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活动课设计实施探究

2023-12-13 13:59宋秀洁
广西教育·D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活动课历史目标

张 敏,宋秀洁

(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前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道:“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要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1]可见,对于广大中学教师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构建多维的课程体系,挖掘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关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落实核心素养的需要,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也逐渐在转变,不再是单一的“满堂灌”模式,“引导+自主”式的新型教学模式正在兴起,而活动课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活动课的定义,目前学界尚未形成定论,主要有七种活动课程观,基本上代表了迄今为止我国学者对活动课程本质的认识。如杨金玉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充分而有特色地发展学生基本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2]。高侠认为,活动课程是“以一种综合性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及教学组织形式”[3]。 除此之外,李秉德[4]、刘克兰[5]、王策三[6]、钟启泉[7]、杨亮功[8]等人都对活动课有所阐释。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活动课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活动课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常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实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然而由于活动课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其课程设计没有一定之规,需要依据学情、客观条件等多种因素来定,实施中的不确定因素较多,这对教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活动课如何设计和实施成为当前困扰广大一线教师的现实问题。本文拟依托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以宋代社会风俗画为切入点,对高中历史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做一探究。

一、活动课主题和目标的确定

(一)选择、凝练主题

由于自身开放性的特点,活动课主题的选择尤其关键,既要与课本内容相符合,同时又要有一定的拓展性和启发性,当然,还必须与学生的心理发展一致。基于此,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最好是由点及面,从某一个小问题或小的环节出发,进而引导学生将视野转向更为广阔的视域。具体而言有如下方面:

一是课本内容的对标选择。历史活动课程不仅要满足活动课程标准,同时也要体现历史学科的属性,必须依照课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实施。以本节活动课为例。本节活动课是依托“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课,而这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实际情况,无论从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变化来说,宋代最为突出和明显。在设计活动课的时候,以宋代社会为切入点,更能凸显活动课与课本之间的联系。而北宋社会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市井经济的繁荣,而这一时期出现的社会风俗画也更能反映这一时代特色。北宋末到南宋初,一大批反映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社会生活和情趣爱好的风俗画开始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以燕文贵、武宗元、张择端、李嵩、李唐、苏汉臣等为代表的一些画家深入城市的街头巷尾,捕捉现实生活,表现民间趣味。这类画作涉及市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市街、城郭、茶馆酒肆、婴戏、贩夫、车马、航运等。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梁东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风光,形象地展现了中古城市中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情景。燕文贵《七夕夜市图》摹写汴京繁华景象,亦颇为精备,其《舶船渡海图》描绘商旅的海上贸易的险阻,此外还有宋代佚名画家的《江帆山市图》,等等。以这些风俗画为切入点,采取组织学生赏析画作,并围绕画作展开讨论,将宋代历史的多个视角通过一幅幅画加以融会贯通的方式开展这次的活动课。

二是活动主题的提炼。活动主题是统摄活动课具体实施的关键指引,活动主题是贯穿活动课的主线,是学生在活动课上需要领悟和把握的核心内容,更是活动课的“课魂”。在深入把握相关史实的纵横、前后联系基础上,确定活动课的立意,凝练“课魂”,才能使学生通过活动课的学习获得核心概念。这就需要一条主线来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最终形成一个清晰的思路,教师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最终形成基于理解的记忆和基于评价的教学。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对课标进行仔细分析,结合本课所讲的宋代社会的状况,以及与周边政权的交往等内容,将本次活动课的主题定为“盛世隐忧思”,即通过解读宋代社会风俗画,了解古画所反映的北宋经济繁荣以及欣欣向荣景象下潜藏的社会危机,从而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隐患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明确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开展活动课程的起点和最终的落脚点,在指引活动方向、指导活动结果的测评、设计实施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进行课程评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活动目标的确定,直接影响到活动课整体设计的质量。活动目标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任何教学活动都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活动目标的制定也不例外。活动目标要符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并将要求细化、具体化到每一个细节之中。其次,活动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遵循难易适度的原则,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最后,注意活动目标的层次性。活动目标的制定是有层次和顺序的,应按照层次关系进行设计。

基于上述规律,将“盛世隐忧思”活动课的活动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仔细观察《清明上河图》等宋代风俗画,了解图中所展示的北宋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社会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相关史料,认识北宋繁荣背后潜藏的社会危机,能够阐述出这种社会危机对北宋造成的影响。

3.通过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风俗画,了解这些画作的艺术价值,体会传递历史信息的多种方式,知道艺术作品也是获取历史信息、感知历史的重要途径。

二、活动课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活动课设计实施策略的基本原则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普遍融入,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因此,活动课设计实施过程中,必须兼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教师的引导地位。

本次活动课设计实施可以分为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欣赏2010年上海世博会所呈现的3D版 《清明上河图》,让学生在动画中熟悉这幅画作。

第二环节围绕画作做游戏。如选定几个典型的、与活动目标相一致的、能代表“盛世”和“忧思”的场景或实物,将关键词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来一场“帮卡片找家”的游戏。每找到一个场景或实物,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场景的寓意,教师以史料等作为辅助适当引导,突出活动课的主题。

第三环节从艺术角度欣赏画作。这一环节主要是以教师选取几个场景做点评为主。以《清明上河图》中最大的一座建筑物城门楼为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城门楼分隔了城里和城外,通过城门楼可以把人物活动分隔开。画作在构思上也非常巧妙。城楼刻画得非常精细,树木向两边扩展,为了让观赏者的目光不游离于画面外,特别安排了一支驼队正在走出城门,首驼已探出城门多半个身子,而尾驼仍在城内,这像是中国传统写意画中的“意到笔不到”“笔断意不断”。

第四环节针对学生探究兴趣的培养,在课程末尾以留彩蛋的形式开展。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对 《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动机作阐述,指出“画家张择端的创作动因是出于对朝廷社稷的牵挂,对当时社会的隐忧,以曲谏的方式劝诫宋徽宗关注社会危机和军事防卫。当然,除此之外,这幅画作所描绘、蕴藏的事物,好像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千头万绪,洋洋大观,尺幅图画如同大千世界,常看常新,比如……”。“比如”后面的内容即教师留给学生的彩蛋,目的是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三、活动课的评价

历史活动课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以及核心素养的培育,而作为判断学生课堂表现与改进教师教学的手段,对活动课的评价则有利于帮助教师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展示的多种能力,有利于准确了解活动课的最终目标达成情况。可以说,评价是对活动课最有效的反馈,因此对于历史活动课的评价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评价标准。对历史活动课进行评价,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对活动课整体流程的评价

整体流程的评价包括对活动主题和目标的评价以及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第一,对主题和目标设定的评价。主题是否鲜明,能否对标课本,是否贯穿整堂课,能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是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等等,都是对活动课主题的评价内容。目标是否对标课标,是否能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明确,能否直指主题,并言简意赅将活动课的目的表述清晰,是否具体、可测量并为学生所正确认识,活动目标是否能较好完成,等等,都是衡量和评价一节历史活动课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

第二,对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对活动课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上,是否能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完成各项活动;在情境的设置上,是否能设置合理的活动情境,让学生身置其中;在环节的设置上,是否能环环相扣,紧凑而有序;在教学方式的设置上,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使学生易于接受,能否做到双向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对活动课结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本节活动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否得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是否有所提升。

对活动课整体流程的评价,实质上就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只有将二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有效评价。

(二)对活动课参与者的评价

活动课的参与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这是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进行的划分。二者都属于活动课的基本要素,因此也是进行评价时重点考虑的因素。

新课程改革强调发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活动课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课程,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尤为重要。对学生的评价是指对学生在活动课前中后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参与状态进行评价。课前阶段的评价包括:是否积极支持活动课的进行,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课主题、目标的选定,是否为活动课提供或制定可行的活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团结协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活动课过程阶段的评价包括:态度是否认真,是否积极参与,是否与小组同学团结合作,是否能按照教师的引导去完成活动目标。课后阶段的评价包括:能否及时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总结并予以改进。通过评价,学生能够了解自身情况,为改进学习策略提供依据,还能够获得评价他人和自己的机会,提高自信心,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友好合作;也能够增强自我评价的动机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培养创新和批判精神。

教师是活动课的参与者,在活动课中充当引导者与监督者的角色,是学生活动的合作伙伴。教师不仅要把控活动课的节奏,还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对教师的评价是指对教师在活动课的前中后各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行为和活动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教师能否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活动主题,制定恰当的活动方案,还需要教师对各个环节中的自身表现进行反思与总结。课前阶段的评价包括:是否认真研究学情,根据并参考学生的意见,制定符合学生学习要求、贴近学生生活、明确的活动目标;是否精心设计活动环节,对活动效果进行预设。活动课过程阶段的评价包括: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调控活动课的节奏,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秩序,及时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活动课之后教师要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认真反思和改进。

基于上述理论,本节活动课的评价模式可制定如下:首先制定评价标准,再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的全方位评价模式,评选“积极发言奖”“踊跃参与奖”“最佳眼力奖”“答题小能手奖”“史料解读高手奖”等诸多奖项。这既关注了学生在活动课中的表现,也实现了对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给予鼓励、对参与活动不积极的学生进行激励的目的,从而多方面呈现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四、反思与总结

综上论述,在高中组织历史活动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紧紧围绕落实核心素养,整合单元内容的精准选题和环节设计,为活动课的有序和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在活动课中,从主题选择到活动开展,再到评价,核心素养必须贯穿全过程。

第二,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标。主题要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设定,要符合课程标准中有关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将所学历史知识结合起来,达到深入探究、融会贯通的目的。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用心备课,激发自身教育引导意识,深入理解相关史实的前后联系,通过借鉴史学研究成果,对课本内容进行提炼,确定活动课的主题和立意以及基于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进而完成活动课目标。活动课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

第三,要有梯度性的设计与实施环节。活动课环节的设置既要循序渐进、自然流畅、环环相扣,又要成阶梯式推进。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环节设置的梯度性不容忽视,只有明确不同环节的梯度性定位,才能更有针对性,从而合理地安排活动课。

第四,要有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由于历史活动课本身的特点以及重在培养学生思维和能力的目标,因此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更符合历史活动课的评价要求。多维度、多样化的评价能够让评价过程更加客观和合理,评价结果也可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道:“注重课堂学习评价和实践活动评价的有机结合。在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表现,也要关注学生在复杂情境下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能力。”[9]多维度的评价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活动课本身是一个动态、会有非预期性因素出现的过程,因此在评价时也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考量非预期性的活动结果对于预定目标的影响。

总之,落实核心素养,直指主题的活动课是有效的途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课程目标突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在通过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拓宽历史视野,提升历史思维,认识历史规律,培养人文素养,符合历史教学的本质。如何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历史活动课,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实现历史教学的育人本质和核心素养的高效落实。

猜你喜欢
活动课历史目标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新历史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