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传奇《西楼记》艺术特色评述

2023-12-10 06:55周婕殷
戏剧之家 2023年30期
关键词:西楼

周婕殷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 200040)

中国古代戏曲多“簸弄风月,陶写性情”,为剧作家心志的发抒。明末戏曲家袁于令(1592—1674)系“宁协律而词不工”的“吴江派”,但他的戏曲创作十分重视关目排场和语言的戏剧性。其代表作有《双莺传》和《西楼记》等,《西楼记》尤其具有特殊意义。

《西楼记》叙写世家公子与青楼女子的爱情故事。与明传奇惯常的以旧题材改写的创作不同的是,它取材自他的亲身经历。祁彪佳《远山堂曲品》将它推为“逸品”,并在其中谈到:“传青楼者多矣,自《西楼》一出,而《绣襦》《霞笺》皆拜下风。”①潘之恒《曲话》亦以五阕乐府细数《西楼记》之亮点。明中晚期的文坛,在阳明心学和李贽“异端”思想的渗透下,士大夫和文人墨客纷纷推崇“独抒性灵”观,提倡至情率性。袁于令亦曾表示对公安派的嘉赏。②本文从“主情”“写真”和“奇构”三方面切入,评述《西楼记》的艺术特色,管窥他受“性灵派”思潮的影响的表现。

一、主“情”

“主情说”是明代的主要审美思潮之一,汤显祖、袁于令和潘之恒等都持有“主情说”。如果说《牡丹亭》是从女性视角展现剧作家的浪漫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那么《西楼记》则是透过男性视角书写的爱情赞歌。不过,《检课》一出颇似《闺塾》,而《错梦》常被研究者与《惊梦》相提并论。在昆曲《玩笺》的舞台演绎中,“憨”“痴”的于叔夜,与《拾画》的柳梦梅恍若一人。由此可见袁于令对《牡丹亭》作者汤显祖的崇拜。

关于《西楼记》的主情,祁彪佳认为《西楼记》“写情之至,亦极情之变”。张岱亦在《答袁箨庵》中评它道:“皆是情理所有,何尝不热闹,何尝不出奇”,且认为这是“文章入妙之处”。《西楼记》中对男主角的刻画浓墨重彩,其情感之诚力透纸背。男主角于叔夜有情趣、恃才傲物,自负擅音律(魏晋音乐理论家嵇康的字也是“叔夜”)。他渴望知音,《私契》中【黄莺儿】的“语儿曹,阳春古奏,和者甚寥寥”可见一斑。很快,知己出现了。《错梦》中的“花笺钟王妙楷,晶晶可羡。羡杀你素指轻盈能写怨”,点明了他对素薇才情的赞赏和内心情窦初开的状态。《疑谜》《错梦》和《泣试》几出都聚焦于铺陈于叔夜的深情。《离魂》中他“摇摇神思,莫不是三魂七魄早离肢体”,有杜丽娘和张倩女的痴态;《泣试》中他道:“若得穆素薇为妻,即终身乞丐,亦所甘心;不得穆素薇为妻,虽指日公卿,非吾愿也。”一得知素薇死讯即哀伤过度,无心科考。

而穆素薇,一个在复杂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烟花女子,却执著于追寻真爱。纵观中国戏曲史,一众青楼女子从唐传奇走出,到宋元南戏、杂剧,再到明传奇……汇聚成一道独特的景观。她们意趣各异:有的秀外慧中、有的泼辣干练、有的俊雅德耀……而穆素薇则骄傲柔韧。她屡次抗拒财大势大的池公子,也未委身于青年豪杰胥表。在《卫行》中,胥长公从水陆道场将她救出后,为测试她是否坚贞假意诱惑她,但素薇毫不松懈。有学者认为这种“贞节崇拜”是父权社会意识形态在她身上的内化。坚贞也是“爱情信仰”的一种本能反应。真爱无形,当事人如果没有行动,“真爱”将何以体现?大致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爱不仅是对象问题,还透着理性与责任。

不过剧中的穆素薇还缺些“风尘感”。初见叔夜时,她发起“尊庚”“曾娶否”“曾聘否”的三连问,直言“情之所投,愿同衾穴”,这种落落大方的谈吐使她不像妓女,倒像敢为爱情私奔的红拂女。该剧是血气方刚的青年袁于令③所写,这种“错笔”大概受剧作家自身经历影响,以致对女主角产生“晕轮效应”,难免认为穆素薇是完美的女性形象。

陈多先生认为,袁于令对男主角的刻画较细腻,而写女主角的戏多为套话,没能写好。④这种现象的确存在。鉴于该剧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以服务于男主角的塑造为主,女主角不似杜丽娘那样主动,也是合情合理。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古代,教坊乐伎出身的穆素薇迥异于官宦子弟杜丽娘,才情再出众也无法改变她的身份认同。为此,等不到于叔夜来赴约的她没有过度悲伤的反应,用“红颜自古多薄命,莫向东风怨落花”“一泓秋水金星砚,半幅寒云玉版笺”等堆砌亦属正常,折射出她深知自己无力对抗封建礼教的通透。

二、写“真”

“求真”是晚明文学思潮之一,徐渭提出“摹情弥真则动人弥易”的艺术创作口号。袁于令则谈道:“盖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以剧场假而情真……倘演者不真,则观者之精神不动;然作者不真,则演者之精神不灵。”⑤袁理解的“真”有两层含义:一是写实的“真”,二是一种“真实感”,前者是诉诸大众接受层面的“真”,后者是触动精英心灵的“真实感”。他的《西楼记》也被誉为晚明社会的风俗画卷。以下将从“行为”“场景”和“语言”三方面论述它的“真”。

1.行为之真。在昆曲舞台上,《西楼记》流传最广的是《楼会》和《玩笺》两折(剧本中合为《错梦》)。《玩笺》的宾白和科介很有《拾画》《叫画》的影子。不同的是,柳梦梅把玩的是杜丽娘的肖像画,一种对人物做具象化的意象;于叔夜玩味的则是穆素薇写的《楚江情》花笺,一种抽象化的意象,这两种意象各具传神的功效。

在《玩笺》表演的舞台上,病恹恹小生的一系列动作,如“[虚空模拟]”“[虚空做搂抱介]假抱腰肢定肩。依稀香气鬓云边。”“[做低唱介]心肝,悄叫一声。似闻娇喘。”看似低俗,但是放在二人爱而不得的背景下,“低俗”“轻佻”中包含的“真”更触动观众神经。在《错梦》中,叔夜梦见自己遭鸨母和丫鬟怠慢,素薇变成“奇丑妇人”,被恶奴们拳脚相加,一切最后化作汪洋……陈多先生称誉《错梦》与《惊梦》是明传奇写梦的“双璧”。⑥尽管内容相反——《惊梦》是鱼水欢的惊喜梦,而《错梦》是魂魄绝的惊吓梦。

该剧以“艺术趣味相投”为情感纽带,而后两人经受住重重的爱情考验,更契合现实情理。且《西楼记》中男女主角因情病危引起误会及双方悲痛欲绝的表现,也是对“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无神化”摹写。

2.场景之真。《西楼记》中有多处社会现实的写照。《私契》一出中,村妓谈到“我每那班弯话朋友。少不得我的弋阳曲子”“做逊介众催唱介小净:唱了新时曲罢。”以及“随意将时曲一支唱作夸调介众笑赞介”⑦……真实再现了“弋阳腔”“阔调”等在明代秦楼楚馆大为流行的情景。

不似《霞笺记·春闱首选》中仅用“考试随做”四字描写考场,《西楼记·泣试》中写到“一天星斗焕文章,诸士纷纷赴选场”“军士拥如云。满院朱衣。灯炬辉映。派卷分房。喊呐声相闻”。描画了号军、青员、号房及断续的喊号声、催促交卷声等,立体勾勒出明代科举选场的情形。

3.语言之真。《西楼记》行文多采用能体现人物身份的语言,格外本色。《私契》中,词场名家于叔夜谈及填词的要义:

〔生〕歌之所重。大要在识谱。不识谱。不能明腔。不明腔。不能落板。往往以衬字混入正音。换头误为犯调。攧倒曲名。参差无定。其间阴阳平仄喚押转点之妙。又尽有未解者。恰才我听歌半晌。那班少年。功夫正少。⑧

这也可以看作对汤显祖文法的一种模仿。在《紫箫记·审音》中也有解说乐理的情节。⑨本剧的另一语言特色是感官性,即时常带有含色欲的词汇。在《集艳》《错梦》和《巫绐》等出中都不乏诙谐、逗弄之笔,村妓、老鸨和女仆杨花的言行尤为本色。如《集艳》中,为逗叔夜开怀村妓献策道:

待我掐他一把。打他一下。抱住他亲几个嘴。咬他几口。叫几声亲肉俊心肝活宝夜明珠。……〔小旦〕老成女客这样还魂骚。

清代董含对这种近似自然主义的写法评道“词品卑下,殊乏雅驯……喜纵谈闺阃事,每对客淫词秽语冲口而出,令人掩耳。”⑩其实,“写真”是作者创作理念的一种外化,脱离剧情谈“词品”失之偏颇。这种“写真”性也推动了该剧的流传。梁廷枏《曲话》中转引了袁于令听轿夫叹大户人家里为何不唱“绣户传娇语”的见闻,“绣户传娇语”是《错梦》中的辞藻。孔尚任《桃花扇·优选》中亦将《西楼记》作为“三大时剧”之一……可见,彼时此剧几近家喻户晓。

三、“奇”构

“一线到底”“奇思巧构”,是《西楼记》创作法的又一优胜处。全剧四十出分“起承转合”四部分——初遇、分离、生死零落、重逢。袁于令注重剧场性,注重通过演员的形体和语言去传达性灵之美。

1.“一线到底”。清曲学家李渔有一论断:“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认为《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之所以能传诸后世,是由于“止为一线到底”而“无旁见侧出之情”。“一线到底”的设置,缩小了观众的赏析范围。从剧场接受的角度考量,该剧可算是“以双线叙事为主”的明代爱情主题传奇之特例。

2.“奇思巧构”。袁于令的又一戏剧创作主张是“奇”。他曾赞赏王玉峰《焚香记》的关目设置:

又有几段奇境,不可不知。其始也,落魄莱城,遇风鉴操斧,一奇也……致两人生而死、死而生,复有虚讣之传,愈出愈奇。悲欢沓见,离合环生……⑪

台湾地区曲学家张敬谈道:“布置剧情,文武静闹间离,悲欢离合杂错,自来传奇排场之胜,无过于此。”⑫综观《西楼记》关目架构,女主角的戏份不少——“被逐、被夺、被救、被劫”,情节跌宕多变;男主角的戏则偏弱,一味地写他相思病染。直到《错梦》一出才弥补了这一缺陷——奇幻梦境就此宕开一笔,生动展示了叔夜郁闷、焦灼、绝望的多重心境。另外,分别写生、旦的关目常以“情境反讽”法翻转、交错前行,使叙事更顺畅合理。

3.豪侠的点染。该剧中,袁于令借侠士之手对爱情绊脚石池同及其党羽的严惩,实现了对现实中情敌的报复。胥长公为兄弟施计出力,仗义舍生——贡献了自己的宝马、牺牲了爱妾,不输虬髯客和古押衙。《侠概》《邸聚》和《卫行》等出对胥长公形象做了诠释。

对该剧中加入豪侠相助的做法,李调元认为“于撮合不来时,拖出一须长公,杀无罪之妾以劫人之妾为友妻,结构至此,可谓自坠苦海。”⑬事实上,武侠文化在明朝十分盛行,“士为知己者死”也是当时名士的一种价值观,插入豪侠桥段既为《西楼记》增了几丝浪漫色调,也添了一缕历史气息。

四、结语

明晚期,在道学笼罩下涌动着一股“现代性”价值观的潜流。部分文人崇尚个性解放,个体情爱被赋予了神圣的价值,同时,一种新的市民审美趣味应运而生。与西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强调自我的意识形态契合。《西楼记》以才子佳人的真才实学为爱情纽带,雅俗并置——既有情深意远,又不乏诙谐鄙俗。它主“情”、写“真”、“奇”构,充分展示了“现代性”的艺术特色,不啻为明传奇中的一抹亮色。

注释:

①[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六)[C].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②据徐朔方先生考证,袁于令写《西楼记》时不到20 岁。

③[美]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刘福堂,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④陈多.〈西楼记〉及其作者袁于令[J].艺术百家,1999,(01):43-53+23.

⑤[明]袁于令.焚香记·序[A].六十种曲[C].明毛晋汲古阁本。

⑥陈多.〈西楼记〉及其作者袁于令[J].艺术百家,1999,(01):43-53+23.

⑦⑧[明]毛晋.《六十种曲·西楼记》,绣刻演剧十本。

⑨[明]毛晋.《六十种曲·紫箫记》,绣刻演剧十本。

⑩[清]董含.三冈识略 卷七[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⑪[明]袁于令.焚香记·序[A].六十种曲[C].明毛晋汲古阁本。

⑫张敬.明清传奇导论[M].华正书局,1985.

⑬[清]李调元.雨村曲话[A].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C].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猜你喜欢
西楼
处暑西楼听晚蝉
春花秋月望西楼
灵犀
咏菊怀李清照
古典诗词中“西楼”意象的文化美学探微
写诗有感
好是怡情处,西楼长景真——中晚唐赏石家张祜
月宫折桂的女子——写给西楼的《穿越白》
浅谈诗词中“西楼”审美内涵的转变
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