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二期工程深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施工技术

2023-12-06 11:19李金阳刘燕茹董旭华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3年22期
关键词:张拉锚索锚杆

李金阳,刘燕茹,董旭华

(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 401120)

1 引言

目前, 由于地面交通越来越拥挤, 为了缓和交通拥堵现象, 提高人们的出行舒适度,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越来越多。 轨道交通是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其中,基坑开挖和支护属于重要环节,基坑的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轨道交通的整体建设效果。 对此,必须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考虑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因素,保障基坑支护方案的科学性,让支护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支撑与保护作用, 提高基坑结构的稳定性[1]。 本文结合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二期工程中央公园东站施工情况,对基坑开挖和支护两项技术展开详细的探讨。

2 工程概况

重庆轨道交通九号线二期工程中央公园东站里程为YDK35+899.863~YDK36+166.863,车站总长约267.0 m,基坑第一、 二道支撑构件选用的是φ609 mm,t=16 mm 钢支撑,以喷射混凝土的方法对基坑西侧做防护处理,喷射厚度150 mm,内铺φ8 mm 单层钢筋网。 锚杆布设间距2.0 m×2.0 m,水平倾角15°。 围护桩桩间用C25 网喷混凝土找平,出入口端部放坡开挖,坡面设双层钢筋网,喷射C25 混凝土,实现有效支护。

3 深基坑开挖和支护的总体施工思路

以现场勘察结果为准,针对现场及周边的既有建(构)筑物、管线做改迁处理,以便后续施工顺利进行。 钻孔灌注桩施工采用旋挖钻工艺, 桩基成型后, 组织第一层土方的开挖作业,开挖至冠梁底标高时,组织冠梁的施工。 然后,在冠梁混凝土强度达标后, 施作第一道支撑, 为土方开挖创设良好的条件。 施工遵循边挖边支护的原则,采取桩间挂网锚钉喷射混凝土的方法,形成稳定的初期支护结构。 随开挖进程的推进,实际开挖部位达到钢支撑结构标高处时,继续设置支撑,按照此方法依次类推, 直至开挖位置距离基坑底标高约0.3 m 为止,剩余的部分由人工处理,保证开挖的准确性,避免超挖。

4 深基坑开挖施工技术

开挖设备为反铲挖掘机, 根据开挖能力配备适量的自卸汽车, 用于清理开挖产生的渣土。 按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层开挖,单层厚度不超过2.0 m,第一层土方开挖至混凝土支撑底往下10 cm 处,施作一道支撑,借助土体抗力维持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该平台上完成钢围檩的安装作业,以便后续开挖工作顺利开展。 开挖至第一道钢支撑下方0.5 m 时,及时施作第一道钢支撑,桩间挂网喷混凝土;开挖位置到达第二道钢支撑下方0.5 m 时,及时设置对应的钢支撑,按该思路有序推进开挖和支护,最终机械开挖至距离基底标高30 cm,剩余部分则采取人工清底的作业方法[2]。

对于8 号、9 号出入口及风亭, 均按照车站大里程端向小里程端的顺序开挖基坑土石方,如图1 所示。 开挖期间将产生渣土,需修筑便道以便及时外运。 出渣道路按14%的极限坡度放坡,开挖坡度小于该极限坡时,以吊车垂直提升的方法将渣土运至地面, 开挖坡度大于极限坡时, 则采取装车外运的方法。 基坑开挖绝大部分由机械设备完成,剩余的0.3 m 由人工挖除,开挖后检验基底暴露面,判断是否有异常现象,若有积水、杂物,及时清理干净,然后浇筑垫层,尽快封闭基坑。

图1 8 号、9 号出入口及风亭明挖基坑分层分段开挖示意图

5 号出入口以吊装的方式开挖。 分阶段有序施工:首先开挖至冠梁底,于该处设置冠梁和支撑梁;再继续向下开挖,到达第一道钢支撑下方0.5 m 时, 在确认开挖无异常的前提下,施作第一道钢支撑;桩间挂网喷射混凝土,按照该思路依次施工,最终完成所有开挖作业(剩余30 cm 以人工清底的方式完成)。

勘察报告显示, 施工现场的第四系覆土层中有少量松散层孔隙水,地下水的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的方式实现,随着季节的变化,水位和水量均随之变动,有显著的季节性特征。

基坑开挖采取分层、分段的方法,开挖时,首先设置合适规格的临时集水坑, 并根据实际开挖进度及时修筑临时排水沟,以便将水高效引入集水坑。 为避免现场积水,根据开挖面积合理控制集水坑的数量,单个坑的容积≥8 m3,分别为各集水坑配套2 台自动水泵,1 台运行,剩余1 台备用,保证抽水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为便于积水的流动,开挖时形成向集水坑方向≥1%的坡度。

基坑坡顶按照1∶0.5 的坡率放坡开挖,坡面设A8 钢筋网,喷射C25 混凝土;坡顶用C20 混凝土做硬化处理,然后修筑截水沟,借助该设施避免坑顶积水排入基坑的情况。

5 深基坑开挖期间的支护施工技术

5.1 钢支撑的设置

每段土方开挖完成后,将钢管和配件安装到位,构成钢支撑,并对其施加预应力。 钢支撑连接时,为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对称上螺栓并做紧固处理;在施加轴力时,先将挠度调整至水平,否则易出现钢支撑挠度过大的情况。

挠度是钢支撑施工中的重点控制指标,在施加预应力时,需加强观测[3],若实测挠度值超出许可范围,尽快安排卸荷,视实际情况合理地调整。

5.2 桩间喷射混凝土

5.2.1 施工思路

以基坑土方开挖进度为准, 同步组织桩间网喷混凝土施工,全程做到 “随挖随喷”。 网喷混凝土前,要确定合适的喷射面,喷射时,严格控制厚度和喷射面的平整度。

5.2.2 施工方法

桩间喷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25,厚度10 cm,配套应用φ8 mm @200 mm×200 mm 的钢筋网。 喷射设备选用潮喷机,要求管路不堵塞,喷射后,混凝土的厚度需达到要求。

基坑开挖后, 根据图纸要求用锚钉定位钢筋网片的布设位置,然后在指定部位将钢筋网片设置到位。 随着初喷面的起伏,需调整对应钢筋片的姿态,保证两者紧密贴合。 网片连接时,不同作业方法的连接长度不同,绑扎以300 mm 为宜,焊接则控制在80 mm,且每次喷射前均预留下次搭接长度。

混凝土喷射期间,作业人员严格控制喷射参数,要求喷嘴与受喷面保持80~100 cm 的距离,喷射角度80°~90°,以分块、分片的方法有序施工。 此外,作业人员依据规范操作喷射机,避免出现混凝土堵塞管路的情况。 喷射后,安排洒水养护,使混凝土在温度和湿度均合理的条件下有效成型。

5.3 锚杆施工

1)施工参数。 锚杆锚孔D=50 mm,间距1.5 m×1.5 m,采用C25 混凝土。

2)施工准备。 全面检查锚杆,判断其规格、表观形态等方面是否满足要求,不可出现锈蚀、局部受损等问题;检查围岩,处理开裂、掉块现象,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3)测量定位。 测量人员准确布孔,确定孔位后,用红油漆做醒目的标记;测放中线,给施钻角度的控制提供依据,保证钻进的合理性。

4)钻孔。按15°的打设角度设置锚杆,成孔与围岩面呈垂直的空间关系;钻孔时,准确控制孔深,该值等于锚杆长度加10 cm。

5)清孔。 钻孔后,采取向孔内注入高压风的方法进行清孔,清理残留在孔内的残渣和积水,为后续的锚杆施工、砂浆施工打好基础。

6)成孔检验。 依次检查钻孔,判断长度、角度、孔径是否满足要求,若有不达标的钻孔,视实际情况重新施钻,并按前述提及的方法清孔,直至通过成孔检查为止。

7)砂浆锚杆的施工。 向钻孔内插入注浆管,管端与眼底保持5~10 cm 的距离,再用高压风向眼底压注砂浆,在此期间以缓慢的速度将注浆管退出眼孔。 待注浆管完全被抽出后,将锚杆插至眼孔内,及时用与孔径相适配的木楔堵塞眼孔,避免砂浆流失。 砂浆锚杆施工期间,锚杆插入长度至少需达到设计长度的95%,且持续旋转锚杆,以便注入的砂浆得到有效的搅拌。

8)垫板的安装。 在浆液初凝后,安设垫板,将螺母配套到位并拧紧。 为使锚杆保持良好的受力状态,锚杆垫板与初喷混凝土面需紧密贴合。

5.4 锚索施工

锚索锚孔D=150 mm,采用8 束(9 束、11 束)1 mm×7 mm×15.2 mm 的锚索,锚固锁定荷载值616 kN(842 kN、1 000 kN)。1)锚索的制作。 于工棚内制作锚索,设置20 cm 以上的木头用于垫起钢绞线,避免直接接触地面,上方覆盖彩条布,起到防护作用。 锚索的每根钢绞线需顺直,剔除机械损伤部位,外套管必须完整。 在对预应力锚体做绑扎处理时,材料的选取尤为讲究,必须采用黑铁丝,不宜使用有色金属材料。

锚体切割采取机械切割的方法, 禁止用电弧切割的方法操作,否则易损伤锚体。 锚索长度的控制考虑两方面,一是设计孔深,二是预留张拉长度(取1.5 m),两者的总和等同于锚索的长度。 钢垫板、钢管、定位器均以Q235B 钢为原材制作成型,每2 m 布设一处隔离环。 锚固段为复合型,用挤压头与承载体连接。 锚索组装成型后,依次对锚索孔编号,放置到位。

2)锚索下放。 下放锚索采取人工作业的方法,现场作业人员共同配合, 均匀用力向锚孔内推送, 既要保证锚索有效到位,又要避免锚索体在孔内发生扭曲。 锚索在距离孔底0.5 m的位置居中放置,锚孔外预留部分的长度控制在1.5 m。 锚索下放到位后,启用拔管机,用该设备将套管拔出。

3)注浆。 注浆材料选用水灰比0.45~0.5、灰砂比1∶1 的水泥砂浆, 配套耐压能力超4 MPa 的聚乙烯管, 按照至少0.5~0.7 MPa 的压力注浆。 注浆全程管路必须保持畅通,浆液被送至孔底后,经由孔底返出孔口,由现场作业人员观察孔口溢出浆液的状态(着重从浓度和颜色两方面考虑),若均与灌入浆液保持一致,可结束灌浆。

4)锚索张拉。锚索张拉分级完成,包含0.25、0.5、0.75、1.0、1.33 五级, 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张拉。 持荷时间分两种情况考虑,前四级持荷时间为5 min,最后一级持荷15 min,完整记录各级荷载下的伸长量,作为分析锚索张拉效果时的依据。 总张拉伸长值需包括超张拉值。 拉力锁定值不可小于设计拉力值,并加强预应力筋锁定后48 h 内的观测, 若在此期间预应力损失且幅度超过10%,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补张拉,并再次检查,直至规定时间内的预应力损失被控制在许可范围内为止。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统筹规划之下,深基坑支护与土方开挖两项工作均按照计划有序进行,基坑开挖效果良好,支护结构稳定可靠, 施工效果符合预期要求。 在类似的轨道交通基坑施工中,建议施工单位提前根据现场情况形成规划,注重材料、机械设备、人员等工程要素的合理配置,以科学的方法开挖,根据实际开挖进度及时采取中间桩喷射混凝土、锚杆、锚索或其他的方法,保证支护效果,最终在安全的环境下将基坑开挖工作顺利落实到位。

猜你喜欢
张拉锚索锚杆
智能张拉技术在预制T梁施工中的应用
喷淋装置在锚杆钢剪切生产中的应用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锚杆钢筋质量提升生产实践
煤矿深部高地压巷道锚索支护技术对策研究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大长细比斜跨拱肋的空间吊杆张拉方法研究
数控张拉技术在预应力梁预制工程中的应用
复合盾构在纵向锚杆区的掘进分析及实践
高边坡锚杆支护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