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夜归人

2023-12-12 04:17石光明
湖南文学 2023年10期
关键词:刘长卿

石光明

唐朝的那场雪,穿越了无数冬夏寒暑,在唐诗里飘洒了上千年。那寒冷的风雪夜,从苍山白屋柴门犬吠透出的丝丝暖意,至今让我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共情。

这场雪本是大自然的随意之作,却被刘长卿添加为盛唐拐弯处的一个诗性路标。在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寒意里,焐着一脉人性的温情。裹着风雪的浅吟清唱,花了他大半生的积蓄。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是刘长卿的传世之作。短短二十个字,远与近、动与静、人与物、情与景浑然一体,勾画了一幅风雪夜归图,清旷、孤寒,平淡简朴的意境中,透出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回味无穷。诗写芙蓉山主人,却通篇无一字直接写人,只以暮雪苍山,柴门木屋,静夜犬吠白描,着力渲染主人披雪夜归的场景。诗的标题似不讲文法,本来“逢雪宿芙蓉山”意思已完整,仍在后面添加“主人”二字,有蛇足之嫌,语法学者有腹诽。不知芙蓉山主人是谁,与作者什么关系?古人作诗寄赠友人,必在文题注明,此诗则无,由此推断只是诗人行旅投宿遇到的有缘人,聚焦了作者对贫寒山民生活不易的同情和关切。

这首诗,我不知读过多少遍,每次都激起心底一片涟漪,眼前浮现年少时的记忆。雪峰山林区那个隆冬的雪夜,采育场场部附近一个叫袁家团的小山村,租住的农家木屋里,灯光昏黄,火盆里炭火半红,撑架上锅里热着饭菜,火边的小铁罐滋滋冒着水汽,窗外寒风啸叫,不时有犬吠交相呼应,越发衬托出山村的冷寂。夜渐深,母亲在纳鞋底,我向火陪她。父亲是场里的采购员,常年在白岩水上游深山老林衔接木材采购计划,指导社员砍伐储运,周末才回家一次。山路本崎岖,雪夜更难行,母亲和我心有牵挂,等待着踏雪回家的父亲……

刘长卿写作这首诗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唐代宗大历年间,他在知鄂岳转运留后任上。“留后为唐朝官职,是方镇大员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务最早见于唐玄宗时,凡宰相或大臣遥领节度使,或节度使出征入朝,常置留后知节度事,后成惯例安史之乱后,继之藩镇割据,唐朝国势转衰,朝廷财政极度困难,几乎全靠江淮盐利赋税来支持,江淮转运极为重要。大历元年(766 年),中唐著名理财家、户部尚书刘晏为盐铁转运二使,改革盐法,由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直接专卖制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间接专卖制,也叫“就场专卖制”,并直接分管东南的盐铁转运事宜,整顿漕运,在扬州及江陵分别设立留后院,设“转运留后”主持一方漕务盐利。刘晏幼有神童之号,是载入《三字经》的人物“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大历三年(768 年),刘长卿被刘晏起用为转运使判官,兼检校祠部员外郎,成为主要助手之一,派驻淮西,不久又任鄂岳转运留后,独当一面。

一册唐诗三百首,浓缩了唐诗丰神厚韵。其中以山水田园、关河边塞,春花秋月、酬唱离别占了大半,然而以雪为题材或涉及雪的只有十三首,还多是望雪钓雪,或雪中送人、雪夜饮酒,真正跋涉雪途,身历雪境的还只看到刘长卿。

芙蓉山在哪里?刘长卿何时去的芙蓉山?历代论者说法不一,有说芙蓉山在湖南宁乡,或湖南桂阳,也有说在江苏常州,由此导致写作时间也争议不下。天下相同地名多了去了,但诗中的芙蓉山只有一座。品诗可知,芙蓉山不是诗人闲逛之处,非出行目的地,“主人”也非诗人要探访的友人。古人有“踏雪寻梅”的雅兴,但只在小园桥边,不会是“日暮苍山远”的风雪远行。那么刘长卿为何要在天寒地冻的雪季过芙蓉山?他要去哪?去为何事?说到这,读者也会与我一样好奇了。

唐代诗人中,刘长卿是个不可忽视的人。他有《刘随州集》十一卷传世,《全唐诗》辑录其五百多首诗,《唐诗三百首》收入十一篇。虽未列“大历十才子”,但他是“诗至大历而一变”的关键人物,当之无愧的大历诗风代表人物。他曲折的人生与其诗一样值得读。刘长卿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概括他坎坷身世,如一波三折:屡试不第,两遭贬谪,晚年失州,读者不免一声叹息。

我是在“文革后”出版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里读到刘长卿的,在介绍天宝大历间诗人的章节,他与韦应物一道位于第二节,在元结顾况之后。可惜太简略,查阅新旧唐书,也无专门传记,只从《新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等文献散见一些琐碎轶事,元代辛文房撰《唐才子传》,虽立小传,仍言简语略,还不如列其后的女道士李季兰。

唐代诗人的雅号多为时人或后人所冠,唯刘长卿“五言长城”是自许,再获大家认可。刘长卿工于诗,长于五言。《全唐诗话》云:“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如是说:“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阮籍为老兵矣”。皇甫湜比刘长卿稍晚,是和牛僧孺、李宗闵同时在科考中抨击时政,触发“牛李党争”的著名人物,他的推崇,可掂出刘长卿当时名重。

安史之乱不仅严重破坏了唐朝的国运,也极大地影响了盛唐诗人的命运和诗歌的走向。从唐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王昌龄死于非命,到唐代宗大历五年(770 年)杜甫在湘江流域病逝,十余年间,王维、李白、高适、岑参等盛唐著名诗人都先后凋谢。由于兵燹连年,民生凋敝,劫后余生的诗人们大多过着自顾不暇的困苦日子,不再像盛唐诗人那样自信昂扬,李白的飘逸浪漫,杜甫的沉郁顿挫已不再,孤独清冷与感伤无奈的悲情笼罩下,诗风趋于王维、孟浩然的细腻清淡,题材也转向风花雪月、乡情羁旅,正如晚唐诗僧皎然所说:“大历中词人窃占青山白云、春风芳草等以为己有”,以寄托自身漂泊和国家衰落的忧心。

大历年间是唐代诗歌演变中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壮阔雄浑的盛唐气象已不复存在,唐诗江湖进入一个少雨的枯水季节。叶嘉莹先生用元稹的两句诗概括:“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因为见识过盛唐诗的风采,再看别人的诗,味道好像就不够了。《唐代诗歌演变》作者杜中龙先生认为,中唐诗坛“不免有点杂乱无章的感觉”,“缺乏领导群伦的诗人”,还断言“大历十才子”浪得虚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刘长卿似乎觉醒了自己的责任,他要以五言筑长城,续写一代唐诗河山。观其诗,不仅细淡幽缓,凝练简括,凄婉清切,情韵相生,更多身世之叹,国运民瘼之忧,兴在像外,如琴之商调,自成一格,余味不尽。明代顾麟《批点唐音》推为“中唐独步”。清代卢文昭《刘随州文集题辞》更说,“子美之后,定当推为巨擘”。

上元、宝应年间(760 至763 年),恰是刘长卿第一次被贬期间。正当壮年,政治失意,诗坛声望却冉冉上升,仿佛老天给他的补偿。宝应元年(762年)诗仙李白陨落,诗圣杜甫也垂垂老矣,日日徘徊的成都浣花溪,没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波澜,上苍有意给了刘长卿崭露头角的机会,让他在磨难中锤诗炼韵。

刘长卿字文房,其名“长卿”源于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古人有用前代贤哲之名或字起名的风俗,以表敬羡,寄寓美好。司马相如少名“犬子”,因羡慕战国蔺相如的为人及成就,更名相如。蔺相如是战国七雄赵国的上卿,赵惠文王之相,上卿乃六卿之长,相为百官之首,故司马相如又取字为长卿。刘长卿以司马相如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字,即希望能像司马相如一样成为文章大家,有所建树。说来有点惭愧,没弄清刘长卿名字来历前,我习惯把长卿之“长”念成长短之长,后来才明白应读长官之长。

天宝年间刘长卿就小有才名了,风华正茂,不愿走“干谒”的路子,一心凭才学科考入仕,虽屡试不第,仍屡败屡战,成了贡院里的资深举子,还被举子们推举为“棚头”。古代贡院俗名“考棚”,最有希望夺魁的人往往被称为“棚头”。唐代《封氏闻见记》贡举篇记载:“在馆诸生更相造诣……推声望者为棚头。”这个称号令刘长卿难堪,以为带贬义,如同现今的高考复读生一般。他有不少诗记叙了这段经历,抒发郁闷。“南亩自甘贱,中朝谁爱贤。”(《夜宴洛阳程九主簿宅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隐居》)“泣连三献玉,疮惧再伤弓。”(《落第赠杨侍御兼拜员外仍充安大夫判官赴范阳》)“藩篱小鸟何甚微,翩翩日夕空此飞。只缘六翮不自致,长似孤云无所依。”(《小鸟篇,上裴尹》)“十年未称平生意,好得辛勤谩读书。”(《客舍喜郑三见寄》)

读历史,尤其读唐诗,需慢慢读,沉浸式地读,延伸开来读,求甚解才能接近真相,获得真趣。我读刘长卿是慢慢读的,品其诗,理其脉,进一步读他同时之人,当时之事,后人之论,从历史的静水深流里打捞沉鱼落雁,细鳞碎羽。从风雨送春归,读到飞雪迎春到,从初读不知诗味,到读懂已沁心魂,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拊膺长叹。慢慢地,刘长卿的身影由模糊变清晰,由远渐近。

天宝十五载(756 年)七月,唐肃宗即位,改元至德。平定叛乱,收复失地,巩固江淮,保障军需,都亟需人才。第二年即在朝廷控制地区恢复科举,派礼部侍郎、江东采访使李希言主持江东进士科举,又委宰相崔涣为江淮宣谕选补使,铨选人才。这次刘长卿应江东进士举如愿及第,并由崔涣遴选入仕,担任长洲县尉。县尉任上他表现出“吏干”,很快,至德三载(758 年)正月便让他代理海盐县令。这一年他三十三岁。

唐朝走下坡路的时候,官场生态也进一步恶化。刘长卿上任不久,就预感不好,“小邑沧洲吏,新年白首翁。一官如远客,万事极飘蓬。柳色孤城里,莺声细雨中。羁心早已乱,何事更春风。”(《海盐官舍早春》)果然,他还没来得及一展身手,就被人以经济问题陷害而下狱。尽管遇大赦,仍被罢免所代理官职,贬往南荒之地的南巴(今广东电白县)任县尉,尽管有同被流遣者“叩阍”而发回重新审理,结果还是维持原议贬流岭南。“阍”,宫门,“叩阍”即告御状,案情蹊跷,冤情难诉,连告御状也不能推翻。

四年多时间里,他写诗自诉,真实记录了这段煎熬岁月。“不见君来久,冤深意未传。冶长空得罪,夷甫岂言钱。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因书欲自诉,无泪可潸然。”(《非所留系寄张十四》)他还写诗寄苏州韦刺史陈说,“斗间谁与看冤气,盆下无由见太阳。贤达不能同感激,更于何处问苍苍。”这位韦刺史不是我们熟悉的韦应物,韦应物因安史之乱流落失职,生活贫困,此时方始立志读书,广德元年(763 年)才任洛阳丞。张十四是何人,现已无从查考,应该不是寻常人,但似乎他和韦使君对刘长卿申冤都没起作用。他无奈地每晚默默听着长洲的笛声,“只怜横笛关山月,知处愁人夜夜来。”(《罪所留系,每夜闻长洲军笛声》),甚至寄望于佛陀的护佑,“不谓衔冤处,而能窥大悲。独栖丛棘下,还见雨花时。”(《狱中见壁画佛》)在狱中听到两京收复,肃宗下诏大赦,他亦喜亦忧,“壮志已怜成白首馀生犹待发青春。风霜何事偏伤物,天地无情亦爱人。”(《狱中闻收东京有赦》)被赦后归故乡路过虎丘,感慨“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谪官后欲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乾元二年(759 年),刘长卿被“议贬潘州南巴县尉”,春天从苏州出行,经湖州、衢州、饶州,命至洪州待命。“一片孤帆无四邻,北风吹过五湖滨相看尽是江南客,独有君为岭外人。”(《送乌程王明府贬巴江》)一路上他写诗抒闷,愁肠百结,愤愤不平。“南过三湘去,巴人此路偏。谪居秋瘴里,归处夕阳边。直道天何在,愁容镜亦怜。裁书欲谁诉无泪可潸然。”(《赴巴南书情寄故人》)上元二年(761 年)秋,受命返回苏州等待重审,满怀希望“且喜怜非罪,何心恋末班。天南一万里,谁料得生还。”(《恩敕重推使牒追赴苏州,次前溪馆作》)然而希望很快被浇灭,重推维持原议,他写诗寄给刚由江淮转运使回朝任户部侍郎的元载:“大造功何薄,长年气尚冤。空令数行泪,来往落湘沅。”(《重推后却赴岭外待进止,寄元侍郎》)。

古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说,“愤怒出诗作”。刘长卿一路忧愤吟诗,多有佳构。乾元二年(759 年)春,他经过饶州余干县,落日时分登上干越亭,满腹心事,愁容不展,听“杳杳钟陵暮”,看“悠悠鄱水春”,不禁悲从中来:“秦台悲白首,楚泽怨青蘋。草色迷征路,莺声伤逐臣。独醒空取笑,直道不容身。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牢落机心尽,惟怜鸥鸟亲。”这首诗宜细读,不只他的感伤值得同情,诗的艺术性也可圈点,这是首五言排律,全诗声情婉转,韵味绵绵,论者都说“伤而不怨”。方回拈出“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句,认为尤佳,有问苍天之意。清人乔亿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大历诗人及诗歌的,他编撰的《大历诗略》称誉刘长卿此诗为“绝唱”。

这一年,李白遇赦从夜郎东返,游过洞庭、零陵,又历豫章、鄱阳。巧的是两人在余干邂逅了。李白比刘长卿大二十六岁,流贬路上能见到自己仰慕的诗仙,刘长卿很是激动,愈加谦恭,把自己与李白的见面比喻为春秋时期孔子面见老子问礼。“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将赴南巴,至余干别李十二》)李白劫后余生,虽少了狂歌跋扈的气势,但总是心情大好,而刘长卿呢,仍是贬谪之身,满腹冤愁,步履蹒跚。两人相逢一地,却悲欢各异,他推己及人,感慨系之。这次偶遇,也许是上天刻意安排,成为盛唐诗人杰出代表与中唐诗歌主要代表人物的一次交接。不多久李白便因贫病交加,离开了他纵横驰骋一生的诗坛。

这个时期刘长卿的诗,主要是感叹个人悲惨遭遇,悲痛之气浓重,是用愁苦和泪水浸泡出来的,其数量竟比李白和苏轼蒙难时所作都要多。因其直面现实、深接地气的独特体验,成为一册中唐时期的官场外传。也正是这一系列愁苦之作,使其诗风成熟,诗名日隆,尤其是五言诗,很快闻名遐迩,奠定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唐代宗宝应元年(762 年),玄宗、肃宗先后驾崩,代宗即位,发敕大赦,流贬官员量移近处。“量移”是唐宋公文用语,指官员贬谪远方,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刘长卿喜不自禁,喝酒邀醉,归心似箭。“生涯已逐沧浪去,冤气初逢涣汗收。何事还邀迁客醉,春风日夜待归舟。”(《初闻贬谪,续喜量移,登干越亭赠郑校书》)他量移之地在浙西吴中一带,由于刚经历刘展之乱,原来的一派繁华富庶已变得满眼破败萧条。官职还是县尉,在哪个县呢?史料未详,储仲君先生潜心编撰《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他推断是任嘉兴县尉。细读刘长卿诗篇,这段时间他有不少诗与嘉兴南湖相关,嘉兴与长洲、海盐都在太湖以南,相去不远。姑且信之。

永泰二年(766 年)清明后的一天,日暮时分,刘长卿登上城楼远眺。只见城里市井炊起烟缭,城外田野花繁草长,江流蜿蜒远去,云山逶迤而来,好一幅春和景明图,他突然归思联翩,“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清明后登城眺望》)此时,他41 岁,在浙西已待了快四年,县尉任期将满。刘展、袁晁之乱平定后,江淮地区相对平静。看得出他心绪淡泊,多访友吊古,赠别唱和。安定之后,人会特别想家念亲。尤其是听说与己友善的元载和刘晏都已进入朝廷中枢,刘长卿性格里“积极用世”的基因又一次被唤醒,他急切盼望入朝。诗中多次表达了这种情绪,“向日三千里,朝天十二楼。”(《送李补阙之上都》)“江潭岁尽愁不尽,鸿雁春归身未归。万里遥悬帝乡忆,五年空带风尘色。却到长安逢故人,不道姓名应不识。”(《时平后送范伦归安州》)“一尉何曾及布衣,时平却忆卧柴扉。故园柳色催南客,春水桃花待北归。”(《时平后春日思归》)

他在浙西留下的送别诗不少,为时人传诵,颇负盛名,他也成为各类宴集饯别受欢迎的人。他吟诗作赋,轻闲自然,但依然飘逸着淡淡的哀愁。“漾舟仍载酒,愧尔意相宽。草色南湖绿,松声小署寒。水禽前后起,花屿往来看。已作沧州调,无心恋一官。”(《送卢判官南湖》)与他交游的既有达官贵人,也有山野布衣。他送陆羽去茅山,并吟诗寄给延陵县令李挚,描绘了陆羽逃名姓,驱鸡犬,隐烟霞的隐士风格,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延陵衰草遍,有路问茅山。鸡犬驱将去,烟霞拟不还……处处逃名姓,无名亦是闲。”与陶渊明“心远地自偏”有异曲同工之妙。

永泰二年秋天,刘长卿秩满北归,进入刘晏转运使幕府。“有吏干”又勇于任事的他很快便得到刘晏任用,大历三年(768 年),被任为转运使判官、检校殿中侍御史,并派驻淮南。大历五年(770 年),四十五岁时,提拔鄂岳转运留后,检校祠部员外郎,升为从六品官员,移使鄂州。所谓“检校”,是隋唐官衔,唐朝中后期均为散官或加官,不具事权,只享受待遇。安史之乱后,“检校”官职盛行,使用范围扩大,节镇幕府参谋都冠“检校”官职。刘长卿虽挂了个检校祠部员外郎,但不管祠部职事,专责鄂岳转运留后。受此恩宠,他愈发认真努力,深入辖区巡察。“向是沧州人,已为青云客。”(《登扬州西灵寺塔》)“晓奏趋双阙,秋成报万箱。幸论开济力,已实海陵仓。”(《送营田判官郑侍御赴上都》)他的诗还记录了安史之乱后城乡凋敝的景象,对百姓疾苦寄予了满腔同情:“方收汉家俸,独向汶阳田。鸟雀空城在,榛芜旧路迁。山东征战苦,几处有人烟。”(《送河南元判官赴河南勾当苗税充百官俸钱》)“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棱关北逢人归渔阳》)

转运使司自成体系,权限很大,不仅掌控赋税,还拥有经济事务监察职能,加强了朝廷对地方财政的控制,为唐朝战乱后复苏源源不断地输血。刘长卿在任上奉公尽职,只对朝廷负责,加上性格耿直不阿,难免触犯地方官员的利益,遭人嫉恨甚至报复,为他的第二次被贬谪埋下了伏笔。这次他遇到了一个惹不起的人物:新任的鄂岳观察使吴仲孺。吴仲孺其名不彰,来头却不小,他是郭子仪的二女婿,凭着老丈人的威名一路青云。郭子仪是唐代中兴名臣,功盖一世,权倾天下,唐肃宗誉为“国家再造”功臣,唐代宗赐给铁券,是一位哀荣终始的英雄。吴仲孺于大历八年(773 年)四月以太仆卿身份出任鄂岳观察使,地位仅次于当时武昌军节度使。因为刘长卿坚持原则,不同意把上缴朝廷的财赋截留给他使用,于是“奏长卿犯赃二十万贯”,这可是该处斩的重罪。因案情重大,又是观察使实名奏报,刘长卿被先免职东归,然后派监察御史苗丕就地“按覆”。审查核实的结果,是“吴仲孺诬奏”(《新唐书·艺文志》),为刘长卿洗白了。但处理意见耐人寻味,刘长卿仍被贬为睦州司马,而鄂岳观察使也随即撤销。

第二次被贬,刘长卿心理承受力强多了,看得比较通透,很少表露。只在诗寄荆南朋友时淡淡提及:“一身已无累,万事更何欲。渔父自夷猶,白鸥不羁束。既怜沧浪水,复爱沧浪曲。不见眼中人相思心断续。”(《江中晚钓,寄荆南一二相识》)把去职看得一身无累,如渔父从容,白鸥自在,表明自己无欲则刚。按覆后他来到睦州,赠诗主持公道的监察御史苗丕,吐露心声,感慨庆幸,“地远心难达,天高谤易成。羊肠留覆辙,虎口脱余生。直氏偷金枉,于家决狱明。一言知己重,片议杀身轻。”诗里用了汉朝直不疑被诬和于定国决狱的典故,颂扬执政和按覆者明察秋毫,实事求是,“岂令冤气积,千古在长平。”(《按覆后归睦州赠苗侍御》)

唐代高仲武在《中兴间气集》里评论:刘长卿“两遭迁谪,皆自取之。”《中兴间气集》是唐诗选集选录肃宗至德初(756 年)到代宗大历末(779 年)二十多年间诗人作品,史家称此时为安史之乱后的“中兴”时期,书名由此而来。后来的《唐才子传》也说:“长卿清才冠世,颇凌浮俗,性刚多忤权门,故两逢迁斥,人悉冤之。”刘长卿是有个性的人,性格刚直,直言敢谏,必然触怒权贵。唐代州县官员取祸之由,无外乎财务不清,或办案出错,再就是站错队,不合群,得罪了上司。他自己也有诗为记:“五言凌白雪,六翮向青云。谁念沧洲吏,忘机鸥鸟群。”(《送路少府使东京便应制举》)

刘长卿在睦州待了四年。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他五十五岁了,出任随州刺史。建中三年(782 年),就遇上淮宁军节度使李希烈联合王武俊、李纳、田悦、朱滔等藩镇各自称王,公然反叛,名臣颜真卿被害。刘长卿发现李希烈谋叛迹象,逃归江东。直到贞元元年(785 年),六十岁的他再被淮南节度使杜亚延入幕府。

湖南地区诸州属鄂岳转运使辖区,鱼米之乡还盛产茶叶,是当时江南重要的税源。任留后期间,刘长卿多次南巡,留下了很多诗篇。在岳阳驿馆,他望洞庭湖“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虽少了孟浩然诗的盛唐气势,却把平湖淼淼、愁暮苍苍的时代感刻画得深沉无比。自道林寺入麓山寺,一句“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便将白云深处的古寺名刹拉近人前。湘江月下他凭吊湘妃,叹“帝子不可见”,上苍梧对斑竹,只觉“枝枝满泪痕”。当时元结丁母忧居浯溪,他往访赠诗,表达仰慕之情,“万里依孤剑,千峰寄一家。累征期旦暮,未起恋烟霞。”在长沙他专程去访贾谊故居,睹物思人,联想起自己遭贬谪的坎坷身世,吊古伤今,沉吟低徊,“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长沙过贾谊宅》)秋天是最容易起愁思的,他的悲秋在《唐诗三百首》里萦回了千百年。

约大历七年冬,刘长卿再巡潭州,这次逗留时间比较长,直到次年春才返鄂。他遇上了腊月的一场大雪,踏雪去拜访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辛京杲。“长沙耆旧拜旌麾,喜见江潭积雪时。柳絮三冬先北地,梅花一夜偏南枝。初开窗阁寒光满,欲掩军城暮色迟。闾里何人不相庆,万家同唱郢中词。”(《奉酬辛大夫湖南腊月连日降雪见示之作》)长沙地处江南,下雪并不多见,瑞雪兆丰年,他与城里百姓一样喜悦。拜访辛大夫后,又题诗其幕僚魏万成家的江亭:“萧条方岁晏,牢落对空洲。才出时人右,家贫湘水头。苍山隐暮雪,白鸟没寒流。”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也发生在这个冬天他西巡潭州属县的路上。真如有人所言他去芙蓉山是访友闲游,断不会选个大雪天,跑这么远的路去受苦。芙蓉山在宁乡与安化交界处,与大沩山相接,属雪峰山余脉,潭州往西的驿道从山间经过。安化在唐朝就是著名的产茶区,当时为潭州益阳县。北宋章惇开梅山,才设安化。一九一七年暑假,尚在第一师范读书的毛泽东与萧子升游学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也是走的这条道,曾在沩山密印寺留宿。早几年我慕名访密印寺,专门去寻毛泽东住宿过的禅房,听僧人讲述百年前的故事。佛教禅宗“一花五叶”,沩仰宗为五叶之首。密印寺是南禅沩仰宗的起源地,佛教“走江湖”的一端。忽生疑问,刘长卿为何不落榻名寺而夜宿贫家呢?一查资料,方知密印寺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年)才开山建庙,是刘长卿之后二十多年的事了。

叶嘉莹先生讲中唐诗歌,是从韦应物开始的,她没注意刘长卿。康震先生也似乎被高仲武之言带了节奏,对刘长卿求全责备,说“刘长卿的诗大体都是一种风格”,认为没有“做到众体兼备”,“才情不够高,阅历不够丰富,虽然五言诗写得好,但算不上是一流诗人”。然而,不管后人怎么看怎么说,刘长卿有自信,除了自命“五言长城”,还放言:人们称前有沈(佺期)、宋(之问)、王(维)、杜(甫),后有钱(起)、郎(士元)、刘(长卿)、李(嘉祐)。李嘉祐、郎士元怎么可以和我相提并论呢。他每每题诗均不言姓,只写“长卿”二字,认为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己的。

作为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刘长卿的诗作确实没有盛唐气魄,缺少雄浑浪漫,也不同于同时代的“大历十才子”偏重诗歌形式,沉醉山水隐逸。暮色沉沉的中唐时代,压抑愁苦的个人命运,塑造了他独到的诗风,虽也以研炼字句见长,但骨韵天然,在思想的深邃、语言的流畅等方面都独辟蹊径,高出一筹。这正是他对中唐诗歌的历史贡献,乃其诗歌的价值所在。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在《诗筏》里评价:“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不免以新隽开中冕之风。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清人王士禛对高仲武之议持异议:“不解雌黄高仲武,长城何意贬文房。”(《论诗》)宋代诗人刘克庄看刘长卿比较公允,“五字非容易,须曾断几茎。身虽居破屋,人比作长城。塞北李都尉,江东阮步兵。偏师攻不下,老将望而惊。立帜骚坛峻,降旗敌垒平。可怜秦系辈,浅陋欲争衡。”(《竹溪直院盛称起予草堂诗之善暇日览之多有可》)

全唐诗中,刘长卿的确不算最耀眼的明星,但他是中唐最优秀的诗人。新旧唐书不给他立传,他以诗作传。他不可能像谁,他只是刘长卿,是他所在时代的风雪夜归人。

猜你喜欢
刘长卿
明初诗话视野中的刘长卿诗歌批评
论“惆怅”情结在刘长卿诗歌中的体现
论刘长卿诗的惆怅情结
刘长卿、李嘉祐皖南诗歌考
诗的对比(外一篇)——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浅析“春风动草衣”与“风雪夜归人”造境思维的差异性
屹立在唐诗里的芙蓉山
论刘长卿的客居意识
送灵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