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依据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3-11-29 11:04刘刚徐俊王新娣王一隆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2期
关键词:粮食党组织农民

刘刚徐俊王新娣王一隆

(1.安徽宿州逸夫师范学校教育系,安徽 宿州 234111;2.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3.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1]。所以要立足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赓续农耕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以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有利于更好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

1 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依据

1.1 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保障

1.1.1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党组织的凝聚力在不断增强。农村党员干部是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者,是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主体。自“全面从严治党”“反腐在路上”提出后,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行为、作风上作出良好表率,与农民群众关系和睦,体现了党组织的先进性、人民性和纯洁性。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党的基层组织493.6万个,比2021年净增11.7万个[2]。共设立基层党委27.8万个、总支部31.6万个、支部434.2万个,组织设置更加科学规范。在精准扶贫期间,“驻村第一书记”的设立为贫困地区带去了科学知识、先进理念,“两不愁三保障”的落实给人民带去实在的好处。随着人民对党的信任感越来越强,在基层贯彻政策、决定也越来越方便,党组织的凝聚力稳步提升。

1.1.2 新时代农业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1.1.2.1 粮食产量总体保持上升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连续促进粮食生产。从2012年粮食总产量61222.62万t到2022年粮食总产量68653.00万t,创造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奇迹,见表1。

表1 2012—2022年全国粮食产量表

1.1.2.2 农业科技发展较快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稳中有进,研发实力不断提升,2022年突破61%,见图1。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上超过96%,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到95%,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均超过72%,为我国粮食产业打下坚实的科技支撑。

图1 2022年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及其他情况图

1.1.3 新时代农村建设取得重要成就

1.1.3.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开

截至202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均保持在7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8%左右,见表2。

表2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表

1.1.3.2 公共交通面貌大幅改善,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

截至2021年末,农村的公共交通占比超过87%,进村主干道以及村内主干道的修缮均超过95%。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越来越高,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见表3。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也促使乡村旅游和农业生产日益兴旺。此外,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也逐步完善,乡村居民健康得到了保障。

表3 农村公共交通及信息化建设情况表

1.1.4 新时代农民发展取得重要成就

1.1.4.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在不断缩小

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为20869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为6573元,其中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的比值为3.17。截至2021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上升到37994元,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上升到18601元,相应比值也下降到2.04,见图2。

图2 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情况对比图

1.1.4.2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连年提高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我国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都稳步提升,见图3。

图3 2021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图

1.2 建设农业强国的紧迫性

1.2.1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依然存在问题

1.2.1.1 干部“三农”意识不足

2021年,河北某地农民因小麦收割时形成灰尘,被当地环保部门责令需要洒水才能收割小麦。粮食在收割时需要保持干燥,这一要求致使农民收割后仍需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对小麦进行除湿、干燥,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支出成本,还极大地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因此,要着力提升领导干部的“三农”意识。

1.2.1.2 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不合理

基层党组织的干部数量偏少,且分布较为分散。许多农村党支部还存在一人“身兼数职”现象,对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难度较大。此外,基层党组织人员年龄偏大,对新媒体运用不熟练,使得基层社会治理的方式单一化,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渠道较少,导致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逐渐减退。

1.2.2 新时代农业发展依然存在问题

1.2.2.1 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农业发展产能透支

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2021版》显示,2015—2020年,我国的3种粮食平均每667m2主产品净利润和50kg·667m-2主产品净利润值低,且有负值的现象,见图4。粮食售卖价格一直趋于稳定,种粮每667m2的生产成本逐年上升,造成了种粮净利润较低。

图4 2015—2020年我国3种粮食平均成本收益情况变化图

1.2.2.2 粮食安全形势严峻

从国际形势来看,粮食进口是调节我国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当前,国际动荡局势对粮食贸易和国际粮食供给产生影响,国际粮价波动较大。从国内粮食需求侧来看,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消费者对粮食要求的提高,消费者更加注重粮食品质;从国内粮食供给侧来看,我国少地缺水的资源禀赋限制了我国的粮食生产,农业科技贡献率虽然逐年上升,但科技应用推广仍然不足,制约了粮食的高效生产。

1.2.3 新时代农村建设依然存在问题

1.2.3.1 村庄空心化严重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乡村人口数量为83397万人,2020年乡村人口数量为50979万人,平均每户的人口总数规模由3.96下降到2.62,见图5。

图5 我国乡村人口数及家庭户规模变化情况图

1.2.3.2 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相较于城市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以2020年县市级公共图书馆和县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作对比,县市级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藏书量、举办讲座场次、计算机台数等方面均比县级公共图书馆好,见图6。

图6 2020年我国县市级与县级图书馆发展比较图

1.2.4 新时代农民发展依然存在问题

1.2.4.1 农民接受教育程度低

根据学者调查研究,我国农民接受教育程度相比国外农民接受教育程度有较大差距,也是限制我国农民发展存在的主要症结所在。我国农民学历偏低,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业劳动力高达91.7%,而大专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只有1.2%[3],见图7。由于缺乏教育致使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在农民看来,种地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知识,能够根据节气播种、除草、收割即可。

1.2.4.2 “谁来种地”问题突出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出去的不愿回乡干农活,留下的不安心搞农业,再过十年、二十年,谁来种地”[4]。当前我国种地主要人群多为“60后”“70后”甚至有部分“50后”,呈现出种地人群老龄化的特点,其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较低。青壮年外出务工,自然环境限制,机械化水平不高,水利灌溉存在阻碍等方面均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1.2.4.3 农业类人才服务“三农”意识淡薄

2020年,江西农业大学曾灵凤等[5]以江西农业大学作为研究范本,收集到495份有效问卷,调查高校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现状,结果见表4。农林院校作为我国农业类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但农业类高校大学生对从事农业的欲望并不强烈,参与“三农”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回乡就业创业的动力。

2 建设农业强国的路径探析

2.1 加强农业强国建设的政治基础

2.1.1 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4]。因此,要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与能力。虽然现在国家实施大学生村官等政策,加大了对农村科技人才的投入,但不少地区仍然存在管理模式陈旧,党员干部综合能力不强等问题。因此,基层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用更科学的方式对当地群众进行引导教育,践行“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加强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断促进人对自身的反思,不断深化提升基层干部的精神境界。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基层群众的人生理想往往趋于个人理想的实现。基层党员干部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得个人理想的实现能更加促进社会的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脚步。

2.1.2 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基层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乡村。基层矛盾的主要来源是随着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变得尖锐。外加乡村环境复杂多样,各种因素影响着基层治理,而部分基层党员干部往往只注重于在物质经济方面的问题解决,对于基层群众精神思想方面的引导比较欠缺。基层党员干部要立足当下,对基层群众加强精神引导,使其在思想认识上达到新高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层矛盾与冲突。

2.1.3 突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其政治功能,对于新时代落实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有着重大意义。在宏观上,党的领导在“三农”工作上指明了方向,奠定了政策引导和方法论支撑。在微观上,千万个农村基层党组织将“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落实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7]。在“三农”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对党忠诚”和让人民群众满意高度结合,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搭建好贯彻落实“三农”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2.2 夯实农业强国建设的安全根基

2.2.1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加快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融合是保障我国农业安全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科技为支撑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4]。

2.2.1.1 加大对节水设备的研发

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水资源一直是紧缺资源,研发节水设备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无论是洪涝灾害还是干旱,都给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挑战与威胁,因此要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如果节水设备广泛运用,将大大改善我国在农业灌溉上大水漫灌的现象。

2.2.1.2 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

通过“互联网+”的运用,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减少信息不对称壁垒。农民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可以及时了解到市场上的行情、价格等信息。在生产优质农产品时,消费者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VR技术等实现优质农产品的溯源,了解生长实时动态等,增强消费者以更高价格购买优质农产品的意愿,扩大优质农产品的消费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培育国产农产品优良品牌,增加健康优质绿色粮食供给。

2.2.1.3 利用生物防治,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对粮食品质造成极大的影响,而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加大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农民农业的生产成本,还可以保障生态多样性,维持农村地区的生态稳定,提高粮食品质,增强消费者购买优质农产品的消费欲望。

2.2.2 减少粮食损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8]。根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粮食在消费前损失率约为年产量的11.6%,这是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9]。

2.2.2.1 营造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文化中有很多关于节约粮食的内容,应该从小给孩子们灌输,弘扬勤俭节约的好风尚”[4]。要加强媒体舆论引导,形成“人人爱节约”的社会氛围;要建立健全责任机制,打击恶意浪费粮食行为,明确社会各主体之间节约粮食的共同责任,意识到粮食节约的重要性。

2.2.2.2 在流通、储藏上保障粮食产品新鲜度

在粮食储藏上,要更新粮食储存设备。现在许多地方粮食大多是封存在尼龙袋,堆在储粮室,容易被老鼠等偷食、污染,更新储粮设备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粮食的虫害和霉变。在粮食运输上,要提升物流运输速度和质量。在科学防治上,要加强对虫害的防治工作,利用药品防治虫害时,要注意减少药品对粮食的污染。要对粮库科学通风,保持低温,减少粮食在呼吸作用时产生水分,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和品质。

2.2.3 打造优质农业品牌

2.2.3.1 培育优质农产品

提升农民的契约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农民对自己耕种的农产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改变传统以种植为主的产业模式,产业链向种业、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业服务等多个方向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业化程度,将产业做强做大。

2.2.3.2 加强农产品品牌宣传,加大农产品品牌设计

在设计元素上,提炼本土农产品的特色,突出农产品包装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在设计来源上,可以寻找与高校合作的平台,与高校的设计学院进行深入合作,设立奖学金,对农产品的包装进行设计上的改良。设立农产品节日,在节日的时候,校企共同合作设计出具有特色的视觉识别手册,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加大对农产品的宣传。

2.3 打造农业强国建设的发展平台

2.3.1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不仅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更关乎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2.3.1.1 多元主体共同协作,共同建设和谐乡村

过去乡村秩序的稳定主要依靠政府管理,强调政府单方面的作用,重在“管”字。现在要求加强社会治理,重在“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0]。构建政府、社会、市场、个人的多元化农村社会治理主体,实现协同化合作。农村“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需要长期系统解决,可以以党群活动为中心,协同村妇联、社会志愿者、村里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推动乡村治理有效进行。

2.3.1.2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

基层党组织要发挥“领头雁”和骨干作用,以村规民约、百姓议事会等为主要途径,改善党群关系,创新治理格局,释放村民自治活力,培育村民法治思维和意识。引领法治、德治和自治融合治理。

2.3.1.3 坚持源头治理,化解基层矛盾

搭建网格乡村社区服务体系,优化网格化管理,创新服务载体,深入了解基层群众所想所盼,及时有效解决村民问题,同群众共同商议急难愁盼的问题。

2.3.2 因地制宜建设和美农村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

2.3.2.1 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调研时指出,特色产业始终发挥着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安徽黄山地区徽派建筑居多,吸引大批学生设计采风、摄影拍照。

2.3.2.2 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政府不能将土地作为提升片区GDP的工具。土地不仅是共同体的财产,更是建立在生产之上的再生产的共同体财产,应该合理规划、征收、利用土地,完善乡村生态环境建设。如,在推进“厕所革命”时,要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不能全部地区统一标准。

2.3.2.3 持续推进扫黑除恶斗争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和美”纳入乡村建设的范畴中,因此乡村建设不仅要宜居宜业,还要和谐美丽。农村大多是以宗族、姓氏形成集合体,部分地区存在黑恶势力、宗族势力,对国家政策实施造成极大影响。近年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把打击黑恶势力和“打伞破网”一体推进,清除了一批害群之马[7],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提升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2.3.3 坚持城乡双向互动发展

城市具有现代化科技,农村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城市的现代文明与农村的农耕文明并不对立,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农耕文明的传承,城市现代文明缺乏底蕴支撑;没有城市现代文明,农耕文明难以继续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依靠城市发展的动力引领农村的现代化转型,依靠农耕文化熏染现代城市的认同感,从而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提升双向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

2.3.3.1 坚持城乡有别的规划理念

城乡规划应遵循规律,尊重自然,尊重民愿,体现城与乡的差别,突出地方特色,规划出各具风貌的新型城乡,在保证城市和农村特色的原则上实现城乡融合。

2.3.3.2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县城是乡村与城市的交汇点,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支撑点和重要抓手。一般而言,县城在经济、文化、产业、人口等方面的发展较弱于城市,较强于乡村。因此,要发展好县域经济,充分发挥县城对乡村建设发展的带动作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11]。在产业上,要立足县域特色经济,促进要素从城镇向乡村流动,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在基础设施上,要加强安全和民生基本保障设施建设,对不符合现代化建设和老旧设施进行更新换代,从而为“数字乡村”建设,“智慧农村”建设奠定设施基础。

2.4 激发农业强国建设的动力源泉

2.4.1 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2.4.1.1 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激发村民积极参与的活力

目前农民的主体意识仍不足,依然具有“等、靠、要”的思想,没有意识到自身是参与建设乡村、兴盛农业的主体。国家制定的大政方针是从发展全局出发,站位高、用词精炼,农民难以准确了解把握。基层干部要结合自身经历、农村工作特点,将国家的惠农政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阐释,让农民体会到国家对自己的关注、关心,从心里认同自己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主人翁作用。通过墙画、标语、公示栏等宣传,树立榜样示范,激发农民内在上进心,让其认识到农民在历史发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引导农民认识到自己是乡村的主人,改变其固有的思想认知,相信依靠自身发展的力量。

2.4.1.2 尊重农民的意愿选择,引导村民参与到乡村建设中

党是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但在各项工作的实践中,农民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农民主体的选择和意愿是不能忽视的。政府要转变包办的职能和角色,改进过去和当前一些工作中存在的以行政命令开展工作的方法,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依靠和发动群众来推进乡村治理工作。

2.4.2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2.4.2.1 充分发挥农村供销社的服务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销合作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12]。供销合作社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了解农民诉求,在组织体系、经营网格、服务功能等方面有着完备的体系和丰富的经验。加强供销合作社建设,优先保障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确保农民收益、农业发展,推进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宣传。

2.4.2.2 加强数字经济的普惠效应

信息化催生了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而农村地区由于存在劣势,利用数字经济增收难度更大。因此,国家必须加强对数字经济的监管,引导数字经济要素流向农村,促进农业发展。

2.4.2.3 积极挖掘自身优势,探索市场需求

农村拥有土地、森林、池塘等生态资源优势,利用生态环境吸引游客游玩、消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当地政府和基层党组织可以调查当地的闲置农房数量,通过农民自发组织、村集体统一组织流转闲置农房,不断规范制度和工作,实现由“空心村”向美丽乡村的转型。

2.4.3 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6]。

2.4.3.1 加强农业类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基于前文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不足。农业院校作为培养新时代农业人才的重要场所,要着力提升农业院校学生服务“三农”的意识,培养知农爱农情怀。高校可以二十四节气为契机,举办校园“农耕文化节”,通过朗诵、农耕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农耕文化的兴趣,挖掘出农耕文化潜在的魅力和吸引力。

2.4.3.2 做好人才政策吸引

给予优秀人才在教育、科研、医疗、住房等方面充分保障。结合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给予重点人才良好待遇,从而突破发展的人才瓶颈和创新难题。

2.4.3.3 建立青年人才数据库

村委会可以通过调查摸底本村人口的流向,青年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等,建立人才储备数据库。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供需双方的直接对接,减少中间繁冗的环节,实现信息数字化生产源头可追溯化。

2.4.3.4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对于基础设施薄弱,财政资金少的农村地区,在做好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给种植户提供更好的生产、栽培建议指导,指导种植户优化改善在种植过程中的缺点,提高市场供给和质量。

3 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消除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小康梦想。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点、难点所在,因时因地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发挥乡村振兴“压舱石”的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从“农业大国”迈向“农业强国”。

猜你喜欢
粮食党组织农民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清华党组织公开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我的粮食梦
建好“三型”党组织 实现医院新跨越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