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故事的悬念设置

2023-12-11 04:34上海赵嫒佳
金山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故事会悬念小伙子

上海/赵嫒佳

好故事要先声夺人

故事要写出趣味、写出波澜,才能吸引人。要把故事写出波澜,最常见的技巧,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设置悬念。一篇故事佳作的诞生,往往离不开好的悬念设置。可以说,悬念是故事的灵魂。

悬念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悬念”的:“欣赏戏剧、影视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观众、读者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却又无从推知的关切和期待心理。”

对于故事写作来说,悬念是引起读者好奇心的一种手法。通过写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先把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起来,当读者很想进一步了解的时候,却突然刹住不告诉读者,再转换话头去讲别的,最重要的是要突出不同寻常的情境,接着把“谜底”捂住,让它处于明显的悬而未决的状态,这就是悬念。

总的来说,要在故事中设置悬念,有两个点是作者要把握的,一个是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再一个就是读者的阅读心理。事物本身是作者要吃透的,不然为了引起读者好奇心,硬是编一个离谱的情节,最后故事圆不回来,那还是一篇失败的故事。也就是说,就算“编”,也要编得合情合理,让人能接受。

而对读者心理的把握,则是悬念是否能产生好效果的关键。《故事会》杂志的编辑每一期都会给其中几篇作品写题语,写题语的目的就是吸引读者阅读,所以编辑们挑选的很多都是有悬念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好写题语,也容易写得出彩。其实,作者们在学习创作故事时,可以多看看《故事会》上的题语,对于故事的构思和悬念设置来说很有帮助。

举一个好题语的例子。《故事会》有个名叫《重回月亮湖》的中篇故事,题语是这样写的:“四个好友,毕业后各奔东西,形同陌路;四张照片,定格了时光,也埋藏着秘密;四个各怀心结的人,二十年后重聚,他们将如何面对彼此,还能否找回曾经纯真的友谊?”题语把故事里设置的悬念概括成了三点,这对于写作者来说非常值得借鉴。有些作者在创作故事时,总是喜欢设置多条线索,把几个不相关的悬念糅合在一起,结果反而不尽如人意,故事里人物多,故事也显得杂乱。其实悬念不用多,顺着它挖掘下去,自然会有新的矛盾产生。作者在创作时,可以把自己想设置的悬念先列出来,如果有多个,比对一下它们有没有联系,如果没有联系,这篇作品大概率是不成功的,因为好的故事一般只有一条线。这么做有助于理清思路,在写作时有目的地进行铺垫,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在日常审稿中,我经常发现有作者对悬念看似理解,却不会实际操作,有的太过简单俗套,让人一眼就能看穿结局如何,有的则太过荒唐,编造痕迹太重,使故事失了真。

在写作时,究竟要怎样才能做到巧设悬念,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呢?

作者在设置悬念时,可以提前透露故事的结局或后面要发生的重要情节,打破一般写故事“有头有尾,从头讲起”的习惯,从精彩处、紧要处或主人公所处的困境处讲起,迅速吸引读者注意力,将读者带入故事情境,从而引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

这样设置的前提是,事件产生的条件和结局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在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因此读者才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故事会》曾经刊发过一篇优秀的作品,叫作《书呆子经商》。它的开头是这么写的:“常言道:书呆子经商,老本儿赔光。可是,城关镇出了名的‘书呆子’程世南,第一次做买卖虽然上当受骗,却不但没赔了老本儿,反倒赚回个漂漂亮亮的大姑娘。”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程世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做买卖时是怎么上当受骗的?为什么没有赔本?为什么还赚回个姑娘呢?自然而然的,读者会带着这样的疑问往下看。这样的“剧透”很好地设置了悬念,起到引人入胜的良好效果。

在日常的故事写作中,作者们可以学习运用这样一种写法。在《故事会》历年的作品中,还有一篇《捉鼠记》比较有名,开头是这样写的:“这则故事在四川流传很多年了,归结起来就两句话: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莫看捉老鼠,也能出状元。”读者看到这儿,自然而然就会产生疑惑:捉老鼠也能出状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读下去,谜底慢慢揭开了……

反常却合理是关键

人们常说“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在故事一开始,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就能引发深思,让读者产生疑问。这种方法往往先写人们已经认定的东西,然后提出与之相反的看法。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承认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抓住这“另一方面”大做文章,就会令读者在感到突兀的同时,体会到故事的新颖别致,这样的作品不可谓不成功了。

有一位《故事会》的作者就很擅长用这一手法,比如有一篇故事的标题叫《女混混儿》,开头是这样写的:“老时年间,天津卫出了第一个女混混儿,叫崔张氏,还是个海清腿儿,就是没入过混混儿锅伙,自个儿单挑的。一个大脚片子、膀大腰粗的老娘们儿,为嘛要当混混儿啊?”一下子就引起了读者的兴趣。一般大家认为的混混都是男人,这篇作品则反其道而行之,写了一个女混混儿,再围绕着这个点,把故事写下去,让故事有了看头。

《故事会》曾经刊发过一篇优秀的作品,叫作《彩蝶》。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哪年的春风不暖花草?哪家的父母不爱儿女?话是这么说,可这世上,还真有要把亲生女儿置于死地的法盲父亲!”

短短的一句话,却能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接下来的情节慢慢展开,揭开谜底,原来这个父亲谈了新女友,女友很嫌弃他的两个女儿,逼着父亲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到这里,悬念是揭开了,但读者的心还是被牢牢地抓着,因为又有新的悬念产生了:父亲到底会不会杀女儿?他要怎么杀呢?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读者,直到最后读完,他们才会长出一口气,感叹道:“原来是这样啊!”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成功的悬念。

如果悬念设置得不够自然,或者不太合理,很容易导致故事的失败。这就要说到设置悬念的另一种手法,就是引而不发,捂住包袱。在故事将读者带入情境中后,于精彩处、紧要处、困境处合理掩藏某些重要的细节,造成信息缺失,烘托气氛,形成悬念,到后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能形成较好的效果。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掌握好“引”的火候,否则会适得其反,不仅包袱捂不住,还会让读者觉得很不自然。

在《故事会》历年发过的作品中,有一篇叫作《升旗升旗》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小山区里的红旗小学,环境和条件都特别恶劣,可是他们却坚持每天升国旗。作者围绕着升旗这件事写了很多,在推进故事情节的同时,把“为何坚持升国旗”这个悬念层层深入,作者写到红旗小学后山上还有一个更偏僻的小学,又写到他们连旗杆都没有,还是坚持每天升旗,这时候,读者的疑惑已经上升到了顶点,作者再揭开谜底:原来,红旗小学的升旗仪式,后山上的小学能够看到,两个小学同时升旗,让孩子们共同见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结局,让人动容又颇为惊讶。

还有一篇叫作《老结奇遇记》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口吃患者,外号叫老结,他去外地出差,坐车时遇到一个小伙子,老结向他问路时,他盯着老结看,也不说话。老结多问几遍,他索性不理人了,害得老结心里七上八下的,认定他是看不起自己结巴。到了这里,读者们都会疑惑,这小伙子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不是有什么隐情?故事发展下去,旁边有个解放军战士来解围,小伙子这才指指嘴巴。看到这里,书里的人物和书外的读者都以为这人是个哑巴,可是偏偏峰回路转,解放军帮小伙子扶行李时,小伙子脱口说了一句“谢谢”。这下老结愤怒了,即便自己结巴得不行,还是对小伙子嚷了起来。那小伙子什么反应?他居然开口了,学着老结的样子,结结巴巴地回答。读到这里,我们都会同情老结,觉得小伙子真是太过分了,是不是?可接下来还有一个反转,小伙子下车前给老结留了个字条,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小伙子也是个严重的结巴。他在字条里详细说明了自己不说话的原因。读完全文,读者心里唯有感慨和意外,可这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只能感叹作者的高明。

思维碰撞必不可少

在说思维碰撞之前,我还想说一下故事结尾处的悬念设置。也许你会问,故事都结束了,哪里还需要悬念。其实这个悬念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留白”。“留白”一词本指书法艺术创作中,为使整个作品的画面、章法更为协调精美,而有意留下相应的空白,留有想象的空间。在文字创作上,留白也是作者为了使文章留有含而不露的美感,避免直白的一眼到底的乏味枯燥,而留下的空白,设下的悬念,让读者有无尽的想象空间,回味无穷。

我们一向对作者说,在故事作品中,要把故事写清楚,特别是结局,要有一个清晰的交代,不能太隐晦,隐晦是小说的写法,故事就是要清晰。但是故事虽有这个特性,却不代表故事不能留白,所以说要适当留白,有的写有的不写,适当取舍,这样能让故事的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举一个故事中“留白”的例子。《故事会》曾经刊发过一个故事,叫作《迟到的婚礼》,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团县委要为十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特别邀请了县政府的领导参加。可是领导太忙了,时间一直排不开,婚礼时间一拖再拖,晚了整整一年。坏就坏在这十对青年都是晚婚,而且已经领了结婚证,所以在这一年时间里,他们不是已经生了孩子,就是新娘大着肚子。最后只能让一个在哺乳期的妇女上台,代表新娘发言。结果这位名叫邹蕾的妇女临上场前却不想上台了,因为她给孩子喂奶的时间已经过了一小时了。

这篇作品的结尾是怎么样的呢?请看:“几位工作人员也连说带劝,好歹把邹蕾请到主席台上。不一会儿,随着邹蕾讲话的延续,她粉红色上衣的胸前便湿了两大块,而且面积正不断地扩大着……”

到这里,故事就结束了,完全没有描写当时场下怎么样,事后又是怎么处理,给读者留下悬念。然而恰恰是这个结尾,让故事得到了升华,仅仅两句话,就足以让人在笑声中记住这个故事,并且回味无穷。

以上就是故事创作时,在悬念设置这一点上,作者尤其要注意的几个细节,如果把握好,那你的水平就离《故事会》佳作不远了。接下来从整体上说说悬念设置。

故事要求的六个要素:新、奇、巧、智、趣、情,合格的故事里面起码要有一个。这几个要素里,与“悬念”关系最大的应该是“新”和“奇”。

对于“新”有两种解读:一是题材新,结合最近发生的社会热点写故事;另一个更重要的是构思新,古代故事一样可以写得与众不同。“奇”,则是要求出人意表,所谓意料之外,但是必须在情理之中,这就涉及逆向思维的问题了。

在故事中设置悬念,说起来容易,但实际操作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当作者在创作中遇到瓶颈的时候,不妨与读者换位思考。作为读者,你会如何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那些显而易见,一想就能猜中的悬念是不合格的,只有你很难想到,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才是优秀的悬念设置。

关于巧、智、趣、情,好的悬念也能包含这些要素,特别是巧,好的悬念设置是能让人感到特别巧妙的,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最后,用作者跟我说过的一个例子来结尾吧。假设我用自己的手机拨打自己的号码,忽然接通了,会发生什么事呢?有人说,你的手机号被克隆了。这是最简单的故事构思方式,构思方向是电信诈骗。还有人说,这是电信故障,从而引出一段纠葛或者缘分。而跟我说这例子的作者说,其实主人公是精神分裂,因为爱一个人太深,把对方当成了自己,始终念念不忘。

不去评价这三个点子孰优孰劣,它们“烧脑”的程度不一样,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也不一样。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很多点子是思想碰撞产生的,写作的过程就是和读者斗智斗勇的过程,有时候可能需要有人与你一起摩擦碰撞,才能想出好的悬念、好的点子。

希望此文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故事。

猜你喜欢
故事会悬念小伙子
益智故事会
巧在开篇设悬念
益智故事会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护航故事会
小伙子失明真凶是谁
壮语故事会引人入胜
《我是歌手》的悬念构建与悬念表现
起伏跌宕 曲径通幽——“悬念”在高考作文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