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路径刍探

2023-12-02 00:47杨婉洁韩剑
成才之路 2023年31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杨婉洁 韩剑

摘要:为了提高托育专业学生的德育启蒙能力,使其在工作岗位中能够发挥预期的价值,满足人才就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明确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核心构成要素为情感教育、道德认知、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等方面,完善托育专业“金课”建设工作,设计基础、综合、探究等不同深度的教学课程,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应用。同时,教师应依据“以养为本,教养相结合”、“教养融通”为特征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托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构建一套突出“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特色的职前、职后教育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校企共建机制;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1;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1-0069-04

基金项目: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校级人文社科一般(学工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2KY30RWPXG)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1年发布的《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三个子女。为解决家庭養育等方面的问题,国家在发布了三孩政策后,提出了相应的生育扶持指导措施[1]。由于我国近几年的新生儿数量下降明显,因此全面推进并落实此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政策的实施,以及年轻家长们对科学育儿意愿的提升,高质量托育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然而,相比学前教育的长足发展,0岁~3岁幼儿的托育工作仍然缺乏重视,可供家长选择的托育服务远远无法满足大多数家庭的需要[2]。此外,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极度短缺也对托育行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3]。行业人才的短缺为托育专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要想实现发展,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报考此专业,需要强化学科的内涵。同时,在人才培养中,需要注重对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培养,将走出校园的学生作为“活招牌”,吸引更多人了解此专业的实际情况[4]。本文对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路径进行探索与研究,旨在推动各高校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托育专业人才,满足广大家长对婴幼儿养护的需要。

一、开展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意义

1.推动托育专业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工作,必须要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根据幼儿护理服务人才的质量需求,重新构建与托育管理专业匹配的学科课程,通过完善托育专业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在难度、深度、挑战性等方面有较大的提升[5]。为满足人才的培养需求,在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德育启蒙教育能力,高校会根据教学任务的布置与教学实践的需求,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信息资源、教学环境等方面,逐步推进托育专业教学改革,使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策略的合理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育人效果的高效性都得到提高。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此门课程的改革或课程教学中“金课”模式与理念的构建,势必会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综合上述分析,开展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工作,可以在推动托育专业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促进高校相关专业高品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2.深化人才培养的专业内涵

开展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工作,不仅是在课程中加入与德育启蒙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更是对专业高品质人才培养的实践。由素质教育的内涵可知,德育启蒙能力培养是指将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作为前提条件,将学生的成长作为核心,把学生的质量和能力作为课程的起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使专业教学过程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等特点,从而使专业教学更受学生的喜爱。开展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工作是一项多要素协同作用与相互影响且具有系统性特点的工作,既需要新的课程内容,又需要好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师团队、与之相匹配的数字教材、平台资源、实践基地等,而这些都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必需的。由此可见,开展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工作能推动专业内涵的深化,进而带动专业教育工作的持续化发展。

3.提高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

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把学生放在核心位置,将学生的现实与未来的发展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理念下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在参与多样化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其个人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教育过程的优化,能够使学生在激发兴趣的同时,学会独立思考、内化知识、掌握技能、开阔眼界。因此,开展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工作,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与婴儿护理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能提高人才与市场需求的适配度,使人才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从而达到高品质人才培养的目的。

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包括情感教育、道德认知、行为规范、社会交往等。其中,情感教育是培养幼儿情感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手段,道德认知是让幼儿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的基础,行为规范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交往则是培养幼儿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技巧的途径[6]。下面对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进行逐一分析。

首先,情感教育是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基础和核心。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建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观,使幼儿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人际关系,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情感教育不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让幼儿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满足。

其次,道德认知是幼儿德育启蒙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道德认知可以帮助幼儿理解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道德认知不仅是告诉幼儿什么是对和错,更重要的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体验和认知,逐渐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准则。因此,托育专业学生应该能通过启发式教育和情境模拟等方式,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再次,行为规范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的重要途径。行为规范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礼貌待人、勤奋学习、自律自控等。通过行为规范的培养,托育专业学生应具备帮助幼儿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能力,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生活节奏。

最后,社会交往是培养幼儿与他人相处能力和技巧的途径。社会交往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沟通、合作、分享等能力和技巧。通过社会交往的培养,托育专业学生应能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加自信和独立。

总之,情感教育、道德认知、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是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积极、阳光的人格和价值观。

1.完善托育专业“金课”建设工作

为满足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完善托育专业的“金课”建设工作。在此过程中,既要将价值观引导和思维方法训练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學之中,又要坚持“德技并修”,以达到对人才的多维度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在托育专业的“金课”建设中,应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要素,将其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德育启蒙教育能力与人文情怀。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搜集和积累教育素材,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库,将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图片、视频、案例、故事等收集并整理在元素库中。同时,高职院校应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整合和利用多种教学资源[7],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在线教学与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将线上教学与传统课堂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教师可以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依据,采用差异化个性化教学方法,设计基础、综合、探究等不同深度的教学课程,供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应用。例如,针对班级内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在课前和课后选择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者课题对学生德育启蒙能力进行扩展训练,以充分体现课程思政下托育专业“金课”的高品质和挑战性。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种协作方式与手段进行教学,引进交互式、讨论式、案例式、探究式及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数字资源平台、仿真软件、VR技术及早教仿真娃娃等信息化资源及手段,提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主动性。

2.加强托育专业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托育教师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在托育活动中展现出的实践能力,而个人专业技能是评价托育教师核心能力、德育启蒙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8]。具有“以养为本,教养相结合”“教养融通”特征的职业技能培训,能提高托育专业学生的德育启蒙能力,提高托育教师的核心素养。为落实此项工作,高职院校应加大实践课的比重,并将幼儿早期养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幼儿卫生与保健、疾病预防与照护、保健与营养等与教学有关的课程整合到教育实习中。任课教师要与地方托育机构、妇幼保健院等进行沟通,确保教育工作的实施符合社会实际需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动手、学会思考。同时,高职院校应在“教养融通”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以培养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为基础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如建立婴幼儿模拟活动实训室、母婴保健实训室等,以提高托育教师对婴幼儿的营养喂养、安全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还要着重提高托育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在制订托育师资培养计划时,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制订一套符合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与发展需要的师资培养计划[9]。在托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内容上,紧密结合国内现有的指导文件,从幼儿生长发育、营养配餐、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学生工作技能的培训。此外,应将托育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扎根于实际托育环境中,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并加入面对面提问、手把手指导、培训考试等互动环节,让托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反思。

3.落实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中的职前职后教育

职前职后教育是提高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重要路径。托育教师应是具有复合型特点的专项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联合托育机构及有关培训部门构建突出“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特色的职前、职后教育体系,从而为其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高职院校要采取“融合培养”的方式进行职前教育,即与具有护理、营养等专业的学校、教育机构进行合作,结合专业教学目标,将心理学、护理学、卫生学、营养学、教育学等知识与技能进行统筹整合,使职前教育能够与婴幼儿托育岗位的需求相匹配。同时,高职院校要优化“育人融合”专业合作型教师队伍,通过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优化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中的职前职后教育效果。高职院校可以引进有医学、护理、营养学等背景的专家,到校进行指导,或派教师到托儿所、妇幼保健院等实习基地进修,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明确职前教育对于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后,应强化托育专业学生道德观念、职业理想、个人修养的职后教育工作。职后教育指的是托育专业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所进行的各种培训,托育机构及有关培训部门要使学生通过职后教育,在理论的引导下、在实践的感悟中不断成长。同时,妇幼保健院下派的专业人员也应对托育专业学生进行婴幼儿保育、食物营养的培训和指导。这样,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让托育专业学生到有关的卫生保健机构实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德育启蒙能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行为将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会导致托育教师很难掌握不同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因此,托育专业学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努力、反思,灵活使用不同的方式完善自身能力。为此,可以创建幼儿园教师学习社区,注重激发托育教师的主体意识,并在实践中进行“学思”培养,提高其各项能力。

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家长们对婴幼儿托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托育专业逐步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为此,高职院校应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完善托育专业“金课”建设工作,加强托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落实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中的职前职后教育,开展培养托育专业学生德育启蒙能力的路径探索与研究。尽管本次研究的成果基于理论层面分析具有一定可行性,但要在真正意义上优化托育专业人才培养,全面优化素质教育工作,还需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市场托育行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从更多角度对提出的人才综合能力培养措施进行实践,从实践中找出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与缺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学科建设、专业教学内容建设等相关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实施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刘玉雪,张雪琴,苗泓丽.行业调研基础上高职院校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思考———以四川省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 2023,41(09):11-14.

[2]相升琼.深度读写言语立人———在语文深度读写活动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具体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23,(03):42-44.

[3]王倩,安达.“三接轨”模式下高职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挑战及策略应对[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05): 96-99.

[4]胡伟坚.探讨侨乡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基于陈白沙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研究[J].嘉应学院学报,2023,41(01):104-108.

[5]王倩,安达.“双高”建设背景下地区性特色专业的发展路径探索———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04):179-182.

[6]董丽敏,孙传远,李爱铭.给每个孩子一个最佳的人生开端———上海托育服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突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5(06):84-90.

[7]王海涛,薛婷婷.实然困境与进路抉择:“立德树人”视域下中小学跆拳道课程德育渗透探析[J].体育师友,2022,45(05):76-78.

[8]苏甲临.坚持立德树人,共建绿色校园———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生态文明教育纪实[J].环境教育,2022(10):99.

[9]殷媛媛.高职院校新增专业建设的可行路径探究———以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2,37(01): 112-117.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re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Yang Wanjie, Han Jian

(Shaanxi Energy Institute, Shaanxi Province,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o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daycare, enable them to play the expected value in their job positions, and meet the needs of talent employment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teachers should clarify that the core component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daycare are emotional education, moral cognition, behavioral norms, social interaction, and other aspects,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golden courses" in daycare, and design a foundation, comprehensive exploring teaching courses of different depths for students at different levels to learn and apply.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of pre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rturing as the foundation, combining education" and "integrating education", and build a pre and pos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highlights the "moral enlightenment ability of pre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construction mechanism; studentsmajoringin daycareeducation; moraleducation enlightenmentability;path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