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对刘备“情有独钟”

2023-12-04 03:39易中天
读者 2023年23期
关键词:刘表孙权志向

☉易中天

当各路英雄纷纷登场,各方谋士也纷纷出山的时候,诸葛亮却一直蛰伏在隆中,并不急于一展风采。他似乎在静悄悄地等待刘备的召唤。在众多的诸侯中,他最看好刘备。那么,他为什么一眼就看中了刘备呢?

诸葛亮是一个少年英才。“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他的身世,史书上的记载不是很多。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孤儿,由从父诸葛玄抚养成人。诸葛玄和刘表有旧,诸葛亮也就跟着从父到了荆州。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便“躬耕垄亩”于隆中。

用诸葛亮自己在《出师表》中的话说,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里面,“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云云,恐怕只能看作套话;“躬耕于南阳”则大约是事实,但未必是自食其力,靠种田来维持生计,不过是参加一些农业劳动而已。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雅事”,不能用以区别身份。当然,诸葛亮是把耕耘垄亩看作闲来雅兴还是谋生手段,我们已无法断定。但相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他的劳作一定很认真。诸葛亮是一个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人。即使位居丞相时,他仍然事必躬亲,说不定就是他“躬耕于南阳”时养成的习惯。

诸葛亮读书却很“马虎”。他的朋友如石韬等人都“务于精熟”,唯独他自己“观其大略”而已。实际上,这是会读书的表现。一个人如果不做学问,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对的。所谓“不求甚解”,就是不钻牛角尖;而所谓“观其大略”,就是善于抓住要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大气的人。一个大气的读书人,总是会一下子就掌握书中的思想精髓和智慧,不会去寻章摘句、咬文嚼字,就像一个大气的将领和统帅不会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一样。

除了耕作和读书,诸葛亮还有两个爱好。一是喜欢“抱膝长啸”,二是“好为《梁父吟》”。啸,是撮口发出舒长清越的声音;《梁父吟》,则是悲凉的葬歌,或者由葬歌发展而来的乐府诗。这两条记录加在一起,我们就知道,青年时代的诸葛亮心中充满了一股慷慨悲凉之气。这长啸,这诗歌,应该寄托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度关切和悲悯情怀。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士”了。一个“士”,尤其是一个“国士”,必须以天下为己任。当然,光有这志向不行,还得有能力和条件。诸葛亮既有志向,又有能力和条件。“每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有志向的证明;他后来治国家、平天下、定乾坤,就是有能力的证明。

首先,诸葛亮有一个好的家庭背景。我们知道,诸葛家族并非寻常百姓,其先祖诸葛丰当过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位高权重,在西汉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在东汉则与尚书令、御史中丞一起,号为“三独坐”。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当过郡丞,叔叔诸葛玄当过太守,所以诸葛亮也是“干部子弟”。官场的事情,他应该是知道一些的;官场的关系,他也应该是有一些的。事实上,诸葛亮有一个强大的关系网。他的岳母和刘表的后妻是亲姐妹,都是蔡讽的女儿,蔡瑁的姐姐。这样算下来,刘表是诸葛亮妻子的姨父,蔡瑁是诸葛亮妻子的舅舅,诸葛亮本人则是蔡讽的外孙女婿。刘表是荆州长官,蔡家是襄阳望族,蔡瑁是刘表亲信,诸葛亮有这样的政治资源,难道不是条件很好吗?

说来诸葛亮的亲事也是一段佳话。诸葛亮的岳父叫黄承彦,也是当时的名士。这个人很看好诸葛亮,便打算把女儿许配给他。黄承彦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个女儿,人长得很丑,但很有才华,你愿意娶她吗?诸葛亮同意,黄承彦立即用车子把女儿送了过去。对于这事史学家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黄承彦的说法是谦辞,其实他女儿不丑。也有人认为黄承彦这样说是考验诸葛亮,看他是重色还是重才。但我认为,黄女应该是丑的。第一,有黄承彦自己的说法为证:“身有丑女,黄头黑色。”如果是谦辞,不会说得这么具体,何况“才堪相配”一词也并不谦虚。第二,有别人的反应为证。据《襄阳记》记载:“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可见黄女之丑,是众所周知的。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答应这门亲事呢?也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诸葛亮娶妻重德重才不重貌,高风亮节;另一种则相反,认为诸葛亮看重的,正是黄承彦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关系。何况妻子丑一点并无碍,因为还可以纳妾。但如果有这么一层关系,诸葛亮要在刘表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应该是很容易的。

何况诸葛亮还有一个小圈子。这个小圈子里的人,也都是一时之选,他们都欣赏诸葛亮,常常帮诸葛亮做宣传。刘备认识诸葛亮,就是徐庶推助的。另外如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等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很高。“卧龙”的称号就是庞德公送给诸葛亮的,庞德公还让自己的儿子娶诸葛亮的二姐为妻。可见,诸葛亮当时虽然隐居草庐,高卧隆中,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诸葛亮有好的家庭背景,有强大的关系网,有小圈子,如果要从政,应该说是很便利的。但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以前,他几乎没有任何动静。因为诸葛亮的志向非同一般。《魏略》载,诸葛亮曾经对他的三个朋友——石韬、徐庶、孟建说,你们从政,官可以做到刺史、郡守。朋友反问,足下呢?诸葛亮只在微笑,没有回答。其实答案早就有了——“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什么人?名相。乐毅是什么人?名将。这就再清楚不过,诸葛亮的理想,既不是称王称帝坐北朝南,也不是为官造福一方,而是辅佐贤明,廓清四海,平治天下,定鼎中原。

显然,要实现这样的志向就必须为自己选一个好“老板”,而他可选的人有很多。比如刘表,就近在眼前,而且沾亲带故。曹操和孙权,也都在招兵买马、招贤纳士。但诸葛亮对他们似乎都没有兴趣。原因很简单:刘表太差,曹操太强,孙权的空间又太小。当时到荆州来避难的中原士人很多,刘表却一个都不用,诸葛亮出山又能如何?曹操那边人才济济,曹操自己也是强人,诸葛亮当真去了,也未必能如何。何况对诸葛亮来说,仅仅“见用”恐怕不行,还必须“重用”甚至“专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刘备联盟。孙权的首席谋士张昭看出诸葛亮非同寻常,极力向孙权推荐,孙权也想留他,但遭到诸葛亮拒绝。问其故,诸葛亮说:“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道理也很简单:江东是一个历经孙坚、孙策、孙权三代人苦心经营发展起来的利益集团。孙权那边人才太多,而且关系密切。张昭,是孙策创业时的老臣,孙策曾带着他“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也就是视其为兄长,临终时又把孙权托付给他,而且说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的话。周瑜,也是孙策创业时的老臣,而且有连襟之情、兄弟之谊。孙权的母亲曾明确告诉孙权,要他把周瑜当哥哥。不难想象,任凭诸葛亮能力再强、本事再大、水平再高,到了东吴,权位也只能在张、周二人之下,甚至不如鲁肃。这显然不是诸葛亮所期望的。

所以,诸葛亮所谓“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的“度”,恐怕不是度量,而应理解为空间。当年周瑜劝鲁肃投奔孙权时,就曾经引用了东汉名将马援回答光武帝刘秀的一句话:“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这个观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双向选择”。郭嘉、周瑜他们要“择君”,诸葛亮当然也要“择君”。但诸葛亮的要求似乎更高一些,那就是这个“老板”必须能保证自己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

从他“每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和后来的《隆中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抱负和人生理想就是廓清四海,一统九州,从而建不世之伟业,立盖世之奇功。这个伟业和奇功,可以是齐桓公那样的“霸业”,也可以是光武帝那样的“帝业”,但必须是经天纬地的事业。能成就“帝业”固然好,能成就“霸业”也可以。退而再求其次,也得三足鼎立,割据一方。总之,他要成为一个实际上的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开国元勋。他选择的老板,则必须是能够使他实现这一抱负和理想的人。

这样一说,诸葛亮的选择标准也就很清楚了。第一,这个人必须有建立一个新政权、新国家、新王朝的可能性。他应该有这个志向,也有这个条件。第二,他的这个志向和条件还不明显,还处于潜在状态。志向既鲜为人知,甚至自己也不明确;条件仍不成熟,甚至还有所欠缺。正因为不明确,有欠缺,才需要有一个诸葛亮。也因为不明确,有欠缺,诸葛亮去了以后,才能够成为可以大显身手的定鼎之臣。

符合这些条件的,显然只有刘备。

第一,刘备为帝王之胄。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这在政治上就占了便宜。尽管后来大家都清楚,汉室已经扶不起来,刘备的那个“汉”和刘邦、刘秀的那个“汉”也不是一回事,但由刘备取代(或“继承”)刘协,总比由曹操、孙权这些和皇室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来取代,要顺理成章一些。另外,刘备七尺五寸(合1.725 米)的身高,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的形象,也比曹操好。这在当时,都算优势。

第二,刘备有帝王之志。刘备两个儿子的名字就能说明问题,一个叫刘封,一个叫刘禅,合起来是“封禅”。封禅,是有德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刘备如果不想当皇帝,儿子叫“封禅”干什么?

第三,刘备有帝王之术。刘备和刘邦的血统关系虽然可疑,性格和作风倒不乏相似之处。比如《三国志》本传所云“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就很像;善于笼络人才收买人心,也像。

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因为厚道,也因为侠义,所以很得人心。

刘备当平原相时,郡民刘平看不起他,“耻为之下”,派刺客去杀他,刺客竟不忍下手,“语之而去”。不忍下手的直接原因,是刘备不知来人是谁而“待客甚厚”,感动了刺客。而根本原因,则是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因此“众多归焉”。人心,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第四,刘备有帝王之福。刘备的福气,表现为关键时刻总有高人相助,危难之际总能化险为夷。刘备刚出山时,就得到了关羽和张飞。谁都知道,人才,忠诚的好找,能干的也好找,又忠诚又能干的不好找,而关羽和张飞偏偏就是既忠诚又能干。这是刘备的第一大福气,以后的运气也不错。比方说,正愁没有根据地,陶谦就死了,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就得了徐州;正愁不知如何摆脱曹操的控制,碰巧曹操就派他去拦截袁术,躲过了“衣带诏”一案的大清洗;到徐州后,又正好赶上袁术死了,刘备再次得到徐州,差一点就成了气候。

猜你喜欢
刘表孙权志向
有志向就一定就能成功吗
Fraud detection on payment transaction networks via graph computing and visualization①
脑洞超市 志向高远的猕猴桃归来
刘表: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孙权:“包邮”好有说服力
PHOTO FINISH
任用拆台的人
天鹅de志向
终身不遇
虎狼之地难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