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与行动

2023-12-13 13:58孙亮马美妮
成才之路 2023年32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高校思政课四史

孙亮 马美妮

摘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义与策略的探讨,认为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价值追求,还提出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明确目标、选取恰当的内容、规范评价方式,并论述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行动举措。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融入;价值意蕴;方法启迪;实践效能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32-003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课题编号:2021ZC1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持续深化所有思政课必修课中‘四史’学习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融入,讲清讲透各门必修课中蕴含的‘四史’道理学理哲理”[1]。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积极融入“四史”教育资源,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增加高质量思政课供给,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为大学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提供有力的思想理论支撑。

1.“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不断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开展的目标,也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体现[2]。思政课获得感是指通过思政课程的系统学习,在思想、精神、道德、法治和社会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收获的感受。引起这种感受的内在因素是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能力,而最直接的外在因素则是思政课教学,因此高校应利用思政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能力。从人民的需要来看,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除了通常的物质外,政治和文化需求也在提升。当前,人们对思想政治素养的需要从以前对思想觉悟和道德文明的最基本需要,转变为对社会规律、历史发展和政治参与的高层次需要。从思政课供给来看,高校部分思政课堂的有效供给不足,表现为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整合,教学方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课应秉持“大思政课”理念,注重从“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维度,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能够为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四史”教育是对全党和包括大学生在內的全社会进行正确历史观的教育,从本质上说“四史”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政课的本质是一致的[3]。随着党的理论创新的不断推进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越来越复杂,理论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大学生的理论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为此,高校思政课应当有机融入“四史”教育,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思政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不断增强思政课获得感。

2.“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等,这些内容理论性较强,特别考验学生的抽象思维。高校虽然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但其内容难以满足当前思政课如此庞大的理论体系所需要的历史资料的支撑。比如,从时间跨度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只涉及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而“四史”的时间跨度长达500多年。再从课程内容安排看,一门课程讲述宏大的历史,难免会有过程简略的问题。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从党的百年奋斗史、新中国的艰苦创业史、改革开放以来创新自强的历史、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史的角度出发,通过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展望未来,引导大学生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实现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带来教学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更喜欢学习思政课。高校思政课大多偏重理论性,而部分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使得学生无法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四史”作为历史,其内容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形象性,其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为思政课提供生动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

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也能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想真正驾驭自己所讲授的思政课程,首先,应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这个能力主要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能够运用这种能力开展教学并使学生也拥有这种能力。其次,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储备。高校思政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内容上涉及哲学、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军事、外交、法律和历史等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四史”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百科全书”,其内容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思政课教学的综合性要求。最后,必须加强自我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理论,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的思政课程,其内容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教学,并通过不断学习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明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

思政课确立的目标不同,其教学内容及方法也会不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总目标的确立应当秉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的原则,应当同思政课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也就是共同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理论和历史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体现“大思政观”和“大历史观”理念,达到提升思政课实效的目标。高校思政课涉及哲学、经济、政治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教师如果未能结合史实开展形象化的教学,则很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而“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案例,使学生更易于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四史”教育并不是单纯的历史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指出,“四史”宣传教育的内涵是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弄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4]。可见“四史”教育的目标带有政治性。

2.恰当选取“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内容选取应着重反映一代又一代革命者追求真理、崇尚理想信念的故事,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共同理想。要选取那些反映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的奋斗之路上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的创业故事,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选取那些反映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人民自由、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奋斗故事,引导大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优秀品质;选取那些反映党自我革命、艰苦奋斗的创业故事,引导大学生既要树立理想又要意志坚定。

3.规范“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方式

高校要通过制定规范、合理的评价方式引导“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不断增强其实效性。“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应当是以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自然界,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人生,用正确的历史观看待社会发展为总目标的动态教学评价。高校应建立由高校层面、督导层面、教务部门和思政课教学部门组成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要科学,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因此,高校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服务保障体系,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提供充足的师资保障、课时学分保障及丰富的校外资源保障等。

1.有效整合“四史”教育资源

(1)把握“四史”的内在统一性。“四史”的时间跨度不同,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五百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向人们描绘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现实的过程;一百多年的中国共产党史呈现了党带领人民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奋斗史;七十多年的新中国史是新中国经历从穷到富、由弱到强的社会变迁史;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改革创新的历史。“四史”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展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它揭示了历史始终遵循唯物史观的原则,体现了历史规律的科学性。

(2)差异化融入高校各门思政课程。“四史”教育融入高校各门思政课程时,应当参照现有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进行内容差异化融入。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可以把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教学的背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结合党史开展教学。前者主要学习从历史中总结出的理论,体现历史的逻辑,后者则主要学习如何在理论指导下分析历史过程,体现理论的历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可以结合改革开放史开展教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则可以融入“四史”中的红色文化资源。

(3)结合学生特点融入“四史”教育精神。“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时应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征和个性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本科学生应注重与学术相关的历史资料,高职学生则应侧重相关技术的发展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四史”教育不等于“四史”课程,不能简单地把“四史”不加区分地融入思政课教学[5]。“四史”教育绝不是单纯地开设“四史”这四门课程,而是以这四门课程所承载的几百年历史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体现出来的思想、精神及规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启发,使大學生领悟其中所凝结的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发展,坚持理想信念,不忘初心,坚持光荣革命传统,推进自我革命等“四史”教育精神。

2.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

(1)开好“四史”课程。高校开设“四史”课程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最直接的方式,是最基本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创新。“四史”课程不能简单地一开了之,而要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层次,结合高校专业特色进行开设。同时,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要求,加强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围绕“四史”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这样,就能使“四史”课程在“大思政课”理念下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时,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多层次探究,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思政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手段开展教学。感悟式教学,即组织学生到思政课教学基地或红色文化场所开展现场教学,学生在学习后可以通过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感悟历史背后的精神和规律。体验式教学,即组织学生开展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四史”情景剧创作表演、口述历史等活动,把校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与校内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研讨教学,即以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为主要形式,融入“四史”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演讲、辩论、课题研讨等。虚拟教学,即学校自主开发虚拟教学平台,充分发挥线上资源的优势,使网络学习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有益补充。

(3)打造“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应该充分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教学体系。在课前的网络学习中,教师可以将人民网、学习强国等“四史”教育专题网站作为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高校也可以自己开发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针对性的题目,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广泛的讨论中领悟理论、得到启发。在课后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而得到思想的升华,并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认识。

3.大力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

(1)用好社会大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理论的基本方法。高校思政课也应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作为学习的方法。因此,“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实现课堂内外的有效互动,推动“社会大思政课”和“教室小思政课”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拓展“四史”教育的空间,教师应当构建多样化的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场景的学习[6]。

(2)用好思政課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教学中领悟历史真谛。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高校应当与相关单位共建“四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主要分为历史事件类和历史人物类的,革命题材类和建设题材类的,全国范围类和地方特色类的,以及按照不同专题所设立的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等。高校可以选择各级各类博物馆、战役纪念馆、科技馆、著名人物纪念馆等作为实践教学基地,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立学校研究性的实践教学中心。

(3)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绘制思想的价值底色。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四史”的重要成果凝结,教师应将其很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特点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教师可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结合改革开放史选取当代先进人物、时代楷模和大国工匠等,开展课程教学,可以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结合党史选取革命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奋斗精神,塑造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够增强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设计“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案时,应做到明确教学目标、恰当选取教学内容、规范教学评价方式;具体实践时,应做到有效整合“四史”教育资源、改革创新课堂教学、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EB/OL].(2021-04-20)[2023-05-16].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 html.

[2]周丽君.内涵、价值、路径:刍议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03):28-32.

[3]郭彦森,刘昕冉.加强大学生“四史”教育的三维路径探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03):131-135.

[4]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EB/ OL].(2021-05-25)[2023-05-16].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25/content_5612097.htm.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Strategies and Actions for Integrating the Education of"Four Histories"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un Liang, Ma Meini

(Shan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ifang 261053,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eaching in the new era.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t believes that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value pursuit that should be pursued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t also proposes that integrating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clear goals, select appropriate content, and standardize evaluation methods. It also discusses the action measures of integrating th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tegration; value implications; method enlightenment;practicaleffectiveness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高校思政课四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读懂名师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
长征时期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价值意蕴