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润笔尖

2023-12-08 15:34林海阳
作文成功之路·作文交响乐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语文

林海阳

很多学生一到写作文时就大脑一片空白,常常感觉没有内容可写,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小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缺少对写作素材的积累,把自身的情感融入文字中,最后写出的文章也就十分空洞。想让作文成为小学生语文成绩中的加分项,就要加强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积累,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积累和应用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写作能力。笔者认为,人的修养与素质当从内在与外在两个方面体现。内在是指人们对生活的认识,由认识转变为人的思想品质;而外在则指人的谈吐与气质,与内在直接联系,更是内在的外露。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涵养与素质极为重要。对于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不能过于苛求,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哪怕是一篇流水賬,也是一种积累;其次是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广泛积累写作素材,不断提升认知水平;最后才是加强作文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渐提高作文水平。

一、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现状

1.素材陈旧,缺乏新意

教师在批阅小学生作文时常常发现一些语句非常相似甚至完全相同,或者是课堂上学习过的优秀作文案例,或者是教材中的佳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小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大抵相同,也就导致了常见的素材频繁被使用,写出的作文内容缺乏新意。例如,“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像一个个棉花糖。”类似的比喻经常出现在小学生的作文开头,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很难有质的飞跃。

2.语言一成不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写周记、日记等,以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但是有一些学生对此抱着敷衍的态度,运用一成不变的语言模式,如在文章中运用总分总的写作框架和比喻、拟人等修辞,却忽视了写作技巧的创新。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也容易让读者感到审美疲劳。

3.缺少独立探索的能力

不难看出,当前小学生在写作素材积累上缺少独立探索的能力。这一能力不仅考验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代表学生未来学习的竞争力。大部分学生的写作素材都来源于课文,很少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素材,故而造成了写作素材全班统一的现象。教师应该适当让学生在课外学习中探索未知的领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

二、小学写作素材积累方法探究

1.巧用课本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在写作教学中,素材的积累有着重要位置。好的素材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写作灵感,而且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写作方法。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依靠课堂的知识是第一步,但为了减少写作素材“大统一”的现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写作的重要性,指导他们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文章都是有价值的,也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并不断地积累,在掌握写作素材的基础上,总结不同课文使用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此,学生能对语文教材有进一步的了解,也能真正掌握语文知识,同时提高作文水平。

例如,在读课文《我家的猫》和《松鼠》,学生能了解老舍先生描写了贪玩好动、夜不归宿、尽职尽责的猫的形象,以及法布尔先生对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等的细致描写,从而明白在描写事物的过程中应该抓住重点,详略得当,进而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2.参加社会实践,积累写作素材

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广大教师非常认同在教学中应该联系日常生活,在写作训练中,一旦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就不能写出有灵魂的文字。虽然小学生的思考能力有限,生活阅历也不足,但他们已然具备了在现代环境中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并能够对某些事物、现象的深刻认识。这对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后或假期时间组织学生去流浪动物收容所参观,并亲身照顾动物,在增进与小动物的感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善待动物和感恩生活的观念。除此之外,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会通过扫地、垃圾分类等方式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美德;在参观烈士纪念馆或博物馆时,学生通过回顾历史和缅怀先烈伟大的奋斗历程,可以形成爱国情感。在校园内,教师也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体验。如组织拔河比赛,让学生明白: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万众一心,发挥集体力量才可能获得成功。这些活动经历都能转化为写作素材,也能让学生的文字更具丰富的情感力量。

3.借助虚拟网络,获取写作素材

荀子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在写作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也指出,教学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而身处信息时代的语文课堂,理应在网络中搭建学习平台和生活拓宽创新空间。小学生的写作素材,除了来源于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还可以从信息技术的渠道获取更多的资源,以便弥补自身生活经历的不足,也有利于拓宽写作空间。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网络上收集写作素材,并进行梳理整合。例如,进行以“秋天”为话题的写作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查找关于秋天的图片、视频和描写秋天的文章等,在鉴赏的过程中收集写作素材。其次,信息技术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一些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了解到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只体现在文字中,学生不能直观地了解事实,而信息技术恰恰能够还原当时的场景,利用AI手段,学生能了解圆明园的内部布局、建筑风格和珍贵的文物等,为日后写作与此相关的文章积累素材。

4.勤于练笔,写作素材

展现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是写作的最好方式,内心的情感较为充沛,能让文章更具灵魂,否则,即使引经据典,写出的文章也如白开水一般寡淡。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日记,不断熟悉体验过的素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作仅仅靠读、背这种方式是不够的,还需要让积累的行为更长久,日记这种分类记录的方式能让小学生获得充足的体验与感悟。只要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能够记录在日记中,即使是泛起的一点点心理波澜,在写作时也会成为惊涛骇浪的回响。同时在养成日记、周记这种写作习惯时,学生也能学会总结,能把相似的一类事件等归结在一起,梳理成较为清晰的写作素材。此外,摘抄优美的词句,也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可以为日后的写作练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利用课外阅读,拓展写作素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今,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阅读能力已逐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基础要求。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也在不断引导和鼓励学生从课外经典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格言警句、优美段落。例如,读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鸿毛”时,为了探究这句话的含意,学生们了解了司马迁当时遭遇的不公平待遇,激发了与作者的情感共鸣,此时写作恰恰可从内在动力出发,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教师应鼓励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拓展延伸,适当地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扩写和改编,从而锻炼写作能力,完成素材积累。例如,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在交流中分享书籍和阅读感受,为学生创建阅读和写作学习的平台,加强学生写作的素材积累。

6.运用说话训练,丰富语言素材

“说”作为基本功,可以加强表达训练,能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对小学生表达训练较少,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写上。教师应该借助说话训练,让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能做到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首先,是让学生模仿,不管是教材中的文章,还是课外经典作品,很多文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其中的优美词句,将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营养。具体来说,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提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让学生先理解再朗读,把词句读出感情并进行说话训练。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让每一位读者都心生向往,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要将其引领到欣赏优美的文字之中,对其形成印象。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交流和探讨,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说话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素材,锻炼写作能力。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很多感人的事迹,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引导学生表达,促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产生心灵上的碰撞,有效地积累写作素材。

7.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理论,这是因为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相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的效果不尽相同。所谓教育,不仅需要因材施教,也需要扶放结合。“扶”是指教师的启发引导,而“放”则是学生独立学习,特别是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应正确处理“扶”与“放”的关系,以便激发学生对写作学习的兴趣,从而逐渐提高作文水平。不难发现,当前很多小学生观察能力较弱,对事物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象上,对生活的敏感程度不足,导致没有表达的欲望。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全方位地进行写作训练,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如观察顺序和观察侧重点等。例如,描写某一事物,不仅要观察其外在形象、颜色、质地等,还要观察其声音、结构、用途,以便积写作素材,准确定位写作的方向。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方式等差异性,鼓励其对写作话题展开想象,不以清规戒律扼杀他们创造的火花。如此,学生才能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更多感悟,写出的文字才能更加具有灵性。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难点,教师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学生从难以启齿变为津津乐道,从囊中羞涩变为出口成章,让学生敢说、敢写和能说会写。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渠道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把日常积累的素材转变为写作利器,从而让学生写起来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小学生作文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是小学生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