病后还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机体的活动能力丧失、免疫功能下降也会使其成为院内交叉感染的主要对象,因此需要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进行治疗,NICU便应运而生。而为了更好地确保该类患者病情稳定,也为了进一步降低各病区间病毒、细菌的流窜概率,NICU内均实施封闭式无陪护管理办法,仅在每天固定时间提供家属的探视,但如非必要可使用视频通话的方法在病房外完成,极大程度上杜绝了院内感染的问题[4]。

NICU内患者需长时间受到各种抢救器材、设备等的束缚,且无法下床活动,加之疾病、疼痛感、死亡感等对心理的折磨,导致其更需要家人的陪护。加之NICU中多数操作均为侵入性,患者的心理还会产生自卑感、焦虑感,长时间住院产生的医疗成本也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会使患者产生自责感、负罪感等,更需要家属从旁安慰和关爱[5]。因此,固定一陪护管理制度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护理人员需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并在家属进入NCIU前完成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相关规范和标准。进入时需严格佩戴隔离用衣物,包括隔离服、卫生帽、手套、口罩等,经过专业消毒后方可在NICU中陪护患者[6-7]。陪护过程中需减少走动,如病房内非单独患者,则不得与非亲属进行沟通,以最大程度控制交叉感染问题。陪护期间除和护理人员对话外,不得触碰任何设备或器械,也不得更换注射药物,所有专业操作均只能由护理人员完成。陪护家属只需与患者进行沟通,给予其心理安慰,并代替护理人员严密监看其病情变化[8-10]。

总之,基层医院NICU病房通过开展固定一陪护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病房内不良事件的出现,促进患者恢复,同时消除家属焦虑、抑郁等不良心态,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4  参考文献

[1] 包蓉,席惠君,邱景,等.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陪护证在后疫情时代医院陪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22,22(9):687-691.

[2] 李琪,苏晴晴,张瑶瑶,等.后疫情时代医院病区陪护人员智能化管理平台的临床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22,48(5):360-362.

[3] 魏俊吉,康德智.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19):1443-1458.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0,18(2):100-105.

[5] 顾晶雯,周丽平.新冠疫情期间住院患者及陪护防护意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21,28(9):818-820,829.

[6] 周金平,岳丽青.多部门网格化管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综合医院陪护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20,27(14):49-53.

[7] 王红霞,吴婷婷,魏怜恤,等.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病区陪护人员闭环管理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2021,38(12):68-70.

[8] 黄伶智,李亚敏,柴湘平,等.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下综合医院探视陪护管理[J].护理学杂志,2021,36(12):62-65.

[9] 黄李华,毛燕君,李静,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肺部肿瘤内科病房的护理管理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20,55(z1):309-312.

[10] 李海燕,苏晴晴,王磊,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病房人员的精准防控管理[J].精准医学杂志,2022, 37(5):458-461.

[2023-05-09收稿]

猜你喜欢
基层医院
基层医院医疗器械维护和安全管理方法探讨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基层医院医疗器械质量管理控制方法探讨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剖宫产术后瘢痕部位妊娠在基层医院诊治中的体会
基层医院腹腔镜肝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附52例报告)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探索大医院帮扶基层医院新路
基层医院药学人员培养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