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身份证”:中国古代印玺

2023-11-27 18:10魏泽辰
科学大众(中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雁门封泥刘贺

魏泽辰

生活在信息化社会,身份证储存了我们的身份信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便利。古人也有“身份证”,不过他们的“身份证”记录的信息非常简单,具备的功能也远不及现代身份证齐全。这个“身份证”就是印玺。印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繁多的种类,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通过考古发现的印玺,为我们探究古人身份信息、还原古代生活提供了重要帮助。

何谓印玺

印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20 世纪30 年代出土于安阳殷墟的“安阳三玺”,因上面所刻的文字不能辨认,被称为“奇文印”。它们有着与妇好墓出土的铜镜上的装饰相似的印纽。虽然目前关于它们是不是印玺还存有争议,但是从其形制和内容来说,无疑对之后印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印和玺的分开,应始于秦代。在秦代之前,人们以金玉为印,龙虎作纽。秦代及以后,天子用玉制作印并称为玺,天子以外的其他人不能使用玺。《说文解字》中说:“玺,王者之印也。”可见,印、玺本是同源,玺是在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皇权背景下从印玺中分离出来的。

为了满足统治者凸显至高无上皇权的需要,与印相比,玺的材料、尺寸甚至花纹和字体都相对固定:其材料大多是玉;尺寸受到《周礼》影响,根据文献记载,大多为“方四寸”;花纹图案则固定为螭虎纽。在数量上,皇帝也不是拥有一枚璽,而是多枚,且分别用于不同场合。《后汉书》记载,玺可分为皇帝玺与天子玺,前者用于处理国内事务,后者则用于外交事务。

印可以分为官印和私印,其材料多样,青铜、金、银、铅、铁、玉、玛瑙、琥珀、煤精、水晶、绿松石、木、象牙、陶、瓷等,皆是制印的可选之材。秦代之前,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制印。秦代及以后,根据社会等级对印的选材进行了规定,例如皇后、诸侯王用金印,太子、丞相、大将军、御史大夫等用鎏金铜印。这种规定在制作私印时并没有严格执行,尤其是私印的尺寸大小与形状也不固定,随意性较强。印纽有多种形式,例如覆斗纽、鼻纽、龟纽、驼纽、虎豹纽等。印文有阳文和阴文,字体则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战国文字、篆字、隶书和楷书等字体都在不同时代的印文中出现过。印在不同时代的别名也有所差异,例如汉代称“章”“印信”,唐代以后称“记”“朱记”,明清则有“关防”等名称。

印玺之用

印和玺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用途是一致的,即“示信”。这个用途从印玺出现到近现代的变化并不大,见印玺如见人,展示身份信息的同时取信于被展示的人。

玺因其特殊的地位,作用相对单一,主要是为统治者服务,宣告统治者的身份、地位及统治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只是不同的玺用于不同的场合。

印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丰富多样的作用。官印主要用作表明官职和爵位,方便政府各部门之间传递文书和禀报军情。

考古遗址中大量出土的封泥即是用官印在泥团上盖印。封泥是在政府间传递信息时的凭证和“保险”,如果封泥被损坏,则可以证明信息被偷窥或破坏。封泥的做法在书写材料发展演变后,转化为在文书的关键位置加盖印章,比如今天我们使用的骑缝章等,作用依然是防止重要信息的泄露和鉴别真伪。当然,封泥的使用并非官印独有,古人使用私印传递个人重要信件时也会做封泥。

私印的用途除了宣告个人身份地位,还是个人参与商品流通、缴纳赋税的身份信息,也是对自己制作或监督制作的物品“物勒工名”的工具,同时也是镌刻个人字号、雅称、寄托志向,以及在书画完工时题名的工具。更有人因印纽的瑞兽花纹图案或镌刻文字的吉祥寓意而随身佩戴,把它当作辟邪祈福的配饰。

“方寸”的背后

印玺于古人,是社会活动中的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于今人,则是解码其主人身份信息,反映了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古人生活习惯的“密码”。接下来,我们一起按照年代顺序,了解几枚印玺和它们背后的故事。

皇后之玺

该玺为2.8 厘米见方(边长为2.8 厘米的正方形),通高2 厘米,质量33 克。玺身由和田羊脂白玉雕成,玺纽为螭虎形,螭虎腹下钻孔,便于穿系绶带,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字。

皇后之玺并非考古出土,而是在1968年被一名学生在陕西韩家湾的路边捡到,后被带到西安交给文物专家鉴定。由于没有出土环境,无法确定皇后之玺的主人信息,但经鉴定,它的确是汉代皇后玉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对于研究秦汉帝后印玺制度有重要参考价值。曾有人推测其主人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即著名的吕后。

海昏侯“刘贺”印

该印为2.1 厘米见方(边长为2.1 厘米的正方形),通高1.5 厘米,通体玉质,鸱鸮(猫头鹰)纽,造型奇特。印文“刘贺”二字为阴刻篆书,左右等分。

“刘贺”印出土于海昏侯墓棺椁内墓主人遗骸的腰部位置。与其他出土于海昏侯墓的印不同,“刘贺”印直接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一生极具戏剧性色彩的西汉海昏侯刘贺,为之后的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和科学研究提供了确切的身份信息。

雁门郡之印

该印为5.5 厘米见方(边长为5.5 厘米的正方形),通高4.3 厘米,质量261.6 克。印身为铜质,有鼻纽,阳刻“雁门郡之印”五字。

雁门郡之印由私人收藏家自日本购回,据形制和印文判断是唐代中期雁门郡官印。虽然无法通过雁门郡之印判断其曾经的主人是谁,但是其记载的地名“雁门郡”为我们考证唐代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资料。据史料记载,雁门郡设郡可追溯至公元前300 年,之后不断改、废、立,唐代雁门郡共存在17 年, 即742 年至758 年,结合地名反推,可以得到雁门郡之印比较确切的制作和使用年代。

文章来源:《科学24 小时》

(责任编辑:嵇刊)

猜你喜欢
雁门封泥刘贺
战国封泥
秦封泥选
新莽封泥选
东汉封泥选
八月十五雁门开
从对话教学角度谈董一菲执教的《雁门太守行》
谁是对你有情的人
试论海昏侯刘贺墓编钮钟的编列
刘贺
——海昏侯的“Two Faces”(上)
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以《李娀墓志》所见雁门李氏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