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

2023-11-29 17:18罗小曼
中国商论 2023年21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数字

罗小曼

(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浙江杭州 311300)

1 引言

目前,中国制造产业面临着减排要求和结构升级的双重压力。我国力争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但随着全球形势的变化,中国制造业内外部竞争格局受到冲击。首先,基于全球价值链中对劳动力优势的原始依赖,发展中国家的低廉劳动力成本竞争和低附加值的低端制造业特征压缩了市场空间。其次,面对发达国家的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壁垒封锁,尚未形成强大的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最后,传统制造业发展动力不足,依然存在利润率低,生产方式粗放、恶性竞争等固有弊端。在此背景下,制造产业低碳、零碳转型成为我国亟须解决、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统计数据反映,我国制造产业产量过去十年年均增长6.1%,远高于同期2%的世界年增长率,现有模式无法适应绿色、低碳、高效的经济转型,工业扩张的负产出也已成为现阶段影响居民健康和良好生活的重要限制因素。制造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向绿色低碳、资源密集型、环境友好型、污染减排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方向转变,即产业绿色转型。

同时,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趋势下,利用数字经济为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和发展赋能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创新和制造业融合的赋能作用其核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7.1亿万元,占GDP的比例从2012年的21.6%上升到39.8%。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向信息智能化、绿色清洁化转变,对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数字经济相关研究

“数字经济”一词最早是由唐·塔普斯科特在20世纪90年代创造,早期的定义侧重涵盖数字技术生产力,强调数字技术行业及其基于市场的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重点逐渐转向数字技术对经济功能的解释和对生产关系的影响。OECD组织在2017年数字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数字经济是一个数字技术的集合,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实现生产方式的再造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可以推动经济和社会的数字转型。一些学者认为数字经济是种经济形式,其中数据和数字技术是生产的因素(刘新智和孔芳霞,2021)。同时,数字技术是基础性的、渗透性的、溢出性的和互补性的,可以打破传统生产要素的约束,催生共享经济和信息平台经济等新产业新模式。Buhkt and Heeks(2017)认为,数字技术发展是数字经济的核心,这些数字技术与制造服务的结合可以改变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生产方式,再造企业生产服务流程。

2.2 产业绿色转型相关研究

20世纪90年代,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avid Pearce提出了绿色经济理念,讨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关系。此后,欧美各国率先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视为发展的一体两面。《2020欧洲战略》认为,各国应建立绿色经济增长模式,同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保障就业率,实现环境生态友好,并在之后推出“工业4.0”战略要求绿色高科技工业转型。目前,对于产业绿色转型的研究主要针对以下三点进行:一是研究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级化测度。有学者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是不同产业产值和比例的一种量度,因此使用三产业占比与劳动生产率乘积之和作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测度指标(付凌晖,2010)。二是研究区域产业绿色转型现状、问题及提出相关建议。朱斌和史轩亚(2016)分析污染与治理的补偿机制,同时结合区域经济分析绿色转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余倩倩(2020)结合长三角城市和地区的绿色转型策略及执行情况,分析绿色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对策建议。三是分析产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因素。孟伟(2022)分析了影响城市绿色转型的具体因素及重要程度,并设计了考核一个城市是否能够有效进行绿色转型的量表。蓝庆新、关小瑜(2016)提出绿色转型的基础是科技发展,而绿色转型的最终实践必然是新型的工业化探索。

2.3 数字经济与产业绿色转型相关研究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和工业绿色转型相关问题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Li等(2022)认为,数字经济可以减少工业污染,数字技术具有创新性、渗透性和增长性等特征,可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力,有利于企业减少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并通过和其他产业融合催生出新模式和新产品。对于工业绿色转型,谭卫华和舒银燕(2020)认为,产业绿色转型有益于节约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约束工业生产中的污染排放,推动工业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一些学者从自然资源利用的角度挖掘数字经济对工业绿色转型的影响,认为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开展物质生产活动的关键投入因素(孟昭莉等,2018),丰富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区域工业分工的位置,可以刺激工业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会使这些地区陷入资源诅咒,破坏工业绿色转型(陈素梅和李晓华,2022)。数字经济为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机会,它可以通过升级生产和工艺流程并直接减少中间无效和冗余的物理操作步骤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减轻对工业绿色转型的自然资源依赖损失(史丹和李鹏,2019)。此外,将数字技术嵌入自然资源使用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自然资源的潜在创新元素特性,还可以提高自然资源收集和使用的效率,从而影响工业绿色转型(杨继军等,2022)。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作为重要动力,可以融合传统产业,提升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黄益平和黄卓,2018)。李少林和冯亚飞(2021)发现绿色技术创新速度慢是限制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求增加数字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升级工业产业结构,营造社会创新环境、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水平,也能推动企业绿色化发展(柏隽,2018)。

3 数字经济对产业绿色转型影响机制

3.1 经济技术创新,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数字经济水平提升可以排挤产能过剩和结构性失衡的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一方面,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工业领域的数字技术可以整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生产端的制造、产品端的运输仓储、运营企业的消费端等,不仅可以减少工业系统中供应链和消费链的不对称,降低信息传递过程中产生的摩擦,还可以通过数据的集聚及其相关处理技术,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同时降低材料损失,帮助促进制造产业绿色转型。另一方面,数字信息网络本身就具有绿色属性,其低成本和高速信息传输能力可以有效优化产业内外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各种资源元素的集成和共享。数字工具在制造产业各环节中的运用可以提升智能化水平,增加产业生产核心环节的创新,减少传统工业模式下的高能耗、高污染和其他负面情况,在时空限制下,突破传统的配置机制模式,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2 提高绿色总要素生产力,降低产出成本

数字经济将数据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纳入产业生产体系,可以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生产要素信息流的效率,增强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的生产过程中,生产信息的不匹配往往会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产效率的下降,数字经济需要在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实现数据的可视化。同时,数字技术将多数冗余的生产商业运营流程作为数据在线上传,实现在线基于云技术管理,直接减少了无效物理操作环节,降低了自然资源的使用率。例如,数字技术通过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智能运营和线下服务,实现能耗数据的集中采集、存储和远程实时监控,对企业能耗和设备运行状况进行在线监测和数据分析,帮助企业优化能源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减少自然资源使用,支持工业绿色转型。

3.3 提高生产要素流动效率,顺畅信息渠道

数字经济为数据流动提供顺畅信息渠道,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引入为每个研发学科新知识的产生、溢出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渠道,降低了获取绿色创新要素的边际成本,从而提高绿色创新产出,使企业通过减少对自然资源使用的依赖来缓解生态压力,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新动能。数字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推动企业发展数字化战略和数字化转型,利用新的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创造,并可以将自然资源利用效率保持在最佳水平,帮助传统制造业企业实现高效率生产。利用数字化、智能技术和装备、网络化信息传输、科学生产管理和决策,形成新的网络化协同制造模式,优化管理并促进自然资源利用,从而助力制造产业绿色转型,实现产业数字化和生产数字化。

3.4 提高企业排放成本,增加绿色要素生产率边际倾向

数字经济提高了企业排放信息的透明度,加大对企业排放的压力,迫使企业提高绿色总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越发达,企业面临的监管就越大。数字经济环境下,信息流动的速度急速提高,互联网的数字化性、互动性及实时性为公众参与企业环境污染监督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性,促进公众深入参与环境监督,特别是目前采用的区块链技术具有稳定性和不变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企业走向“低碳”道路。除了企业面临的外部公众监督外,企业内部员工也可以对生产活动进行监督,企业对数字经济的投资越多,员工对企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就越清晰。企业职工是与企业生产活动相接触的一线人员,当企业生产与社会绿色愿景发生冲突时,企业职工可以让社会公民及时行使监督权。因此,企业面临着较高的排放成本,并越来越倾向选择持续性地提高绿色总要素生产率,从而加快产业绿色转型。

3.5 优化产业结构,融合升级再造产业新模式

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快速融合直接产生了工业绿色转型的新模式。数字经济用数字技术对工业产业进行科学改造,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具体来说,一是可以提升产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水平,优化产业流程,避免生产流程无序和资源浪费,提高效率,促进产业绿色协调发展;二是创建信息平台,构建以产品为中心、数据平台为纽带的新型制造模式,将产品的设计、生产、仓储、营销、销售等全流程整合,以实现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建立绿色良性的生产生态系统;三是利用数字经济本身的经济带动力,刺激财政支持绿色技术。绿色创新通常具有高风险、周期长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往往伴随着融资困难等财务限制。帮助投资机构获取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的客观信息,显著消除投融资双方的信息力,为工业企业生产方式提供财务变革,促进工业绿色转型。

4 政策建议

4.1 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化技术水平

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基础设施已无法满足人们迅速提高的需求,应加快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数据库和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利用数字产业优势,加强数字经济促进绿色工业经济转型的作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制造企业生产的全过程,量身定制数字化解决方案,智能化改造传统基础设施,助力产业绿色转型。例如,采用数字技术优化生产过程、目标和生产过程决策,通过对生产物料的数字化分析和示范性管理,提高设备运行效率,减少材料和能源浪费,促进产业绿色转型。通过鼓励传统制造企业与数字技术企业合作,打破地域限制和信息孤岛,加速设备联网和智能化转型。此外,聚焦钢铁、石化、水泥等高能耗、高排放行业,建立数字化、智能化的能源管控方案,助力制造产业绿色转型。同时,我国应依托市场优势,吸引国外要素,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整合优质全球资源中,加快数字技术进步,为产业绿色转型夯实基础,促进我国工业更快更好地实现绿色转型。

4.2 推进数字技术在生态监控的应用

正确引导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必须建设好生态监控平台系统,加强数字技术对生态环境实时监控和管理中的作用,提升区域生态治理水平和效率,对区域水资源、污染防治、山林草湖海保护方面实时动态监测。运用数字技术,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制造企业的污染排放、垃圾处理和回收资源情况,对企业绿色指数进行评估,不断提高自然资源市场的透明度,最大程度地降低自然资源供需双方信息交流和部门间联系的边际成本,从而减少自然资源浪费,为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同步控制制造企业碳排放和碳抵扣情况,对制造产业碳市场中的节点进行及时记录和云记录共享,提高制造产业企业低碳意识,加强生态保护。企业在盈利的前提下应将生产过程、销售过程以及产品本身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提倡节能降碳的技术创新研发和使用,利用数字技术不仅要实现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绿色转型,还要提高整个制造业行业结构优化,使整个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完善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一体化的动态监测与调控,对跨界污染各方同步联防联控、综合防治,推进地区绿色发展,协同布局,加快地区高污高排高风险制造产业转型,为区域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生态环境支撑和保障。

4.3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协同创新平台

目前,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系统数据难以兼容,企业设备有多种制造类型,复杂应用的场景,大量信息数据。为此,应规范不同数据接口标准,统一统计水准,整合制造产业全链条数据,实现数据跨行业和跨区域共享,提高数据存储、清理、处理、保护管理能力,促进高效流通的行业数据资源管理系统。鼓励工业设备企业开放数据接口,促进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的建设,整合内部和外部数据,释放数据的潜在价值。同时,形成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制造业企业和数字服务企业对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在工业互联网等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应用场景服务模式中仍处于探索阶段,要引导数字服务企业根据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帮助其实现数字化发展。制造业国有企业具有特殊性质,选择和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有助于主导国有企业的示范,实施产业绿色转型专项计划,加快创造产业绿色转型的新局面,坚持关键突破,创建试点示范基准,积极探索新路径。

4.4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平衡数字经济与资源利用

政府应着眼于宏观全局,引导工业企业向绿色化发展转型。首先,对企业进行扶持,充分考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因素,综合企业实力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方针,加强对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优惠政策,如补贴政策、税收政策和贷款政策等,发挥政府在企业绿色数字化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其次,政府应大力宣传推广数字技术,在地区建立示范企业或示范区,促进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用数字经济为产业绿色转型赋能,把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放在主要攻略地位。培育多元化投资机构,激发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内生驱动力。最后,政府应关注各地区数字经济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平衡与协调,避免因地方发展失衡而导致产业绿色转型失败。中国中部、东部地区应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数字经济规模,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水平,充分释放制造产业绿色转型的积极激励,出台财税政策,加强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和自然资源利用辐射,克服虹吸效应。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数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