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点—情境链—情境域:指向思维进阶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情境教学研究

2023-12-04 05:53王维勇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31期
关键词:流浪狗教材情境

王维勇|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中学

思维是人类认知活动的核心,而情境是认知的基础以及沟通知识与思维的桥梁。情境教学有助于知识理解由浅入深,思维水平拾级而上,认知与思维进阶协同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1]。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从源头出发,即从情境着手,但当前情境教学存在如下问题:情境遴选虚拟化,缺乏思维的敏感性;情境组串碎片化,缺乏思维的逻辑性;情境建构平面化,缺乏思维的立体性。其根源在于教师未能深入挖掘情境教学与学科知识及思维发展的深层联系,缺少以思维进阶为主线的内在关联考量,忽视情境结构化的逻辑递进建构,这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思维进阶,展示的是思维水平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不断提升的状态。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显现出由低阶向高阶发展的阶段性和发展性特点,其主要表现在思维结构由单点向多点再向链联系最后向域扩展的进阶。由于思维源于问题、问题源于情境,因此教师可借助情境这一载体,以学生思维进阶为主线,按照“点—链—域”的形式建构学生思维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分层次分阶段提升学生思维敏感性,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提优学生思维立体性,进而达成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目标。

图1 “点—链—域”式思维发展模型

一、遴选情境点,提升思维敏感性

(一)依据课标挖掘思维联结点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受众对象涵盖范围广,师生由于生活阅历、生活经验、知识结构等不同,对教材重难点的界定往往有出入。这就要求在教学时,教师须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深挖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与学生思维的联结点,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将教材中的核心概念或主要观点,演变成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造力,让思维进阶真正发生。

【案例1】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自由平等的追求》中“践行平等,就要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这个观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困难,笔者创设情境“被告人王某因犯抢劫罪一审被判处死刑,上诉期间旧病复发并急剧恶化,生命垂危”,并提出问题“死刑犯在执行之前出现急病重症,到底需不需要救治”,让学生开展辩论。

笔者先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与学生的思维联结点:如何平衡对生命权的尊重和对犯罪的惩罚?这是一个复杂的道德和法律问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人权、公正、社会秩序和公众的情绪等。然后,笔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将课程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进而帮助学生通过个体化的情感体验与感悟深化思想认识。

(二)依托教材打通思维关节点

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往往会存在一些距离,这为学生正常思维活动的展开设置了障碍。情境是认知的桥梁,因此教师可创设具有适应性、真实性、问题性的生活场景、问题情境或思想语境,以此丰富教材内容,打通思维障碍点,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顺利开展思维活动。

【案例2】教学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三框《诚实守信》时,笔者选择辛巴直播销售假燕窝事件作为课堂引入,进行设问并追问,然后给出引导,具体如下。

设问:“该事件中辛巴做了什么?燕窝厂家做了什么?”

追问:“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他们这种价值观对吗?为什么?”

笔者联系社会热点“直播带货”创设真实性情境,通过设问、追问,引导学生认识“辛巴弄虚作假,销售假冒商品,不讲诚信”,既是不道德的行为,也是违法的行为,从而引出诚信的含义和重要性。如此,既能建立起学生经验与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又能使教材内容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思维化,从而打通学生思维的堵点,让学生顺利地参与新课学习。

(三)立足学情找准思维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设计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和最近发展区的情境。这些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情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分析、归纳情境中的问题,锻炼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案例3】教学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时,笔者创设了“猜猜老师的App”这一情境。学生立刻被激发了学习兴趣,踊跃发言。笔者随即提出问题:“你们能不能对老师的App进行分类,并根据分类归纳出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

笔者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且富有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情境,设计一些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情境点,通过分类、推理、归纳等思维活动,去一点一点唤醒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思维意识,逐步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感性。

二、组好情境链,提高思维逻辑性

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开启智慧[3]。当遴选情境激活了学生思维的敏感性后,教师可以将一系列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情境组成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这样的情境链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增强思维的逻辑性。

(一)情境议题化,张扬学生的辩证思维

教师可创设“有议、有辩、有悟、有行”的情境活动,引导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和辩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质疑,激发学生自主思考、批判质疑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建构。

【案例4】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二框《合理利用网络》教学片段

(1)漫画引入——键盘侠。

(2)设置辩题——键盘侠是不是“侠”?

正方:键盘侠是“侠”。他们针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为他人进行正义的发声,有一些社会事件正是由于他们的发声被更多的人所关注才得以解决。他们用自己微小的言论给社会带来了积极作用,所以是“侠”。

反方:键盘侠不是“侠”。他们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攻击、侮辱、谩骂他人,更是不计后果,一吐为快!其目的不是为了“正义”,而是获取“关注”,其背后有着明显的商业目的,是一种网络暴力,所以不是“侠”。

(3)建议征集——合理利用网络的建议。

建议:个人消息要保护;网络暴力要远离;不良信息要抵制;多传多转正能量。

通过议题辩论,学生认识到在自由的网络空间,人们有权利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也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要理性发声,让网络言论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同时,学生对网络暴力有了正确的认识,意识到对现实中的话题要一分为二辩证地去分析看待,建构起了正确的价值观。

(二)情境冲突化,鼓励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这个多元价值并存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都面临着情与法、家与国、利益与操守等诸多矛盾的冲突。在教学中,教师要常设一些冲突化的情境,鼓励学生打破孤立、片面的思维方式,从社会、情理、法治等多元视角看待问题,学会理性地分析问题,作出明智的选择,培养心系家国、奉献社会的家国情怀,从而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5】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教学片段

播放视频《追忆王继才:家就是岛,岛就是国》,介绍王继才夫妻二人守卫开山岛32年的感人事迹,然后设问:(1)守过开山岛的民兵哨所所长有5任,为什么王继才感动了中国?(2)王继才不顾家人和亲戚的反对,毅然去守岛,他这样做值吗?为什么?(3)假如有一天,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会如何选择?

笔者通过影像情境还原和再现王继才舍小家为国家,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和精神,让学生获得真正的感动,从而懂得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分析、比较、推理等思维活动中,学生懂得了王继才始终服从党的召唤,无怨无悔地坚守和付出的价值和意义。这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走向理性,让学生的爱国情感多了一份深刻和坚定。

(三)情境悖常化,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悖常理的情境,如悖常化的假设或与现实情况相反,然后通过问题质疑、逆向思考、沉浸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突破思维的限制,跳出思维的框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全新的视角去寻找答案,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激发思维创新。

【案例6】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三框《善用法律》教学片段

师:方某在小区散步时被流浪狗咬伤,谁该负责?

生1:流浪狗没有主人,被咬伤只能自认倒霉吧。

生2:小区物业疏于防范和管理,导致流浪狗在小区逗留并咬伤人,小区物业应该负责。

生3:政府没有尽到收容流浪狗的责任,政府应该负责。

师:方某却把同一小区的爱心人士徐某告上了法庭,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生:可能徐女士收养了流浪狗。

师:徐女士是一位爱心人士,她经常定点投喂流浪狗。请问:投喂流浪狗是爱心的体现,为什么善良之举还要承担责任?

[链接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四十九条——遗弃、逃逸的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

师:长期投喂就属于事实的饲养关系,徐某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那么如何在保护流浪狗的同时,也能保障小区居民的安全呢?试探索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

生:设立流浪狗收容所、加强小区的安全管理、通过法律手段追究流浪狗主人的责任等。

创设有悖常理的情境,然后通过不断设问、提问、释问,能让学生明白对流浪动物的关爱是美德,但是法律是底线,违反法律法规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学法方能知法、懂法、守法,从而增强法治意识。同时,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在保护流浪狗的同时,也能保障小区居民的安全”。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激活了思维,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建构情境域,提优思维立体性

在上述阶段之后,教师可以将情境域引入课堂,以全面提优学生思维的立体性。建构情境域就是将选取的情境进行系列化、主题化、结构化的处理,使知识、认知和思维结构立体化。

(一)重视价值引领,促进学生系统思维

当今世界,价值多元化和复杂性已经成为常态,人们的思维方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摒弃线性、单向、平面的思维方式,要重视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多维度、全方位、宽领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整体、发展、辩证、开放等系统思维能力。

【案例7】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教学片段

对衣冠不整者是否可以进入公共图书馆,读者有如下三种观点。

读者甲:图书馆是公共资源,每个人都可以进馆阅读。

读者乙:图书馆是文明学习的场所,衣冠不整是对其他读者的不尊重。

读者丙:穿着是个人的自由,图书馆不应规定读者的着装。

你如何看待以上观点?

笔者通过观点讨论、思想碰撞,引导学生立足社会、情理、法治等多元视角,把握本质,提升认识。支持衣冠不整者进馆的学生,将立足点放在“公平”二字上,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进入公共场所,不应受到服饰的限制。不支持衣冠不整者进馆的学生,将立足点放在“公德”二字上,他们认为在公共场所,人们应该保持基本的礼仪和规矩,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既要追求公德,也要追求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明进步。

(二)聚焦主题情境,助力学生整体思维

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主题情境。主题情境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蕴含正确的价值观且具有典型性。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增加情境的复杂度和难度,将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逻辑顺序进行整体结构化实施,并将典型的主题情境贯穿教学全过程,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提高思维能力和道德素养。

【案例8】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公平正义的价值》教学设计

以热播电视剧《狂飙》为主线,采用“一境到底”的形式串联整节课。教学分为三个环节:狂飙之名,探公平之义;狂飙之局,辨正义之举;狂飙之生,闪公正之光。

选择深受观众喜爱的扫黑除恶题材电视剧《狂飙》作为情境主线,是由于其紧凑的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采用“一境到底”的整体设计思路,通过逐步深入的问题和活动,能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这样的设计符合思维进阶的路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

(三)呈现结构情境,优化学生思维体系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常常是零散地获取知识,这就使知识之间缺乏内在联系。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是肤浅的、孤立的,根本谈不上迁移和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情境教学要求对知识、能力、情感的教育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和意义建构,在结构化的情境中,知识不再孤立、零散,而是相互联系、有内在逻辑关系。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系统的思维体系,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9】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遵守规则》教学片段

出示概念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并设计结构性问题:(1)规则是什么?日常生活中主要有哪些规则?(2)为什么要遵守规则?(3)我们应如何对待规则?

图2 《遵守规则》一课概念思维导图

情境教学具有良好的知识整合性。教师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符合思维认知结构的问题,把教材内容中规则的含义、种类、重要性、态度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相互联系起来,使知识、能力、情感等教育目标在情境中得到很好的整合。由此,学生学到的就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或线性知识,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

综上,思维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情境教学的本质是发展思维力,教师应认识情境与思维的关系,探索情境教学的实践路径,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辨、形成思想,使其认知与思维进阶协同发展,最终提升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流浪狗教材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流浪狗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他来中国只为寻找一只流浪狗
可怜的流浪狗——丢丢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